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虚热 中医治疗

 神医图书馆318 2013-10-29

辛热酸敛降虚热

  齿松龈肿,病在肾胃。新病为实,多责之于胃;久病肾阴不足者,精亏火衰,虚火上炎,也可导致牙齿松动、齿龈疼痛、溃烂。治宜益精填补,壮水制火,可用生熟地、芡实山药、旱莲草、女贞子之类,但也要兼顾肾阳胃热兼以清之。中阳不足,肾阴又亏,虚火上炎之势无以抵挡,前贤以荜菝、干姜、川椒、细辛煎汤漱口,以其辛热酸敛收降浮游之热,使虚热火势下趋,收效甚捷。愚用前贤方法,也每获良效。

  如治一柳性女患者,45岁,满口牙龈肿痛,溃破起泡,已三四年未愈。舌白质淡,滑润,面色萎黄脉象沉软,按之急数。久病下元不足,肾虚齿动作痛,用填补下元方法:熟地12克,白芍当归、丹皮、山药、芡实、生地各10克,竹茹6克。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6剂。另用荜菝、干姜、炒川椒各10克,细辛6克,加醋20毫升,煎汤去渣加醋,随时漱口。上药服后,诸症减轻。漱口药用后龈肿渐消疼痛立止。续以填补下元,滋水制火:生地15克,何首乌黄精、白芍、沙参、旱莲草、女贞子各10克,牛膝3克。服此方加减,月余告愈。

  又蒋姓男患者,45岁,牙齿松动,龈肿流血,舌淡红润滑,脉细弦略数。西医牙科诊断为“慢性牙周炎”,久治不愈。肿之在龈,胃热之象,久病肾气不足,齿因不固。治宜清胃热兼以填补,化湿浊少佐疏风白芷3克,川芎6克,生石膏黄芩、生地、丹皮、炒地榆蚤休、焦三仙各10克。6剂,肿势减,痛亦轻。热在于胃,虚本乎肾,当清胃热,填下元:生石膏、生地各15克,黄芩6克,白芷3克,芡实12克,炒地榆、焦三仙各10克。服10余剂而渐愈。

日期:2012年12月1日 - 来自[临床验案]栏目

石斛甘寒养胃阴 清退虚热又利咽

石斛兰科植物,由于生在石上,体瘦不肥,色黄如金,有的旁枝如钗,故又名金钗石斛。石斛,味甘淡,性凉,其功用为润喉清音,生津益胃,清热养阴,消炎明目。石斛素有千金草之称,被国际药用植物界称为药界大熊猫,...即将发布

日期:2012年4月1日 - 来自[中医养生]栏目

温病兼虚热

【病人基本资料】

邑城东刘氏女,年十五岁,于季春患温病久不愈。

【病因】

因天气渐热,犹勤纺织,劳力之余出外乘凉,有汗被风遂成温病。

【证候】

初得周身发热,原宜辛凉解肌,医者竟用热药发之,汗未出而热益甚,心中亦热而且渴。此时若用大剂白虎加人参汤清之,病亦可愈,而又小心不敢用。惟些些投以凉润小剂,迁延二十余日,外感之热似渐退。然午前稍轻而午后则仍然灼热,且多日不能饮食,形体异常清瘦。左脉弦细无根,右部关脉稍实,一息六至。舌苔薄而微黄,毫无津液。大便四五日一行,颇干燥

【诊断】

此因病久耗阴,阴虚生热,又兼外感之热留滞于阳明之府未尽消也。当以清外感之热为主,而以滋补真阴之药辅之。

处方

生石膏(一两捣细)野党参(三钱)生怀地黄(一两)生怀山药(一两)生杭芍(四钱)滑石(三钱)甘草(三钱)共煎汤一大盅,分两次温服下。

【复诊】

将药煎服两剂后,外感之热已退,右关脉已平和,惟过午犹微发热,此其阴分犹虚也。当再滋补其阴分。

【处方】

玄参(一两)生怀山药(一两)甘枸杞(五钱大者)生杭芍(五钱)滑石(二钱)熟地黄(一两)生鸡内金(一钱黄色的捣)甘草(二钱)共煎一大盅,分两次温服。

【效果】

日服药一剂,连服三日,灼热全愈。

【说明】

按此方于大队滋阴药中犹少加滑石者,恐外感之热邪未尽,引之自小便出也。愚凡治外感之热兼有虚热者,恒生山药与滑石并用,泻热补虚一举两得。至上有外感燥热下焦滑泻者,用之以清热止泻(宜各用一两),尤屡次奏效。二药相伍,原有化合之妙用,若再加芍药、甘草,即拙拟之滋阴清燥汤,可参观也。

日期:2009年5月5日 - 来自[名家医案]栏目

第十八节鼻衄

  郭稽中曰: 产后口鼻黑气起, 及鼻衄者何?答曰: 「阳明者, 经脉之海, 起于鼻交頞中, 还出颊口交人中, 左之右, 右之左。 产后气虚血散, 荣卫不理, 散乱人于诸经, 却还不得, 故令口鼻黑气起, 及变鼻衄, 此缘产后虚热, 变生此症, 胃绝脉败, 不可治。 经验方云: 」急取绯线一条, 并产妇顶心发两条, 紧檕中指节上, 即止, 无药可治, 亦躟厌之一端也。

  薛氏曰: 按胃脉侠口绕承浆, 盖鼻准脾土, 鼻孔肺金, 谓胃虚肺损脱血死之证, 急用二味参苏饮附子五钱, 亦有得生者。(真良法也当备之胸中以待不时之用。)

  (验案)

  汪石山治一妇人, 产后血逆上行, 鼻衄囗干, 心躁舌黑, 盖因瘀血上升, 遂用益母丸二丸, 童便化下, 鼻衄渐止, 血渐通。(益母意便妙治虚热。)李氏曰: 此产后虚热所致, 犀角地黄汤救之。

  (方剂)

  【加味参苏饮

  (此治虚热亦良热加童便更妙。 )

  人参[二两], 苏木[二两], 附子[五钱],

  上剉, 水煎服。


 

日期:2008年5月12日 - 来自[第十五章 产后门(下)]栏目

第二节论血崩因虚热

  东垣曰: 阴虚阳搏谓之崩。 妇人脾胃虚损, 致命门脉沉细而数疾(阴虚阳搏是阴中有火也, 故以尺脉为诊), 或沉弦而洪大有力, 寸关脉亦然, 皆由脾胃有亏, 下陷于肾, 与相火相合, 湿热下迫(此言脾气下陷为热, 宜用升补泻火), 经漏不止, 其色紫黑, 如夏月腐肉之臭。 中有白带者, 脉必弦细, 寒作于中(东垣以白带为寒脉, 以弦细为诊固是而后人率以为湿热须辩之)。 有赤带者, 其脉洪数, 病热明矣。 必腰痛, 或脐下痛, 临经欲行, 而先发寒热往来, 两膀急缩, 兼脾胃证出见, 或四肢困热, 心烦不得眠卧, 心下急(此虽点出脾胃症, 而烦心,心下急,又有虚火矣), 宜大补脾胃而升降气血, 可一服而愈,或先贵而后贱, 或先富而后贫, 病名脱营者, 心气不足, 其火大炽, 旺于血脉之中, 又致脾胃饮食失节, 火乘其中, 形质肌肉, 颜似不病者, 此心病也(心主以营,故曰心病), 不形于脉, 故脾胃饮食不调, 其证显矣。 而经水不时而下, 或适来适断, 暴下不止, 治当先说恶死之言劝谕, 令惧死而心不动, 以大补气血之药, 补养脾胃, 微加镇坠心火之药治其心, 补阴泻阳, 经自止矣。 痿论云: 悲哀太甚则胞络绝。 胞络绝, 则阳气内动阳气内动便是胞络中有火), 发则心下崩, 数溲血也。 故本病曰: 大经空虚, 发则肌痹, 传为脉痿, 此之谓也。

  薛氏曰: 经云阴虚阳搏谓之崩。 又云: 阳络伤, 血外溢。 阴络伤, 血内溢。 又云: 脾统血, 肝藏血, 其为患, 因脾胃虚损, 不能摄血归源: 或因肝经有热, 血得热而下行; 或因肝经有风, 血得风而妄行: 或因怒动肝火, 血热而沸腾, 或因脾经郁热, 血伤而不归经: 或因悲哀太过, 胞络伤而下崩。 治疗之法: 脾胃虚弱者, 六君子汤加当归川芎柴胡。 脾胃虚陷者, 补中益气汤加酒炒芍药山栀。 肝经血热者, 四物汤加柴胡山栀苍朮。 肝经风热者, 加味逍遥散小柴胡汤加山栀芍药牡丹皮。 若怒动肝火, 亦用前药。 脾经郁火者, 归脾汤加山栀柴胡牡丹皮。 哀伤胞络者, 四君子汤加柴胡升麻山栀。 故东垣丹溪诸先生云: 凡下血证, 须用四君子以收功。 斯言厥有旨哉。 若大去血后, 毋以脉诊, 当急用独参汤救之。 其发热潮热咳嗽原数, 乃是元气虚弱, 假热之脉也, 尤当用人参之类。 此等证候, 无不由脾胃先损而患, 故脉洪大, 察其中有胃气, 受补则可救, 设用寒凉之药, 复伤脾胃生气, 反不能摄血归原, 是速其危也。

  方氏曰: 血属阴也, 静则循经荣内, 动则错经妄行。 盖人之七情过极, 则动五志之火, 五志之火亢甚, 则经血暴下, 失期而来, 久而不止, 谓之崩中, 如风动木摇, 火燃水沸类也。 治崩次第, 初用止血以塞其流, 中用清热凉血以证其源, 末用补血以还其旧。 若止塞其流而不澄其源, 则滔天之蛰不能遏: 若止澄其源而不复其旧, 则孤孑之阳无以立。 故本末勿遗, 前后不紊, 方可言治也。

  (验案)

  张子和云: 孟官人母五十余, 血崩一载, 佥用泽而丸黑神散保安丸白薇散, 补之不效。 戴人见之曰: ﹁天癸已尽, 本不当下血, 盖血得热而流散, 非寒也。 夫女子血崩, 多因大悲哭, 悲甚则肺叶布, 心系为之急, 血不禁而下崩。 内经曰: 阴虚阳搏谓之崩。 阴脉不足, 阳脉有余, 数则内崩, 血乃下流。 举世以虚损治之, 莫有知其非者, 可服大剂, 黄遧解毒汤是也。 次以香附二两炒, 白芍药二两焙, 当归二两焙, 三味同为细末, 水调下。 又服槟榔丸, 不旬日而安。

  西园公冶一妇人, 年六十二岁, 血崩不止, 投黄连解毒汤四帖, 后服凉膈散合四物汤六帖即愈。 此妇因悲伤太过, 则心闷急, 肺布叶举, 而上焦不通, 热气在中, 血走而崩, 故效。

  薛氏曰: 一妇人年将七十, 素有肝脾之证, 每作则饮食不进, 或胸膈不利, 或中脘作痛, 或大使作泻, 或小便不利, 余用逍遥散加山栀茯神远志木香而愈。 后忧女孀居, 不时吐紫血, 其病每作, 先倦怠而后发热, 经曰: 积忧伤肺, 积思伤脾。 肺布叶举, 是令子母俱病, 不能摄血归经而致前证, 遂以前药加炒黑黄连三分吴茱萸二分顿愈。 复因怒, 吐赤血甚多, 躁渴垂死, 此血脱也。 法当补气, 乃用人参一两芩朮当归各三钱, 陈皮炮黑干姜各二钱, 炙草木香各一钱, 一剂顿止。

  一妇人年六十四, 久郁怒, 头痛寒热, 春间乳内作痛, 服流气饮之类益甚, 不时有血如经行。 又大惊恐, 饮食不进, 夜寐不宁, 乳肿及两膀掀痛如炙, 午后色赤, 余以为肝脾郁火血燥, 先以逍遥散加酒炒黑龙胆一钱山栀一钱半, 二剂肿痛顿退, 又二剂而全消(方证合宜而以四剂全消恐无是速), 再用归脾加炒黑栀贝母, 诸证悉愈。

  一妇人因怒崩血久不已, 面青黄而或赤, 此肝木制脾土而血虚也, 用小柴胡合四物汤, 以清肝火生肝血。 又用归脾补中二汤, 以益脾气生肝血而瘥。 此证若因肝经有风热, 而血不宁者, 用防风一味为丸(当云: 肝热生风而下陷者, 宜用防风条芩是大肠经药用柴胡则治厥阴), 以兼证之药煎送。 或肝经火动, 而血不宁者, 用条芩炒为丸, 以兼证之药煎送, 无有不效。

  一妇人性急, 每怒非太阳耳项喉齿胸乳作痛, 则胸满吞酸吐泻少食, 经行不止, 此皆肝火之证。 肝自病则外证见, 土受克则内证作。 若自病见, 用四物加白朮茯苓柴胡炒栀炒龙胆(芍柴栀胆是厥阴药白茯是平肝药 )。 若内证作, 用四君子加柴胡芍药神曲吴茱萸炒过黄连, 诸证渐愈(脾病兼肝,故用法如此)。 惟月经不止, 是血分有热(若血分有热当加丹皮山栀), 脾气尚虚, 以逍遥散倍用白朮茯苓陈皮, 又以补中益气加酒炒芍药兼服而调。


 

日期:2008年5月12日 - 来自[第三章 血崩门]栏目

肺萎

肺萎

 

概念
肺萎是指肺叶萎弱不用,临床以
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为肺脏的
慢性虚损性疾患。相当于现代医
学的肺纤维化、肺硬变、肺不张
等。

历史沿革
1肺萎病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
肺萎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
“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
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
萎之病。”提出了肺萎病名、脉
症。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萎
。肺萎之病,从何得之?师曰:
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 渴
,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
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说
明肺萎病虚热证的病因病机。

“肺萎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
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
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
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
之。”论述了肺萎虚寒证的病机、
主症与代表方。补充了第一条的
不足。

2隋.巢元方进一步探讨了成因、转
归。《诸病源候论.咳嗽诸病候》
“肺主气,为五脏上盖,气主皮毛
故易伤于风邪,风邪伤于腑脏,
而气血虚弱,又因劳役大汗之后,
或经大下而亡津液,津液竭,肺
气壅塞,不能宣通诸脏之气,因
成肺萎”。

巢氏这一论述,对肺萎的成因,明
确认为是外邪犯肺,劳役过度,大
汗大下之后,津阴亏耗,肺气受损
壅塞而成。并指出咳吐涎沫之爽或
不爽,小便之利或不利,咽燥之欲
饮或不欲饮等,与疗效转归有关。“咳唾咽燥欲饮者,必愈;欲咳而
不能咳,唾干沫,而小便不利者难
治”

3《千金要方.肺萎门》明确提出
该病分为热在上焦和肺中虚冷。
认为“肺萎虽有寒热之分,从无实
热之例。”在治疗上概要为虚寒可
用生姜甘草汤、甘草汤;虚热可
用炙甘草汤、麦门冬汤、白虎加
人参汤。对《金匮要略》的治法
有所补充。

4唐.王焘《外台秘要》说明肺痨久
嗽可进一步发展为肺萎。
5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将肺萎分
别列入咳嗽门和血证门。并认为久
嗽咯血成肺萎。
6明.戴元礼《证治要诀》提出劳嗽。
7陈实功《外科正宗》指出肺痈溃
后,热毒不净,可转为肺萎。

8清.李用粹简要系统的归纳了该病
《政治汇补.胸膈门》“久嗽肺虚,
寒热往来,皮毛枯燥,声音不清
或嗽血线,口中有浊唾涎沫,脉
数而虚,为肺萎之病。因津液重
亡,火炎金燥,如草木亢旱而枝
叶萎落也。治宜养血润肺,养气
清金,初用二地二冬汤以滋阴,
后用门冬清肺阴以收功。”

9清.张璐《张氏医通.肺萎》总结
治疗要点。“缓而图之,生胃津,
润肺燥,下逆气,开积痰,止浊
唾,补真气……散火热”等七方面
旨在“以通肺之小管”,“以复肺之
清肃”。

10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肺病源
流》进一步指出肺萎的用药宜忌。
“其症之发,必寒热往来,自汗,
气急,烦闷多唾,或带红线脓血
,宜急治之,切忌升散辛燥温热
。大约此症总以养肺、养气、养
血、清金、降火为主。”

病因病机
肺燥津伤(虚热肺萎)
1肺痨久咳→耗伤阴津→虚热内灼
2肺痈热毒→熏蒸伤阴
3消渴→津液耗伤
4热病→邪热伤津
5误汗、吐、下等→消亡津液

肺气虚冷(虚寒肺萎)
1内伤久咳久喘→耗气伤阳
2虚热肺萎→久延阴伤及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
2常伴面白无华或青苍,形体消瘦
神疲,头晕,或时有寒热等全身
症状。
3有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史,久病体
虚。

二、病证鉴别
1肺萎与肺痈
肺萎—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
肺痈—以咳则胸痛,吐痰腥臭,
甚则咳吐脓血为主症
二者均为肺中有热,但肺
萎属虚,肺痈属实。

2肺萎与肺痨
肺痨—以咳嗽、咳血、潮热、盗
汗为主症,但肺痨后期可
转为肺萎重证。
三、相关检查
1胸片、CT、MRI、肺泡灌洗
2血气分析
3肺功能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主要辨虚热、虚寒。
二、治疗原则
总以补肺生津为原则。
三、证治分类

1虚热证
症状:咳吐浊唾涎沫 ,质稠,或
咳痰带血,咳声不扬,甚则声嘎,
气急喘促,口渴咽燥,午后潮热,
形体消瘦,皮毛干枯,舌红而干,
脉虚数。
证机概要:肺阴亏耗,虚火内炽
灼津为痰。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生津。
代表方: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
2虚寒证
症状:咯吐涎沫,质稀量多,不
渴,短气不足以息,头眩,神疲
乏力,食少,形寒,小便数,或
遗尿,舌质淡,脉虚弱。


证机概要:肺气虚寒,气不化津
津反为涎。
治法:温肺益气。
代表方:甘草干姜汤
生姜甘草汤
预防调护
结语
麦门冬汤
黄树曾:麦门冬汤以麦门冬为君。
因此证为脾胃之津液干枯,虚火
上炎,若投苦寒降火之剂,反致
燥津而火益升,用麦门冬养胃家
阴津润泽心肺,以通肺道,以下
逆气,且协人参、甘草、粳米、

大枣大补中气,以生津液。尤妙
在半夏之辛以开胃行津,兼革麦
门冬滞腻之性。矧此证非纯在上
焦,故以半夏降中焦之逆,俾咽
中之气阻除。更以其既无表邪,
亦不咳嗽,且肺胃之津液少,非
用人参不可。粳米为益气止烦之
品,夫咽喉不利,不可谓无烦,


且胃液干枯者,中气必不足,法
当益气,是以用之。惟其烦终近
于上,故用量少耳。甘草生用能
养胃阴,清咽中之火。大枣和中,
生津液,补不足。夫如是,服后
焉有水不升火不降者乎?

《金匮要略释义》

配伍半夏之意义:
1降逆化痰。针对肺胃阴亏,虚
火上炎,不仅气机逆上,而且进
一步灼津为痰,半夏降气化痰,
可治其标。
2开胃行津。治燥必须滋阴生津,
而肺胃之气逆乱,阴津不得布散,
半夏开胃行津,俾阴津布散而达

治燥之功。
3防腻滞中。肺胃阴亏,中气亦虚,
应用大量滋阴生津之品,每有腻
滞阻中之嫌,少佐半夏辛燥之品,
则润燥得宜,俾滋腻而不滞中,
和中亦不伤津。

临证备要
1重视调补脾胃。
2不可妄投燥热,以免助火伤津,
亦忌苦寒滋腻碍胃。
3慎用祛痰峻剂。
 

日期:2007年11月16日 - 来自[中医幻灯库]栏目

虚热型肺痿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是什么?

  虚热型肺痿临床常见:咳吐浊唾涎沫稠粘,咳声不响亮,久咳绵绵,其声不扬,气急喘促,口燥咽干,口渴,形体清瘦,皮毛干枯,舌干红,脉虚数或有潮热,为虚火上炎,肺金被灼所致,故治疗方法应以滋阴润肺为主,常用药物:麦冬10g,人参6g,半夏8g,甘草4g,粳米8g,大枣3枚,沙参8g,贝母8g。出现潮热者加银柴胡10g,地骨皮10g,此种虚热肺痿亦可常服琼玉膏进行调理。治疗肺痿主要在于缓而图之,生胃津,润肺燥,下逆气,开积痰,疏通肺窍,清散火热以恢复肺之清肃功能,这样可以使虚火降,咽喉利,咳喘平,气逆自能减轻,从而达到痊愈。
日期:2006年4月16日 - 来自[小儿咳喘防治400问]栏目

虚热证

虚热证   证名。正气不足所致的热证。因气血阴液不足,或邪盛伤正所致的热证。症见心烦不眠,口燥咽干,潮热盗汗,大便秘结,舌红,脉细数等。治宜养阴清热,或甘温除热,用当归六黄汤、黄连阿胶汤或补中益气汤等方。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参见各条。
日期:2006年1月12日 - 来自[字母X]栏目
共 3 页,当前第 1 页 9 1 2 3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