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 感冒

 学中医书馆 2013-12-19

1 感冒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所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其特征。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其以春、冬为多见。因春冬两季气候多变,春为风令,风为六淫之首,善行数变,故极易犯入;冬为寒水司令,朔风凛冽,风寒相合,更易伤人。

    病情有轻重的不同,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一般统称伤风或冒风、冒寒;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如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多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一般来说,感冒很少有发生传变的情况,病程短而易愈,但时感重证,老人、婴幼、体弱患者,有时亦可发生他病。因本病有一定的传染性,在易感季节发病率很高,对人民健康和劳动生产往往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必须积极防治。

    早在《内经》即已认识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风邪所致。《素问?骨空论篇》说:“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伤寒论?太阳病》所论中风、伤寒之桂枝、麻黄两个汤证,实质包括感冒风寒的轻重两类证候。若从具有较强传染性的时行感冒而言,则又当隶属于“时行病”之类,如《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说:“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合,温凉失节,人感乘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故欲服药及为方法以防之。”并指出“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近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正如清?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 伤风难治论》所说:“凡人偶感风寒,头疼发热,咳嗽涕出,俗语为之伤风。。。。。。乃时行之杂感也。”至于感冒之名,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篇即有记载,其伤风方论中介绍用参苏饮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疼,咳嗽声重,涕唾稠粘”。及至明清,多将感冒与伤风互称。元《丹溪心法?伤风》明确指出病位属肺,根据辩证常规,分列辛温、辛凉两大治法。此后医家又对虚人感冒有进一步的认识,提出扶正达邪的治疗要求。

    本篇讨论范围,包括普通感冒(伤风)及时行感冒的辩证施治。

病因病机

    感冒是由于六淫、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以风邪为主因,风邪虽为六淫之首,但在不同季节,往往与其它当时之令相合而伤人,如冬季多属风寒,春季多属风热,夏季多夹暑湿,秋季多兼燥气,梅雨季节多夹湿邪。一般以风寒、风热两者多见,夏季暑湿之邪亦能杂感为病。若四时六气失常,“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非时之气夹时行病毒伤人,则更易引起发病,但不限于季节性,病情多重,往往互为传染流行。

    至于外邪侵犯人体,是否引起发病,关键还在于正气之强弱,同时与感邪的轻重,也有一定关系。当卫外功能减弱,肺卫调节疏懈,而外邪乘袭时,则易感受发病。如气候突变,寒温失常,六淫及时行之气肆虐,侵袭人体,卫外之气不能调节应变,则每见本病的发病率升高;或因生活起居不当,寒温失调,以及过度劳累,而致肌腠不密,外邪侵袭为病;若体质偏弱,卫表不固,稍不谨慎,吹风受凉之后,则可见虚体感邪。他如肺经素有痰热、伏火、或痰湿内蕴,肺卫失于调节,则亦每易感受外邪。如素体阳虚者易受风寒,阴虚者易感受风热、燥热,痰湿偏盛者易感受外湿。与此说明,在禀赋素体有所偏差失调的情况下,最易内外相因引而发病。正如清。李用粹《证治汇补?伤风》篇所说:“肺家素有痰热,复受风邪束缚,内火不得舒泄,谓之寒喧,此表里两因之实证也。有平昔元气虚弱,表疏腠松,略有不谨,即显风证者,此表里两因之虚证也。”

    风性轻扬,多犯上焦,故《素问?太阴阳明论篇》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肺处胸中,位于上焦,主呼吸,气道为出让升降的通路,喉为其系,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司职卫外。故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肺卫首当其冲,感邪之后,很快出现卫表及上焦肺系症状,以致卫表不和而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肺失宣肃而见鼻塞、流涕、咳嗽、咽痛。因病邪从表自上而入,内合于肺,故尤以卫表不和为其主要方面。由于四时六气不同,以及人体素质的差异,故临床表现的证候有风寒、风热和暑湿兼夹之证。在病程中且可出现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若感受风寒湿邪,则皮毛闭塞,邪郁于肺,肺气失宣;感受风热暑燥,则皮毛疏泄不畅,邪热犯肺,肺失清肃。如感受时行疫毒则病情多重,甚或有变生他病者。

类证鉴别

    本病当注意与某些温病早期相鉴别,因温病早期,尤其是肺系温病,每常表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风温初起即极似风热感冒之证,因此在各种温热病的流行季节,应特别提高警惕,密切观察动态变化。一般而言,感冒发热多不高或不发热,温热病必有发热或者高热,感冒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身凉脉静,温热病汗出后热虽暂缓,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且见传变入里的证候。

辨证论治

    感冒的临床表现,初起一般表现多见鼻塞、流涕、喷嚏、声重、恶风,继则发热、咳嗽、咽痒或痛、头痛、身楚不适等。病程约五至七天左右。一般伤风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常突然恶寒,甚或寒战、高热,周身酸楚,全身症状明显,且可化热入里,变生他病。由于感邪有轻有重,正气强弱不同,四时六气有别,故症状既有微甚,脉证亦可各有差异。
   
    因本病为邪在肺卫,故辩证属于表实证,但必须根据证情,求其病邪的性质,区别风寒、风热和暑湿兼夹之证。治疗应遵“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之义,采取解表达邪的原则,风寒治以辛温发汗,风热治以辛凉清解,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虚体感邪则应扶正与解表并施,不可专行发散,重伤肺气。

(1)        风寒证
【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证候分析】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阳被郁,故见恶寒、发热、无汗;清阳不展,络脉失和则头痛、肢节酸楚。风寒上受,肺气不宣而致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寒为阴邪故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俱为表寒征象。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方用荆芥、防风、生姜辛温解表;柴胡、薄荷解表退热;川芎活血散风以治头痛;桔梗、枳壳、茯苓、甘草宣肺理气,化痰止咳;羌活、独活祛风散寒,兼能除湿,为治肢体疫痛之要药。如表寒重者,可配麻黄、桂枝以加强辛温散寒之力。

(2)        风热证
【症状】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咳嗽,痰粘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边尖红,脉象浮数。
【证候分析】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故见身热、微恶风、汗出不畅;风热上扰则头胀痛;风热之邪熏蒸清道,故咽喉肿痛,咽燥口渴,鼻流浊涕;风热犯肺,肺失清肃,则咳嗽,痰粘或黄。苔白微黄,脉象浮数,为风热侵于肺卫之证。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两方均用连翘、豆豉、薄荷、竹叶、桔梗、甘草,故均能疏表泄热,轻宣肺气。但前者用银华、芦根、牛蒡重在清热解毒,并用荆芥以助疏解之力;后者用葱白、山栀,重在清宣解表。头胀痛较甚者加桑叶、菊花以清利头目;咳嗽痰多加象贝母、前胡、杏仁化痰止咳;咯痰稠黄,加黄芩、知母、瓜蒌清化痰热;咽喉红肿疼痛酌配一枝黄花、土牛膝、元参解毒利咽;时行热毒症状明显,配大青叶、蒲公英、草河车等清热解毒;若肺热素盛,风寒外束,热为寒遏,烦热恶寒,少汗,咳逆气急,痰稠,声哑,可用石膏、麻黄以清宣肺热。如风热化燥伤津,或秋令感受温燥致病,伴有咳呛痰少,口、咽、唇、鼻干燥,苔薄质红少津等燥象者,可酌配南沙参、天花粉、梨皮清肺润燥,不宜再伍辛温之品。

(3)        暑热证
【症状】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粘,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粘腻,渴不多饮,胸闷,泛噁,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夏季感冒,感受当令之暑邪,暑多夹湿,每多暑湿并重。暑湿伤表,表卫不和,故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疼;风暑夹湿上犯清空,则头昏重胀痛;暑热犯肺,肺气不清,故咳嗽痰粘,鼻流浊涕;暑热内扰,热灼津伤,则心烦、口渴,小便短赤;湿热中阻,气机不展,故胸闷、泛噁、口中粘腻,渴不多饮。舌苔薄黄腻,脉濡数为暑热夹湿之证。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濡饮加减。本方功能清暑化湿,用于夏月暑湿感冒,身热心烦,有汗不畅,胸闷等症。方用银华、连翘清解暑热,香薷发汗解表,厚朴、扁豆化湿和中。暑热偏盛可加黄连、青蒿、酌配鲜荷叶、鲜芦根清暑泄热;湿困卫表,加豆卷、藿香、佩兰芳化宣表;里湿偏重,加苍术、白蔻仁、半夏、陈皮和中化湿;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苓清热利湿。

    至于虚体感冒之证,乃属体弱卫外不固,以至反复感邪,经常缠绵难愈,此为一般常规之外的特殊变异,不可过于辛散,单纯祛邪,强发其汗,重伤正气,治当扶正达邪,在疏散药中酌加补正之品。

    气虚感冒,由于卫气不固,外感风寒,气虚托送无力,邪不易解,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身楚倦怠,咳嗽,咯痰无力、舌苔淡白,脉浮无力。治予益气解表,方用参苏饮加减。药取人参、甘草、茯苓补气以祛邪;苏叶、葛根、前胡疏风解表;半夏、枳壳、桔梗宣理肺气,化痰止咳;陈皮、木香理气和中。若平素表虚自汗,易受风邪者,可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以防感冒。

    阴虚感冒,由于阴津素亏,外感风热,津液不能作汗达邪,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痰少,舍红少苔,脉细数。治予滋阴解表,方用加减葳蕤汤化裁。药取玉竹滋阴生津,以助汗源;甘草、大枣甘润和中;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疏表散邪;白薇清热和阴;口渴咽干明显,可加沙参、麦冬以养阴生津。

    此外,在本病流行期间,尤当重视预防,服用防治方药。冬春风寒当令季节,可用贯众、紫苏、荆芥各10克,甘草3克,水煎,顿服,连服三天。夏月暑湿当令季节,可用藿香、佩兰各5克、薄荷2克,煮汤以代饮料(鲜者用量均应酌加)。如时邪毒盛,流行广泛,可用贯众10克,板蓝根(或大青叶)12克,生甘草3克煎服,日一剂。同时应注意防寒保暖,在气候冷热变化时,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淋雨及过度疲劳,劝止患者到公共场所活动,防止交叉感染,以控制其流行。室内可用食醋熏蒸法,每立方米空间用食醋5~10毫升,加水1~2倍,稀释后,加热熏蒸二小时,每日或隔日一次,作空气消毒,以预防传染。

    治疗期间应认真护理,加强观察,注意煎药及服药要求,水药宜于轻煎,不可过煮,乘温热服,服后避风复被取汗,或吃热稀饭、米汤以助药力,得汗为病邪外达之象,无汗是邪尚未祛。出汗后尤应避风保暖,以防复感。并应多饮开水,适当休息。

    一般而言,感冒本属轻浅之疾,只要能及时而恰当的处理,或选用适当的简验方、中成药,即可较快痊愈,但对老年、婴幼、体弱患者及时感重症,必须加以重视,注意有无特殊情况,防止发生传变,或同时夹杂其它疾病。

结语

      感冒是临床常见的外感疾病。主症为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

    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病毒,在人体卫外功能减弱,不能调节应变之时,从皮毛、口鼻入侵,邪犯肺卫,卫表不和而致病。

    辩证属于表实,但必须根据证情,求其病邪的性质,区别风寒、风热和暑湿兼夹之证。治疗以解表发汗为主,风寒宜于辛温,风热当用辛凉,暑湿则当清暑祛湿。一般均忌用补敛之品,以免留邪。

    临床寒热二证,宜分辨清,不能误治,如见偏寒偏热俱不明显,可予辛平轻剂;表寒里热杂见者,当解表清里,宣肺泄热,时行感冒传染力强,症状重者,辩证以风热为多见,用重用清热解毒之品。对有并发症和夹杂症者应适当兼顾。如小儿感冒夹惊、夹食者,当配合熄风止痉或消食导滞之品;老人、婴幼患者及时感重症,病情发生传变,化热入里,又当与温病联系互参;若原有某些宿疾,或因感冒诱发者,当根据标本先后和轻重主次的要求,进行治疗,适当兼顾,至于体虚感冒,又当在解表药中酌加扶正之品以达邪,根据气虚和阴虚的不同表现,予以相应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