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序封阳曲 ’之地

 诸城郭氏图书馆 2013-12-18


  前言:本文仅是个人业余时间学习思考和心得,对郭氏的得姓、起源起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非学术文章,与中华郭氏网立场无关。因资料所限,欢迎商榷。---郭在权。



一、虢国地理位置


虢国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虢仲封东虢(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虢叔封西虢(今陕西宝鸡市东),两虢起着周王室东西两面屏障的作用。西周晚期周宣王初年,西虢东迁,形成所谓南、北二虢。于豪亮先生说“虢仲、虢叔都是文王之弟,虢仲封于东虢,虢叔封于西虢。北虢在平陆,在黄河北岸;南虢在三门峡,在黄河南岸。北虢和南虢隔河相望,其实只是一个虢国,这是虢叔的后代随平王东迁后建立的国家”。东虢于公元前767年被郑国所灭(据《竹书记年》)。
    西虢东迁后,在原地留有一小虢,于公元前687年被秦国所灭据《史记·秦本纪》);东迁后的三门峡虢国建都上阳,地跨黄河两岸,史称南虢、北虢,实为一虢,于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



psb.jpg


虢国示意图

   1、 上阳城(三门峡市东南李家窑遗址
          上阳城以地居砥柱山之阳,犹与黄河北岸的下阳隔岸相对,故名。
        《左传?僖公五年》杜预注说上阳“在弘农陕县东南”;
        《水经?河水注》说陕城“东城(城东)即虢邑之上阳”;
        《元和郡县图志》卷6说“(陕)州理城即古虢国城”;
        《嘉庆一统志》卷220说“上阳城在陕州东南”。
     考古学界于上世纪50年代曾在河南陕县老城东南的上村岭钻探,发现了春秋虢国墓地。墓地年代的下限,正与晋‘假虞灭虢’的时间相一致,并在发掘的200余座墓葬中,于随葬七鼎的1052号墓出土了“虢太子戈”。“墓地南面不远,有同时期的李家窑遗址,地势开阔,堆积丰富,或即虢都上阳遗址。”靳、谢二位通过野外踏勘,核以晋“假道于虞以伐虢”之役,深感无论从考古视角,抑或从历史视角、地理视角看,陕县东南亦三门峡市东南李家窑遗址,正是春秋上阳城遗址。


QQ图片20131010231811.jpg

     虢国之所以分布在黄河南岸,北虢和南虢隔河相望。是因为北虢之北还有一座大山---中条山。中条山,位于山西省西南部,黄河、涑水河间。居太行山及华山之间,山势狭长,故名中条。主峰雪花山,海拔1994米,位于山西省永济市东南。东北端与王屋山相接的历山,海拔2322米,为涑水河发源地。因它屏蔽着洛阳、潼关和中原大地,拱卫着西安和大西北,瞰视着晋南和豫北,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2、“假虞伐虢” 之道:古锁阳关--虞坂

    晋南与豫西间有中条山和黄河横断,一方通衢官道极少有选择余地。春秋前叶,晋都绛(今山西翼城西),虞都虞(今山西平陆北古城),虢都上阳(今河南陕县老城东南)。虞在晋之南,虢又在虞之南。晋藉以逐鹿中原的南下战略通道,必须经过“虞”这一路线。
    虞坂,《左传?僖公二年》作“颠軨”,《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通典?州郡典》《元和郡县图志》卷6作“颠軨坂”,取义地当崇山峻坂而车行为之颠簸。汉?唐蒙《博物记》以地当吴山(虞山,古以“吴”为“虞”省文)上、吴(虞)城北称“吴(虞)坂”。”《水经?河水注》以地当“东、西绝涧,左右幽空穷深,地壑中则筑以成道,指南北之路”,以地形如桥称“軨桥”,又以“(虞)城北对长坂二十许里”称“虞坂”。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山西》、康熙《平陆县志》卷二,以其古来向为转运河东盐池潞盐至中原的传统通道称“盐坂”,又以千百年来于砂石山崖上,马踏车轧,辙痕盈尺如槽而称“青石槽”。

20094271916384824.jpg


翻越中条山过锁阳关,进入虞国


200942719123576601.jpg


古盐道遗址,山那边是运城,古时候运盐的官道,也是过军队的道路


200942719182486088.jpg


盐坂也叫虞坂,晋军只能走这条路。


    虞坂青石槽段,在当今运城、平陆、夏县交界处,有春秋时代晋、虞两国之间的边关锁阳关。近代关已湮灭,遗址犹存。原锁阳关关门阳面石刻门额“古锁阳关”;关门阴面右下方树“虞晋分野”和“平安通衢”碑,署“大明洪武四年(1371)六月河东卫戍使重建”。这显然说明当年关北属晋,关南属虞,而鄍既当颠軨坂最南端的黄河之岸,已属虞之南陲,自然是虞邑而不可能是晋邑、晋别都了。


20094271925034929.jpg


过虞坂一路南下到輘坂,輘坂就是现在的輘桥村


颠軨的地理方位,古来文献记载或云在“河东大阳县(治今平陆西南17.5公里老城)东北”;或云在“大阳县北十里”;或云当“傅岩(即圣人涧,今平陆县治)东北十余里”;或云在平陆“县北四十里”“县东北四十五里”“县东北七十里”古来所谓虞坂或云颠軨坂者,实际上固有广、狭二义。广义指由河东盐池(今运城盐池)东北隅东南行,从中条山中段绝顶的分云岭与清凉山两大高峰间的陉口―――薄山上山,穿越中条山,一循东南行至古虞城后,折南行大体沿今209国道,经軨桥村直至黄河北岸的茅津渡。


3、“假道于虞以伐虢”


史书记载,公元前667年晋献公酝酿伐虢,至公元前658年遣里克、旬息“假道于虞以伐虢”,攻占了虢的北部重塞下阳;公元前655年晋“复假道于虞以伐虢”,晋献公率师于农历八月甲午(十六)日包围虢都上阳,至农历十二月丙子朔(初一)克城灭虢,攻防战用了整整三个半月;晋灭虞,仅仅一夕工夫就完成了。两役难易之大相径庭,除了“唇亡齿寒”等因果的转换之外,更加突显了虢国极其险峻的地理环境。是役之险,首推当年所假“虞道”之险要。

其实,在“假虞伐虢”之前,虢屡次伐晋:公元前718年“(周)王命虢公伐曲沃”,公元前703年,“虢仲……伐曲沃”,公元前668年“秋,虢入侵晋。冬,虢人义侵晋。”也都走的是这条路。


公元前658年,素来性贪的虞公收了晋国的宝马玉璧,早把信誉、盟约、国家安危等等全都抛在了脑后。宫之奇等大臣苦谏无效,虞国终于答应了晋使借道的要求。 晋国使臣荀息回国后把虞公答应借道的事回复了晋献公。献公喜出望外,当即决定拜里克为大将,荀息为副将,率领兵车400乘,精兵二万人攻打虢国。 临行之时,献公对二人交代:“虢国的都城在上阳,下阳却是虢国的门户,你们可集中兵力先攻占下阳,虢国的灭亡就为期不远了。” 荀息随着先头部队进入虞国,命军队驻扎城外,自己前去拜见虞公。虞公则盛情款待荀息一行,还大犒三军,以粮草资助,甚至派军参战。实际上反成了晋国的盟国,协同晋军向虢国在黄河北岸的重镇下阳杀去。 晋国发兵讨伐的消息早有细作报到下阳。下阳守将舟之侨对虞公负约背盟,帮助晋军攻打虢国等情况一无所知。正为下阳兵弱将少,难以抵抗而发愁时,接到虞公派人送来的书信,说晋军进攻下阳,同虢军作战,虞、虢订有盟约,不能坐视不管。特地派出一百辆铁叶车前去协助虢军防守下阳。舟之侨看了信,喜出望外,专等虞国的援兵开到。当天夜半时分,黑压压的铁叶车轰轰隆隆地开来,车上车后跟随大批军队,舟之侨不疑有诈,急命开关,放虞国的铁叶车入城。不料随车前来的全是换了服装的晋军。进了下阳城后,一声呐喊,动起手来。舟之侨发觉上当,待要拦截拦截,已经来不及了。虢国军民毫无思想准备,全城大乱。晋军在虞公的帮助下,轻而易举地攻占了下阳,使虢国失去了最大的门户和屏障,直接暴露在晋军的威胁之下。好在下阳和上阳之间有黄河阻隔,虢国凭河据险,暂时阻挡了晋军渡河南下,一举攻克上阳的计划。


时隔3年(公元前655年),晋献公故伎重演又一次向虞国提出了借道伐虢的要求。公元前655年十月十七日 晋军趁黄河冰冻,从太阳渡踏冰渡河,很快兵临虢都上阳(今河南三门峡李家窑)城下,加以团团围困。虢国弱小无援,十二月初一,上阳失守,虢公丑仓皇逃奔京师(今洛阳),虢亡,称雄一时的虢国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晋军随即凯旋回师,行经虞地驻扎时,即乘其不备发动突然袭击,生俘虞公,轻而易举地灭亡了虞国,最终达到了吞并两国的目的。使晋南部疆域延伸至黄河南岸地区,为晋图霸中原创造了有利条件。 假道灭虢之战体现了相当丰富深刻的军事斗争艺术,因此受到历代兵家的广泛重视。 著名兵书《三十六计》还曾将它立为一计,以概括军事斗争中这样一条重要规律:战争指导者有意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利用敌人贪利、畏怯等弱点,借攻击第三者为由,顺势渗透自己的势力,控制对方。一俟时机成熟,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攻击,一举消灭或制服对手,达到一石两鸟的目的。


4、下阳城遗址
    时代:西周
    地址:平陆县西15公里的老城乡太阳渡村南。
    该城筑于西周初期,属虢之重邑。下阳城遗址南北长约3.5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城内现存城墙残基数段,共计长200余米,高4—6米,厚约3—5米,夯层一般厚5—8厘米,系版筑而成。出土的青铜器有:编钟、鼎、簋、豆、壶、鉴、鏊、钺、车马器等,以及编罄、铜贝、包金贝、骨贝、铲币、布币、玉器等珍贵文物。


newsimages_2010428204919.jpg



z8LR9LPH0sXWtw==_Alha1Tmtl4e0.jpg



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阳”,《左传?僖公二年》作“下阳”,《公羊传》《谷梁传》作“夏阳”。古以“山南水北”为“阳”,“下阳”以濒临黄河之北,犹与黄河南岸的虢都上阳隔岸相对,故名。
     春秋下阳城的地理方位,《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说当太阳“县东北三十里”,
     唐《元和郡县图志》卷6说当平陆县“东北二十里”;
     康熙《平陆县志》卷2说在平陆“县治西南二里条山之麓”;
     乾隆《平陆县志》卷11说“金鸡堡在县南二里店头镇之西,当即下阳城也,延袤七里,城内西北隅积土为丘,俗传为十二连城”云云。


2009428924584197.jpg


虢国下阳城遗址

200942896258089.jpg


2009428903714899.jpg


2009428911948891.jpg


虢国下阳城的烽火台遗址



    下阳城遗址当平陆老城亦即今太阳渡村东南自然村“门里”一带,城周约4平方公里,北门洞土券门犹存,东城垣残存约100米,残高4至6米,垣厚3至5米,夯层6至9厘米,夯窝径5厘米。下阳城遗址南北长约3.5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城内现存城墙残基数段,共计长200余米,高4—6米,厚约3—5米,夯层一般厚5—8厘米,系版筑而成。城内西北隅仍可见崇冈高阜,连绵相续,正是所谓古来下阳的标识―――十二连城。 据清乾隆版《平陆县志》载:“金鸡堡当即下阳城也,延袤七里,城内西北隅积石为丘,俗称十二连城。”

古城遗址东南有黄土高崖,突兀云立,北依下阳古城,南、东、西三面俯瞰黄河,形势雄胜寥廓,俨然引吭高唱的晨鸡。这正是自从春秋虢公登高观河赏月以来,数千年间闻名于史的“金鸡堡”。
    著名的金鸡堡就在此城之内的岩山上。 该城筑于西周初期,属虢之重邑。西北紧靠群山,东南陡壁悬崖。其下是滔滔黄河,对岸是陕州古城(今三门峡风景区)。临河据险,居高临下,地势险要,风光秀美。是虢国当时最大的风景胜地和军事重镇。此城也是西虢从宝鸡东迁后的第一个国都,后迫于晋国的威胁,国都才东迁到对河的上阳(今三门峡李家窑。为保护上阳城遗址,三门峡市政府在原址上建立了三门峡植物园)。


e11319881_135581d3461g214.jpg


在黄河上远眺金鸡堡

e11319881_135581d06dbg214.jpg


金鸡堡


e11319881_13558207cfeg215.jpg


                               站在金鸡堡西望堡下相邻的下阳城遗址


e11319881_1355820a579g214.jpg


                                      烽火台遗址


金鸡堡,西周春秋虢国遗迹,乃山西平陆古八景之一。远望关河,茫茫苍苍,河山秀美,美不胜收;近观名胜古迹有虢君长父赏金鸡夜月处遗址、汉献帝刘协登临览胜处遗址、关公登堡望乡处遗址、唐陕州太守李齐物立祠建亭处遗址、烽火台遗址,更新建关公思乡庙、金鸡堡雕塑及名人诗碑,目不暇接。

金鸡夜月台的高地之上,便可尽赏三门峡的城市全貌——《陕州志》中记载的“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树半城田”景观,在这里看得最清晰、最真切,也最具体。 远望虢国下阳城遗址,感叹沧桑变迁,历史厚重,遂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感。
    清代梁迪游此(下阳),想到虞公不听贤臣宫之奇“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谏喻,知虞将亡,以其族行。不无感慨,留诗《下阳》:

虞虢重关在下阳,自焚塞邑事堪伤。

辅车谏切原非懦,壁马计行已兆亡。

容易薰心惟玩好,由来逆耳是忠良。

族行终不忘乡国,遗庙犹存涧道旁。


5、平陆县名的来历

 

西汉在虢国故都大阳置大阳县,治所在今茅津渡东。因当地有“虞芮质成”的古老传说,说虞国和芮国争夺田地,后被周人礼让的精神所感动而息争,这块田便闲置下来,人称闲田。

王莽时根据这一典故,反其意改大阳县为勤田县。东汉复名大阳县。北周天和二年(567年)河北县由今芮城县迁至今平陆县老城,大阳县遂废。“大阳”因在大河之阳而得名,故城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

唐代天宝元年(742年)的一天,陕州太守李齐物正在河北县坐镇指挥三门峡黄河疏浚工程,忽有工地官员前来报告:工人们在河沙中发现一支古戟。李齐物仔细看去,古戟铜锈斑驳,但中间镌刻的古文“平陆”二字依然清晰可见。他大喜道:“天瑞并至,珍祥毕见,这是黄河漕运如履平陆之征兆”,乃驰报唐玄宗。不久诏令颁来,改河北县为平陆县。

原来古戟上的“平陆”二字是战国时的古地名,其地望在今山西汾阳市的平陆村。汉代曾置过平陆县,属西河郡。平陆县的更名不仅作为一种吉兆和瑞征,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希望改善这一带水陆交通条件的愿望和心情。


二、‘序封阳曲 ’之地  



1、
‘序封阳曲 ’的记载

    《元和姓纂》是唐代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唐代崇尚门第,家谱往往攀附望族以自重。《元和姓纂》取材包括私家谱牒,故所述族姓来源未必都翔实准确。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等人编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关于郭氏的记载即引用《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之弟虢叔于西虢,封虢仲于东虢。西虢地在虞、郑之间。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与郑武公,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周,责王灭虢。于是,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以为氏。
    宋祁,欧阳修等人作为主编,也不可能对所有的史料进行全部详细考证。

       周平王(约前781年―前720年),姬姓,名宜臼,东周第一代王。西周幽王之子,母亲是幽王的王后申后,申后是申侯之女。公元前770年―前720年在位。
      平王东迁:公元前770年 ;
       郑人灭虢:公元前765年,郑武公迁都于溱洧(《竹书纪年》记载:“晋文侯十四年郑人灭虢,十六年迁于溱洧”)。周平王六年(公元前765年),郑国的郑武公兴兵征战,先后灭掉了势力微弱的虢、蔽、华、历、丹、依等10个小诸侯国,基本平定了今郑州附近地区,建立了郑国。


       东虢是文王弟虢仲的封国,东虢故城尚有迹可寻。今河南荥阳广武乡南村村东南有东虢故城,俗名平眺城。《水经注·济水》载:“索水又东迳虢亭南,应劭曰:‘荥阳故虢国也’,今虢亭是矣。东虢自西周初年受封立国,被郑武公灭掉,享国时间共约250余年。
       楚庄王伐周--“问鼎中原”:公元前606年;
        《左传 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匡王六年,崩,弟瑜立,是为定王。
        定王元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次洛,使人问九鼎。王使王孙满应设以辞,楚兵乃去。十年,楚庄王围郑,郑伯降,已而复之。十六年,楚庄王卒。
        周定王(?―前586年),姬姓,名瑜,东周第九位君王,周顷王之子,周匡王之弟。前606年―前586年在位,在位二十一年。


     综上所述:郑武公灭虢 (公元前767年) ,楚庄王伐周--“问鼎中原”(公元前606年),两者相差161年。而周平王是东周第一代王 ,周定王是东周第九位君王。楚庄王伐周,周平王早已作古。因此记载错误较大。

2、历史上三个阳曲



4111.jpg

(1)、东周:序公封地--阳曲

     序封阳曲是一个地域概念。'黄河千里一曲,地当其阳',下阳(大阳、夏阳)城遗址正处于这一位置。
    《毂梁传·僖公廿八年》:"水北为阳,山南为阳。"  东汉应劭:'河千里一曲,当其阳,故曰阳曲。'"  
        宋.罗泌所撰之《路史·国名记·戊卷》称:"夏阳·序之封,晋灭之。今陕之平。汉夏阳城又在韩城东北百三十。"
    序公封地也不可能封到晋国之北。雷学淇《竹书纪年义证》也说:“其实虢之宗庙社稷在下阳,不在上阳。《经》于此年书灭,即谓宗庙己覆,虽有孽余,不可谓国矣。”这说明北、南二虢本属一国,西虢东迁后初都下阳,因滨河之北故称北虢;后为晋所逼,渡河南迁于上阳,谓之南虢《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说文·邑部》∶“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王夫之《稗疏》曰:“灭者,必其国也。虢有三:荥泽之虢亭,东虢也;下阳在平陆大阳之南,滨河之北,北虢也;陕州之上阳,西虢也。东虢,虢叔所封。南、北二虢皆虢仲地。北虢为其故都,逼近于虞,后或渡河南迁,南虢耳。”
   北虢于公元前658年,被晋献公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借道于虞,一举吞灭。 南虢于公元前655年又被晋国所灭。

(2)、西汉阳曲:置阳曲县在今山西省定襄县
   
    今山西省定襄县,春秋后期(公元前541年后)属晋,战国时属赵。秦时,属太原郡。西汉时,为阳曲县,属太原郡。傍滹沱河。《山西通志·定襄辨》:"今之定襄古阳曲也。"此阳曲始置于西汉。

(3)、东汉末阳曲(现山西省阳曲县)东汉末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迁阳曲县于太原北郊狼孟县
     
   东汉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平定并州,遂徙阳曲县民超过系舟山,来到太原北郊狼孟在地,筑城居之,始名阳曲。移阳曲于太原界(即今阳曲县),在阳曲故城置定襄县属新兴郡(即今忻州市)。《阳曲县志》也明确指出:"'阳曲之得名始于汉。'北魏阳曲县治移今阳曲镇,《北史·后妃传》:“神武迎蠕蠕公主还,尔朱氏迎于木井城。”即此。后为隋开皇三年(583年)阳直县、十六年(596年)汾阳县、大业末阳直县、唐武德三年(624年)阳曲县治。《元和郡县志》载,阳曲县“南至府七十里”,“县城,故木井城也,东魏孝静帝筑,城中有井,以木为,因名之”。阳曲县名一直沿用至今。今北郊区阳曲镇原为阳曲县的行政村,1953年划入太原市第三区,后改为阳曲乡,1958年改为阳曲镇。

    因此,历史上三个‘阳曲’ 并不是一个地方。


   ‘序封阳曲 ’之地位于现在的:中条山之南,黄河之北的地区,即:北虢 ,都城-夏阳 (今:下阳城遗址)。虽然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化,如今的序公封地阳曲--下阳城已经划归山西省平陆县管辖,但作为虢国之重邑、宗庙之地, 这里的每一粒砖屑、每一株草木,都深深地刻印着虢国的印记。

   也许,不久的将来,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序封阳曲 ’之地会越来越清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