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南黄氏史话》之黄姓迁琼始祖纵横谈

 温州黄建东 2013-12-19
 位于全国和海南都是第七位的黄姓,是中国古老的大姓之一。大约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初期,受封于今河南省东南部潢川县境的黄国,是黄帝的第六代裔孙陆终的次子惠连,亦名黄云的封地。到公元前648年时,黄国被南方大国楚国兼并,黄国子民以国为姓,散居于楚国各地,推崇立国的黄云为开姓始祖。东汉时,江夏郡(今湖北云梦县一带)的黄香,当上相当于宰相的尚书令,江夏郡便形成黄姓的总望郡崛起于世。魏晋之后,黄姓自江夏分流为两大支,一支流入浙江金华,一支流向福建。迁入福建的黄姓自唐朝起逐渐形成两大家族,一个是居住在闽东莆田为主的以唐玄宗朝桂州刺史黄岸为始祖的黄氏家族,一个是居住在闽西邵武为主的以唐末五代时的工部侍郎黄峭山为始祖的黄氏家族。后来又一支从福建迁入广东,以广南运使知英州的黄居正为始祖的黄氏家族。
海南岛是个移民岛,岛上的汉族居民,其先祖都是原籍大陆。黄姓也一样,大多数都是从闽粤等地迁琼,其中从福建莆田迁来最多。他们当中,或来当官,或来避乱,或来经商等,据史料记载,自宋至清的950多年的移民史中,黄姓大约有42支(人)先后迁琼,逐渐繁衍成琼岛一大姓氏。
宋朝来琼的始祖有10人,他们分别是:
黄孔和黄爵俩兄弟:黄孔,岸公第12代孙,字化民,宋进士,任琼州通判,卒于任,妣林氏封安人,同葬雷州徐邑草塘地,生三子朝端、朝桂、朝信。黄爵,字天成,岸公第12代孙,宋进士,任文昌县教谕陞广州通判,移居文昌黄宜宅,配周氏封安人,生男一朝兴,公妣俱葬本村前墓山园坐壬。后裔主要聚居在文昌、海口市。
黄篪,字仲韶,号方塘,福建莆田人,岸公第16代孙,宋绍兴六年(1136年)中进士,少年得志,并获在西安大雁塔上留名的殊荣,绍兴七年特任琼州经略安抚使,代理军事,旬宣文教,行年三十一卒于任。逝时遗命立籍琼山烈楼都(今海口市长流镇),葬于烈楼博抚村北。配王氏,生男一名京。支系分布较广,史称“岸裔来琼,始于篪公”。后裔主要居住地在海口、定安、澄迈、文昌、琼海、屯昌、临高、琼中等市县。
黄良佐,原名佐,字奉王,岸公第14代孙,宋理宗间(1225-1264年)来宰琼邑,遂籍琼山调塘图,初住龙窝村,次移港门村,后又移居江抱村并建祠。妣娄氏,生男一朝阳,公、妣卒后俱葬龙窝村地。后裔聚居地主要在海口、文昌市。
黄可立,官任河南道,宋咸淳九年(1273年)迁居南海县岭南乡,后迁琼州。后裔多在琼海等市县.
黄守明,原籍福建莆田县甘蔗尾村狮子巷(玑紫巷),个性心灵贤达,谋略大,有卓越远见。在宋代战乱期间渡琼入儋,选择今儋州市邱黄村(现属洋浦港区内)定居,为儋州始祖,开疆耕耘,安居立业。生男四:槐、普、椿、配。卒后葬邱黄山坡上,1992年墓迁三都镇黄禋村附近的灵山坡地。后裔主居地在儋州。
黄福孙、黄德宝,分别是岸公第16、17代孙,父福孙宋任雷州通判,占籍文昌。子德宝后也迁琼定居文昌铺前镇南山村。后裔多数居住在文昌市。
黄池清,字直哉,宋授隶校尉,特任奏差官,后录尚书。从莆田县坎头村迁琼,卜居琼山博度村。后裔多数在海口市演丰、三江镇等地。
黄福生,原籍福建莆田县东里,岸公第17代孙,宋代来琼,始居文昌埇葛村,后次子美伦迁入万宁山根乡乐排村。后裔居住地以万宁市为主。
元朝迁琼的有11人,他们先后是:
黄兴宁、黄顺宁、黄平宁:三兄弟原籍福建莆田县甘蔗村,元代至元十九年(1282年),黄平宁偕长兄兴宁、次兄顺宁避乱来琼,宿于海边黄龙村。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平宁卜居临高叙给村(今博厚镇书邑村),兴宁移居澄迈,顺宁迁居定安。平宁为入临始祖。兴宁和顺宁后来情况不详。后裔主居地在临高,其次是儋州、东方市。
黄至德,字道统,一字周兴,原籍福建莆田县坎头村,岸公第16代孙,庠生岁进士,善书考补广东授宣德郎。自元泰定年间(1324-1328年)以阀军道官,随募入琼卜居文昌东郊邦塘村(五龙港邦塘、鼓浪港邦坊、清澜港邦塘)。娶汪氏、赵氏,庶林氏、吴氏,与林氏生上元、中元、下元三男。公卒葬邦塘墩。后裔主居地在文昌市,其次是海口、琼海、万宁等市县。
黄政,祖籍福建莆田县细村,岸公第16代孙。闽邦发迹,曾任建宁知州,元至正二年(1342年)与兄弟黄森等人同时奏旨,由闽宦琼,籍居文昌冯家白峙头村,卒后葬赤岸南边地。配全氏,生黄九,黄九于至正九年迁居乐会县博鳌竹史箩村,是入乐开基始祖。后裔分布在琼海、万宁市等地。
黄森,字源明,岸公第16代孙,原籍福建莆田县田心村,宋进士,官交趾监察御史,元至正二年(1342年)迁琼,居会同县太平都冯家村(现文昌会文镇冯家村),妣张氏,生隆祥。据史载:黄政、黄森、黄观泰、黄清、黄篆、黄海、黄祥、黄朝、黄富全、黄渊、黄养等诸公,同船自闽渡琼,后才分居立祀。森公坟葬冯家后山东边。后裔主居地在文昌、琼海市。
黄本中、黄本利、黄本仁:原籍福建莆田县甘蔗园村,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本中为盐饷所累,被劾来琼,二弟本利、三弟本仁同来,后分居崖、万、儋三州。本中始任万州都司,续署崖州参将,后落籍崖城。本利、本仁后来失记。后裔多数在乐东、三亚等市县。
黄思生,原籍福建莆田县,元惠宗帝年间(1333-1368年)职膺通判汉事,航海南下,卜居郡南琼山县顿林图五甲博聪村(今府城镇北冲村)。后裔聚居在海口市。
黄守仁,原籍福建莆田县凤谷里。元朝时出任雷州别驾,其子黄受甫任徐闻县助教。因元末战乱,父子一家人避兵来琼,明洪武年间占籍海口第一里。
明朝迁琼的有17人,他们逐个是:
黄忠信,原籍福建莆田县坎头村,岸公第19代孙,明乡进士,洪武初(1368-1378年)以官渡琼任感恩知县,后落籍文昌锦山镇蛟头村。妣彭氏,生三男,长子居定安,次子朝居文昌蛟头,三子居琼山。后裔多数居住在文昌、海口市。
黄旺佑、黄添佑:原籍福建莆田县锦罗村,明洪武四年(1371年)俩兄弟来琼经商,在万宁乌场港登岸,后卜居北坡镇宾麦村。后裔居住地以万宁市为主。
黄光鼎,字德明,号九峰,岸公第19代孙,元登进士,官江南佥事。当元之末季巢寇烽起至仕归田,明初又召兄弟相从来琼,洪武十三年(1380年)占籍文昌福久村,妣陈氏,生日仁。后裔聚居地在文昌市。
黄正材,岸公第19代孙,岁进士,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自雷州渡琼,居文昌县城西门,妣曹氏,生三男宗经、宗具、宗全。后裔以文昌、海口市为主居地。
黄伍荫,原籍福建莆田县坎头村(一说黄桐乐村),岸公第21代孙,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为商务渡琼,次年入籍文昌定居下琅村。妣云氏、林氏,生三男:显修、显宝、显宁。另一说法是来徐闻任县尉,览游雷琼山川,任满回莆田,明洪武十四年迁琼,居文昌县昌洒荔枝村,葬昌洒下山琅村北,有碑。后裔主居地在文昌、海口市。
黄海,先祖黄昱原籍福建莆田人,在广东高州府石城任县令,并落籍于此。黄海是6世孙,明永乐六年(1408年)戊子科举人,被派来琼任万州教谕,任满后遂卜居万宁禄马乡林村,妣吴氏,生男二焕、灿,第6世后一支在万宁,一支居琼海。后裔多数在万宁、琼海市。
黄重,字孟刚,岸公第21代孙,原籍福建莆田县城内东里贡元房。明建文己卯科举人,庚辰登胡靖榜进士,任广东阳江知县,永乐十年(1412年)任琼州知府,后落籍琼山下东岸都(今海口市灵山镇琼岛村,俗称墩岛),葬演顺乙图河口湾鸡笼山地(今三江镇朝新村附近)。妣柯氏、汪氏,生四男:河清、河济、河源、河明。后裔主居地在海口、文昌、琼海、澄迈等市县。
黄仲夔,字天性,诔廉明,岸公第20代孙,原籍福建莆田县田心村,举人,生于书香世家,叔父黄忠信是感恩知县。仲夔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来琼任文昌县丞,后卜居文教镇乌土村。配张氏,生男揆合。后裔多数居住在文昌市。
黄显,字仁山,号荣浦,生于福建莆田县,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进学,增补岁贡。正统六年(1441年)任琼州府训导,遂卜居琼海白山村,后迁居文昌县铺前新港,生子基、文、科,后改处琼文定三县。后裔主居地在文昌市、定安县。
黄启元,字善良,原籍福建禾坪坎头村,明贡生,侯选儒学训导,卜居会同县(今琼海)马岭村(或潭门歧石村)。后裔聚居地以琼海市为主。
黄惠钦,名化民,明进士,任琼州教授,升府判,原籍福建莆田县坎头村。
黄成业,字统四,庠生,岸公第21代孙,生于明洪武丁卯年(1378年)。其父文心是明洪武乙亥科举人,任雷州徐闻县儒学。成业随父居徐闻,后游学琼州,与琼山县演丰罗登村罗文秀结为好友。文秀不幸病逝,文秀之父看中成业的人品才貌,招他为婿。成业入赘后仍保留黄姓,后定居罗登村。后裔多数在文昌、海口市。
黄崇超、黄崇嵩堂兄弟:黄崇超,字拔萃,名附生,孺人陈氏,生男一文聪,公自雷府徐邑草塘村移居琼城,后裔今在文昌锦山一带。黄崇嵩,字方中,谥孟刚,明永乐九年登进士,任琼州府通判选授琼州府知府(待考),卒于任上。原籍雷州徐闻县草塘村,妣林氏,生二男文清、文深,文清迁入文昌铺前云楼村,文深迁入今罗豆农场太安后坡村。后裔以文昌市为主聚居地。
黄昊,原籍福建莆田县甘蔗园村,入琼初居会同县石头村,后迁福田镇苏区芳田村。后裔多分布在琼海市。
黄进亮,岸公第23世孙,迁琼定居文昌祖台。后裔在文昌。
清朝迁琼的有4人,他们分别是:
黄汝芳,原籍福建福州平和县,明朝为持生计自闽直入万州,定居于今后安镇六合村。后裔主居地在万宁市。
黄绍馀、黄绍英:绍馀名宜春,号锦园,岸公第34代孙。16世祖仪政公卜居广东顺德龙山乡黄村埠沙浦坊开族,清乾隆十七年(1753年)绍馀邀约长兄绍英等兄弟伯叔渡琼谋生,在文昌县潭牛镇做生意,后卜居于此。妣黎氏、吴氏,生四男延嘉、协嘉、玉嘉、逸嘉。后裔主居地在文昌市。
黄长生,清代年间从广东雷州府迁入临高县,后迁入儋州干冲镇临高村,为另一支入儋始祖。二世分为四支,长房和四房居祖地,二房迁排浦镇南华村,三房迁光村泊潮村。后裔多在儋州市。
以上迁琼始祖42人,是查考族谱等有关史料可以认定的史实,但是还有没有查找不到的迁琼始祖,我们认为是肯定的。据福建莆田市姓氏源流研究会编印的《莆阳黄氏通书》载:涵江黄巷岸公一房谣公派下世系称,谣公配朱氏、姜代,各生五子,其中姜氏生孟华、仲华、伯华、玄华、季华。谣公官琼府尹,后留孟华与季华在后黄守祖,仲华、伯华、玄华三人随父赴任,父母皆卒于琼任所,兄弟三人皆留琼州守茔,占籍琼崖传衍为海南黄氏之主支。查黄岸世系,谣是岸的长子,唐开元八年(720年)官闽令,如果后调琼州任职,时间应在唐朝。若史料可靠,那么黄氏迁琼的年代就上溯至唐代,但此一支系的后裔在何方,有待考查。
黄峭山世系实录:第14世黄世,创居南海,支分新安、东莞,又分琼州文昌、会同、乐会、儋州、崖州、定安及化州等处。迁琼始祖中,尚未明确记载有黄峭山后裔。而在临高、澄迈等县现有其后人,他们的迁琼始祖是否为久昌次子黄世,也需查考。          
在儋州、万宁、临高、乐东等市县的黄氏族谱中,录入了不少失源或与本地主要迁琼始祖互不关联的其他黄氏,这些宗族是从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等省迁移而来的,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但也传接不断。他们对先祖姓名、来琼时间、祖籍具体地点等均已失记。如果认真深入考证,或许会发现更多的迁琼始祖。如在各市县的黄姓支系中,有一部分是失源支系,有一部分是始祖情况不太清楚的支系,但他们居琼的时间都比较久。如儋州市王五镇的黄亚允支系,先祖从潮安县宝灯村来,居儋已25代;黄有支系先祖从广东廉江县封二新村来儋也已25代;万宁市山根乡沙根村的黄恭敬支系,居万已22代等。按其代数推算,应是元朝或明朝已入琼居住,如果能查清他们的先祖与已知的迁琼始祖没有直接关系,或者他们本身就是独立的一支,那么黄姓迁琼始祖的人数又会增加。
此外,在少数民族地区有不少黄姓,在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情况下,他们的姓氏是怎样产生的,他们当中的原住民可能是引用汉字姓黄,也可能是汉族黄氏与其通婚后,子女沿用了黄姓,也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而这当中迁入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黄氏,他们的来琼先祖是谁,也需要做一番考究。
在上述的迁琼始祖中,有几处加以说明。一是黄政、黄森的入琼时间,有一说是南宋末年,有一说是元至正二年,后一说的时间很具体,他们又是同宗兄弟同船而来,因而把迁琼时间定为元至正二年。二是黄崇嵩和黄文清的关系。有族谱记载黄文清是迁琼始祖,但其简介与父亲黄崇嵩相同,估计是搞混淆了,因而本文把迁琼始祖改为黄崇嵩。三是有些史料记载迁琼始祖时只有姓名,如黄进等,这种记载很难确定是迁琼始祖,不予录入。
1989年海南合族修谱时,记载迁琼始祖是23人,本文记载增加到42人,为什么增多,原因有四:一是当时儋州、临高、乐东等市县没有参与修谱,三市县就有8位迁琼始祖未列入;二是部分迁琼始祖是否应列入没有真正确定,如岸公17世孙黄德宝被列为迁琼籍文的始祖,而他的父亲黄福孙在他之前已司职琼州占籍文昌,黄德宝是在其父之后才来的,按常理应以其父为迁琼始祖,但黄德宝已作定论,再把其父列入也合理。类似这种史实在世系实录中还有几位,我们都将其列入;三是从其他史料中获取,如元代入琼占籍海口的黄守仁就属此例;四是本着能多勿少的原则,只要有一点史料都尽量列入,为研究海南黄氏文化源流提供佐证。
总之,我们所说的迁琼始祖,不是单指第一个迁入海南的先祖,而是多指若干个不同支系、不同时期迁入琼岛的黄姓兄弟。他们不畏艰险,千里跋涉,上岛安家,艰苦创业,繁衍生息,辟出了一片新天地,组成了同一宗族关系的黄氏大家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