分享

探索“假声位置真声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悟道修行慧能 2013-12-18

 

                                    来自《青年》2010年第20期


                                           作者  刘德崇

 

  摘 要:从声乐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体验分析“假声位置真声唱法” 是什么?“假声位置真声唱法” 的训练手段有哪些?本文分析了“假声位置真声唱”的概念,如何运用该状态去歌唱训练咬字、歌唱吐字和收声归韵,从而更好的完成一首好的作品。


  关键词:探索 假声位置 真声唱 应用


  作者简介:刘德崇(1983.10-),男,河南南召人,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歌剧系 ,助教,研究方向:声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20-0122-02
  
  一 前言
  “假声位置真声唱法”是武秀之教授为实现周恩来总理关于“三女合作产生新女”的艺术构想,于1979年开始探索的一种关于中国声乐演唱的新方法系统。所谓的“三女”,实际上是分别代表三种唱法,即以“茶花女”指代西欧美声唱法,“白毛女”指代民族歌剧唱法,“七仙女”指代中国传统戏曲唱法。所谓“产生新女”,即是将上述三种唱法统一起来,创造性地构建一种具有演唱不同风格声乐作品的全面能力的“全能唱法”。从理论方面说,“假声位置真声唱法”是在对中外声乐演唱艺术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抽象和提炼得出的关于中外声乐演唱艺术的“共性”的规律,揭示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成的中外声乐演唱艺术的共同规律,对于继承我国丰富的民族声乐文化遗产、促进中国民族声乐学派的创立,丰富世界声乐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从实践层面说,运用“假声位置真声唱法”进行声乐训练,可以实现对自身原有发声乐器进行重新调整和改造,可以制造出优质的歌唱发声乐器,可以适应美声、民族、戏曲等三种不同声乐作品风格的发声演唱要求,从而又好又快地培养更多的全能型歌手。


  二 “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理论


  2.1假声位置
  “假声位置”的假声不是指假声音响,位置也不是普遍声乐书籍中所说的声音位置的前、后、高、低,而是在深呼吸支持下的一种“欲发假声”时的状态,也就是用欲发假声时的意念,去引起口、鼻、咽、胸等腔体的反应。
  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哪种状态是假声位置。“假声位置”是在深呼吸的瞬间欲发假声时的状态,这个状态就似在他人面前有想打哈欠又不好意思张大嘴巴打哈欠偷偷向下吞咽哈欠,也就是还未咽下去时的状态。各腔体出现的状态是:因欲咽哈欠咽壁扩张,向后扩展支撑,绷紧;软硬腭交接处与眉心拉紧、 软腭提起,鼻腔内开;下巴似像掉下来一样松开;软腭绷紧提起;喉头稳定的落下;胸腔自然挺起;腰腹呈左右前后扩张状等就是欲咽哈欠时呼吸与共鸣腔体的状态表现,这就是“假声位置”的具体感受。找到这个状态,歌唱起来声音上下统一,就能产生高频率、嘹亮粗犷的声音效果。


  2.2真声唱
  “真声唱”是在欲发假声的状态下所发出的真声色彩。似婴儿高频率的啼泣时清脆嘹亮的色彩,是在强有力的深呼吸支持下,体内像形成一个气柱混合共振产生共鸣后的一个集中的声音音响效果,有一个集中的芯儿。
  在保持欲咽哈欠的状态下,憋住气,找到发声的力点时会感到这个点牵引着喉咙向下做空咳状,每空咳一次就能感觉到心口处有一个向下发沉的“点”。这个“点”就是真声的来源。

  2.3“假真结合”
  假真结合时“假声”的感觉越多,“真声”的色彩就越浓,声音就越具有穿透力。
  如何做到假真结合,我们要先理清假真结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假真结合时,首先要找到“假声位置”,假声位置其实就是一种状态。在意念上我们觉得是在发假声,并始终保持我们前面所说的欲发假声时的状态。此时的感觉是体内吊了一个空心的柱子向下拉着。真正做到假真结合时就会感觉头部被向上提起,体内形成的气柱充满气整个柱子用力向下沉。在这样的状态下发出真声色彩的音效时,做到“假声”大于“真声”、“假声”多于“真声”时真假结合获得假声位置的真声色彩,声音就越具有穿透力。要想真正做到假真结合,这种状态绝不能垮掉,否则真声色彩感就会马上消失。


  三、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的训练方法
  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的训练采用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手段,主要是“欲咽哈欠”“憋气”“低八度”“扒鼻子”等。


  3.1欲咽哈欠
  “欲咽哈欠”是不好意思张大嘴打哈欠,而偷偷向下吞咽哈欠尚未咽下时的状态。通过咽哈欠的感觉,体会自身和共鸣腔体调节,它是形成“假声位置”歌唱状态的有效方法之一,欲咽哈欠是形成和固定“假声位置”的主要手段。
  “欲咽哈欠”之前下意识的深呼吸恰是一种快速强化的吸气动作,可在一瞬间将共鸣器官、呼吸器官积极扩张。利用这一感觉可在发声之前获得一种内在的、自然的吸力,引起口、鼻、咽、喉、胸腔中一系列的改变,是在深呼吸支持下的“内开”状态,这就是歌唱发声之前应有的准备状态。学生要反复练习、体会这个感觉,在此状态下做无声的歌唱训练,巩固后再发声。保持此状态的发声,有利于喉腔打开,声带自由调节和共鸣腔体的充分利用。


  3.2憋气
  憋气是获取真声色彩的主要手段,声音质量的优劣与憋气的功夫深浅成正比,憋气是在欲咽哈欠的状态后,不马上收缩胸腔呼出气息,增强对腹腔的压力促使呼气。因而憋气时将继续下咽气息,在后腰部产生有阻气的感觉,此感觉可使腰部保持持续向外向下扩张的压力,对欲呼出的气流造成更强的阻力,这样就感觉产生了气息对抗,这种对抗的保持大大加强整个吸气肌肉群的力量,与呼气肌肉收缩、肋骨的下降,隔肌的回升相抗衡,使呼气过程放慢和延长,呼出的气息力量集中,在这种对抗力支持下发出的声音,音的高频较高。憋气会感觉腰部力量向四周扩张,使腰腹部肌肉肌控制气息,形成对应的气息压力。加强练习形成惯性,声音的质量就提高了。


  3.3低八度
  低八度是在任何一个音发出时,在意念上都必须保持发该音下面低八度的那个音的感觉和状态。如唱小字二组的a,应想着小字一组的a。
  声乐教学中中发现学生常规的发声都是呼吸较浅,支点较高,发高音时,喉头越高,气息越浅,声音越来越挤,声带越紧张,最后无法控制声音,状态就越不稳定,更无法与教师配合,逐渐形成一种条件反射,从而产生了恐怕唱高音的心理,遇见高音就挤嗓子,无法保持一个良好的歌唱心理。
  运用低八度的感觉去唱使气息是向里向下运动,气息支点变低向下沉,气息的向下牵动的力量加强,呼气的力量变大,腰腹部形成对气息的对抗,在深呼吸的支持下保持胸至喉的打开。体内上下连接形成的气柱保持贯通,有助于胸、咽、鼻腔体产生共鸣,声音就自然有了穿透力,这样也就能有效控制喉头的稳定,歌唱心理素质也就提高了。

  3.4扒鼻子
  扒鼻子并不意味着孤立地把鼻子往下扒,扒鼻子是在欲咽哈欠时,因气息的吸入致使鼻腔内部打开。就像在鼻子里滴入了药水,为避免药水从鼻咽腔向下倒流,又恐从鼻孔向外流出,致使整个鼻腔产生了不敢呼吸的一种呼和吸对抗平衡感觉,这是假声位置保持和形成的主要标志。扒鼻子可使软腭积极抬起,使贴近鼻咽的部位变窄拉紧,发声时气流通过鼻咽内的阻力增大,促使头腔、鼻腔的充分共鸣。扒着鼻子唱,实际是吸着唱,每个字都有往下咽的感觉,这样能避免口咽腔挤卡和变形后造成共鸣通道不通,运用鼻腔可靠软腭加以控制,软腭积极抬起要区别于过分抬起,软腭适度地抬高可产生头腔和鼻腔共鸣,如果过分抬高则会破坏头腔和鼻腔共鸣,造成声音的色彩暗淡,所以,只要在扒鼻子时有鼻腔向上向前伸展的感觉与扒鼻子的力造成对抗,这时演唱者的整个腔体都将兴奋起来,同时会产生一种向下的强劲力量,使两肋展开,有效地保持气息,避免歌唱时气息上浮,从而克服歌唱时真假两截声,对上部共鸣起到主要作用。


  在自然发声时,为避免气息和声音随着自然习惯,音高上升向上移动这种趋势,造成气息上提,胸咽腔肌肉紧张,喉头不稳定,所以发声时需用与之相反的意念,使气与声发生反向运动的感觉。恰似拍球一样,手向下拍,球向上起;划船时,向后拨桨,船向前驶,也就是唱上行音阶,应有唱低八度音阶的感觉,反之也一样。就在这种上、下、前、后相对抗的运动力感中得到整个歌唱状态的平衡和协调。


  四 结语
  按创始人武秀之教授的话:“欲唱想高要先想低,欲想唱低要先想高,欲想向上要先向下,欲想向前要先向后”。运用这种矛盾,用上这种反劲儿,可以达到保持歌唱状态的内开,稳定气息。通俗的讲,歌唱声音出来的方向是向上向前的,但歌唱者感觉用力的方向永远是向后向下的。
  “假声位置真声唱法”是一套科学的歌唱方法,它训练的主要手段是“欲咽哈欠”“憋气”“低八度”“扒鼻子”,这些手段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运用到声乐教学中,可有效解决学生声音位置问题,使假声和真声有效结合,创造出优质共鸣畅通腔体去适应美声、民族、戏曲等三种不同声乐作品风格的发声演唱要求。
  
  参考文献:
  [1]武秀之、张永杰、张平著:《民族声乐教程》,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5月
  [2]武秀之科研大事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