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散半表之邪,黄芩清半里之热,半夏、生姜降逆化痰,人参、大枣、甘草健脾扶中。
七味药相辅相成,和枢机,解郁热,达三焦,畅气机,攻补兼施,寒热同调,温而不燥,寒而不凝,可达脾升胃降,三焦通达,水升火降,气通津布,表里调和之效。
而感冒正是正虚邪犯人体所致,临床按感邪性质和素体差异的不同而化裁可使邪气外透,枢机得利,脾胃调和,以达营卫调和,诸证自除的满意疗效。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语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方组】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煎服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柯韵伯曰:小柴胡汤“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
(不仅善治少阳经证,以解半表半里之邪,且善治太阳表证,以祛在表之邪。)
本方既为少阳病之主方,理当出于少阳病篇,而《伤寒论》中却出在太阳中篇,可见本方原可治太阳病,为太阳与少阳统治之方。
古人云:若无虚,风寒小能独伤人。
外邪之人,必因卫气不足,肌表失于固密,所以体虚之人(包括老年人在内),更易感冒,而小柴胡汤却为虚人及老人感受风寒最为的对之方。
或曰:人体之虚有阴、阳、气、血之别,当于解表药中,或辅益气,或辅养血,或助阳,或滋阴,分别施治,何以竟用小柴胡汤一方统治?
对此刘渡舟教授曾经解释曰:“因虚人感冒之病因病机,与仲景所揭出的病因病机理无二致,此皆不任发汗,故可用小柴胡汤统治之。
方中参草枣补益中焦脾土,令谷气充沛,以为胜邪之本,合柴芩夏姜,从少阳之枢,以达太阳之气,逐在外之邪,此为扶正祛邪之妙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