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血压病+糖尿病:一辈子服用阿司匹林

 夏天雪的田野 2013-12-18

来源:《大众医学》

生活实例:老张62岁,患高血压、糖尿病多年。近日,他去医院复诊,医生除给他开了降压药、降糖药及降脂药外,还建议他今后“一辈子”都要服用阿司匹林。老张想:“一辈子”很长,怎样才能合理使用阿司匹林呢?

阿司匹林是百年老药,除了最早发现的解热、消炎、镇痛作用外,小剂量阿司匹林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因此,目前该药已广泛用于防治冠心病、脑血管病和外周血管病。在临床上,高血压和糖尿病都是慢性疾病,两病同时存在时,机体严重处于高血黏度、高血小板聚集、体内凝血纤溶系统失平衡状态,属于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发生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危险性很高。因此,这些病人需要终身服用阿司匹林,才能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阿司匹林:血压控制在<150/90毫米汞柱放心服用

研究证实,阿司匹林对高血压病人危险因素(吸烟、血脂异常、肥胖、糖尿病、蛋白尿等)越多的病人,治疗益处越大。目前认为,对无消化道溃疡史、无出血倾向,血压维持在<150/90毫米汞柱左右的高危高血压病人,若年龄超过50岁,有糖尿病或早期靶器官损伤(心、肾功能减退,微量白蛋白尿,颈动脉或下肢动脉有斑块等)一项以上,都应及早服用阿司匹林,每日75~100毫克,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

研究还证实,通常健康人群服用阿司匹林3~5年后,男性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发病明显减少,女性中风发病的危险也明显减少。但是,目前并不主张所有健康人群或低危高血压病人(年龄小于50岁,无上述高血压危险因素)都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此外,尤其病人血压在150/90毫米汞柱以上,并且波动较大时,一般也不主张服用阿司匹林,以尽可能减少脑出血的风险。

关注:4点注意事项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即使服用小剂量的肠溶阿司匹林抗血栓,有时也会损伤胃肠道黏膜,导致溃疡甚至出血。此外,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可使前列腺素合成减少,引起肾血管收缩,肾血流下降,使肾易发生缺血性损伤。因此,病人在服用阿司匹林时,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1.定期化验血常规。服药前,病人应检查血常规,看血小板有否减少,若血小板低于正常值则禁用阿司匹林。平时,病人应注意观察皮肤有无瘀斑出血点、牙龈、鼻腔有无出血倾向,若有则应该慎用阿司匹林。此外,病人治疗前后还应检查血黏度、血小板凝聚率,并观察服用阿司匹林后有无改善。若无改善则可能有“阿司匹林”抵抗,即病人对阿司匹林不敏感,没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以选择另一类抗血小板药物替代,如氯吡格雷,或改用中药治疗,并继续观察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的改变。

2.观察胃肠道反应。虽然人群中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很低,每年仅1‰~5‰,但是,若病人有胃十二指肠溃疡史或消化道出血史,则应禁用阿司匹林。年龄老化是一个重要的心脑血管事件危险因素,因此,老年人常需服用阿司匹林。但是,老年人又是消化道出血的危险人群,即使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也应密切注意。若服药后出现胃部不适、疼痛或黑便,应立即停用阿司匹林。

3.晚餐后服药较好。人体血小板新生的主要时间是晚上18~24时,而服用肠溶阿司匹林3~4小时以后,才能在人体内达到血药浓度的高峰。因此,晚饭后立即服用阿司匹林,既减少了对胃肠道的刺激又能很好地发挥抑制血小板作用。有人还发现,晚饭后服用阿司匹林有轻度降压作用,而早饭后服用则无降压作用。

4.避免联用抗血小板药物: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高危高血压病人,应尽量避免与其他抗血小板药物联合用药,以免发生出血风险。例如,有的病人为了防止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将阿司匹林与中药(如银杏制剂)合用,结果出现皮肤、口腔、鼻黏膜出血倾向。当血压波动大、血压骤升时,甚至有发生脑出血的危险。

总之,阿司匹林的降血黏度、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确切,且使用方便,价格经济,可作为高血压病人防治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首选药物。但是,由于阿司匹林会损伤胃肠道黏膜,导致溃疡甚至出血,还会使肾发生缺血性损伤。因此,病人是否服用阿司匹林,至关重要的是需要找医生评估治疗的益处和风险,只有做到利大于弊时,才能使用阿司匹林,以维护身体健康。

特别提醒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病人,不要突然停药:临床证实,冠心病人停服阿司匹林后30天内是病人死亡的危险期,可出现药物作用“反跳”现象,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或支架内血栓堵塞,因此,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病人要特别谨慎,不要随意停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