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肺痿肺痿,指肺叶痿弱不用,为肺脏的慢性虚损性疾病。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金匮要略心典?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注说:“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劳”,用形象比喻的方法以释其义。本病首见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该篇指出:“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为肺痿之病。”历代医家多在金匮的基础上予以引申阐述,共同认为总属肺虚不足之疾,并有“肺伤善痿”的解释。《外台秘药》十卷肺痿门,出炙甘草汤以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后世对虚热肺痿的治疗,主张用金匮肺痿篇中的麦门冬汤,或俞嘉言的清燥救肺汤,补充了该篇的不足。 根据《金匮要略》旨义及后世医家认识,本病多属肺部多种疾患伤肺,进一步演变发展成痿。如肺痿、肺痨、久嗽、喘、哮等伤肺,均有转化成为肺痿的可能。《金匮要略》将肺痿与肺痈、咳嗽上气并列一篇加以讨论,不仅是为了对照鉴别,还提示肺痿的虚热证。《外台秘药?咳嗽门》引许仁则论云:“肺气嗽经久将成肺痿,其状不限四时冷热,昼夜嗽常不断,唾白如雪,细沫稠粘,喘息气上,乍寒乍热,发作有时,唇口喉舌干焦,亦有时唾血者,渐觉瘦悴,小便赤,颜色青白,毛耸,此亦成蒸。”说明肺痨久嗽进一步发展则成肺痿。他如内伤久咳,或喘、哮反复发作,伤津耗气,亦可形成肺痿。 从上可知,本篇所讨论范围,包括肺部多种疾病导致肺叶痿弱不用,表现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的慢性虚损性病变。正如清江笔花《笔花医镜?虚劳》所说:“肺金痿者,其受病不同,及其成劳一也。” 病因病机 本病原因可分肺燥津伤和肺气虚冷两个方面,而以前者为主。病变机理为肺虚津气失于濡养所致。 (1)肺燥津伤 此为肺有燥热,重亡津液。如肺痨久咳,耗伤阴津,虚热内浊,肺痈热毒熏蒸伤阴,消渴津液耗伤,热病邪热伤津。或因误治(汗、吐、下利等)消亡津液,以致热壅上焦,消灼肺津,变生涎沫,肺燥阴竭,肺失濡养,日渐枯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说:“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2)肺气虚冷 大病久病之后,如内伤久咳、久喘等,耗气伤阳。或虚热肺痿,久延阴伤及阳。以致肺虚有寒,其气不化津,津反为涎,肺失濡养,痿弱不用。此即《金匮要略》所谓“肺中冷”之类。 总之,本病由于肺虚,津气亏损,失于濡养,以致肺叶枯萎。但因发病机理的不同,而有虚热、虚寒之分。虚热肺痿,一为本脏自病所转归;一由失误失治、或他脏之病导致。因热在上焦,消亡津液,阴虚生内热,津枯则肺燥,肺脏且热,清肃之令不行,脾胃上输之津转液从热化,煎熬而成涎沫,或因脾阴胃液耗伤,不能上输于肺,肺失濡养,遂致肺叶枯萎。虚寒肺痿为肺气虚冷,不能温化布散脾胃上输之津液,反而聚为涎沫,复因治节无权,上虚不能制下,膀胱失于约束,而小便不禁。《金匮要略心典?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说:“盖肺为娇子,热则气灼,故不用而痿;冷则气沮,故亦不用而痿也。遗尿,小便数者,肺金不用而气化无权,斯膀胱无制而津液不藏也。”指出肺主气化,为水上之源,若肺气虚冷,不能温化,固摄津液,由气虚导致津亏,肺失濡养,亦可渐致肺叶枯萎不用。 类证鉴别 肺痿与肺痈二者同属肺脏疾患,但肺痿以咳吐浊痰涎沫为主证,而肺痈以咳则胸痛,吐痰腥臭,甚则咳吐脓血为主证。虽然多为肺中有热,但肺痈属实,肺痿属虚,肺痈失治久延,可以转为肺痿。肺痿与肺痨而致有轻重因果的关系,肺痨主证为咳嗽、咳血、潮热、盗汗等。肺痨后期可以转为肺痿重证。为此,既应注意肺痿与肺痈、肺痨的鉴别,又要了解其相互联系,可参阅有关篇章。 辨证论治 肺痿的特征为咳吐浊唾涎沫。临床症状见咳嗽,或竟不咳,咯吐浊唾涎沫,或唾白如雪,细沫稠粘,或有时唾血,气息短促,或时有寒热,形体瘦削,皮毛干枯,头昏,神疲,面晄色青等。由于病机不同,辨证有虚热、虚寒之分。如《医门法律?肺痿肺痈门》说:“肺痿者,其积渐已非一日,其寒热不止一端。”一般以虚热为多见,如久延伤气,亦可转为虚寒,但究属少数。 治疗总以补肺生津为原则。虚热证,治当生津清热,以润其枯;虚寒者,治当温肺益气,而摄涎沫。 (1) 虚热 【症状】咳吐浊唾涎沫,其质较粘稠,或咳痰带血,咳声不扬,甚则音嘎,气急喘促,口渴咽燥,午后潮热,形体消瘦,皮毛干枯,舌红而干,脉虚数。 【证候分析】肺阴亏耗,虚火内炽,肺失肃降,则气逆咳喘;热浊津液成痰,故咯吐浊唾涎沫,其质粘稠;燥热伤津,津液不能濡润上承,故咳声不扬,音嘎,咽燥,口渴;阴虚火旺,浊伤肺络,则午后潮热,咯痰带血;阴津枯竭,内不能洒陈脏腑,外不能充身泽毛,故形体消瘦皮毛干枯。舌红而干,脉虚数,即是阴枯热灼之象。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生津。 【方药】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加减。前方润肺生津,降逆下气,用于咳嗽气逆,咽喉干燥不利,咯痰粘浊不爽。后方养阴润燥,清金降火,用于阴虚燥火内盛,干咳痰少,咽痒气逆。药用麦冬滋阴润燥;人参益气生津;甘草、大枣、粳米甘缓补中;伍入半夏下气降逆,止咳化痰,以辛燥之品,反佐润燥之功;阿胶、胡麻仁以滋肺液;石膏、枇杷叶可清肺胃之热。如火盛,出现虚烦、咳呛、呕逆者,则去大枣,加竹茹、竹叶清热和胃降逆。如咳吐浊粘痰,口干欲饮,则可加天花粉、知母、川贝母。津伤甚者加沙参、玉竹以养肺津。潮热加银柴胡、地骨皮以清虚热退蒸。 (2) 虚寒 【症状】咯吐涎沫,其质清稀量多,不渴,短气不足以息,头眩,神疲乏力,食少,形寒,小便数,或遗尿,舍质淡,脉虚数。 【证候分析】肺气虚寒,气不化津,津反为涎,故咯吐多量清稀涎沫,因非阴虚火旺故不渴,肺虚不能主气,则短气不足以息,脾肺气虚则神疲食少,清阳不升头眩,阳不卫外则形寒,上虚不能制下,膀胱失约,故小便频数或遗尿。舍质淡,脉虚数,皆属气虚有寒之征。 【治法】温肺益气。 【方药】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前方甘辛合用,甘以滋液,辛以散寒。后方则以补脾助肺,益气生津为主。药用甘草入脾益肺,去甘守津回之意;干姜温肺脾,使气能化津,水谷归于正化,则吐沫自止。肺寒不著者亦可改用生姜以辛散宣通,并取人参、大枣甘温补脾,益气生津。另可加白术、茯苓增强健脾之功;尿频、涎沫多者加煨益智,喘息短气可配钟乳石、五味子,另吞蛤蚧粉。 总之,肺痿主要是肺脏多种疾病久延转归而成,属内伤虚证,难治之疾,宜缓图取效。若见张口短气,喉哑,声嘶,咯血,皮肤干枯,脉沉涩而急或细数无神者预后多不良。 结语 肺痿是肺叶痿弱不用的肺部慢性虚损疾患。临床主要症状为咳吐浊唾涎沫。 发病机理主要为热在上焦,肺燥津伤,或肺气虚冷,气不化津,以致津气亏损,肺失濡养,日渐肺叶枯萎而成。 辨证有虚热、虚寒两证,治疗总以补肺生津为原则。虚热证治当润肺生津、清金降火,虚寒证治当温肺益气。 l临床以虚热证为多见,但久延伤气,亦可转为虚寒证。治当刻刻注意保护津液,重视调理脾、肾。脾胃为后天之本,肺金之母,培土有助于生金;肾为气之根,司摄纳,温肾可以助肺纳气,补上制下。不可妄投燥热之药,以免助火伤津;亦忌苦寒滋腻之品碍胃,切勿使用峻剂,驱逐痰涎,犯虚虚之戒。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4.中医临床医案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