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鞠通医案2

 学中医书馆 2013-12-19
洪氏 六十八岁 孀居三十余年,体浓忧郁太多,肝经郁勃久矣,又因暴怒重忧,致成
厥阴
太阴两经 胀并发,水不得行,肿从跗起,先与腰以下肿,当利小便例之五苓散法,但阴气
太重,六脉沉细如丝,断非轻剂所能了。
桂枝(五钱) 生苍术(五钱) 猪苓(五钱) 泽泻(五钱) 茯苓皮(六钱) 肉桂(四钱)
广皮(五钱) 浓朴(四钱)
前方服三五帖不效,亦无坏处,小便总不见长,肉桂加至二三两,桂枝加至四五两,他
药称
是,每剂近一斤之多,作五六碗,服五七帖后,六脉丝毫不起,肿不消,便亦不长。所以然
之故,肉桂不佳,阴气太重,忧郁多年,暴怒伤肝,必有陈菀。仍用原方加鸡矢醴熬净烟六
钱,又加附子八钱,服之小便稍通,一连七帖,肿渐消,饮食渐进,形色渐喜。于是渐减前
方分量,服至十四帖,肿胀全消。后以补脾阳,疏肝郁收功。
郭氏 六十二岁 先是郭氏丧夫于二百里外其祖墓之侧,郭携子奔丧,饥不欲食,寒不
欲衣
,悲痛太过,葬后庐墓百日,席地而卧,哭泣不休,食少衣薄,回家后致成单腹胀,六脉弦
,无胃气,气喘不能食,唇舌刮白,面色淡黄,身体羸瘦。余思无情之草木,不能治有情之
病,必得开其愚蒙,使情志畅遂,方可冀见效于万一。因问曰∶汝之痛心疾首,十倍于常人
者何故?伊芳答曰∶夫死不可复生,所遗二子,恐难立耳。余曰∶汝何不明之甚也。大凡妇人
夫死,曰未亡人,言将待死也。汝如思夫愈切,即死墓侧,得遂同穴之情,则亦已矣。虽有
病何必医,医者求其更苏也。其所以不死者,仍系相夫之事业也。汝子之父已死,汝子已失
其荫,汝再死,汝子岂不更无所赖乎。汝之死,汝之病,不惟无益于夫,而反重害其子,害
其子,不惟无益于子,而且大失夫心。汝此刻欲尽
妇人之道,必体亡夫之心,尽教子之职,汝必不可死也。不可死,且不可病,不可病,必得
开怀畅遂,而后可愈。单腹胀,死症也。脉无胃气,死脉也。以死症而见死脉,必得心火旺
,折泄肝郁之阴气,而后血脉通,血脉通,脏气遂,死证亦有可生之道。诗云∶见 曰
消者
是也。伊芳闻余言大笑,余曰∶笑则生矣。伊芳云∶自此以后,吾不惟不哭,并不敢忧思,一味
以喜乐从事,但求其得生,以育吾儿而已。余曰∶汝自欲生则生矣。于是为之立开郁方,十
数剂而收全功。
旋复花(三钱,新绛纱包) 降香末(三钱) 归须(二钱) 苏子霜(三钱) 郁金(三钱)
香附(三钱) 川浓朴(三钱) 姜半夏(四钱) 广皮(三钱) 青橘皮(二钱)
吴氏 二十八岁 春夏间乘舟,由南而北,途间温毒愈后,感受风湿,内胀外肿,又有
肝郁
之过,时当季夏,左手劳宫穴,忽起劳宫毒,如桃大。此症治热碍湿,治湿碍热之弊,选用
幼科痘后余毒归肺,喘促咳逆之实脾利水法,加极苦合为苦淡法,俾热毒由小肠下入膀胱,
随湿热一齐泄出也。盖劳宫毒属心火,泻心者必泄小肠,小肠火腑,非苦不通。腰以下肿,
当利小便,利小便者,亦用苦淡也。
猪苓(一两) 茯苓皮(一两) 白通草(三钱) 泽泻(一两) 晚蚕砂(二两) 雅连(四钱)
黄柏(四钱) 飞滑石(四钱) 黄芩(四钱)
煮成五碗,分五次服,以小便长者为度,此方服七帖,分量不增减,肿胀与劳宫毒俱消
,以后补脾收功。
陈 二十六岁 乙酉年五月十五日 脉弦细而紧,不知饥,内胀外肿,小便不利,与腰
以下
肿当利小便法,阳欲灭绝,重加热以通阳,况今年燥金,太乙天符,经谓必先岁气,毋伐天
和。
桂枝(六钱) 猪苓(五钱) 生茅术(三钱) 泽泻(五钱) 广橘皮(三钱) 川椒炭(五钱)
浓朴(四钱) 茯苓皮(六钱) 公丁香(二钱) 杉木皮(一两)
煮四杯,分四次服。
二十五日 诸症皆效,知饥,肿胀消其大半。惟少腹有疝,竟如有一根筋吊痛,于原方
内减丁香一钱,加小茴香三钱。
单氏 四十二岁 肿胀六年之久,时发时止,由于肝郁,应照厥阴 胀例治。
降香末(三钱) 木通(二钱) 香附(三钱) 旋复花(三钱) 归须(三钱) 郁金(二钱)
青皮(二钱) 浓朴(三钱) 大腹皮(三钱) 云苓(六钱) 半夏(四钱)
煮成三杯,分三次服,不能宽怀消怒,不必服药。
二十六日 服前方八帖,肿胀稍退。惟阳脉微弱,加以椒炭三钱;大便不通,加两头尖
三钱,去陈菀。

<目录>卷三
<篇名>单腹胀
属性:毛 四十四岁 病起肝郁,木郁则克土,克阳土则不寐,克阴土则 胀,自郁则胁痛。
肝主疏泄,肝病则不能疏泄,故二便亦不宣通。肝主血,络亦主血,故治肝者必治络。
新绛纱(三钱) 半夏(八钱) 香附(三钱) 旋复花(三钱) 青皮(三钱) 小茴香(三钱)
归须(三钱) 降香末(三钱) 广郁金(三钱) 苏子霜(三钱)
头煎两杯,二煎一杯,分三次服。三帖。
初七日 服肝络药,胀满、胁痛、不寐少减,惟觉胸痛。按∶肝脉络胸,亦是肝郁之故
。再小便赤浊,气湿也。
桂枝嫩尖(三钱) 晚蚕砂(三钱) 归须(二钱) 川楝子(三钱) 半夏(六钱) 降香末(
三钱
)白通草(三钱) 青橘皮(三钱) 茯苓皮(三钱) 旋复花(三钱,新绛纱包) 小茴香(三钱
,炒黑) 两头尖(三钱)
服二帖。
初十日 驱浊阴而和阳明,现下得寐,小便少清,但肝郁必克土,阴土郁则胀,阳土郁
则食少而无以生阳,故清阳虚而成胸痹,暂与开痹。
薤白头(三钱) 半夏(一两) 广郁金(三钱) 栝蒌实(三钱,连皮仁研) 生苡仁(五钱)
桂枝尖(五钱) 茯苓皮(五钱) 浓朴(三钱) 小枳实(二钱)
服三帖。
十四日 脉缓,太阳已开,而小便清通,阳明已阖,而得寐能食。但 胀不除,病起肝
郁,与行湿之中,必兼开郁。
降香末(三钱) 生苡仁(五钱) 白通草(八钱) 浓朴(三钱) 煨肉果(钱半) 茯苓皮(
五钱) 半夏(五钱)
徐 三十岁 腹胀且痛,脉弦细,大便泄,小便短,身不热,此属寒湿,伤足太阴。
猪苓(三钱) 黄芩炭(一钱) 泽泻(二钱) 桂枝(三钱) 浓朴(三钱) 广皮(二钱) 干
姜(钱半) 生苡仁(五钱) 通草(二钱)

<目录>卷三
<篇名>滞下
属性:(俗名痢疾,又曰积。红色属热,属血,白色属寒、属气。)
丁氏 五十八岁 滞下白积,欲便先痛,便后痛减,责之积重,脉迟而弦,甚痛,盖冷
积也,非温下不可。
熟附子(五钱) 广木香(三钱) 小枳实(三钱) 生大黄片(五钱) 广陈皮(五钱) 南楂
肉(三钱) 浓朴(五钱) 炒白芍(三钱) 良姜炭(二钱) 黄芩炭(三钱) 坚槟榔(三钱)
梁 二十八岁 滞下白积,欲便先痛,便后痛减者,责之有积,用温下法。
炒白芍(二钱) 广皮(二钱) 枳实(钱半) 黄芩(二钱,炒) 木香(一钱) 槟榔(钱半)
云连(一钱,炒) 锦纹军(三钱,酒炒黑) 浓朴(三钱) 熟附子(三钱)
五杯水,煮成两杯,分二次服。
张 三十八岁 甲子十一月十八日 先泄而后滞下,脾传肾,为难治。
大白芍(二钱) 真雅连(钱二分,吴萸炒) 黄芩炭(一钱二分) 生茅术(三钱) 猪苓(
三钱)
泽泻(三钱) 生苡仁(二钱) 广木香(钱半) 老浓朴(二钱) 川椒目(五钱) 良姜(二钱)
广皮(钱半)
水六杯,煮取二杯,渣后再煎一杯,三次服。
二十日 先泄后滞下,古云难治,非一时可了,且喜脉弱,尚有生机。
白芍(三钱,炒) 南槟榔(钱半) 木香(钱半) 当归尾(一钱) 地榆炭(三钱) 广陈皮
(二钱) 小枳实(二钱,捣碎) 红花(二钱)
煎法如前。
二十三日 脉沉有力,滞下,胀痛太甚,便后少减,片时其痛仍然,议纲开一面,用温
下法。
白芍(三钱,酒炒) 黄芩(三钱,酒炒) 真山连(二钱,酒炒黄) 大黄(五钱,酒炒)
枳实
(三钱) 浓朴(三钱) 广木香(二钱) 安边桂(二钱,去粗皮) 广皮炭(二钱) 红花(二钱)
归尾(钱半)
水五杯,煮成三杯,分三次服。一帖。
二十三日 于二十日方内加∶
两头尖(三钱)
二十四日 肾症复归于脾,用四苓合芩芍汤法。
猪苓(五钱) 泽泻(五钱) 生苡仁(五钱) 茯苓皮(五钱) 焦白芍(二钱) 黄芩(钱半
,炒) 广木香(钱半) 生白术(五钱) 广陈皮(钱半) 浓朴(二钱) 真山连(钱半,炒)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二十五日 于前方内加∶
白通草(二钱)
二十六日 肝郁则小便亦不能通,此徒用四苓不效,议开阴络法。
降香末(三钱) 麝香(五厘,冲) 桃仁(三钱) 归须(二钱) 琥珀(三分,冲) 猪苓(
三钱) 两头尖(一钱) 泽泻(三钱) 小茴香(三钱) 川楝子(三钱)
二十七日 已效,于前方内加∶
安边桂(三分) 生香附(三钱) 郁金(六钱)
二十八日 九窍不和,皆属胃病,用开太阳,阖阳明,兼泻心法。
半夏(六钱) 青皮(二钱) 广陈皮(二钱) 茯苓(三钱,连皮) 猪苓(三钱) 泽泻(三
钱)
黄芩(二钱) 生苡仁(三钱) 浓朴(一钱姜汁炒) 干姜(二钱) 炒山连(钱半) 广木香(一
钱)
水五杯,煮成二杯,再煮一杯,三次服。
二十九日 开太阳,阖阳明,兼法湿中之热。
半夏(六钱) 茯苓皮(三钱) 生苡仁(三钱) 广皮(二钱) 白芍(二钱) 白通草(二钱)
广木香(一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黄芩炭(二钱) 真山连(钱半) 萆 (二钱)
三十日 粪后便血,加黄土汤法。
半夏(五钱) 广木香(一钱) 灶中黄土(六钱) 黄芩炭(二钱) 萆 (三钱) 炒白芍(
三钱) 茯苓皮(三钱) 广皮(二钱) 全当归(钱半) 老浓朴(二钱) 炒苍术(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三次服。
初一日 舌绛甚,胸中嘈杂无奈,喉且痛,粪中犹带血迹,议酸苦泄热法。
乌梅(九枚) 灶中黄土(八钱) 黄芩(二钱)
初二日 四苓合芩芍法,以小便短,口糜,犹有滞下也。
炒白芍(二钱) 半夏(三钱) 真山连(钱半) 泽泻(三钱) 炒黄芩(钱半) 猪苓(三钱)
乌梅肉(三钱) 茯苓皮(三钱) 赤苓炭(钱半) 当归(一钱) 灶中黄土(三钱)
头煎一杯,二煎一杯,分三次服。
初三日 少腹胀痛,不小便,仍系肝郁,不主疏泄之故。
真云连(二钱,炒) 黄芩炭(二钱) 桃仁泥(三钱) 生香附(三钱) 韭白汁(三滴) 两
头尖
(三钱) 降香末(三钱) 麝香末(五厘) 小茴香(三钱,炒黑) 归须(二钱) 琥珀末(五分
,同冲)
初四日 于前方内加∶
广郁金(二钱)
初五日 苦辛淡,开下焦湿热,兼泻肝火法。
萆 (五钱) 云连(二钱,炒黑) 小茴香(三钱,炒黑) 白通草(二钱) 川楝子(三钱)
吴萸(钱半,炒黑) 黄柏炭(二钱) 生香附(三钱)
小儿滞下红积,欲便先痛,便后痛减,积滞太重,非温下不可为功,恐缠绵日久,幼孩
力不能胜!滞下为脏病也。
焦白芍(钱半,炒) 黄芩(钱半) 云连(一钱,炒黑) 神曲(钱半) 生大黄(二钱) 老
浓朴
(钱半) 广木香(八分) 广皮(七分) 枳壳(六分) 桃仁(八分) 南槟榔(八分) 归尾(一
钱) 地榆炭(一钱) 肉桂(八分)
即于前方内去大黄、肉桂,方中再去归尾、地榆、桃仁,加苍术一钱五分。

<目录>卷三
<篇名>积聚
属性:张 二十七岁 甲子三月十三日 脐右有积气,以故右脉沉细弦沉伏,阳微之极,浊阴
太甚
克之也。溯其初原从左胁注痛而起,其为肝着之咳无疑。此症不必治咳,但宣通肝之阴络,
久病在络故也。使浊阴得有出路,病可自已,所谓治病必求其本者也。如不识纲领而妄冀速
愈,必致剥削阳气殆尽而亡。
桂枝尖(三钱) 小茴香(三钱) 降香末(二钱) 桃仁(三钱) 川楝子(二钱) 青皮络(
二钱
)炒广皮(一钱) 归须(三钱) 乌药(三钱) 苏子霜(三钱) 旋复花(三钱,新绛纱包)
十九日 服通络药,已见小效,脉气大为回转,但右胁着席则咳甚,胁下支饮故也,议
于前方内去桃仁、川楝、小茴,加∶
生香附(三钱) 半夏(六钱) 杏仁(三钱) 肉桂(八分)
再服四帖。
二十三日 先痛后便而见血,议通阴络法。
苏子霜(三钱) 归须(二钱) 降香末(三钱) 桃仁(二钱) 两头尖(三钱) 丹皮(三钱)
藏红花(一钱) 半夏(五钱) 小茴香(三钱) 香附(二钱) 广木香(一钱) 广陈皮(一钱)
张 二十八岁 脐左 瘕,面黄,肢倦,食少,不能作文,看书亦不能久,宛如虚损
,与∶
化 回生丹。
缓通阴络法,每日空心服一丸,亦有早晚服一丸,时服之二年有余,计服化 回生丹六
百丸之多, 始化净,气体撤消,看书作文,始举进士。
吴 三十一岁 脐右结 ,径广五寸,睾如鹅卵大,以受重凉,又加暴怒而得,痛不可
忍,
不能立,不能坐,并不能卧,服辛香流气饮,三日服五帖,重加附子、肉桂,至五七钱之多
,丝毫无效,因服天台乌药散,初服二钱,满腹如火烧,
明知药至脐右患处,如搏物然,痛加十倍,少时腹中起蓓蕾无数,凡一蓓蕾,
下浊气一次,如是者二三十次,腹中痛楚松快。少时痛又大作,服药如前,腹中热痛,起蓓
蕾,下浊气亦如前,但少轻耳。自巳初服药起,至亥正共服五次,每次轻一等。次一日腹微
痛,再服乌药散,则腹中不知热矣。以后每日服二三次,七日后肿痛全消。后以习射助阳而
体壮。
叶 四十五岁 乙酉四月二十八月 无论 瘕,虽有气血之分,然皆系阴病结于阴部,
岂有用阴药之理,维日已久沉寒痼冷疾,非巴豆不能除根。用∶
天台乌药散
六月初九日 业已见效,未能除根,照常服前药,早晚各五分, 瘕痛发时服二钱,舌
苔浓白,面色淡黄而暗,左脉沉细阳微,再与汤药行湿通阳。
云茯苓块(五钱) 益智仁(钱半) 萆 (四钱) 白蔻仁(一钱,连皮) 生苡仁(五钱)
半夏(五钱) 广陈皮(二钱) 桂枝(二钱) 白通草(一钱)
服至舌苔退为度。
甘 二十九岁 乙酉年五月初一日 十年瘕气,六脉弦细而紧。
淡吴萸(三钱) 乌药(三钱) 川椒炭(五钱) 归须(二钱) 良姜(二钱) 小茴香(五钱,炒
黑)
煮三杯,分三次服。已服五帖。
初九日 病减者减其制,每日服半帖。
王氏 四十岁 乙酉五月二十一日 六脉弦紧,心下伏梁,非易化之症。一生忧泣,肝
之郁也,又当燥金太乙天符之年,金来克木,痛愈甚矣。与温络法,其吐血亦络中寒也。
降香末(三钱) 川椒炭(二钱) 香附(三钱) 半夏(三钱) 枳实(三钱) 归须(三钱)
公丁香(八分) 广皮
服四帖。
二十五日 诸症皆效,自觉气上阻咽。加∶
旋复花(五钱)
二十九日 效不更方,再服。
六月初二日 加吴萸(三钱)
余氏 三十岁 乙酉五月二十四日 瘕结脐左,经来必痛,六脉沉细,阳微。
吴茱萸(三钱) 川楝子(三钱) 公丁香(一钱) 良姜(二钱) 全当归(三钱) 降香末(
三钱) 小茴香(三钱) 艾炭(三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服七帖后,接服丸药。
六月初二日 业已见效,每日服半帖,再服十天。
二十日 每行经前三日,腹微痛时,空心服化 回生丹一丸,服至经尽后,腹中丝毫不
痛为止。下月经行,腹痛发时,再如此服法。 瘕痛亦服回生,空心服一丸,化净为度。
车 五十五岁 须发已白大半,脐左坚大如盘,隐隐微痛,不大便十数日。先延外科治
之,
外科谓肠痈,以大承气下之,三四次终不通。延余诊视,按之坚冷如石,面色青黄,脉短涩
而迟,先尚能食,屡下之后,糜粥不进,不大便已四十九日。余曰∶此 也,金气之所结也
,以肝木抑郁,又感秋金燥气,邪中入里,久而结成,愈久愈坚,非下不可。然寒下非其治
也,以天台乌药散二钱,加巴豆一分,姜汤和服。设三服以待之,如不通,第二次加巴豆霜
分半,再不通,第三次加巴豆霜二分,服至三次后,始下黑亮球四十九枚,坚莫能破,继以
苦温甘辛之法调理,渐次能食。又十五日不大便,余如前法,下至第二次而通,下黑亮球十
五枚,虽亦坚结,然破之能碎,但燥极耳,外以香油熬川椒熨其坚处,内服芳香透络,月余
化净。于此证方知燥金之气伤人如此,而温下之法,断不容紊也。
乙酉年 治通廷尉久疝不愈,时六十八岁,先是通廷外任时,每发疝,医者必用人参,
故留
邪在久不得愈。至乙丑季夏,受凉复发,坚结肛门,坐卧不得,胀痛不可忍,汗如雨下,七
日不大便。余曰∶疝本寒邪,凡坚结牢固,皆属金象,况现下势甚危急,非温下不可。亦用
天台乌药散一钱,巴豆霜分许,下至三次始通,通后痛渐定,调以倭硫黄丸,兼用金匮蜘蛛
散,渐次化净。

<目录>卷三
<篇名>淋浊
属性:郎 五十六岁 便泄带血,既有膀胱之湿,又有小肠之热,用导赤合四苓汤法。
猪苓(三钱) 茯苓皮(五钱) 萆 (五钱) 泽泻(三钱) 次生地(五钱) 甘草梢(一钱)
淡竹叶(二钱) 木通(三钱) 飞滑石(五钱)
十二月初一日 少腹痛,于前方内,加∶
川楝子(三钱) 小茴香炭(三钱)
王 十七岁 湿土司天,湿热下注,致成淋症,茎肿。
萆 (三钱) 白通草(一钱) 甘草梢(三钱) 茯苓皮(五钱) 滑石(二钱) 生苡仁(五
钱) 车前子(二钱) 泽泻(三钱) 芦根(三钱)
十五日 于前方内,加∶
黄柏炭(三钱)
龚 五十八岁 先是大小便俱闭,自用大黄八钱,大便虽通而小便点滴全无,续用五苓
,仍不通,诊其六脉弦紧,病因肝郁而成,开阴络法。
降香末(三钱) 归须(三钱) 两头尖(三钱) 琥珀(三分) 丹皮(三钱) 韭白汁(三匙
,冲) 麝香(五厘,同研冲)
一帖而通,二帖而畅。
普 三十八岁 小便淋浊,茎管痛不可忍,自用五苓、八正、萆 厘清饮等渗湿,愈
利愈
痛。细询病情,由房事不遂而成。余曰∶溺管与精管异途,此症当治精管为是。用虎杖散法
,现无虎杖草,以杜牛膝代之。
杜牛膝(五钱) 当归(三钱) 降香末(三钱) 麝香(五厘) 桃仁泥(三钱) 两头尖(三
钱) 琥珀(六分) 丹皮(三钱)
一帖而痛减,五帖而痛止,七帖而浊净。后以补奇经而愈。
珍 四十五岁 血淋太多,先与导赤不应,继以脉弦,细询由怒郁而起,转方与活肝络

新绛纱(三钱) 苏子霜(一钱) 丹皮炭(五钱) 旋复花(三钱) 桃仁(三钱) 红花(二
钱) 片姜黄(三钱) 香附(三钱) 归须(三钱) 郁金(二钱) 降香末(三钱)
四帖而安。
王 四十五岁,小便狂血,脉弦数,病因肝郁。
新绛纱(三钱) 细生地(五钱) 青皮(二钱) 旋复花(三钱) 丹皮炭(五钱) 桃仁(三
钱) 降香末(三钱) 香附(三钱) 归须(三钱)
服四帖而血止,止后两月,又因动气而发,仍与前方,七帖而愈。
范 二十八岁 因怒郁而大小便闭,与极苦而通小肠,借火腑通胆腑法。
黄芩(三钱) 归须(三钱) 桃仁泥(三钱) 胡黄连(三钱) 龙胆草(三钱) 广郁金(二
钱)
二帖而大小皆通。
保 女 十八岁 怒郁,少腹胀大如斗,小便点滴全无,已三日矣,急不可耐,仰卧不
能转侧起立,与开经络。
降香末(三钱) 香附米(三钱) 广郁金(二钱) 龙胆草(三钱) 青皮(二钱) 韭白汁(
三匙,冲) 归须(三钱) 琥珀(五分) 两头尖(三钱) 麝香(五厘)
一帖而通,二帖而畅。
保 五岁 夏日痘后受暑,小便不通,脉洪数,玉茎肿亮,蜷曲如勾,与凉利膀胱。
白通草(钱半) 蚕砂(三钱) 滑石(六钱) 云苓皮(五钱) 苡仁(五钱) 杏仁(三钱)
一帖而通,三帖而玉茎复元。
叶 四十五岁 乙酉年七月初一日 金实无声,六脉俱弦,痰饮兼之湿痹,小便白浊,
先与行湿。
茯苓皮(五钱) 川萆 (五钱) 通草(一钱) 桂枝(五钱) 防己(三钱) 蚕砂(五钱)
半夏(五钱) 杏仁泥(四钱) 生苡仁(五钱) 甘草(一钱) 滑石(六钱)
服七帖。
十四日 复诊加∶
九月初三日 猪苓(三钱) 泽泻(三钱)
伏饮湿痹便浊,前与淡渗通阳,已服三十帖,因停药二十余日,现下饮又上泛,胸满短
气,腰酸淋浊未除,且与行心下之饮,脉弦细,阳不复。
姜半夏(五钱) 杏仁(四钱) 云苓皮(五钱) 广陈皮(三钱) 防己(四钱) 桂枝(三钱)
枳实(四钱) 萆 (五钱) 通草(钱半) 晚蚕砂(三钱)
十二日 服九帖。
去杏仁、防己,加∶
薏苡(五钱)
又服三十余帖。
十月初五日 痰饮、痹症、淋浊,皆寒湿为病,误与补阴,以致湿邪胶痼沉着,急难清楚。
前与开痹和胃,现今虽见效不少,究竟湿邪为患,阴柔之邪,久为呆补所困,难以旦夕奏功
也。
桂枝(四钱) 川萆解(五钱) 泽泻(三钱) 姜半夏(六钱) 滑石(六钱) 云苓皮(五钱)
广皮(五钱) 蚕砂(三钱) 车前子(三钱) 枳实(三钱) 猪苓(三钱) 生苡仁(五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
十月二十五日 浊湿误补久留,与开太阳阖阳明法,数十帖之多,虽见大效,究未清楚
,小便仍间有浊时,腿仍微有酸痛。
姜半夏(一两) 桂枝(四钱) 片姜黄(二钱) 广陈皮(五钱) 通草(一钱) 川萆 (五
钱)
晚蚕砂(三钱) 川椒炭(三钱) 生苡仁(五钱) 防己(三钱) 猪苓(三钱) 小枳实(二钱)
茯苓皮(五钱)
十一月十八日 痹症挟痰饮,小便浊,喉哑,先开上焦,后行中下之湿,余有原案。
苦桔梗(五钱) 甘草(三钱) 杏仁(五钱) 半夏(一两) 云苓皮(五钱) 生苡仁(五钱)
喉哑服此。
备用方∶
桂枝(四钱) 广皮(三钱) 生苡仁(五钱) 云苓皮(六钱) 半夏(六钱) 蚕砂(三钱)
川萆 (五钱) 车前子(四钱) 滑石(一两) 川黄柏(三钱,盐水炒)
便浊服此。

<目录>卷三
<篇名>泄泻
属性:陶 四十五岁 乙酉年四月十五日 久泄脉弦,自春令而来,古谓之木泄,侮其所胜也

柴胡(三钱) 猪苓(三钱) 生姜(五钱) 姜半夏(五钱) 炙甘草(二钱) 大枣(三枚,
去核) 泽泻(三钱) 广陈皮(三钱) 茯苓块(五钱) 桂枝(三钱)
十九日 泄泻已减前数,加∶
苍术(三钱)
前后共计服十三帖全愈。
五月初六日 前曾木泄,与小柴胡汤十三帖而愈。向有粪后便红,乃小肠寒湿之症,现
在脉虽弦而不劲,且兼缓象,大便复溏,不必用柴胡汤矣,转用黄土汤法。
灶中黄土(四两) 黄芩炭(二钱) 熟附子(三钱) 茯苓块(五钱,连皮) 炒苍术(五钱)
广皮炭(二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
十二日 湿温成五泄,先与行湿止泄,其粪后便红,少停再拟。
猪苓(五钱) 苍术(四钱) 泽泻(五钱) 茯苓(六钱连皮) 桂枝(五钱) 苡仁(五钱)
广皮(四钱) 广木香(二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以泄止为度。
八月初六日 胃不开,大便溏,小便不畅,脉弦。
猪苓(三钱) 白蔻仁(二钱) 泽泻(三钱) 生苡仁(五钱) 茯苓皮(五钱) 广皮(二钱)
姜半夏(三钱) 柴胡(一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
陆 二十七岁 乙酉年五月十九日 六脉弦细,面色淡黄,泄则脾虚,少食则胃虚,中
焦不能创建,安望行经,议先与强土。
藿香梗(二钱) 广皮炭(钱半) 广木香(钱半) 白蔻仁(一钱) 云苓块(三钱) 苏梗(
钱半) 苡仁(二钱) 姜半夏(三钱) 益智仁(一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七帖。
二十八日 右脉宽泛,缓也。胃口稍开,泄则加添,小便不通,加实脾利水。
猪苓(三钱) 泽泻(三钱) 茯苓(五钱) 苡仁(五钱)
六月十八日 前方服十四帖,泄止,胃稍醒,脘中闷,舌苔滑,周身痹痛,六脉弦细而
沉,先与和中,治痹在后。
桂枝(三钱) 防己(三钱) 益智仁(钱半) 藿香梗(三钱) 杏仁(三钱) 苡仁(五钱)
姜半夏(五钱) 白蔻仁(二钱) 广皮(三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
王 三十五岁 渴而小便后淋浊,此湿家渴也,况舌苔黑滑乎,议《金匮》渴者猪苓汤
法。
但前医大剂地、萸、五味、麦冬、龟胶等,纯柔粘腻补阴封固日久,恐难速愈。戒猪肉介属
滑腻。
猪苓(六钱) 萆 (六钱) 泽泻(五钱)
初五日 渴而小便短,便后淋浊,与猪苓汤法,小便长而淋浊大减,渴止舌黑苔退,惟
肩背微有麻木酸楚之象。是脏腑之湿热已行,而经络之邪未化也。与经腑同治法。
生石膏(八钱) 云苓块(五钱,连皮) 晚蚕砂(三钱) 杏仁(四钱) 广皮(钱半) 通草
(一钱) 防己(二钱) 萆 (四钱) 生苡仁(四钱) 桂枝(三钱) 黄柏炭(钱半)

<目录>卷四
<篇名>痘症
属性:周 女 一周零一月 庚申六月 身热耳冷,隐隐有点,防痘,夏令感温暑而发,先宜
辛凉解肌,令其易出,切忌辛温发表,致表虚发痒,溃烂,且助温热。
连翘(三钱) 甘草(一钱) 苦桔梗(三钱) 芦根(三钱) 炒银花(三钱) 薄荷(八分)
芥穗(八分)
初二日 点出未透,仍宜解肌。照前方。
初三日 险痘三天,来已出齐,但顶陷色暗,与活血提顶法,再色白皮薄,两太阴素虚
之体,此痘如用羌活、防风,必致塌痒,进苦降必致泄泻。
当归(二钱) 苦桔梗(一钱) 焦白芍(钱半) 银花(三钱) 白芷(二钱) 黄芩炭(钱半)
木通(二钱) 紫草(八分) 南山楂炭(一钱) 连翘(二钱) 暹逻犀角(一钱)
初四日 气虚则根松顶陷,血郁则色淡盘软,毒重则攒簇,且与消毒活血提顶,扶过七
日,能用补托,方可有成。不然,九朝塌痒可虑,况现泄泻。
当归(二钱,土炒) 甘草(钱半) 白芷(二钱) 红花(一钱) 暹逻犀角(三钱) 皂针(
一钱
)羚羊角(三钱) 连翘(三钱) 苦桔梗(二钱) 紫草(钱半) 炒银花(三钱) 公鸡冠血(每
大半黄酒杯点三小匙)
初五日 痘五天半,气虚不能解毒外出,牵延时日,必致内陷塌痒,今日仍然外感用事
,未敢大补,亦须少用托法。
白芷(二钱) 连翘(钱半) 丹皮(二钱) 皂针(钱半) 苦桔梗(二钱) 白归身(三钱)
甘草(五分) 紫草(一钱) 燕窝根(五钱) 生绵黄 (三钱) 鸡冠血(三五匙)
浓煎一茶杯,服完,渣再煮浓半杯,明早服。
初六日 六天少用补托,业已起胀,颜色颇鲜,但皮薄壳亮。今日须大补,明日须峻补

生绵黄 (五钱) 苦桔梗(三钱) 鸡冠血(每一酒杯点三滴) 炙甘草(钱半) 紫草(二
钱)
党参(三钱) 白归身(三钱) 广皮炭(一钱) 白芷(二钱) 川芎(一钱) 燕窝根(一两)
公鸡汤煎药。
初七日 两用托补,色鲜而润,陷者复起,但清浆十之二三,亮壳颇多。今到七日,脏
腑已周,气血用事,正好施补气载毒之方。
生绵 (五钱) 广皮(一钱) 炙甘草(二钱) 白芷(一钱) 苦桔梗(三钱) 人参(一钱)
广木香(八分) 煨肉果(钱半) 川芎(四分) 燕窝根(一两)
公鸡汤煎药。
八天痘顶圆绽者不过一二,头面行浆,胸背清浆三四,四肢全然空亮,根盘色淡。此
气血两虚,急宜峻补,用参、归、鹿茸,合陈氏异功法。
人参(一钱) 归身(六钱) 煨肉果(二钱) 黄毛茸(五钱,水黄酒另煎) 苦桔梗(三钱)

芷(三钱) 广木香(一钱) 炙甘草(三钱) 燕窝(一两) 生绵 (一两) 茯苓块(三钱) 广
皮炭(三钱) 公鸡汤(一中碗)
此药煮成四茶杯,加茸汁半茶杯,鸡汤一中碗,燕窝汤一碗,和匀上火煨浓,小人服一
半,乳母服一半。
初九日 九天昨用峻补,两臂虽有黄浆,四肢仍然空亮,泄泻之故,用文仲大异功散

生嫩 (一两) 人参(一钱) 广木香(二钱) 当归(五钱,土炒) 煨肉果(三钱) 广皮

(二钱) 煨诃子(三钱) 于白术(五钱,炒) 上肉桂(一钱,研细去粗皮) 茯苓块(六钱)
炙甘草(三钱) 鹿茸尖(六钱,酒煎)
初十日 即于前方内,去肉桂、鹿茸尖、归身,减黄 四钱,加∶
泽泻(五钱)
十一日 照前方。
十二日 即于前方内加∶
薏米仁(五钱)
十三日 浆未十分满足,四肢间有破损,难保无痘毒咳嗽等事,兹用利水以助结痂,驱
逐余毒,即在其中,所谓一举两得者也。
洋参(三钱) 泽泻(三钱) 广皮炭(一钱) 茯苓块(五钱) 生苡仁(八钱) 炙甘草(钱
半) 焦于术(三钱) 广木香(三钱) 煨肉果(二钱) 煨诃子(二钱)
十四日 脚肿胸闷溲短,水不利也。
茯苓块(五钱) 炒银花(二钱) 冬白术(三钱) 泽泻(二钱) 生苡仁(五钱) 广皮炭(
钱半) 飞滑石(二钱) 连翘(二钱) 五谷虫(钱半)
何 男 四岁 九月初三日 三天气虚毒重。粘连成片,兼之色滞顶陷,攻毒则碍虚,
温托则碍毒,两难措手,和中安表,更不济事,勉议活血摆毒。
苦桔梗(三钱) 乌犀角(五钱) 连翘(三钱) 生甘草(一钱) 白芷(一钱) 薄荷(一钱)
炙天虫(二钱) 紫草(三钱) 全归(三钱) 南楂(三钱) 丹皮(三钱) 羚羊角(三钱)
每一酒杯,和猪尾膏三小匙。
初五日 四天昨用活血解毒,大有起色,但喉声微哑,面目浮肿太甚,唇色绛红,时疠
之火毒太重,今日犹宜解毒。
苦桔梗(六钱) 暹罗犀角(六钱) 连翘(三钱) 人中黄(三钱) 桃仁(钱半) 古勇黄连
(一
钱) 天虫(三钱) 白芷(一钱) 全归(二钱) 炒楂肉(二钱) 紫草(三钱) 谷精草(三钱)
丹皮(三钱) 羚羊角(三钱) 银花(五钱) 紫花地丁(五钱)
以银花紫地丁前汤代水。
初六日 五天半渐有起色,但险症变幻不一,时刻小心为要,今日仍宜活血提顶,微加
托里。

南方的风铃 发表于 2008-9-4 08:43

生绵 (三钱) 紫草(三钱) 红花(三分) 炙甘草(三钱) 归身(三钱,土炒) 银花(
三钱)
白芷(二钱) 谷精草(三钱) 皂针(一钱) 犀角(三钱) 连翘(三钱每一酒杯约加) 鸡冠
血(三小匙)
初七日 六天半时疠已退,气血用事,头面清浆三四,周身亮壳,非重用温托不可。
看守勿懈,不致损破,可望成功。
生黄 (八钱) 紫草(二钱) 燕窝根(五钱) 炙甘草(三钱) 广木香(钱半) 归身(三
钱) 党参(三钱) 白芷(二钱) 鸡冠血(每酒杯冲三匙)
初八日 七天半浆未及半,切牙寒战,灰白塌陷,非陈文仲大异功散不可。
人参(钱半) 广皮(钱半) 焦于术(三钱) 生绵 (八钱) 广木香(二钱) 茯苓块(二
钱) 炙甘草(三钱) 白芷(三钱) 糯米(三钱) 上上桂心(钱半) 归身(四钱)
公鸡汤煎。
初九日 八天半昨用大异功法,切牙寒战,已去大半,但浆犹未足,用异功参归鹿茸法

绵黄 (一两) 上上肉桂(二钱,去粗皮) 广木香(二钱) 人参(三钱) 黄毛鹿茸(五
钱,
生) 白芷(二钱) 茯苓块(三钱) 当归(三钱,土炒) 诃子肉(二钱,炒) 焦于术(三钱)
煨肉果(二钱) 炙甘草(钱半) 广皮炭(半钱)
熬浓服。
初十日 九天半切牙寒战,已去十分之九,但身上浆清,腿足未灌,泄泻频仍。翁仲仁
有泄泻安宁大虚少毒之诊,今日犹宜峻补,如泄泻不止,再加涩肠。
绵黄 (一两) 广木香(钱半) 人参(三钱) 生鹿茸(五钱,酒另煎) 上肉桂(二钱)
白芷
(二钱) 炙甘草(二钱) 煨肉果(三钱) 浓朴(二钱) 诃子肉(三钱,煨)
十一日 十天半
用异功散得效,但泄泻不止,肤痒浆薄,必有余毒,今日仍可托补一天,议于明日用实脾利
水收痂法,俾不尽之热毒,从小便而去。
生绵黄 (一两) 广木香(二钱) 煨肉果(三钱) 人参(二钱) 广皮炭(二钱) 炙甘草
(三钱) 上肉桂(一钱) 浓朴(二钱) 诃子肉(三钱)
十二日 十一天痂虽结而浆薄,泄泻,以实脾利水为法,仍兼涩肠。
人参(八分) 煨肉果(三钱) 浓朴(二钱) 焦于术(三钱) 炙甘草(钱半) 上肉桂(一
钱)
茯苓块(三钱) 炙黄 (五钱) 生苡仁(五钱) 广皮炭(二钱) 诃子肉(五钱) 广木香(二
钱)
十三日 十二天浆薄微咳,痂痒,便溏,仍当补气,兼与实脾。
人参(八分) 煨肉果(钱半) 浓朴(二钱) 生黄 (五钱) 诃子肉(二钱) 广木香(一
钱) 茯苓块(五钱) 炙甘草(三钱) 焦于术(三钱) 生苡仁(五钱) 广皮炭(一钱)
十四日 十三天喉哑咳嗽而渴,肺中余毒未清,便溏溺短,痘后脾虚宜实。
茯苓块(三钱) 五谷虫(一钱) 冬白术(三钱,炒) 浓朴(钱半) 生苡仁(五钱) 苦桔
梗(三钱) 诃子肉(二钱,煨) 炒银花(二钱) 地骨皮(二钱) 连翘(钱半)
吴氏 五岁 辛酉九月二十日 险中逆痘三天,繁红扁阔,成片不起,翁仲仁谓重壅遏
。其形退缩,且烦躁肢逆,唇焦舌黄,溲短腹痛,痘顶先出者已焦,勉用双解法。
芥穗(三钱) 全归(三钱) 苦桔梗(三钱) 楂肉(三钱) 生大黄(五钱) 生甘草(一钱)

蒡子(三钱) 连翘(二钱) 银花(三钱) 猪尾(三匙,入梅片二分熬膏) 桃仁粉(二钱) 薄
荷(一钱)
二十一日 四天艳红扁阔,下后稍见起发,究不肥绽,何能起胀成浆,咳嗽痰多,且与
清凉败毒,活血松肌,开提肺气。
犀角(三钱) 杏仁(三钱) 紫草(二钱,和猪尾膏) 羚羊角(三钱) 苦桔梗(五钱) 银

(三钱) 连翘(三钱) 甘草(一钱) 大力子(三钱) 芥穗(三钱) 归尾(一钱) 楂炭(五钱)
二十二日 五天密布不齐,身热未退,扁阔瘪陷,形色滞暗,不能起胀,那得成浆,勉
于清毒之中,兼与活血提顶。
犀角(三钱) 天虫(三钱) 杏仁(三钱) 羚羊角(三钱) 归须(二钱) 银花(三钱) 苦
桔梗
(三钱) 牛蒡子(三钱) 白芷(二钱) 甘草(一钱) 皂针(一钱) 楂肉(二钱) 连翘(三钱)
紫草(二钱) 鸡冠血(每杯冲四茶匙)
二十三日 六天头面虽有行浆之意,究竟周身平陷,较昨日颜色略润耳。仍与清毒活血
提顶,少加托里。
生黄 (三钱) 天虫(二钱) 全归(三钱) 皂针(钱半) 人中黄(一钱) 杏仁(三钱)
白芷
(二钱) 紫草(三钱) 牛蒡子(三钱) 银花(三钱) 穿山甲(一钱) 苦桔梗(五钱) 犀角(
三钱) 鸡冠血(每杯冲四茶匙)
二十四日 七天头面行浆,周身平塌空壳,用伍氏内托法。
生绵 (八钱) 大力子(三钱,炒研) 白芷(二钱) 全归(三钱) 苦桔梗(三钱) 川芎
(钱
半) 炙甘草(钱半) 洋参(钱半,炒老黄色) 紫草(二钱) 燕窝根(五钱) 公鸡汤(一茶杯
)鸡冠血(每杯冲三茶匙)
二十五日 八天头面浆足,周身平塌者已起,空壳者亦有行浆之势,翁仲仁谓喉哑声嘶
,浆行饱满,亦无妨。切牙在七日以后属气虚,况其食少乎,非阴虚也。
生绵 (八钱) 炙甘草(一钱) 公丁香(四分) 白芷(二钱) 象贝(二钱) 苦桔梗(五
钱) 天虫(三钱) 洋参(钱半,炒老黄) 牛蒡子(三钱) 鸡汤(一茶杯)
二十六日 九天浆已行及大半,但气虚作痒,看守勿懈,毋令损破为要。
生绵 (一两一钱) 象贝(三钱) 白芷(三钱) 天虫(三钱) 苦桔梗(六钱) 牛蒡子(
三钱) 洋参(二钱) 冬白术(二钱) 炙甘草(三钱) 广木香(一钱)
二十七日 十天浆已行及十之七八,惟痰咳微痒,眼中出脓为可虑。
生绵 生甘草 谷精草 苦桔梗 焦冬术 桑叶 生苡仁 连翘 土贝母
二十八日 十一天湿重,小便不利,畏寒切牙。
洋参(钱半) 广皮炭(钱半) 生黄 (五钱) 炙甘草(三钱) 生苡仁(五钱) 冬白术(
三钱) 谷精草(三钱) 茯苓块(三钱)
二十九日 十二天实脾利水以收痂止嗽,加辛凉败毒以护目疾。
生黄 (二钱) 地骨皮(二钱) 炙甘草(钱半) 连翘(二钱) 炒冬术(三钱) 炒银花(
二钱) 茯苓块(三钱) 谷精草(三钱) 生苡仁(五钱)
初一日 十三天湿气已行,痂结过半,正气已化,痂落过半,饮甚好,目开无恙,已收
全功,惟咳嗽减而未清,仍宜实脾利水,复以辛凉败毒。
炒冬术(三钱) 地骨皮(一钱) 茯苓块(三钱) 炒银花(钱半) 生苡仁(三钱) 五谷虫
(一钱) 连翘(钱半) 象贝(钱半)
某(七官) 痘粒分颗,原属纯正,但壳薄顶平无浆,间有二三陷者,且有灰色,明日七
朝,
气血用事,非峻补不可。一切辛窜走里者,必不可不用,为其温中而托络也。其走表者断不
可用,以其虚表而致塌痒也。再九日以后,须防泄泻咳嗽。
嵩女 五个月 初十日 相火用事,病民病温,防发痘,先宜辛凉达表,切忌发汗。
连翘(二钱) 银花(二钱) 甘草(一钱) 苦桔梗(二钱) 杏仁粉(二钱) 薄荷(五钱)
芥穗(八分) 芦根(三把) 牛蒡子(二钱)
十一日 险痘一天。
连翘(二钱) 银花(二钱) 苦桔梗(二钱) 甘草(一钱) 紫草(一钱) 芦根(二两) 归
须(八分) 薄荷(八分) 牛蒡子(二钱) 芥穗(一钱) 煎汤代水。
十二日 脾经险痘二天,色重粘连,船小载重,夜间烦躁,先以活血败毒。
楂肉(三钱) 大黄(一钱) 连翘(二钱) 当归(八分,土炒) 银花(五钱) 桃仁泥(八
分)
地丁(三钱) 苦桔梗(二钱) 红花(三分) 人中黄(一钱) 丹皮(二钱) 犀角(一钱) 猪尾
膏(三小匙) 白茅根(一两) 煎汤代水。
十三日 险痘三天,色重粘连,间有陷顶,议凉血提顶。
连翘(二钱) 细生地(钱半) 银花(钱半) 归须(八分) 苦桔梗(一钱) 白茅根(三钱)
甘草(八分) 犀角(八分) 红花(五分) 羚羊角(二钱) 丹皮(二钱) 芦根(三把)
十四日 险痘四天,形色俱有起色,但顶平便溏耳,将就可望有成。
生黄 (三钱) 茯苓块(三钱) 炙甘草(钱半) 沙洋参(一钱) 白芷(一钱) 炒山甲(
一钱) 白茅根(三钱) 皂针(八分) 白术炭(二钱) 炒银花(二钱) 鸡冠血(三小匙)
公鸡汤煎药。
十五日 五天即于前方内,去银花、鸡冠血,加∶
广皮(一钱)
十六日 六天虽然行浆,但色灰便溏。
焦于术(钱半) 广木香(一钱) 诃子肉(一钱) 茯苓块(三钱) 煨肉果(钱半) 炙甘草
(二钱) 绵黄 (三钱) 广皮炭(一钱) 洋参(二钱,姜汁炒)
水煎浓。
十七日 七天业已回浆,十分全功,但便溏湿重,仍有意外之虞,法宜实脾利水。
焦于术(三钱) 广木香(一钱) 茯苓块(三钱) 诃子肉(一钱) 生苡仁(三钱) 煨肉果
(一钱) 广皮炭(八分) 人参(一钱,姜炒) 炙甘草(一钱)
嵩女 三岁 癸亥十一月初十日
芥穗(钱半) 藿香叶(八分) 防风(钱半) 薄荷(八分) 连翘(二钱) 杏仁(一钱) 甘
草(一钱) 桑叶(一钱) 苦桔梗(二钱) 芦根(二把)
十一日 重险痘一天,热一日而见点,阳明络现,粘连成片,汗多便溏,气虚毒重,九
朝塌痒难防,勉与摆毒松肌。
连翘(三钱) 银花(五钱) 桑叶(三钱) 丹皮(二钱) 紫花地丁(五钱,先煮代水) 归
尾(
八分) 苦桔梗(三钱) 牛蒡子(八分,研) 甘草(一钱) 芦根(五把) 猪尾膏(三匙,冰片
二厘和入)
十二日 二天出不爽快,未三岁之儿,九日限期时刻有违陷之虑。即于前方内加∶
白茅根(五钱) 暹逻犀角(一钱)
十三日 重险三天,面貌繁红,壳薄顶陷根松,粘连成片,身上色淡不起,小便清,大
便多而稀,头温足冷,应作气虚不能送毒外出看。总之九朝塌痒之症,勉与活血提顶,而补
气兼
之。
连翘(二钱) 白芷(二钱) 红花(一钱) 穿山甲(一钱) 甘草(一钱) 皂针(一钱) 归
尾(钱半) 洋参(一钱) 犀角(一钱) 生绵 (三钱) 猪尾膏(三匙,冰片二厘拌)
十四日 重险四天,较昨日稍好,然不能起胀,焉能成浆。塌痒之证,勉与提顶。
薄荷(八分) 生绵 (五钱) 苦桔梗(二钱) 穿山甲(一钱) 杏仁(二钱) 犀角(二钱)
白芷(二钱) 红花(一钱) 甘草(一钱) 皂针(一钱) 银花(二钱) 鸡冠血(五钱)
十五日 重险五天,较昨日略好,究竟不能起胀,面红身白灰,头温足冷,虚寒之极,
勉与辛温而甘者,助其元阳。
生绵 (五钱) 红花(钱半) 穿山甲(二钱) 焦于术(钱半) 洋参(二钱,姜一片同捣
炒枯
)半夏(钱半) 白芷(二钱) 煨肉果(八分) 公丁香(五分) 广木香(钱半) 桑叶(一条,
生捣汁冲) 炙甘草(钱半)
浓煎如膏。
十六日 六天虚寒壳亮,急用峻补,以救万一。
生绵 (一两) 归身(三钱,土炒) 穿山甲(三钱) 焦于术(四钱) 洋参(六钱) 鹿茸
(五
钱) 白芷(三钱) 红花(钱半) 广木香(三钱) 煨肉果(钱半) 炙甘草(三钱) 茯苓块(三
钱) 广皮炭(二钱)
老公鸡汤煎如膏。
十七日 七天壳薄无浆便溏,气血两虚,用陈文仲法。
生绵 (一两) 炙甘草(三钱) 洋参(三钱,姜炒) 煨肉果(二钱) 焦于术(二钱) 煨
诃子
(三钱) 鹿茸尖(六钱,酒炒) 真 桂(八分,去粗皮) 白芷(二钱) 公丁香(八分) 煨木
香(二钱) 广皮炭(钱半) 半夏(钱半)
公鸡汤煎如膏。
十八日 八天切牙,泄泻,目开,壳薄无浆,皆系虚欲塌痒之象,急用陈文仲大异功散
法,惜无力用参耳。
防风(五钱) 诃子肉(三钱) 肉果霜(三钱) 生绵 (三钱) 洋参(五钱) 熟附片(一
钱)
于术(四钱) 桂(钱半) 茯苓块(三钱) 公丁香(三钱) 白芷(二钱) 广木香(三钱) 广
皮(二钱) 炙甘草(三钱)
浓煎如膏,分六七次服。
十九日 九天昨用文仲大异功,仍然塌陷切牙,水浆不得入口,然根盘未散,断不可弃
而不治。议于前方加∶
煨肉果(二钱) 丁香(二钱)
连服二帖。
二十日 十天昨日异功散方,连服二帖,头面业已行浆,下体仍然灰白塌陷,再用前方
二帖。
二十一日 十一天灰白浆不足必陷,仍服前方二帖。
二十二日 十二天头面浆足,四肢空壳尚多,于前方内改肉桂为桂枝,再二帖。
二十三日 十三天仍须托理温中,白日服完,夜间再服半帖。
二十四日 十四天灰白切牙,泄泻,犹在险途。
生绵 (五钱) 桂枝(五钱) 洋参(五钱) 茯苓块(五钱) 于术(五钱) 白芷(三钱)
诃子
肉(三钱) 炙甘草(三钱) 肉果霜(六钱) 生苡仁(五钱) 公丁香(六钱) 党参(五钱) 广
木香(五钱) 广皮(三钱)
九碗水煎如膏。
徐男 六岁 癸亥腊月初四日 重险痘三天,骨立无肉,血枯而燥,干红色暗,粘连成
片,皆隐在皮中,乃枭毒把持之故,勉议两解重法。如照常理立方,恐鞭长莫及。
大黄(四两,半生半用黄酒炒黑) 楂肉(三钱,半生半炒) 犀角(一两) 紫地丁(一两)

仁(四两,半生半炒) 青皮(二两) 银花(一两) 红花(三钱) 小猪尾血(半酒杯,入梅片
三厘)
水八碗,煮成三碗,先服半碗,约二时再进,以舌苔退痘起发为度。
初五日 重险痘四天大下后,业已起发,不必再用沉降,议凉血提顶。
犀角(八钱) 紫地丁(五钱) 白芷(二钱) 银花(八钱) 苦桔梗(五钱) 皂针(二钱)
羚羊角(五钱) 人中黄(三钱) 白茅根(一两) 连翘(五钱)
初六日 重险痘五天,大有起色,仍宜凉血活血,兼与败毒。
细生地(八钱) 紫地丁(五钱) 白芷(三钱) 犀
角(五钱) 羚羊角(五钱) 人中黄(二钱) 连翘
(四钱) 银花(八钱) 白茅根(一两) 苦桔梗(五钱)
分四次服。
初七日 生险痘六天,虽然行浆,但火毒太重,不必用补,亦不可泻,犹宜用凉血解毒
,以为结痂之地。
元参(五钱) 紫地丁(六钱) 银花(八钱) 细生地(一两) 苦桔梗(五钱) 连翘(三钱)
犀角(一两) 人中黄(二钱) 白茅根(一两) 粉丹皮(八钱)
初八日 七天于前方内减犀角一半,加∶
麦冬(五钱)
初九日 八天浆已满足,色渐苍,胃已旺,议辛凉以助结痂之用。
连翘(三钱) 白茅根(五钱) 银花(三钱) 五谷虫(钱半) 生甘草(钱半)
麦冬(五钱,连心)
初十日 九天四肢太热,非重用辛凉,其痂不结。
连翘(五钱) 黄芩(钱半,酒炒黑) 元参(五钱) 银花(五钱) 生甘草(钱半) 麦冬(
八钱,连心) 细生地(五钱) 白茅根(六钱) 丹皮(五钱)
十一日 十天回浆甚缓,微咳,用辛凉少兼实脾。
连翘(二钱) 黄芩(一钱) 白茅根(三钱) 人中黄(钱半) 麦冬(三钱,连心) 桑叶(
一钱) 细生地(三钱) 生苡仁(五钱) 地骨皮(一钱) 丹皮(三钱)
十二日 十一天仍服前方一帖。
十三日 十二天再服前方一帖。
十五日 十四天十分全功,惟败余毒而已。
连翘(二钱) 人中黄(钱半) 白茅根(三钱) 五谷虫(一钱) 粉丹皮(三钱) 仙人杖皮
(二钱)
吕女 癸亥腊月十三日 重险痘二天色重,粘连成片,攒簇颇多,第一方以达外感活血
松肌为法。
芥穗(二钱) 苦桔梗(三钱) 牛蒡子(三钱) 杏仁(三钱) 前胡(钱半) 薄荷(一钱)
甘草(一钱) 半夏(二钱) 苏叶(一钱) 当归(钱半) 南红花(一钱)
十四日 早第二方,以摆开枭毒为主,盖攒簇者必攻也,况色重乎。
生大黄(一两,半生半用酒炒黑) 桃仁(六钱,半生半炭) 南楂(六钱,半生半炭) 苦
桔梗
(四钱) 青皮(四钱,半生半炭) 人中黄(二钱) 猪尾膏(每次冲三小匙,一酒杯研入梅片
五厘)
十五日 申刻重险痘三天,早用必胜法,现下颜色已退,唇舌色绛,抱鬓蒙头,腰中肾
俞太重,弄口咂嘴,心火太重,恣议以凉血败毒。
犀角(六钱) 甘草(钱半) 羚羊角(三钱) 银花(三钱) 真山连(一钱) 大力子(二钱)

翘(三钱) 广皮(钱半) 苦桔梗(三钱) 杏仁(三钱) 全归(三钱) 次生地(三钱) 猪尾膏
(每次三两匙,研入冰片五厘)
十六日 险中逆痘四天,气血既虚,而毒又重,色暗根松,瘪阔壳薄,头温足冷,抱鬓
攒腰,下不可,初又不可,此其所以难也,勉与活血提顶。
红花(钱半) 人中黄(三钱) 犀角(五钱) 全归(三钱) 紫地丁(五钱) 白芷(三钱)
银花
(五钱) 皂针(三钱) 苦桔梗(六钱) 穿山甲(二钱,炙) 楂肉(六钱) 粉丹皮(五钱) 夺
命丹(三粒) 猪尾膏(每次冲三小匙,冰片五厘)
十七日 险中逆痘五天,较昨日虽有起色,究竟色滞而重,板着不行,二日不大便,皆
系枭毒把持,恐不能行浆,如过此关,则不能再用沉降矣。议必胜法∶
生大黄(一两,半生半用酒炒黑) 青皮(六钱) 桃仁(一两,生炒各半) 焦楂肉(一两)
红花(钱半) 苦桔梗(六钱) 甘草(三钱)
十八日 险中逆痘六天,昨日复用必胜法,虽有起色,究竟头面不如周身之半,枭毒把
持,阳亢可知。
犀角(五钱) 大黄(五钱,酒炒黑) 红花(二钱) 人中黄(三钱) 全归(三钱) 银花(
五钱
)紫地丁(五钱) 穿山甲(二钱,炙) 苦桔梗(五钱) 皂针(二钱) 南楂炭(三钱) 广皮(
二钱) 白芷(三钱)
十九日 险中逆痘七天头面起发,色鲜,周身色淡,逆者已顺,现有行浆之势,一以上
浆为主。
于术(三钱) 防风(三钱) 整绵 (一两生咀) 炒广皮(二钱) 洋参(三钱,姜炒) 炙
甘草(三钱) 白芷(三钱) 茯苓块(三钱) 党参(五钱) 桂枝(五钱) 归身(二钱,土炒)
二十日 八天照前方仍服一帖。
二十一日 九天身上色淡灰,四肢尚空,大便频仍,寒战发痒,皆系虚象,急用陈文仲
法,防其内陷。
党参(三钱) 肉果霜(五钱) 诃子肉(五钱,煨) 茯苓块(五钱) 于术(五钱,土炒)
炙甘
草(三钱) 广木香(三钱) 官桂(一钱,去粗皮) 白芷(三钱) 炒广皮(二钱) 姜半夏(三
钱) 熟附子(一钱) 洋参(三钱,姜汁炒) 生姜(三片) 大枣(二枚,去核)
切牙加∶
公丁香(三钱) 第二帖做细末。
二十二日 将昨日第二帖之末药,每服三钱,约二三个时辰服一次。
吕男 二岁 甲子正月十一日 状元痘原不必服药,但现下半生半熟,泄泻唇寒,犹恐
遭毒损目,议托温法。
生黄 (三钱) 党参(三钱) 白术(一两) 茯苓(三钱) 炙甘草(三钱) 半夏(一钱)
广皮(一钱) 诃子肉(二钱) 生苡仁(二钱)
服二帖后去黄 ,再服二帖。
汪男 三岁 初报痘点,形即繁重,表虚脉滑,心热恣甚,谨防八九朝塌痒,且与辛凉
解肌透毒。
苦桔梗(五钱) 生甘草(钱半) 银花(二钱) 牛蒡子(三钱) 苏薄荷(三钱) 杏仁泥(
二钱) 全归(一钱) 连翘(二钱,连心) 丹皮(三钱)
初七日 险痘一天,头面粘连,点现瘪阔,足凉,非纯然毒重,亦非纯然气虚,且与活
血松肌败毒,大凉大温,皆在难施之例。
镑犀角(五钱) 牛蒡子(一钱) 青皮(二钱) 苦桔梗(三钱) 全归(钱半) 银花(五钱)
甘草(二钱) 南楂炭(三钱) 薄荷(八分) 连翘(三钱) 猪尾膏(三匙冲)
外以胡荽酒洗足。
初八日 险痘二天半,但唇肿,右颧肿,心脾之火甚也。足已温,痘苗稍大者即顶陷。
犀角(五钱) 全归(二钱) 银花(五钱) 苦桔梗(三钱) 红花(八分) 紫地丁(五钱)
甘草
(钱半) 楂炭(钱半) 连翘(三钱) 牛蒡子(二钱) 广皮(八分) 猪尾膏(三匙) 白茅根(
一两)
按∶白茅根秉燥金之体,感风木而花,内异于众草,生发最速,其性喜洁,故能化毒开
清。
其味甘凉,故能走肺胃而不伤肺胃之阴。《本草》称其主衄症,盖言其所当然,而不言其所
以然也。但此物性平和,不假以重权不为功,凡一切清窍病,用之最良。而痘症中护眼护喉
,走清导血分为尤良也。
初九日 险痘三天半,两眼两颧肉肿,疮不肿,心脾之火太甚也。血无不活,故今日不
加血药。
犀角(五钱) 连翘(三钱) 元参(五钱) 羚羊角(五钱) 苦桔梗(六钱) 银花(五钱)
紫地
丁(五钱) 甘草(钱半) 细生地(三钱) 牛蒡子(五钱) 白茅根(一两) 谷精草(三钱) 白
芷(二钱)
初十日 重险痘四天半,额滞于颏,颏滞于身,此阳火有余之象,虽不必大下,仍以败
毒为主,而提顶次之。
犀角(五钱) 银花(五钱) 羚羊角(五钱) 紫地丁(五钱) 黄芩(三钱) 苦桔梗(五钱)

生地(五钱) 牛蒡子(二钱) 元参(二钱) 甘草(二钱) 谷精草(三钱) 山连(钱半) 白茅
根(一两)
十二茶杯水,煮成五杯,分十次服。
十一日 五天半,已有行浆之势,不必提顶托浆,但喉沙声哑,趁此犹系外感用事之时
,仍
用昨日方开提肺气败毒,减其蒸腾炼毒之火,使归于平和,即行此等汤火痘之浆法,所谓道
无定体者此也。高明以为何如?仍用昨日方一帖,限明日黎明服完。
十二日 六天半,面已有浆,四肢腰背皆空,五更大便两次,痛快而溏,今晚已入气血
用事之关,须渐进补托,兼与清毒。
炙绵 (三钱) 犀角(三钱) 白芷(二钱) 冬白术(二钱) 白茅根(六钱) 党参(钱半)
苦桔梗(一钱) 茯苓块(三钱) 银花(三钱) 广皮炭(一钱)
日入后服。
十三日 七天半,头面浆已七八,腰背不足,四肢尚空。今日正是气血当令,已有痒态
,必得扶其不及,多得一分浆,少得一分后患,此身小痘多之定法也。
生绵 (五钱) 白芷(二钱) 广皮炭(钱半) 党参(三钱) 炙甘草(钱半) 红花(一钱)
冬白术(三钱,土炒黄) 茯苓块(三钱) 广木香(一钱)
十四日 浆足九天,于前方内去红花。
十五日 十天浆足色苍,情势圆绽,四肢陆续上浆,皮肤扪之平和,不冷亦不过热,脉
洪数
有力,合观皆情理之正,其不食畏缩,皆痛象也。痘多浆亦多,炼气血而成浆,痛亦情理之
正,断非陷症,议补气以胜痛,活络以定痛法,似不歧于路矣。
生绵 (三钱) 熟 (三钱) 炙甘草(三钱) 人参(五分) 乳香(八分) 没药(八分)
茯苓
块(三钱) 冬术(三钱) 广木香(一钱) 广皮(一钱) 老浓朴(六分) 白芷(二钱) 红花(
四分)
十六日 十一天,大势已有成功之象,犹须防其泄泻作痒。
防风(二钱) 洋参(一钱,炒黄) 炒冬术(二钱) 茯苓块(三钱) 炙甘草(一钱) 广皮
(一钱半,炒黑) 广木香(一钱,煨) 焦白芍(二钱)
十七日 十二天,小便长,大便滞,暂与宣化肠胃。
茯苓块 防风(钱半) 谷精草(三钱) 五谷虫 老浓朴(一钱)
十九日 十四天,痘后肺液受伤,渴而咳。
白茅根 象贝
某男 二十六日 风温发热三天,耳冷尻冷,已有微点,谨防天花,法宜辛凉解肌,芳
香透络,最忌三阳表药,多汗致成塌痒。
苦桔梗 牛蒡子(二钱,炒研) 桑叶(三钱) 甘草 芥穗(钱半) 连翘(三钱) 薄荷
银花(三钱) 白茅根(三钱)
当日晚大泻水粪,加∶
黄芩(三钱)。泻止。
二十七日 虚寒,痘二朝,甫二日,热退其半,神气安静,大便溏泄,布痘不多,亦属
匀称。但痘形遍阔根松,色亦过淡,观其皮色,脾经素有饮食伤损,议异功保元合法。
人参(一钱) 生于术(二钱) 生绵 (三钱) 云苓块(三钱) 广皮(二钱) 炙甘草(二
钱) 广木香(钱半)
二十八日 仍用前方。
初七日 十二朝,痘虽稀少,浆行薄弱,腰下尚未结痂,乘此机会,再用保元以助余浆

人参(一钱) 云苓块(三钱) 绵 (三钱) 苡仁(三钱) 炙甘草(钱半)
初八日 仍用前方一帖。
补案 辛巳年述癸卯初夏,余有涟水之游,长女甫二龄,于四月十一日见点,至二十五
日,
已半月矣,余适回家,见其情势鼓立者半,顶陷者半,根抱者半,散者半,毫无汁浆。本系
谢宝灵兄调治,因请同看。伊芳立一方,余视之曰∶此方如上得浆起,甘受重罚,此方如上
不起浆,亦受重罚。谢兄愕然曰∶足下左右皆受重罚,何故?余曰∶今且不必明言,明日来
视浆色。伊芳去后,余仍用其方,照方制念帖,加燕窝十二两,(此味原方所无) 大公鸡一只
,重九斤,紫河车一具,(此二味亦原方所有,但加重耳。)并药共十余斤,先分九锅煎,去
渣后并一锅煎,自早至暮,不敢草率,成浓膏得两碗许,令乃母饮半茶杯,小人饮半酒杯。
二鼓时其母因乳胀,谓余曰∶药甚灵。余无乳者已数日,今忽蓬蓬,岂非药力乎。余曰∶可
急令小孩吮之。彼曰∶小孩不得寐者已数日,今方熟睡,可惊之乎?余曰∶限期已紧,所以
令汝服药,为以乳汁上浆也,今乳胀可急与之。因促之醒,痛吮一饱,少时又寐,漏下三鼓
,清浆如露矣。未至四鼓,又令母女服药如前,四鼓未罢,浆如蜡色。五鼓以后,又如茶色
浓浓,如及时之浆。天明已十七朝矣,又延谢先生至,彼一视曰∶奇哉?何因得此?余曰∶用
君原方。彼比曰∶只添得燕窝一味,何神至此?余曰∶余作日云此方上得起浆,甘受重罚者
,以先生七八朝即用此方,彼时气血方壮,毫无浆汗,今已十五朝,气血消耗,岂能上浆乎
?余又谓此方不能上浆,亦受重罚者,以先生之方如错,小女早不活矣。因令伊芳视方之背,
伊芳见照方二十帖之文,又令视诸药渣,因谢曰∶余实不能。
女 二十日 十九朝痘后便溏而频,久则脾肾两伤,补涩为稳。
真云苓(五钱) 白术(三钱,土炒) 肉果霜(三钱) 半夏(一钱) 诃子肉(三钱) 生苡
仁(五钱)
二十四日 实脾利水之中,兼化清气。
于术(三钱,土炒) 五谷虫(三钱) 云苓块(五钱) 晚蚕砂(三钱) 薏仁(五钱) 蝉衣
(七枚) 地骨皮(三钱)
初一日 三十一天痘后解毒肿溃,补托之中,加以败毒。
人参(一钱) 银花(三钱) 云苓(三钱) 黄 (三钱) 苡仁(五钱) 于术(三钱) 炙甘
草(钱半) 五谷虫(三钱)
初四日 痘后余毒肿溃,稍加银花败毒,大便即溏,议于前方去银花,加肉果霜、诃子
肉。
人参(一钱) 五谷虫(二钱) 肉果霜(钱半) 黄 (三钱) 诃子肉(三钱,炒) 白云苓
(三钱) 炙甘草(钱半) 于术(三钱) 木香(一钱) 薏仁(五钱)
初七日 三十六朝,痘毒溃烂,应照溃疡例,即用痘科门中之保元合异功法。
绵 (五钱) 于术(二钱) 广皮(一钱) 炙甘草(二钱) 苡仁(三钱) 人参(一钱) 云
苓(五钱)
初八日 伤食暮热呕吐,痘后太饱之故,与止渴消食,热自止。(夜间不可吃粥。)
地骨皮(三钱) 苡仁(三钱) 云苓(三钱) 炒神曲(钱半) 半夏(二钱) 炒广皮(一钱)
男 二十日 风木司天之年,又当风木司令之候,风木内含相火,时有痘疹。无论但
受风
温,身热而不发痘,或因风温而竟发痘。或发斑疹,皆忌辛温表药,惟与幸凉解肌透络最稳
,此时医所不知。盖风淫所胜,治以辛凉,佐以苦甘,《内经》之正法也。
苦桔梗(三钱) 大力子(钱半) 鲜芦根(五钱) 甘草(一钱) 桑叶(三钱) 薄荷(八分
汗多不用) 连翘(三钱) 芥穗(一钱) 银花(三钱)
二帖。此方治初痘起,最能化多为少,凉络而易出,见点亦服此。
二十一日申刻,险兼逆痘二天,痘色焰红,唇赤舌赤,见点繁琐,三五成群,毒参阳位
,勉与凉血败毒。
苦桔梗(三钱) 地龙(三钱) 连翘(三钱) 人中黄(三钱) 桃仁(三钱) 生石膏(八钱
,研
)银花(五钱) 犀尖(五钱) 白茅根(三钱) 丹皮(三钱) 生军(三钱,炒黑) 紫地丁(五
钱)
此案为钞录者失去十四帖,大意以犀角地黄汤加连翘、银花、茅根、细生地等,一味凉
血收功。至十五朝犹用犀角,十六朝以辛凉清余热,一方服至二十一朝。
赵姑 十二岁 六月二十二日 暑伤两太阴,身热而呕,舌白滑。
黄芩炭(二钱) 杏仁(三钱) 白蔻仁(一钱) 半夏(三钱) 生苡仁(三钱) 云苓皮(四
钱) 连翘(三钱) 藿叶(二钱) 银花(三钱)
二十三日 痘三天,顶平根松,色暗,夹虚夹毒之痘,与活血提顶败毒,扶到七天,方
好补托。
苦桔梗(三钱) 红花(二钱) 银花(三钱) 人中黄(钱半) 白芷(三钱) 楂炭(二钱)
大力子(二钱) 防风(三钱) 紫草茸(一钱) 全当归(二钱) 连翘(三钱) 紫地丁(二钱)
二十四日 痘四天,顶平根松色暗,便闭不食,昨用活血败毒宣络,今夜已见大便,热
退能
食,头面已有起胀之势,前后心续出盈千,皆根泛顶平,稍大者顶即陷。应照虚寒例治,与
宣气活络提顶,不得过用败毒清里,致令便溏内陷。
当归(二钱,土炒) 广皮炭(二钱) 穿山甲(一钱,炒) 顶红花(二钱) 广木香(一钱)
蘑菇(一钱) 白芷(三钱) 炒银花(三钱) 炙甘草(五分) 防风(二钱) 楂炭(二钱)
二十五日 痘五天,顶平带陷,根松色暗,昨日即照虚寒例治,而用温煦芳香,今日口
并不
渴,而舌苔白浓。盛暑之际,尚兼足太阴之暑湿。痘七日以前,外感用事,必视其何邪在何
脏腑而清之,以为七日以后上浆之地。
当归(土炒) 广皮炭(二钱) 生苡仁(三钱) 广木香(一钱) 藏红花 银花(四钱) 白
蔻仁(一钱) 六一散(三钱) 白芷 防风 茯苓皮(三钱)
煮四小杯,分四次服,头煎五杯水煎两杯,二煎五杯水煎两杯。
二十六日 痘六天,顶平多陷,根松色暗,头面之色已华,前后心尚多陷而暗,身痛口
不渴,与活血提顶,令其易于上浆。
当归(三钱,土炒) 乳香(二钱) 银花(五钱) 上红花(二钱) 没药(二钱) 公鸡冠血
(每
杯点三匙) 白芷(三钱) 广皮(三钱) 生绵 (五钱) 山甲(三钱) 广木香(二钱) 炙甘
草(三钱)
公鸡汤煎煮三杯,分三次服。
二十七日 七天已有行浆之势,平顶陷顶尚多,加补托以助之。
二十八日 痘八天,头面行浆已有七成,臂次于手,足次于胸,顺也。胸以下陷顶多,
面色灰,仍须温煦以助行浆之势。
绵黄 (八钱) 高丽参(三钱) 炙甘草(钱半) 当归(三钱,土炒) 广木香(三钱) 防
风(三钱) 上红花(二钱) 广皮(三钱) 云苓块(三钱) 白芷(三钱)
二十九日 痘九天,正在行浆之际,便频眼开,即是虚象,粘连之处,颜色即灰,非虚
而何。急急补托,而兼温煦为要。
炙绵 (一两) 广皮(三钱) 炙甘草(三钱) 人参(三钱) 广木香(二钱) 云苓块(三
钱) 白芷(三钱) 炒于术(三钱) 防风(三钱) 肉果霜(三钱)
七月初一日 十天虽已结痂,浆未十分满足,尚有正行浆之处,仍用前方,再为补托,
明日收痂未迟。
初二日 十一天,痘已结痂,浆未十分满足之故,皆因连日便频,受暑积滞而成痢积。
先拟
温下其积,今视四肢鼓立,胸前全陷,并非正结,恐一进沉降,并四肢而变陷矣。前方系必
不可不用之药,兹且暂停,勉与实脾利水以收痂,少加化积,俟十四日之后,痘势收场,如
积滞未化,再与下法。
云苓块(五钱,连皮) 黄芩炭(钱半) 炒神曲(三钱) 生苡仁(五钱) 南茶炭(二钱)
黄皮炭(三钱) 焦白术(二钱) 槟榔(二钱) 益智仁(二钱) 枯山连(一钱,姜炒)
初三日 痘十二天,仍服前原方。
初四日 痘十三天,业已结痂,原可妥当收功,不意盛暑流行之际,食物不化,致成欲
便先
痛,便后痛减,里急后重之痢疾,法当温下,假使畏缩不前,拖延日久,必无好音,莫如乘
此邪气初聚之时,急夺其邪,冀邪去正存,方可收拾一切未完也。
白芍(三钱) 槟榔(三钱) 生大黄(五钱酒炒半黑) 炒黄芩(三钱) 楂炭(三钱) 熟
附子(二钱) 炒山连(二钱) 神曲(四钱) 广皮炭(三钱) 小枳实(三钱) 赤 桂(钱半)
煮成三杯,先服一杯,候一二时,俟其再便,腹不痛,即勿服,腹仍痛,再服第二杯,
三杯亦如之。
初五日 痘十四天,四肢结痂,十有其五,昨日服药后,腹痛愈甚,便中粪多积少,日
夜共
七八次。今用前方减附子一钱,桂心二分,服后巳刻至未刻,便红积二次,腹中仍痛,粪色
如赭,后二杯即加赤桂心八分,约服一半杯,腹痛即便,红积仍有,粪色黄。夜半服第三杯
,寅时连便二次,粪色仍赭,微有红积,腹仍微痛。
初六日 痘十五天,膝下至足趾,痂尚未结全。巳刻便一次,燥粪黄色兼赭色,溏粪微

红积,腹不痛。午刻服第一杯,至亥刻便一次,粪色黄无积,丑刻便一次,无积,粪黄。
生苡仁(五钱) 黄芩炭(钱半) 高丽参(三钱) 云苓(五钱,连皮) 南楂炭(二钱) 炒
神曲
(三钱) 炒白芍(二钱) 广皮炭(三钱) 槟榔(二钱) 山连(一钱,姜炒) 赤
桂心(钱半) 炙甘草(一钱)
初七日 痘十六天,痂已结齐,痢已痊可,不必服药。目带微肿,谷精草泡茶饮之。
初八日 青睛有云翳,速清胆络之热毒。
谷精草(四两) 桑叶(三钱) 连翘(三钱) 茶菊花(三钱) 青葙子(三钱)
初九日 痘浆未足,毒流胆络,故青睛白翳;又感时令燥气化火,故白睛起太阴睛症。
考古治法,治以六味丸作汤,改茯苓为君,再加清胆络之热毒以退翳。
云苓块(四钱) 山药(钱半) 青葙子(二钱) 泽泻(钱半) 谷精草(三钱) 萸肉(钱半)
真大生地(二钱) 茶菊花(二钱) 丹皮(二钱) 桑叶(二钱)
初十日 仍照前方服,加∶
生甘草(一钱五分) 银花(五钱) 连翘(三钱)
目内白翳稍退,烦躁常哭,因痘后血虚化燥故也,与甘麦大枣汤主之。
生甘草(钱半) 小麦(七合) 大枣(五枚)
煮粥服之。
十一日 目内白翳仍有,身上起大小疮数十粒,复生细痘,在旧痂窝内,痘浆未足,流
毒成疮故也。仍服初九日方。
十二日 目内白翳退,太阴睛疮仍在,疮未见消落,原方再作服。
十三日 目内太阴睛疮仍在,续出之疮痘未退,仍服原方,疮贴紫草膏加烂草灰。
十四日 药原方。
十五日 停药。
十六日 目内太阴睛疮稍退,仍有翳,身上疮已落痂者复生,小疮未落之处,复有倒浆
欲溃,总之流毒未清之故也,原方再服。目内翳以四退散治之。
十七至二十三日 痘已盈月,目内太阴睛疮未尽,翳仍在,仍服原方,又服钱氏蝉蜕散
,一日二服。
蝉衣为末,每服一钱,羊肝汤下,日二服。
\x四退散\x 主治目睛老翳。
人蜕 蛇蜕 蝉蜕 鸡蜕(即凤凰衣) 每药一两,加梅片一分,左眼右鼻闻,右眼左鼻
闻,每闻少许,两月后全愈。
赵姑 乙酉六月十五日 体坚痘少,原可不必服药,但痘愈少,浆更不可不足,舌苔浓
,中黄边白,且与清毒一帖,明日再与托浆一帖。
苦桔梗(一钱) 人中黄(八分) 银花(三钱) 荷叶边(一角) 牛蒡子(钱半) 全归(钱
半) 连翘(三钱)
明日服保元法,煮两小杯,分二次服。
十六日 于前方内加∶
党参(三钱) 生绵 (四钱) 炙甘草(一钱半) 白芷(五钱)
十七日 辛凉结痂,古人之正法也。实脾利水,亦有湿者所宜施也。兹当暑月,舌苔浓
而白,湿也;身热未尽退,热也。二法可合用。
连翘(三钱) 云苓块(三钱,连皮) 银花(三钱) 生苡仁(三钱) 芦根(三钱)

南方的风铃 发表于 2008-9-4 08:44

<篇名>噎
属性:王 左尺独大,肾液不充,肾阳不安其位,尺脉以大为虚,经所谓阴衰于下者是也。右
手三
部俱弦,食入则痛,经所谓阳结于上者是也。有阴衰而累及阳结者,有阳结而累及阴衰者。
此证形体长大,五官俱露,木火通明之象。凡木火太旺者,其阴必素虚,古所谓瘦人多火,
又所谓瘦人之病,虑虚其阴。凡噎症治法,必究阴衰阳结,何者为先,何者为后,何者为轻
,何者为重?此症既系阴虚为本,阳结为标,何得妄投大黄十剂之多?虽一时暂通阳结,其如
阴虚而愈虚,何业医者岂不知数下亡阴乎?且云歧子九法,大半皆攻,喻嘉言痛论其非,医

岂未之见耶?愚谓因怒停食,名之食膈,或可一时暂用,亦不得恃行数用,今议五汁饮果实
之甘寒,牛乳血肉之变化,降胃阴以和阳结治其标,大用专翕膏峻补肝肾之阴,以救阴衰治
其本,再能痛戒恼怒,善保太和,犹可望愈。
真大生地(四斤) 人参(四斤) 杭白芍(四斤) 清提麦冬(四斤) 阿胶(四斤) 蔡龟胶
(四
斤) 山萸肉(二斤) 鳖甲(四斤) 芡实(二斤) 沙苑蒺藜(四斤) 海参(四斤) 鲍鱼(四斤
)猪脊髓(一斤) 羊腰子(三十二对) 鸡子黄(六十四个) 云苓块(四斤) 乌骨鸡(一对)
牡蛎(四斤) 莲子(四斤) 桂圆肉(二斤) 白蜜(四斤)
取尽汁久火煎炼成膏。
李 五十四岁 大凡噎症由于半百之年,阴衰阳结,古来纷纷议论,各疏所长,俱未定
宗。大
抵偏于阳结而阴衰者,宜通阳气,如旋复代赭汤,进退黄连汤之类。偏于阴衰而阳结者,重
在阴衰,断不可见一毫香燥,如丹溪之论是也。又有食膈宜下,痰膈宜导,血膈宜通,络气
膈宜宣。肝呕吐太过而伤胃液者,宜牛转草复其液。老僧寡妇,强制太过,精气结而成骨,
横处幽门,宜鹅血以化之。厨役受秽浊之气伤肺,酒肉胜食而伤胃,宜化清气,不可胜数。
按∶此症脉沉数有力而渴,面色苍而兼红,甫过五旬,须发皆白,其为平日用心太过,重伤
其阴,而又伏火无疑。用玉女煎法。
真大熟地(六钱) 石膏(八钱) 牛膝(三钱) 炙甘草(三钱) 麦冬(六钱) 白粳米(
一撮) 知母(二钱) 旋复花(三钱,新绛纱包)
每早服牛乳一茶碗。
张 六十三岁 老年阳结,又因久饮怒郁,肝旺克土,气上阻咽,致成噎食。按∶阳气
不虚不结,断非破气可疗,议一面通补胃阳,一面镇守肝阴法。
洋参(二钱) 茯苓块(四钱) 桂枝(六钱) 代赭石(一两二钱, ) 半夏(一两) 旋复
花(五钱,包) 生姜(六钱)
七帖。
二十日 阳脉已起,恐过涸其液,议进阴药,退阳药。
洋参(四钱) 桂枝(三钱) 白芍(六钱,炒) 旋复花(六钱) 茯苓(三钱) 炙甘草(三
钱) 代赭石(一两, ) 半夏(六钱) 姜汁(每杯冲三小匙)
二十五日 前日脉数,因退阳进阴,今日脉缓而痰多,仍须进阳,俾中焦得运,以复其
健顺之体。
洋参(二钱) 桂枝(六钱) 焦白芍(三钱) 半夏(一两二钱) 茯苓(八钱) 代赭石(一
两六钱) 旋复花(六钱,包) 生姜(五大片)
二帖。
傅 五十五岁 先因酒楼中饮酒,食烧小猪响皮,甫下咽,即有家人报知朋友凶信,随
即下
楼寻车,车夫不知去向,因步行四五里,寻至其友救难未遇。又步行四里,又未遇。渴急饮
冰冻乌梅汤三碗,然后买车返家,心下隐隐微痛,一月后痛有加,延医调治,一年不效。次
年五月饮水一口,胃中痛如刀割,干饭不下咽,已月余矣。闰五月初八,计一粒不下已十日
,骨瘦如柴,面赤如赭,脉沉洪有力,胃中痛处,高起如桃大,按之更痛。余曰∶此食膈也
,当下之。因用大承气汤,加牵牛,作三碗,一碗痛至少腹,三碗痛至肛门,大痛不可忍,
又不得下。于是又作半剂,服一碗,外加蜜导法,始下如鸭蛋,黑而有毛,坚不可破。次日
先吃烂面半碗,又次日饮粥汤,三日食粥,五日吃干饭矣。下后所用者,五汁饮也。
杨 四十六岁 先因微有痰饮咳嗽,误补于前,误下于后,津液受伤,又因肝郁性急,
致成噎食,不食而大便燥,六脉弦数,治在阴衰。
炙甘草(三钱) 大生地(六钱) 生阿胶(三钱化) 丹皮(三钱) 麦冬(三钱) 麻仁(三
钱) 郁金(八分)
服七帖而效,又于前方加∶
鳖甲(四钱) 杞子(三钱) 服十七八帖而大效,进食如常。惟余痰饮,后以外台茯苓饮
散,减广皮、枳实,收全功。

<目录>卷四
<篇名>呕吐
属性:金 六十八岁 癸酉三月二十日 旧有痰饮,或发呕吐,仍系痰饮见证,医者不识,乃
用苦寒坚阴,无怪乎无可存之物矣。议食入则吐,是无火例。
淡吴萸(五钱) 生苡仁(六钱) 干姜(五钱) 姜汁(每次冲三匙) 半夏(八钱) 广皮(
三钱)
五水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一帖。
二十三日 前方业已见效,但脉迟紧,与通养胃阳。
淡吴萸(三钱) 生姜(五片) 苡仁(三钱) 人参(钱半) 茯苓(二钱) 半夏(三钱)
不拘帖。
恒氏 二十七岁 初因大惊,肝气厥逆,呕吐频仍。复因误补,大呕不止,呕急避人以
剪刀
自刎。渐即米粒不下,体瘦如柴,奄奄一息。仍不时干呕,四肢如冰,脉弦如丝而劲,与乌
梅丸法。
川椒炭(四钱) 黄芩炭(一钱) 姜汁(三匙,冲) 半夏(四钱) 雅连(二钱,姜汁炒)
乌梅肉(五钱) 辽参(三钱) 吴萸(三钱) 云苓块(五钱)
服二帖而进米饮,四帖而食粥,七帖全愈,后以两和肝胃到底而大安。

<目录>卷四
<篇名>反胃
属性:周 六十五岁 甲子十月二十五日 老年阳微浊聚,以致胸痹反胃,三焦之阳齐闭,难
望有成,议先通胸上清阳。
栝蒌(二钱) 薤白(三钱) 半夏(五钱) 白蜜(半酒杯) 桂枝尖(五钱) 小枳实(八分)
川朴(一钱) 茯苓(二钱) 姜汁(三小匙)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三十日 老年阳微浊聚,反胃胸痹,用开清阳法,业已见效,但呕痰仍多,议食入则吐
为无火例,用茱萸汤合大半夏汤。
淡吴萸(八钱,自泡) 洋参(三钱,姜汁炒) 生白蜜(一酒杯) 半夏(一两二钱) 生姜
(二两)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渣再煮半碗服。
初三日 即于前方内加∶
茯苓块(五钱)
初十日 即于前方去吴萸,加∶
薤白(三钱)

<目录>卷四
<篇名>哕
属性:王 三十岁 癸亥六月十五日 六脉俱濡,右寸独大,湿淫于中,肺气贲郁,因而作哕
,与伤寒阳明足太阴之寒哕有间,以宣肺气之痹为主。
广皮(二钱) 生苡仁(三钱) 杏泥(二钱) 通草(二钱) 柿蒂(三钱) 竹茹(三钱) 飞
滑石(三钱) 姜汁(二小匙,冲入)
十七日 泄泻胸闷,于前方加∶
茯苓(三钱) 藿梗(二钱)
十九日 脉之濡者已解,寸之大者已平。惟胃中有饮,隔拒上焦之气,不得下通,故于
其旺时而哕甚,今从阳明主治。
半夏(六钱) 飞滑石(三钱) 茯苓(五钱) 生苡仁 广皮 柿蒂
二十二日 哕虽止而六脉俱数,右手更大,泄泻色黑,舌黄,气分湿热可知。
茯苓皮(五钱) 白通草(二钱) 黄芩炭(一钱) 泽泻(二钱) 滑石(三钱) 生苡仁(三
钱) 白扁豆皮(三钱) 川朴(一钱) 连翘(二钱)

<目录>卷四
<篇名>失音
属性:朱 乙丑二月初二日 右脉洪数有力,金实无声,麻杏石甘汤证也。奈已为前医发汗,
麻黄未便再用,议清音汤加石、杏。
苦桔梗(六钱) 生甘草(二钱) 半夏(六钱) 苇根(五钱) 石膏(六钱) 杏仁粉(五钱)
水五杯,煮成两杯,渣再煮一杯,分三次服。
初三日 肺脏本热,为外感所搏,实而无声,究系麻杏石甘法为速。
生石膏(一两) 麻黄(五钱,去节) 炙甘草(三钱) 杏泥(六钱) 半夏(五钱)
初四日 右脉洪数,已减其半,音亦渐开,仍用麻杏石甘加半夏一帖。
麻黄(三钱,去节) 炙甘草(三钱) 杏仁霜(七钱) 生石膏(一两,研末) 半夏(七钱)
甘澜水八碗,煮三碗,分三次服,以后病减者减其治。
沈 二十岁 正月二十九日 六脉弦细若丝,阳微极矣。咳嗽便溏,纳食不旺,由上焦
损及
中焦,所以致损之由,初因遗精,继因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外邪未清,骤然用补,使邪无
出路,致咳嗽不已。古谓病有三虚一实者,先治其实,后治其虚。现下喉哑治实,先与提肺
气,治虚与诸虚不足之小建中汤。
苦桔梗(四钱) 杏泥(二钱) 云苓(五钱) 生甘草(二钱) 生苡仁(五钱) 姜半夏(四
钱)
煎两杯,分二次服。
二月初六日 六脉弦细之极,阴阳俱损,急需用补,以外感未净,喉音未清,暂与理肺
二帖,后再诊。
苦桔梗(二钱) 甜杏仁(四钱) 姜半夏(三钱) 生草(二钱) 茯苓(四钱) 冰糖(四钱)
鲜芦根(四钱)
煮三小杯,分三次服。
朱 四十五岁 酒客失音,与麻杏石甘汤。
麻黄(五钱) 生石膏(四两) 炙甘草(三钱) 杏仁(四钱)
服一帖无汗,音不出,二帖微汗,音出不甚响,仍用前法。
麻黄(三钱,蜜炙) 生石膏(三两) 炙甘草(三钱) 杏仁(四钱)
服五帖音大出,但脉滑耳,与清音汤。
草桔梗(六钱) 炙甘草(二钱) 姜半夏(六钱)
服五帖音清,脉滑痰饮不尽,与外台茯苓饮法,减辛药。
茯苓(八钱) 半夏(五钱) 麦冬(五钱,连心) 沙参(三钱) 小枳实(钱半) 广皮(二
钱) 甘草(钱半)
七帖而安。
软儿 十五岁 歌唱劳伤,肺火喉哑。
洋参(一两,切薄片) 鲍鱼(四两,切薄片)
早晚各取鲍鱼片二钱,洋参五分,煎汤顿服,歌时取洋参、鲍鱼各一片,贴牙后腮间,
咽其津液,以后不复哑矣。
又 十六岁 因饮酒过度,贪食水果,寒热相搏,湿热内壅。
苦桔梗 甘草 茯苓 苏梗 半夏 神曲 芦根
数帖而安。

<目录>卷四
<篇名>水气
属性:兰女 十四岁 脉数,水气由面肿至足心。经谓病始于上而盛于下者,先治其上,后治
其下。议腰以上肿当发汗例,越婢加术汤法。
麻黄(五钱,去节) 杏泥(五钱) 炙甘草(一钱) 白术(三钱) 石膏(六钱) 桂枝(三
钱)
水五杯,煮取两杯,先服一杯,得汗即止,不汗再服。
二十三日
麻黄(三钱,去节) 生石膏(八钱) 杏泥(五钱) 炙甘草(二钱) 桂枝(二钱) 生姜(
三片) 大枣(二枚,去核) 桂枝(八钱) 良姜(三钱) 老川朴(三钱) 广皮(二钱)
水八碗,煮取三碗,再煮一碗,四次服,以小便利为度。
初九日 肿胀胸痞,用半夏泻心汤法,俟痞愈再服前方。
半夏 干姜 山连 生姜 黄芩
二十六日 前因中焦停饮咳嗽,转用温药,今虽饮咳见效,小便究未畅行,脉之沉部洪
较有力,症本湿中生热,又有酒毒,仍凉利小便之苦辛淡法。
杏仁(四钱) 飞滑石(六钱) 云苓皮(五钱) 白通草(一钱) 晚蚕砂(三钱) 黄柏炭(
二钱) 桑皮(三钱) 生苡仁(四钱) 海金砂(五钱) 白蔻仁(钱半) 半夏(二钱)
二十八日 风水已愈其半,复感风寒,身热头痛虽减,身半以上复肿,口渴,浮脉数,
仍与越婢加术法。
麻黄(五钱,去节) 杏仁(五钱) 生石膏末(二两) 桂枝(三钱) 炙甘草(二钱) 苍术
(三钱,炒)
煮三杯,先服一杯,得微汗即止。
二十九日 风水汗后,脉洪数,渴而停水,肿水全消,尤宜凉开膀胱。
生石膏末(二两) 飞滑石(六钱) 杏仁(五钱) 半夏(三钱) 云苓皮(五钱) 枳实(四
钱)
生苡仁(三钱) 晚蚕砂(三钱) 广皮(三钱) 白通草(一钱) 白蔻仁(二钱) 益智仁(三钱)
猪苓(三钱) 海金砂(五钱)
初一日 改前方去石膏。
初三日 水肿未全消,脾阳不醒,食不能磨,粪后见红。
灶心土(二两) 小枳实(二钱) 南苍术(三钱) 生苡仁(五钱) 熟附子(二钱) 杏仁(
五钱) 海金砂(四钱) 白通草(一钱) 茯苓炭(一钱) 飞滑石(五钱)
初五日 小便犹不甚长,胃中得热物微噎,右脉滑数。
杏仁(五钱) 小枳实(二钱) 云苓皮(五钱) 海金砂(五钱) 飞滑石(五钱) 苡仁(三
钱) 萆 (三钱) 广皮炭(二钱) 川朴(二钱) 木通(一钱) 益智仁(一钱)
初七日 小便仍未通畅,右脉数大未退,仍宜凉肺以开膀胱。
杏仁(五钱) 桑皮(三钱) 云苓皮(五钱) 晚蚕砂(三钱) 苡仁(四钱) 川朴(二钱)
飞滑石(六钱) 大腹皮(二钱) 通草(一钱) 海金砂(六钱) 白蔻仁(钱半,连皮)
初九日 肿未全消,又发痰饮,咳嗽,表通则小便长,右脉洪数,议照溢饮例,与大青
龙汤。
麻黄(三钱,蜜炙) 桂枝(四钱) 云苓(五钱半皮半块) 细辛(一钱) 杏仁(五钱) 生
石膏(一两) 半夏(五钱) 炙甘草(三钱) 生姜(三钱) 大枣(二枚,去核)
十一日 咳减,小便数而欠,渴思凉饮,鼻衄,肺热之故。
麻黄(三钱,炙) 小枳实(三钱) 生石膏(四两) 炙甘草(三钱) 半夏(五钱) 桂枝(
五钱) 杏仁(六钱) 生姜(三片) 云苓皮(三钱) 大枣(二枚,去核)
十三日 腰以下肿已消,腰以上肿尚重,兼衄,与治上焦法。
麻黄(三钱,去节) 白茅根(三钱) 生石膏(四两) 杏仁(五钱) 半夏(五钱) 苡仁(
五钱) 芦根(五钱) 茯苓皮(五钱) 通草(钱半)
十五日 肿减咳增,脉洪数,衄未止。
麻黄(三钱,炙) 芦根(五钱) 杏泥(八钱) 白通草(一钱) 飞滑石(六钱) 生石膏(
四两) 苡仁(三钱) 白茅根(三钱) 旋复花(三钱) 半夏(三钱)
十七日 咳虽减,脉仍滑数,肿未全消。
苏叶(三钱,连梗) 葶苈(三钱,炒) 杏仁(六钱) 茯苓皮(三钱) 生石膏(四两) 半
夏(五钱) 飞滑石(六钱) 海金砂(五钱)
福 二十四岁 初因爱饮冰冻黄酒,与冰糖冰果,内湿不行,又受外风,从头面肿起,
不能
卧,昼夜坐被上,头大如斗,六脉洪大,先以越婢汤发汗。肿渐消,继以调理脾胃药,服至
一百四十三帖而愈,嘱戒猪肉、黄酒、水果。伊芳虽不饮,而冰冻水果不能戒也,一年后粪后
便血如注,与金匮黄土汤,每剂黄土用一斤,附子用八钱,服至三十余剂而血始止。后与温
补脾阳至九十帖而始壮。
范 十八岁 风水肿胀。
麻黄(六钱,去节) 生石膏(四两) 杏仁(五钱) 桂枝(三钱) 生姜(三钱) 大枣(二
枚,去核) 炙甘草(三钱)
一帖而汗解,头面肿消,次日与宣脾利水,五日全愈,戒其避风不听,后八日复肿如故
,仍与前法而愈,后受规戒,方不再发。
周 十八岁 肿从头面起。
麻黄(六钱,去节) 杏仁(五钱) 炙甘草(三钱) 生石膏(一两) 桂枝(三钱) 苍术(
三钱)
服一帖分三次,汗出不至足,次日又服半剂,肿全消,后以理脾全愈。

<目录>卷四
<篇名>寒湿
属性:郭 三十二岁 六月初二日 太阴中湿,病势沉闷,最难速功,非极刚以变脾胃两伤不
可。
生茅术(四钱) 半夏(六钱) 川朴(四钱) 生草果(三钱) 椒目(三钱) 桂枝(五钱)
小枳实(三钱) 生苡仁(五钱) 广皮(三钱) 茯苓皮(五钱) 生姜(一两)
煮三碗,分三次服。
十七帖。
二十九日 寒湿为病,误用硝黄,致浊阴蟠踞,坚凝如石,苟非重刚,何以直透重围。
安边桂(二钱) 熟附子(五钱) 生草果(二钱) 川朴(四钱) 黑川椒(四钱,炒) 茯苓

(五钱) 猪苓(三钱) 泽泻(三钱) 通草(二钱) 生苡仁(五钱) 广皮(三钱) 干姜(四钱)
小茴香(三钱)
煮四碗,四次服。共服十三帖而后脉转。

<目录>卷四
<篇名>痹
属性:昆氏 二十六岁 风湿相搏,一身尽痛,既以误汗伤表,又以误下伤里,渴思凉饮,面

舌绛,得饮反停,胁胀胸痛,皆不知病因而妄治之累瘁也。议木防己汤,两开表里之痹。
桂枝(六钱) 防己(四钱) 生石膏(一两) 炙甘草(三钱) 杏仁(四钱) 苍术(五钱)
生香附(三钱)
四次服。
十二日 胁胀止而胸痛未愈,于前方加薤白广皮,以通补胸上之清阳。
薤白(三钱) 广皮(三钱)
十四日 痹症愈后,胃不和,土恶湿也。
半夏(一两) 茯苓(五钱) 广皮(三钱) 秫米(二合) 生姜(三钱)
水五碗,煮两碗,渣再煮一碗,三次服。
十六日 痹后清阳不伸,右胁瘕痛。
半夏(六钱) 广皮(二钱) 青皮(钱半) 乌药(二钱) 薤白(三钱) 桂枝(二钱) 吴萸
(一钱) 郁金(二钱)
煮两杯,渣再煮一杯,三次服。
吴 十一岁 行痹。
防己(二钱) 桂枝(三钱) 炙甘草(一钱) 杏泥(三钱) 茯苓皮(二钱) 生石膏(五钱)
片姜黄(钱半) 海桐皮(钱半) 牛膝(钱半) 生苡仁(三钱)
张 二十五岁 十一月十五日 风湿。
羌活(三钱) 桂枝(二钱) 杏仁(三钱) 炙甘草(一钱) 苦桔梗(三钱) 生姜(三片)
陈皮(二钱) 半夏(二钱) 苏叶(三钱)
十六日 风湿相搏,一身尽痛,汗之不解,用麻黄加术法。
麻黄(去节) 杏仁(五钱) 苍术(五钱) 桂枝(三钱) 羌活(钱半) 炙甘草(三钱) 生
姜(三片)
又 于前方内加∶
熟附子(三钱)
半帖而愈。
胡 十八岁 四月十九日 跗肿,右脉洪数,痰多咳嗽,口渴,茎中痛,与凉利小便法

生石膏(八钱) 甘草梢(钱半) 半夏(三钱) 滑石(六钱) 生仁(五钱) 云苓皮(五钱)
海金沙(五钱)
四帖。
五月初六日 脉之洪数者减,去石膏二钱,加∶
广皮(三钱) 杏仁(三钱)
十一日 湿热伤气,气伤则小便短,汗多必渴,湿聚则跗踵。与猪苓汤去阿胶,加银花
以化湿热,湿热化则诸证皆愈。
猪苓(四钱) 云苓皮(五钱) 银花(三钱) 泽泻(三钱) 滑石(六钱)
二十日 湿热不攘,下注腿肿,小便不利,茎中痛。
萆 (五钱) 猪苓(三钱) 甘草梢(钱半) 云苓皮(五钱) 泽泻(三钱) 飞滑石(六钱)
苡仁(三钱) 木通(二钱) 晚蚕砂(三钱)
服至小便畅为度。
二十四日 脉洪数,小便反黄,加黄柏、滑石,茎痛止,去甘草。
七月初四日 小便已长,肿未全消,脉弦滑,咳嗽多痰。
半夏(六钱) 生苡仁(五钱) 广皮(四钱) 云苓皮(五钱) 猪苓(三钱) 萆 (五钱)
泽泻(三钱)
张 二十岁 七月十九日 身热头痛,腰痛,肢痛,无汗,六脉弦细,两目不明,食少
,寒湿痹也。
熟附子(三钱) 川乌头(二钱) 羌活(二钱) 桂枝(五钱) 泽泻(三钱) 苡仁(五钱)
广皮(三钱) 防己(三钱) 云苓皮(五钱) 杏仁(五钱)
二帖。
五月初三日 服前方二帖,头痛止。旋即误服他人补阴之品,便溏腹胀。今日复诊,因
头痛愈,用原方去羌活,治药逆,加∶
浓朴(三钱)
已服三帖。
初八日 痹症已愈,颇能健步,便溏泄泻皆止,目已复明,胃口较前加餐。因服一帖,
脉稍数,寒湿有化热之象,当与平药,逐其化热之余邪而已。
云苓皮(五钱) 防己(二钱) 滑石(六钱) 桑枝(五钱) 泽泻(三钱) 晚蚕砂(三钱)
苡仁(五钱) 杏仁(二钱)
六月十八日 又感受暑湿,泄泻,脉弦,腹胀,与五苓法。
桂枝(五钱) 泽泻(三钱) 云苓皮(五钱) 苍术(三钱炒) 大腹皮(三钱) 广木香(二
钱) 猪苓(四钱) 广皮(三钱) 苡仁(五钱)
煮三杯,三次服。
赵氏 四十七岁 六月二十日 太阳寒痹,脉弦,背心板着而痛。
桂枝(五钱) 云苓皮(五钱) 防己(三钱) 川椒炭(三钱) 川乌头(三钱) 白通草(一
钱) 生苡仁(五钱)
二十五日 服前药已效,而背痛难除,加∶
附子(二钱)
七月初二日 脉已回阳,痛未止,每日服半帖,六日三帖。加∶
木通(三钱) 晚蚕砂(四钱)
初九日 脉仍小,阳未回,背仍痛,再服三帖,分六帖。
赵 三十六岁 五月初六日 痹症夹伏湿胀痛,且有肥气,湿已化热,故六脉洪滑,本
寒标热,先治其标,本当缓治。
生石膏(四两) 防己(四钱) 半夏(五钱) 杏仁(六钱) 桂枝(六钱) 川朴(五钱) 广
皮(四钱)
初十日 尺脉洪数更甚,加∶
黄柏(三钱) 木通(三钱) 云苓皮(六钱)
十二日 尺脉仍洪,腹痛欲便,便后肛门热痛,原方再服二帖。
十六日 水停心下,漉漉有声,暂与逐水,无暇治痹。
广皮(五钱) 半夏(六钱) 枳实(六钱) 生姜(五钱)
甘澜水八茶杯,煮成三水杯,三次服。
十九日 水响退,腹胀甚,仍服前方去黄柏,加大腹皮。
二十三日 痹少减,胃不开,其人本有肥气,肥气成于肝郁,暂与两和肝胃。
半夏(六钱) 降香末(三钱) 广皮(三钱) 益智仁(二钱) 青皮(二钱) 川朴(三钱)
香附(三钱) 云苓块(五钱)
六月初三日 右脉大而数,加黄芩二钱,去川朴。
初五日 诸症向安,脉亦调适,胃口亦开,以调理脾胃立法。
云苓块(五钱) 白蔻仁(钱半) 苡仁(五钱) 黄芩炭(二钱) 广皮(二钱) 半夏(五钱)
二十日 误服西瓜寒冷,未有不发停饮者。
公丁香(八分) 半夏(五钱) 益智仁(钱半) 干姜(三钱) 白蔻仁(一钱) 广皮(三钱)
云苓(五钱) 小枳实(三钱)
钱 三十四岁 五月二十九日 寒痹,脉弦短涩而紧,由腿上连少腹,痛不可忍,甚至
欲厥,兼有痰饮胃痛。
桂枝(六钱) 广皮(三钱) 防己(四钱) 川乌头(三钱) 川椒炭(三钱) 小茴香(三钱
,炒) 云苓皮(五钱) 片姜黄(三钱) 生苡仁(五钱) 海桐皮(三钱)
六月初一日 左脉稍长,仍然紧甚,再服二帖。
丸方 寒湿为病。
萆 (四两) 小茴香(四两,炒) 川椒炭(三两) 苡仁(八两) 苍术(六两,炒) 云苓
皮(八两) 川楝子(三两) 熟附子(二两) 木通(四两)
共为细末,神曲糊丸,小梧子大,每服三钱,姜汤下。
杨氏 二十六岁 乙酉正月初七日 前曾崩带 后得痿痹,病者自疑虚损。询病情寒时
轻热
时重,正所谓经热则痹,络热则痰者也。再行经有紫有黑,经来时不惟腰腿大痛,少腹亦痛

经亦不调,或多或寡,日数亦然。此不但湿热,且有瘀血。治湿热用汤药,治瘀血用丸药,
(左脉浮取弦,沉取宽泛。右脉浮取弦,沉取洪。)汤药用诸痹汤取太阴法,丸药用化 回生
丹。
生石膏(二两) 桂枝(四钱) 通草(一钱) 杏泥(五钱) 云苓皮(五钱) 片姜黄(三钱)
防己(四钱) 晚蚕砂(三钱) 海桐皮(三钱) 苡仁(五钱)
煮三杯,三次服。
岳 四十六岁 暑湿痹症,误以熟地等柔药滑脾,致令泄泻,卧床不起,两足蜷曲不伸
,饮
食少进,兼之疝痛。先以五苓散,加川椒、广皮、木香止其泄;继以半夏、广皮、良姜、益
智、白蔻开其胃;复以丁香、川椒、吴萸、云苓、苡仁、姜黄平其疝;又以防己、杏仁、桂
枝、乌头、苓皮、川椒等伸其痹末。惟引痛风在筋也,重用地龙、桂枝,引痛亦止,后补脾
胃而愈。
王 四十六岁 寒湿为痹,背痛不能转侧,昼夜不寐,二十余日。两腿拘挛,手不能握
,口
眼歪斜,烦躁不宁,畏风自汗,脉弦,舌苔白滑,面色昏暗且黄,睛黄,大便闭。先以桂枝
、杏仁、苡仁、羌活、广皮、半夏、茯苓、防己、川椒、滑石令得寐;继以前方去川椒、羌
活,加白通草、蚕砂、萆 ,得大便。一连七八日均如黑蛋子,服至二十余剂,身半以上稍
轻,背足痛甚,于前方去半夏,加附子、片姜黄、地龙、海桐皮。又服十数帖,痛渐止;又
去附子、地龙,又服十数帖,足渐伸。后用二妙丸,加云苓、苡仁、萆 、白术等药收功。
何 二十六岁 手足拘挛,误服桂、附、人参、熟地等补阳,以致面赤,脉洪数,小便
闭,
身重不能转侧,手不能上至鬓,足蜷曲,丝毫不能移动。细询病情,因大饮酒食肉而然。所
谓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者也。与极苦通小肠,淡渗利膀胱
法。

南方的风铃 发表于 2008-9-4 08:45

龙胆草(四钱) 芦荟(三钱) 胡黄连(三钱) 生石膏(八两) 地龙(三钱) 白通草(二
钱)
茯苓皮(六钱) 飞滑石(一两) 穿山甲(三钱) 桑枝(五钱) 杏仁(三钱) 晚蚕砂(四钱)
防己(五钱)
前方服至七日后,小便红黑而浊,臭不可当。半月后手渐动、足渐伸,一月后下床扶桌
椅能
行,四十日后走至檐前,不能下阶,又半月始下阶,三月后能行四十里。后因痰饮,用理脾
收功。此症始于三月二十三日,至八月二十二日停药。
周 四十二岁 两腿紫绛而肿,上起细疮如痱,已三年矣。两腿足酸痛不能立,六脉弦
细而紧,窦氏《扁鹊新书》,谓之苏木腿,盖寒湿着痹也。
附子(八钱) 乌头(六钱) 苡仁(一两) 桂枝(一两) 云苓皮(一两)
煮四杯,分四次服,服三十余帖则始策杖能行,后去乌附,用通经活络渗湿而愈。
成 五十四岁 腰间酸软,两腿无力,不能跪拜,间有腰痛,六脉洪大而滑。前医无非
补阴,故日重一日。此湿热痿也,与诸痿独取阳明法。
生石膏(四钱) 海桐皮(二钱) 晚蚕砂(三钱) 白通草(二钱) 生苡仁(八钱) 云苓
皮(五钱) 防己(四钱) 杏仁(四钱) 桑枝(五钱) 萆 (五钱) 飞滑石(一两)
前后共服九十余帖。病重时自加石膏一倍,后用二妙丸收功。
赵 四十五岁 乙酉正月十五日 肝郁挟痰饮,肾水上凌心,心悸短气,腹胀胸痹,
六脉反沉洪,水极而似火也,与蠲痰饮伐邪,兼降肝逆法。
姜夏(八钱) 降香末(三钱) 小枳实(五钱) 桂枝(五钱) 茯苓块(一两) 苏子霜(
三钱) 广皮(四钱) 川椒炭(三钱) 生姜汁(每杯三匙) 旋复花(三钱)
甘澜水煮四杯,分早中晚夜四次服,戒生冷猪肉咸菜。
四帖。
二十日 痰饮夹痹,肾水上凌,心惊悸短气,腰脊痹痛,皆太阳所过之地,小便短而腹
胀,
肚脐突出,是内而脏腑,外而经络,无不痹者。且开太阳之痹,脉洪大,与大青龙合木防己
汤法。
桂枝(五钱) 半夏(五钱) 云苓皮(六钱) 生石膏(四两) 苡仁(五钱) 川朴(三钱)
防己(四钱) 广皮(三钱) 枳实(五钱) 杏仁(四钱) 滑石(六钱) 白通草(钱半)
煮四杯,三次服。
二十一日 于前方内加∶
晚蚕砂(三钱) 飞滑石(四钱)
二十三日 外而经络之痹,内而脏腑之痹,行痰开痹,俱不甚应,现下脉洪数,少腹胀
,小便短浊而臭。先与开支河,使湿热有出路,再商后法。
川萆 (三钱) 飞滑石(钱半) 海金砂(五钱) 云苓皮(五钱) 猪苓(四钱) 小茴香(
三钱) 白通草(钱半) 泽泻(三钱)
二帖。
二十五日 加去陈 法。
两头尖(三钱) 半夏(五钱)
二帖。
二十九日 痹症夹痰饮,六脉洪大,湿已化热,屡利小便不应,非重用石膏宣肺热不可
。诸痹独取太阴也。
生石膏(四两) 云苓皮(五钱) 白通草(一钱) 杏仁(五钱) 桂枝(五钱) 滑石(二两)
羌活(一钱) 黄柏(四钱) 防己(五钱) 苡仁(五钱) 晚蚕砂(三钱)
四帖。
二月初四日 痹症十年,误补三年,以致层层固结,开之非易,石膏用至二斤有余,脉
象方
小其半,现下少腹胀甚,而小便不畅,腰痛胸痛,邪无出路,必得小便畅行,方有转机。
老川朴(五钱) 木通(六钱) 防己(五钱) 杏仁(六钱) 枳实(五钱) 生石膏(四两)
桂枝(六钱) 云苓皮(一两) 滑石(四钱) 小茴香(三钱)
以后脉大而小便不利,用此小便利,去滑石。
初五日 大用石膏,六脉已小,经谓脉小则病退。盖脉为病之帅,脉退不患病不退,经
又谓
脉病患不病者死。人病脉不病者生,现下病归下焦血分,其人本有肝郁,暂退下焦血分。
桂枝(六钱) 云苓皮(一两) 黄柏(三钱,炒) 防己(六钱) 木通(四钱) 广皮(三钱)
全归(三钱) 小茴香(六钱) 小枳实(五钱) 海桐皮(三钱) 川椒炭(三钱)
初六日 脉复洪大,加∶
石膏(三两) 滑石(一两)
初七日 加∶
浓朴(三钱) 姜夏(五钱)
丸方∶痹症夹痰饮疝瘕,六脉洪大,用诸痹独取太阴法,脉洪大者小,《难经》所谓人
病脉
不病者生。但脉虽平而瘕胀痹痛未除,议以乌药散退瘕痹之所难退者,以久病在络故也。再
以丸药缓通脉络法,脉若复大,仍服前方数帖,见小即止。
蜣螂虫(一两) 归须(四两) 两头尖(二两) 穿山甲(三两) 降香末(三钱) 小茴香(
三两
,炒) 海桐皮(三两) 乳香(一两) 片姜黄(三两) 麝香(三钱) 地龙(一两,去泥) 川
楝子(三两,炒)
共细末,酒水各半为丸,每服二钱,日二三次,从此服蜣螂丸起两月而止。
三月二十四日 痹症夹痰饮,脉本洪数,前用辛凉脉减,兼用通络散、瘕丸散亦效,现
在六脉中部仍洪,但不数耳。议暂用辛凉宣肺。
生石膏(四两) 小枳实(四钱) 桂枝(八钱) 杏仁(八钱) 防己(六钱) 广皮(二钱)
云苓块(一两) 全归(三钱) 半夏(八钱) 飞滑石(二两) 海桐皮(三钱)
二十六日 诊右脉更大,小便反短,用苦辛淡法,于前方内加∶
炒黄柏(三钱)
四月十六日 痹痛夹痰饮。
生石膏(八钱) 苡仁(五钱) 防己(四钱) 云苓皮(五钱) 杏仁(五钱) 蚕砂(三钱)
桂枝(五钱) 白通草(钱半) 半夏(五钱) 广皮(三钱)
煮三杯,三次服。
十七日 内而胁痛,外而腰痹痛,是气血兼痹也。
桂枝尖(五钱) 归须(二钱) 白蔻仁(钱半) 杏仁(五钱) 云苓皮(三钱) 片姜黄(二
钱)
旋复花(三钱,包) 防己(三钱) 生苡仁(三钱) 小枳实(四钱) 半夏(四钱) 郁金(二钱)
广皮(三钱)
二十五日 痰饮踞于中焦,痹痛结于太阳,气上冲胸,二便不利。
桂枝(八钱) 姜半夏(五钱) 通草(钱半) 云苓皮(二两二钱) 防己(六钱) 杏仁(八
钱) 枳实(六钱) 广皮(三钱) 滑石(六钱)
煮四杯,四次服。
五月初三日 大凡腹胀之疾,不责之太阴,即责之厥阴。此症自正月以来,开太阳之药
,未
有不泄太阴者,他症虽减其半,则尚未除。其故有三∶一者病起肝郁;二者肝主疏泄,误补
致壅;三者自正月以来,以右脉洪大之故,痹症甚重。治在肺经,经有诸痹独取太阴之明训
。兹右脉平而左脉大,不得着于前议,暂与泄厥阴之络,久病在络故也。
旋复花(五钱,包) 黄芩(三钱) 归须(三钱) 老川朴(五钱) 杉皮(三钱) 半夏(五
钱)
小枳实(五钱) 晚蚕砂(三钱) 广皮(三钱) 郁金(三钱) 苏子霜(三钱) 降香末(三钱)
煮三杯。三次服。
二十三日 左胁痛胀,卧不着席胸亦闷胀,气短,肝脉络胸之故。
新绛纱(三钱) 香附(四钱) 半夏(五钱) 旋复花(三钱,包) 归须(三钱) 小枳实(
四钱)
苏子霜(三钱) 降香末(三钱) 郁金(三钱) 广皮(三钱) 川椒炭(四钱) 青皮(三钱)
煮三大杯,三次服。七帖。
六月初一日 痰饮肝郁,脉弦细,气上冲胸。
旋复花(四钱) 枳实(三钱) 公丁香(二钱) 苏子霜(三钱) 半夏(六钱) 片姜黄(三
钱) 降香末(三钱) 郁金(三钱) 青皮(三钱) 广皮(五钱) 桂枝尖(三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
初三日 痰饮上泛,咳嗽稀痰,兼发痹症。
桂枝(六钱) 防己(六钱) 杏仁(五钱) 川乌头(三钱) 云苓皮(五钱) 枳实(四钱)
广皮(五钱) 桂心(二钱) 苡仁(三钱) 白通草(二钱) 滑石(四钱) 炒黄柏(三钱炒)
煮三杯,分三次服。
初六日 小便不畅,下焦湿聚,于原方加滋肾丸法。
十一日 痹症未尽除,痰饮未全消,当盛暑流行之际,逐饮开痹,即所以防暑。
云苓块(六钱) 小枳实(二钱) 半夏(六钱) 防己(三钱) 生苡仁(六钱) 杏仁(三钱)
广皮(二钱) 桂枝(三钱)
煮三杯,三次服。
十三日 暑泄,腹胀,舌黄,其人本有痰饮痹症,议五苓加减。
桂枝(三钱) 猪苓(四钱) 泽泻(四钱) 云苓皮(五钱) 滑石(六钱) 川朴(三钱) 杉
皮(
三钱) 木香(钱半) 半夏(三钱) 藿梗(三钱) 白蔻仁(三钱) 川椒炭(二钱) 真山连(一
钱)
十五日 脉缓,服前方。
十六日 脉缓甚,服前方。
二十一日 久病在络,其本病统俟丸药立方,但逐痰饮,宣气化湿,捍时令之暑湿而已

半夏(六钱) 云苓块(五钱) 生香附(三钱) 川朴(二钱) 广皮(三钱) 杉皮(三钱)
大腹皮(三钱) 小枳实(三钱)
煮三杯,三次服。
六月二十六日 服化 回生丹起,每日一丸。
二十七日 脉浮,筋骨酸痛,气短,五心烦热,新感暑湿之气,加以辛凉,与三焦。
连翘(三钱) 苡仁(五钱) 银花(三钱) 白蔻仁(二钱) 藿香叶(三钱) 杏仁(三钱)
广皮(三钱) 小枳实(三钱)
煮三杯,三次服。
七月初二日 背痛甚,先与通太阳之痹。
桂枝(六钱) 枳实(五钱,打) 防己(五钱) 云苓皮(八钱) 半夏(五钱) 杏仁(三钱)
川椒炭(二钱)
煮三杯,三次服,亥初令完。
初九日 近日阴雨连绵,背痛腹胀不减,二便不爽,非嗳则哕,脉小于前,与宣痹开郁
,兼去陈 。
桂枝(八钱) 茯苓(八钱,带皮) 白通草(钱半) 川朴(五钱) 公丁香(三钱) 防己(
六钱) 杏仁(六钱) 晚蚕砂(三钱) 小茴香(三钱) 枳实(五钱) 白蔻仁(三钱)
煮四杯,四次服。
二十一日 寒湿发痹,脉缓甚,中有痰饮。
桂枝(六钱) 茯苓(六钱) 白通草(钱半) 防己(五钱) 苡仁(四钱) 薤白(三钱) 枳

(三钱) 杏仁(四钱) 熟附子(二钱) 川乌头(二钱) 广皮(五钱) 萆 (五钱) 片姜黄(三
钱)
煮三杯,三次服,已服五帖。
二十八日 脉弦紧,痰饮痹症 瘕,因燥气而发,脏腑经络俱痹,故肢冷而畏寒也,峻
与通阳。
桂枝(一两) 广皮(六钱) 归须(二钱) 防己(五钱) 小枳实(四钱) 杏仁(五钱) 半

(三钱) 穿山甲(一钱) 泽泻(三钱) 公丁香(三钱) 川椒炭(五钱,炒) 片姜黄(三钱)
煮四杯,四次服。
自六月二十六日起,每日空心服化 回生丹一丸,七月二十九以后,每日服天台乌药散
三分
五分一钱二钱不等。至十月十二日,每两乌药散中,加巴霜一分,每晚服三分五分不等,间
有服至一钱者,十一月初一日以后,每晚间服奇经丸。
十二月初十日 痹痛,饮咳,脉弦细。
桂枝(八钱) 苡仁(五钱) 滑石(四钱) 川乌头(三钱) 云苓皮(六钱) 枳实(三钱)
川萆 (五钱) 杏仁(四钱) 防己(五钱) 川椒炭(三钱)
十二日 冲气上动畏寒,脉沉细,与桂枝加桂汤法,直伐冲气。
桂枝尖(一两二钱) 紫石英(六钱,研) 云苓块(三两) 桂心(八钱) 小茴香(五钱)
煮四杯,分四次服。
十三日 大寒节冲气未止,脉反弦紧。于原方内加∶
当归(五钱) 川芎(三钱)
服二帖,脉中阳气生动,冲气平,畏寒止,仍然早服化 回生丹一丸,晚服奇经丸三钱


<目录>卷四
<篇名>风淫
属性:陶 三十岁 乙酉六月初二日 风淫末疾,两手发软,不能持物,脚亦有时而软,脉弦
数,治以辛凉。
薄荷(钱半) 桑叶(三钱) 全归(钱半) 连翘(三钱) 麦冬(三钱,连心) 丹皮(三钱)
银花(三钱) 菊花(三钱) 细生地(四钱)
服八帖。

<目录>卷四
<篇名>痰饮
属性:周 四十岁 壬戌八月二十五日 内而暑湿,外而新凉,内外相搏,痰饮斯发。
杏仁粉(三钱) 白通草(三钱) 广皮(二钱) 生苡仁(五钱) 飞滑石(三钱) 小枳实(
二钱) 半夏(五钱) 川朴(三钱) 生姜(三片) 桂枝木(三钱) 茯苓皮(三钱)
二十八日 支饮射肺,眩冒,小青龙去麻辛。
桂枝(四钱) 白芍(三钱,炒) 焦于术(三钱) 干姜(二钱) 制五味(一钱) 生姜(三
片) 半夏(六钱) 杏仁粉(五钱) 小枳实(二钱) 生苡仁(五钱) 炙甘草(二钱)
初一日 渴为痰饮欲去,不寐为胃仍未和,故以枳实橘皮汤逐不尽之痰饮,以半夏汤和
胃令得寐。
半夏(一两) 杏仁粉(三钱) 广皮(三钱) 桂枝(三钱) 生姜(三片) 生苡仁(五钱)
枳实(二钱) 秫米(一合)
得寐再诊。
初六日 服半夏汤,既得寐矣,而反咳痰多,议桂枝干姜五味茯苓汤,合葶苈大枣泄肺
汤逐饮。
桂枝(五钱) 茯苓块(六钱) 苦葶苈(三钱) 半夏(二钱) 肥大枣(四钱,去核) 干姜
(五钱) 五味子(三钱)
甘澜水五碗,煮取二碗,分二次服。再煮一碗服。
初八日 先以葶苈大枣泄肺汤,行业已攻动之饮,令其速去。
苦葶苈(四钱) 肥大枣(五枚)
服葶苈汤后,即以半夏汤和胃。
半夏(一两) 生姜(五大片) 小枳实(四钱) 洋参(二钱,生姜块同捣炒老黄)
水八杯,煮取三杯,三次服。
九月初十日 逐去水后,用《外台》茯苓饮,消痰气,令能食。
茯苓块(六钱) 半夏(三钱) 小枳实(四钱) 洋参(二钱,姜汁制黄色) 生姜(八钱)
广皮(三钱) 于术(六钱,炒)
十五日 饮居胁下则肝病,肝病则肝气愈衰,故得后与气则愈。先与行胁下之饮,泄肝即所
以舒脾,俟胁痛止,再议补脾。
生香附(三钱) 广皮(二钱) 旋复花(三钱,包) 青皮(钱半) 苏子霜(三钱) 降香末
(三钱) 半夏(四钱) 枳实(钱半)
二十日 行胁络之饮,业已见效,尚有不尽,仍用前法。
生香附(三钱) 归须(一钱) 半夏(三钱) 广皮(一钱) 苏子霜(钱半) 降香末(钱半)
郁金(二钱) 小枳实(一钱) 旋复花(三钱,包)
二帖。
二十二日 通补中阳,兼行胁下不尽之饮。
代赭石(五钱) 焦术(三钱) 旋复花(三钱,包) 桂枝(三钱) 炙甘草(三钱) 茯苓(
五钱) 生姜(三片) 半夏(五钱)
四帖。
十月初二日 通降胁下之痰饮,兼与两和肝胃。
旋复花(三钱) 小枳实(二钱,杵) 干姜(钱半) 苏子霜(三钱) 桂枝尖(二钱) 广皮
(二钱) 生姜(三片) 半夏(六钱)
金氏 二十六岁 癸亥二月初十日 风寒挟痰饮为病,自汗恶寒,喘满短气,渴不多饮
,饮则呕,夜咳甚,倚息不得卧,小青龙去麻、杏,加枳实、广皮,行饮而降逆气。
桂枝(六钱) 制五味(钱半) 炙甘草(三钱) 干姜(三钱) 白术(四钱,炒) 半夏(六
钱) 小枳实(二钱) 广皮(二钱) 生姜(三片) 茯苓(六钱)
甘澜水八杯,煮成三杯,三次服。
十一日 昨用小青龙,咳虽稍减,仍不得卧,今用葶苈大枣合法。
桂枝(八钱) 广皮(三钱) 干姜(五钱) 五味子(二钱) 半夏(六钱) 炙甘草(三钱)
白芍(四钱,炒) 小枳实(二钱) 大枣(去核,五枚) 苦葶苈(二钱,炒香研细)
水八杯,煮取三杯,三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十二日 用小青龙逐饮,兼利小便,使水有出路。
桂枝(五钱) 小枳实(二钱) 干姜(二钱) 白通草(钱半) 杏泥(五钱) 制五味(钱半)
炙甘草(一钱) 白芍(二钱,炒) 生苡仁(五钱) 半夏(五钱) 生姜(三片)
煮成两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十三日 脉稍平,病起本渴,大服姜桂,渴反止者。饮居心下,格拒心火之渴也,仍以
蠲饮为主。微恶寒,兼和营卫。
桂枝(六钱) 茯苓(三钱) 杏泥(四钱) 半夏(六钱) 干姜(三钱) 白芍(三钱,炒)
炙甘
草(钱半) 广皮(一钱) 生姜(三片) 小枳实(钱半) 制五味(钱半) 大枣(二钱,去核)
煎法如前。
十四日 咳则胁痛,不惟支饮射肺,且有悬饮内痛之虞,兼逐胁下悬饮。
桂枝(六钱) 青皮(二钱) 干姜(四钱) 广皮(二钱) 杏仁泥(四钱) 郁金(三钱) 生
香附
(三钱) 制五味(钱半) 旋复花(三钱,包) 小枳实(钱半) 半夏(八钱) 苏子霜(二钱)
生姜(五钱)
三碗,三次服,渣再煎一碗服。
十五日 咳止大半,惟胁痛攻胸,肝胃不和之故。切戒恼怒,用通肝络法。
半夏 苏子(三钱,去油) 干姜(三钱) 桂枝尖(三钱) 降香末 归须(二钱) 青皮(
二钱) 旋复花(三钱) 郁金 生香附
头煎二杯,二煎一杯,分三次服。
谢氏 二十五岁 癸亥二月二十二日 痰饮哮喘,咳嗽声重,有汗,六脉弦细,有七月
之孕,与小青龙去麻辛主之。
桂枝(五钱) 半夏(五钱) 干姜(三钱) 白芍(三钱) 小枳实(二钱) 炙甘草(一钱)
五味(一钱) 广皮(钱半)
甘澜水五杯,煮成两杯,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二十二日 其人本渴,服桂姜热药当更渴,今渴反止者,饮也。恶寒未罢,仍用小青龙
法,胸痹痛加薤白。按∶饮为阴邪,以误服苦寒坚阴,不能速愈。
桂枝(八钱) 小枳实(二钱) 薤白(三钱) 干姜(五钱) 制五味(一钱) 川朴(三钱)
半夏(六钱) 焦白芍(四钱) 广皮(二钱) 炙甘草(二钱)
甘澜水五杯,煮成两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二杯服。
二十三日 胃不和则卧不安,亥子属水,故更重。胀也,痛也,皆阴病也,无非受苦寒
药之累。
桂枝(八钱) 半夏(八钱) 炙甘草(一钱) 白芍(三钱,炒) 干姜(五钱) 薤白(三钱)
生苡仁(五钱) 川朴(三钱) 杏泥(三钱) 苦桔梗(三钱) 五味子(钱半) 茯苓块(五钱)
甘澜水八杯,煮三杯,分三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二十四日 寒饮误服苦寒坚阴,大用辛温三帖,今日甫能转热,右脉始大,左脉仍弦细
,咳嗽反重者,是温药启其封固也。再用温药兼滑痰,痰出自然松快。
桂枝(五钱) 生苡仁(五钱) 薤白(三钱) 杏泥(三钱) 干姜(三钱) 茯苓(五钱) 栝
蒌(二钱) 小枳实(二钱) 半夏(八钱) 白芍(三钱,炒) 川朴(三钱) 制五味(钱半)
甘澜水八杯,煮取三杯,三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二十五日 右脉已退,病势少减,但寒热汗多胸痹,恐成漏汗,则阳愈虚,饮更难愈。
议桂枝加附子,去甘草,以肋胀故也。合栝蒌薤白汤意,通中上之清阳,护表阳为急。
桂枝(六钱) 大枣(二枚,去核) 川朴(三钱) 焦白芍(四钱) 熟附子(二钱) 小枳实
(钱半) 生姜(三片) 薤白(三钱)
甘澜水五杯,煮取两杯,渣再煮一杯,三次服,其第一次即啜稀热粥半碗,令微汗佳,
第二三次不必啜粥。
二十六日 昨日用桂枝汤加附子,再加薤白法,漏汗已止,表之寒热已和,但咳甚,议
与逐饮。
桂枝(六钱) 大枣(五枚,去核) 半夏(五钱) 茯苓块(六钱) 生苡仁(五钱) 葶苈子
(二钱,炒研细)
甘澜水八杯,取三杯,分三次服。
僧 四十二岁 脉双弦而紧,寒也;不欲饮水,寒饮也;喉中痒,病从外感来也;痰清
不粘
,寒饮也;咳而呕,胃阳衰而寒饮乘之,谓之胃咳也。背恶寒时欲浓衣向火,卫外之阳虚,
而寒乘太阳经也。面色淡黄微青,唇色淡白,亦寒也。法当温中阳而护表阳,未便以吐血之
后,而用柔润寒凉,小青龙去麻杏,加枳实、广皮、杏仁、生姜汤主之。服此方十数帖而愈

徐 二十六岁 二月初十日 酒客脉弦细而沉,喘满短气,胁连腰痛,有汗,舌白滑而
浓,恶风寒,倚息不得卧,此系内水招外风为病,小青龙去麻辛证也。
桂枝(六钱) 干姜(三钱) 杏泥(五钱) 白芍(四钱,炒) 生姜(五片) 半夏(六钱)
炙甘草(一钱) 制五味(钱半) 旋复花(三钱,包)
邵 四十三岁 癸亥七月二十三日 右关单弦饮癖,少阴独盛,水脏盛而土气衰也。至
吞酸饭后吐痰不止,治在胃肾两关。不能戒酒,不必服药,真武法。
熟附子(五钱) 茯苓块(六钱) 生苡仁(六钱) 细辛(钱半) 生姜(五片) 真山连(钱
半,同吴萸浸炒) 吴萸(三钱)
水八杯,煮成三杯,分三次服。四帖。
二十八日 内饮用温水脏法,已见大效,但药太阳刚,不可再用,所谓一张一弛,文武
之道。且议理阳明,以为过峡文本。
半夏(六钱) 广皮(一钱) 小枳实(钱半) 茯苓块(六钱) 生苡仁(六钱) 白豆蔻(一
钱) 生姜(六钱)
四帖。
八月初三日 用理阳明,亦复见效,惟吐酸仍然未止。按∶吞酸究属肝病,议肝胃同治
法。
半夏(六钱) 桂枝(三钱) 吴萸(三钱) 茯苓块(六钱) 青皮(六钱) 生姜(三片) 苡
仁(五钱) 山连(钱半,姜炒)
四帖。
某氏 内饮招外风为病,既喘且咳,议小青龙法。
桂枝(三钱) 麻黄(一钱,蜜炒) 制五味(一钱) 白芍(钱半) 细辛(八分) 半夏(三
钱) 炙甘草(钱半) 茯苓块(三钱) 干姜(三钱) 生苡仁(五钱)
痰饮喘咳,前用小青龙汤,业已见效,但非常服之品,脉迟缓,议外治脾法。
桂枝(五钱) 炙甘草(二钱) 生于术(三钱) 制茅术(四钱) 茯苓(六钱) 生苡仁(五
钱) 益智仁(钱半) 半夏(六钱) 生姜(五片)
四帖。
皮氏 四十八岁 甲子十月二十八日 痰饮喘咳,左脉浮弦沉紧,自汗,势甚凶危,议
小青龙加杏仁、浓朴,去麻、辛。
桂枝(六钱) 白芍(四钱) 半夏(六钱) 炙甘草(三钱) 干姜(五钱) 浓朴(三钱) 制
五味(二钱) 杏仁霜(五钱)
甘澜水八杯,煮成三杯,分三次服。
二十九日 于前方内加∶
云苓块(五钱) 半夏(五钱)
三十日 服青龙已效,然其水尚洋溢,未能一时平复。
桂枝(八钱) 炙甘草(三钱) 五味子(三钱) 杏仁霜(五钱) 半夏(一两二钱) 干姜(
五钱) 云苓(八钱) 白芍(五钱,炒) 生姜(五大片) 广皮(三钱)
四帖。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渣再煮一碗,日三夜一,分四次服。
初二日 以眩冒甚,于前方内加∶
于术(六钱)
初四日 脉现单弦,喘止咳喊,眩冒未宁,再太阴属土,既重且缓,万不能一时速愈。
且痰饮五年,岂三五日可了。
于术(六钱) 半夏(一两) 杏仁霜(五钱) 桂枝(五钱) 干姜(三钱) 云苓(六钱) 炙
甘草(三钱) 五味子(六钱)
甘澜水八碗,煮三碗,分三次服。
福 三十二岁 乙丑二月初三日 痰饮胸痹,兼有胁下悬饮。
杏泥(三钱) 薤白(三钱) 栝蒌(二钱) 桂枝(三钱) 广皮(钱半) 川朴(二钱) 小枳
实(三钱) 旋复花(三钱) 生香附(三钱) 半夏(五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三次服。三帖。
初七日 胸痹悬饮已愈,惟肠痹食不甘味,议和肝胃,兼开肠痹。
半夏(三钱) 广皮(二钱) 小枳实(二钱) 白通草(二钱) 杏仁(八钱) 生苡仁(五钱)
姜汁(三匙冲)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三次服。
邵 三十八岁 十一月十一日 脉弦细而沉,咳嗽,倚息不得卧,胸满口渴,小青龙去
麻辛法。
桂枝(六钱) 白芍(四钱) 炙甘草(三钱) 干姜(五钱) 半夏(一两五钱) 五味子(二
钱) 茯苓(一两) 小枳实(七钱) 广皮(三钱)
四次服。
十三日 服小青龙已效,但喉哑知渴,脉见微数,为痰饮欲去,转用辛凉,开提肺气法

麻黄(三钱,蜜汁) 杏仁(五钱) 石膏(八钱) 生甘草(三钱) 苦桔梗(三钱) 半夏(
三钱) 广皮(一钱)
焕氏 三十八岁 丙寅正月 痰饮法当恶水,反喜水者,饮在肺也。喜水法当甘润,今
反用
温燥者,以其为饮也。既喜水,曷以知其为饮?以得水不行,心悸短气,喘满眩冒,咳嗽多
痰,呕恶,诸饮证毕具也。既为饮证,何以反喜水?以水停心下,格拒心火,不得下通于肾
,反来上烁华盖,又格拒肾中真水,不得上潮于喉,故嗌干而喜水以救之也,是之为反燥。
反燥者,用辛能润法。
半夏(一两) 茯苓块(一两) 小枳实(八钱) 广皮(五钱) 杏仁泥(六钱) 生姜(一两)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渣再煮一碗,分四次服。
颜 四十二岁 丙寅正月二十四日 嗽不欲饮,倚息不得卧,胁痛,自汗,不寐,脉弦
缓,议小青龙去麻辛,加杏仁、苡仁,再重加半夏。
桂枝(六钱) 干姜(三钱) 五味子(钱半) 炙甘草(钱半) 焦白芍(三钱) 半夏(一两)
杏泥(六钱) 生苡仁(一两)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分三次服。
二十七日 呕凉水,于前方内加干姜广皮以消痰气。
干姜(二钱) 广皮(三钱)
二月初一日 《金匮》谓桂枝干姜为热药,服之当遂渴,今反不渴者饮也。兹证不惟不
渴,
反呕凉水不止,其为寒饮无疑。既真知其饮,虽重用姜桂何惧乎!世人之不能立方者,皆未
真知病情也。畏而不敢服者,亦未真知病情也。
桂枝(八钱) 干姜(七钱) 五味子(钱半) 半夏(二钱) 焦白芍(四钱) 带皮苓(四钱)
炙甘草(三钱) 生姜(五片) 小枳实(三钱) 广皮(三钱)
甘澜水八杯,煮取三杯,渣再煮一杯,分四次服。
昆 四十二岁 正月二十六日 饮家眩冒,用白术泽泻汤法,脉洪滑而沉。
白术(一两) 泽泻(二两) 半夏(一两) 茯苓块(一两) 小枳实(三钱)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渣再煮一碗,分四次服。一帖服三日。
二十六日 于前方内加竹茹六钱,姜汁每杯冲三小匙。
二月初十日 脉沉微数。
于术(一两) 泽泻(二两) 半夏(一两) 茯苓块(一两) 竹茹(一两)
丸方
半夏(八两) 天麻(八两) 泽泻(八两) 白术(六两) 云苓(六两)
共为细末,神曲姜汁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钱,日再服,重则三服。
陶 氏三十六岁 二月二十五日 痰饮脉洪数,咳嗽,倚息不得卧,有汗,胸痹。
桂枝(五钱) 石膏(八钱) 杏泥(五钱) 炙甘草(三钱) 半夏(六钱) 枳实(五钱) 老
川朴(三钱) 广皮(二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
某 悬饮者,水在肝也,非下不可。但初次诊视,且用轻法。
半夏(一两) 苏子霜(三钱) 青皮(三钱) 降香末(三钱) 旋复花(四钱) 广皮(三钱)
生香附(五钱)
佟 氏七十五岁 脉沉细而不调,喘满短气,心悸气上阻胸,咳嗽倚息不得卧,乃中焦
痰饮
,下焦浊饮为患。年老全赖阳气生活,兹阴气阴邪上僭如此,何以克当。勉与通阳降浊法。
半夏(二两) 茯苓(六钱) 旋复花(四钱) 秫米(一合) 小枳实(一两) 干姜(六钱)
广皮(六钱)
煮三碗,分三次服。
十七日 悬饮内痛肠鸣,非下不可,以老年久虚,且不敢下,止有降逆而已。
半夏(二两) 桂枝(五钱) 生姜(一两) 广皮(五钱) 椒目(四钱) 薤白(五钱) 小枳
实(一两) 旋复花(三钱) 秫米(五钱)
十八日 年近八旬,五饮俱备,兼之下焦浊饮,随肝上逆,逼迫心火,不得下降,以致
胸满
而愦愦然无奈,两用通阳降逆,丝毫不应。盖年老真阳太虚,一刻难生难长,故阴霾一时难
退也。于前方内加香开一法。
半夏(一两) 生姜(一两) 栝蒌(三钱) 降香(三钱) 小枳实(一两) 干姜(五钱) 桂
枝(六钱) 薤白(三钱) 沉香(二钱,研细冲) 广皮(五钱) 茯苓(一两,连皮)
又 五饮而兼浊阴上攻,昨用苓桂,重伐肾邪,大辛以开中阳,虽见小效,大势阴太甚
而阳太衰,恐实时难以复解也。勉与齐通三焦之阳法。
桂枝(六钱) 茯苓(一两) 生姜(一两) 老川朴(三钱) 公丁香(三钱) 肉桂(二钱,
研细
冲) 干姜(五钱) 小枳实(六钱) 薤白(四钱) 黑沉香(三钱) 半夏(六钱) 广皮(四钱)
二十日 仍宗前法而小变之。
桂枝(六钱) 干姜(五钱) 半夏(八钱) 小枳实(五钱) 广皮(四钱) 老川朴(三钱)
肉桂(三钱) 生姜(一两) 薤白(三钱) 云苓(一两) 川椒(五钱,炒)
二十三日 膀胱已开,今日可无伐肾邪,心下气阻不能寐,仍然议中焦,降逆法,令得
寐。
半夏(二两) 广皮(五钱) 生姜汁(半杯,冲) 秫米(一合) 旋复花(五钱) 小枳实(
八钱) 代赭石(八钱)
二十四日 昨用降逆和胃,业已见效,但逆气虽降,仍然有时上阻,阴霾太重,肝气厥
逆也。
半夏(一两) 小枳实(六钱) 带皮苓(一两) 旋复花(四钱) 代赭石(八钱) 广皮(四
钱) 姜汁(半杯,冲)
陈 四十三岁 正月二十五日 病由疟邪伤胃,土虚邪实,六脉俱结,且有块痰,寒滞
经脉隧道,病有三虚一实者,先治其实,后治其虚。
杏仁泥(一两) 广皮(三钱) 小枳实(四钱) 云苓(五钱) 姜半夏(六钱) 苏子霜(二
钱)
甘澜水八碗,煮成三碗,分早中晚三次服。二帖。
二十八日 脊痛,痹也。右腿偏软,痿也。咳嗽而喘,支饮射肺也。日久不愈,皆误补
用熟地等壅塞隧道之故,脉洪。
生石膏(三两,研末) 杏泥(五钱) 桂枝(五钱) 片姜黄(三钱) 姜半夏(五钱) 防己
(四钱) 广皮炭(三钱) 茯苓皮(五钱) 苡仁(五钱)
煮四碗,分四次服,二帖后退石膏一两,加赤茯苓一两,再两帖后加生石膏一两。以左
乳旁有结核,痛加青橘叶三钱。
二月初九日 痹夹痰饮,与开痹蠲饮法,现下痹解而饮未除,脉之洪者减,病减者减其
治。
姜半夏(五钱) 桂枝(五钱) 小枳实(三钱) 茯苓(六钱,连皮) 防己(三钱) 生苡仁
(五钱) 青橘叶(三钱) 广皮(三钱)
初八日 加 小枳实(二钱) 广皮(二钱) 滑石(六钱)
初八日 加 生石膏(一两)
十一日 肝郁夹痰饮,咳嗽痰多,吐瘀血。
旋复花(三钱,包) 姜半夏(六钱) 广皮炭(二钱) 栝蒌霜(二钱) 青皮(二钱) 苏子
霜(三钱) 降香末(三钱) 归须(二钱) 桃仁泥(二钱) 青橘叶(三钱) 广皮(三钱)
丸方
痰饮夹肝郁,吐出瘀血后,以两和肝胃为主。
带皮苓(八两) 姜半夏(十两) 益智仁(四两) 郁金(一两) 广皮(五钱) 香附(六两)
生苡仁(八两) 泽泻(八两)
共为极细末,神曲水法丸小梧子大,每服三钱,日三服,白开水下。

南方的风铃 发表于 2008-9-4 08:45

六月初五日 暑湿行令,脉弦细,胃不开,渴而小便短,用渴者与猪苓汤法。
猪苓(五钱) 云苓(四钱) 姜半夏(四钱) 泽泻(五钱) 飞滑石(六钱) 益智仁(钱半)
广皮(三钱)
煮三杯,三次服。胃开即止。
初六日 痰饮之质,冒暑欲呕,六脉俱弦,虽渴甚,难用寒凉,与局方消暑丸法。
姜半夏(八钱) 云苓(八钱) 藿梗(三钱) 广皮(三钱) 生甘草(二钱) 姜汁(每杯冲
三小匙)
煮三杯,三次服。
初八日 病减者减其制,减∶
半夏(四钱) 云苓(四钱)
十二日 腰以下肿,当利小便,渴而小便短,议渴者与猪苓汤例。
猪苓(八钱) 泽泻(八钱) 滑石(一两二钱) 云苓皮(六钱) 半夏(六钱)
煮三杯,三次服,以渴减肿消为度。
十四日 脉沉细,胃不开,减∶猪苓(三钱) 泽泻(三钱) 飞滑石(三钱) 加藿香梗(
三钱) 广皮(三钱) 益智仁(三钱)
十六日 暑湿病退,小便已去,阳气不振,与通补阳气。
桂枝(三钱) 半夏(三钱) 白蔻仁(一钱,研) 云苓(五钱) 茅术炭(二钱) 广皮(二
钱) 炙甘草(二钱) 生苡仁(五钱)
煮三杯,三次服。
十七日 头胀胸闷,脉缓气歉,暑必夹湿也。
藿香(三钱,叶半梗半) 蔻仁(二钱) 半夏(三钱) 云苓皮(五钱) 广皮(三钱) 苡仁
(五钱) 杏仁(三钱)
十九日 小便浊,加∶
猪苓(四钱) 泽泻(四钱)
二十四日 暑月头胀微痛,与清上焦。
藿香叶(三钱) 薄荷(一钱) 荷叶边(一张,去
二十五日 六脉阳微,暑湿之余,小便白浊,与分利法。
萆 (五钱) 泽泻(三钱) 桂枝(三钱) 云苓皮(五钱) 苍术(三钱) 益智仁(三钱)
猪苓(三钱) 苡仁(五钱)
煮三杯,三次服,以便清为度。
七月十九日 湿热为病,与苦辛淡法。
云苓皮(五钱) 半夏(五钱) 滑石(六钱) 猪苓(三钱) 木通(三钱) 泽泻(三钱) 苡
仁(五钱) 桂枝(三钱) 杏仁(三钱)
煮三杯,三次服。
二十二日 湿热为病,与苦辛淡法,小便已长,胃不开,与阖阳。
半夏(六钱) 益智仁(三钱) 广皮(三钱) 云苓皮(五钱) 苡仁(五钱) 生姜(三钱)
二十五日 加 白蔻仁(三钱) 枳实(三钱)
九月二十一日 痰饮喘咳,脉双弦,与小青龙法。
桂枝(三钱) 杏仁(四钱) 小枳实(三钱) 白芍(二钱炒) 姜半夏(五钱) 五味子(二
钱) 炙甘草(一钱) 广皮(三钱) 干姜(二钱)
二十四日 痰饮胁动而喘渴,是谓悬饮。悬饮者,水在肝也,脉弦数。水在肝内者,外
风未净也。
姜半夏(六钱) 杏仁(三钱) 旋复花(三钱) 桂枝尖(三钱) 生姜汁(三小匙,冲) 黄
芩炭(钱半) 香附(三钱) 葶苈子(二钱) 青蒿(三钱) 小枳实(四钱) 广皮(二钱)
二十五日 身热退,去青蒿、芩炭、葶苈子,加∶杏仁(三钱)
共服五帖。
二十七日 痰饮胁痛而喘咳,是谓悬饮,水在肝也,脉弦数。
姜半夏(六钱) 香附(三钱) 杏仁(三钱) 桂枝尖(三钱) 广皮(二钱) 姜汁(三匙)
旋复花(三钱) 苏子霜(三钱) 小枳实(三钱) 降香末(三钱)
二十九日 病减者减其治,去半夏三钱,枳实一钱,降香末一钱,桂枝一钱,连前共服
五帖收功。
钱 十七岁 四月二十七日 春初前曾不寐,与胃不和之《灵枢》半夏汤,服至二十帖
始得寐。
兹胃仍不甚和,犹有不寐之弊,纳食不旺,再与和胃。
半夏(六钱) 广皮炭(钱半) 云苓块(四钱) 苡仁(五钱) 益智仁(一钱) 白蔻仁(一
钱,连皮) 姜汁(三小匙冲)
煮二杯,二次服。
备用方,胆移热于脑,则成鼻渊,苍耳子散主之。
苍耳子(一两,炒) 黄芩炭(二钱) 辛夷(一两) 桑叶(六钱) 连翘(八钱,不去心)
银花(八钱) 茶菊(六钱) 苦桔梗(五钱) 薄荷(二钱) 甘草(三钱)
共为极细末,每服二钱,雨前茶调,日二次。
胃不和,数与和胃,已得寐进食,夜眠必流口水者,经谓胃热则虫动,虫动则廉泉开,
廉泉开则液自出,与辛凉和胃法。
半夏(六钱) 生苡仁(五钱) 白蔻皮(钱半) 生石膏(八钱) 杏仁(三钱) 带皮苓(六
钱) 姜汁(每杯冲三小匙)
煮三杯,三次服。四帖。
初六日 口水减,牙痛,脉如故,再服四帖。
十一日 再服四帖。
十六日 风淫所胜,治以辛凉,佐以苦甘。
苦桔梗(二钱) 连翘(二钱) 甘草(一钱) 银花(三钱) 桑叶(二钱) 香豆豉(三钱)
荆芥穗(八分) 杏仁(二钱)
煮两杯,分二次服,热退为度,二帖热退。
十八日 胃热,夜间口中液自出,与和胃阴法。
生石膏(六钱) 麦冬(三钱,连心) 半夏(五钱) 白蔻仁(钱半) 云苓(五钱)
二十二日 诸症皆减,去石膏,加∶
麦冬(二钱)
二十八日 胃中向有饮聚,不寐,服半夏汤已愈。后因痰涎自出,与凉阳明亦减,余饮
未除,与外台茯苓饮意。
云苓(五钱) 枳实(钱半) 生姜(三片) 洋参(二钱) 广皮(钱半) 大枣(二钱,去核)
麦冬(四钱,连心) 半夏(三钱)
煮二杯,分二次服。
吴 五十七岁 六脉洪数,右寸独大,酒客痰多,肺热之至。
生石膏 防己(三钱) 杏仁(五钱) 苡仁 半夏(五钱) 云苓皮(五钱)
五月初十日 加广皮三钱,至五月二十日,共服二十帖。
二十六日 酒客形体壮盛而阳痿,为湿中生热,非精血之虚,其象显然。与诸痿独取阳
明法。
半夏(五钱) 黄柏(五钱) 生石膏(三两) 苡仁(八钱) 木通(三钱) 云苓皮(八钱)
防己(四钱)
六月十二日 去黄柏二钱,木通三钱,以喉呛太久,今可兼清肺气,加∶
苦梗(三钱) 飞滑石(六钱) 甘草(一钱)
二十日 脉洪数,右大于左,喉哑痰多,戒油腻。
生石膏(四两) 半夏(六钱) 苏叶(钱半) 苏梗(钱半) 苦桔梗(三钱) 杏仁(五钱)
炙甘草(一钱)
七月二十一日 生石膏(三钱) 生甘草(一钱) 半夏(六钱) 茯苓皮(六钱) 杏仁(四
钱) 苦桔梗(四钱)
八月初四日 右寸脉独大,金实无声,已效而未全愈,照前方再服三剂。前后共服三十
余帖,计石膏三百数十两。
严 三十九岁 五月初二日 六脉弦细短涩,吐血三年不愈,兼有痰饮咳嗽,五更出汗
。经
谓阳络伤则血上溢。要知络之所以伤者,有寒有热,并非人之有络,只许阳火伤之,不许寒
水伤之也。今人见血投凉,见血补阴,为医士一大痼疾。医士之疾不愈,安望病家之病愈哉
。此症阳欲亡矣,已难数治,勉照脉症立方。
半夏(六钱) 干姜炭(三钱) 五味子(二钱) 云苓(五钱) 小枳实(二钱) 桂枝木(三
钱) 广皮炭(三钱) 焦白芍(三钱)
初六日 据云饮食已增,午后五心烦热如故,脉和缓,诸病必究眠食,得谷者昌,方无
可转。至午后之热,方即甘温除大热法也。因脉稍和缓,去干姜炭。
十三日 前后共服过十帖,汗敛食增,血亦不吐,头中发空,得甜食则咳减,中气虚也
。加
甘草三钱以补中气,再服四帖,以其脉仍紧也。前后共服十四帖,诸症向安。惟脉之弦紧
如故,咳甚则欲呕,于原方去五味,减甘草,再服四帖。
二十一日 诸症皆渐减,痰亦渐浓,心悸甚。加∶
枳实(一钱)
四帖。
二十五日 脉弦细如故,咳嗽日减,夜甚阳微,阴盛可知,午后身热已减,惟食后反觉
嘈杂,胸中有水状,少时即平,于原方加∶
干姜(一钱) 枳实(二钱)
三十日 汗停嗽减,五心烦热亦减,脉弦数,夜间咳甚,服热药反不渴,饮尚重也。病
痰饮者,冬夏难治。
桂枝(三钱) 半夏(六钱) 枳实(五钱) 白芍(三钱) 云苓块(五钱) 苡仁(五钱) 炙
甘草(一钱) 干姜(一钱) 五味子(钱半) 广皮炭(三钱)
六月初四日 前方已服四帖,脉弦紧不数,仍不知渴,于前方加∶
甘草(钱半) 干姜(二钱)
再服三帖。
初八日 脉弦紧如故,呛咳如故,舌苔白滑,加桂枝二钱,再加干姜二钱。
十二日 脉之短涩退而弦细如故,痰饮仍重,再加桂枝二钱,干姜二钱,茯苓三钱,以
化饮。
十七日 夜咳已止,是其佳处,咳来日减,亦是最好。左脉沉细,右脉弦紧,饮未尽除
,至
遍身骨痛,久病之故。古人云劳者温之,甘温调营卫而复胃气,气旺进食,久久自愈,病减
者减其治。
桂枝(三钱) 半夏(五钱) 枳实(五钱) 炙甘草(二钱) 干姜(三钱) 广皮(三钱) 五
味子(钱半)
蠲饮丸,痰饮久骤,未能一时猝去,业已见效,与丸药缓化可也。戒生冷恼怒。
桂枝(半斤) 广皮(十二两) 益智仁(四两) 干姜(六两) 小枳实(四两) 苍术炭(六
两) 半夏(一斤) 炙甘草(六两) 云苓(二十四两)
神曲法丸梧子大,每日三服,每服三钱,饮甚时服小青龙汤。
陈 五十一岁 五月初十日 人尚未老,阳痿多年,眩冒昏迷,胸中如伤油腻状,饮水
多则
胃不快,此伏饮眩冒状也。先与白术泽泻汤逐其饮,再以缓治湿热之阳痿。岂有六脉俱弦细
,而恣用熟地久服六味之理哉。
于术(二两) 泽泻(二两)
煮三杯,分三次服。
十三日 已效而未尽除,再服原方十数帖而愈。
李 四十八岁 五月初一日 其人向有痰饮,至冬季水旺之时必发,后因伏暑成痢,痢
后便
溏,竟夜不寐者多日,寒热饥饱,皆不自知,大便不通。按暑必夹湿,况素有痰饮。饮即湿
水之所化。医者毫不识病,以致如此,久卧床褥而不得起。议不食,不饥,不便,不寐,九
窍不和,皆属胃病例,与《灵枢》半夏汤令得寐再商。
姜半夏(二两) 秫米(二合)
急流水八杯,煮三杯,三次服,得寐为度。
十一日 诸窍不和,六脉纯阴,皆痰阴为腻补药所闭,昨用半夏汤,已得寐而未熟,再
服前
方三帖,续用小青龙去表药,加广皮、枳实,以和其饮。盖现下面色光亮,水主明也。六脉
有阴无阳,饮为阴邪故也。左脉弦甚,经谓单弦,饮 也。有一症必有一症之色脉,何医者
盲无所知,不知伊芳一生所学何事,宁不愧死。
桂枝(五钱) 姜半夏(六钱) 白芍(三钱,炒) 五味子(二钱) 炙甘草(三钱) 小枳实
(五钱) 干姜(二钱) 广皮(三钱)
甘澜水八碗,煮成三杯,三次服。
十八日 胃之所以不和者,土恶湿而阳困也。昨日纯刚大燥,以复胃阳,今诊脉象较前
生动
,胃阳已有生动之机,但小便白浊,湿气尚未畅行,胃终不得和也。与开太阳阖阳明法。
半夏(二两) 猪苓(六钱) 滑石(三钱) 秫米(一合) 泽泻(六钱) 白通草(一钱) 广
皮(三钱) 桂枝(四钱) 云苓皮(六钱)
急流水十一碗,分二次煮成四碗,分四次服。
五月初三日 去滑石、通草,加∶
川椒(三钱,炒去汗)
高五十二岁 乙酉五月十六日 脉弦痰饮喘咳,与小青龙去麻辛,加广皮、枳实。
桂枝(五钱) 姜半夏(六钱) 白芍(三钱) 广皮(三钱) 炙甘草(三钱) 小枳实(五钱)
干姜(二钱) 五味子(二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二帖。
十八日 已见小效,汗多,加∶
净麻黄根(三钱)
又三帖。
病减者减其制,去∶
桂枝 枳实(各二钱)
二十四日 服前药汗少,惟喜嚏,周身酸痛,于原方减干姜一钱,加∶
杏仁 防己(各三钱)
董 五十四岁 五月二十七日 脉沉细弦弱,咳嗽夜甚,久而不愈,饮也。最忌补阴,
补阴必死。以饮为阴邪,脉为阴脉也,经曰无实。
桂枝(六钱) 广皮(三钱,炒) 白芍(四钱) 半夏(五钱) 炙甘草(一钱) 五味子(一
钱) 干姜(三钱) 小枳实(二钱)
四帖。
六月初一日 加云苓(三钱) 小枳实(二钱)
十七日 其人本有痰饮喘咳,服小青龙,胃口已开。连日午后颇有寒热,正当暑湿流行
之际,恐成疟疾,且与宣通三焦。
杏仁(三钱) 半夏(四钱) 云苓皮(五钱) 白蔻仁(钱半) 枳实(三钱) 苡仁(五钱)
广皮(三钱) 藿梗(三钱) 青蒿(二钱)
二帖。
十九日 寒热已止,脉微弱,去蔻仁、青蒿,加桂枝、干姜,以治其咳。
二十二日 咳减寒热止,胃开,嗽未尽除,脉尚细小,效不更方,服至不咳为度。
周 二十二岁 正月初七日 六脉弦紧,右脉沉取洪大,先从腰以上肿例。舌白滑喘而
咳无汗,从溢饮例之大青龙汤,去甘药,为其重而滞也。
麻黄(六钱,去节) 细辛(二钱) 生姜(三钱) 杏仁(五钱,去皮留尖) 生石膏末(一
钱) 炙甘草(二钱) 桂枝(五钱) 大枣(二枚,去核)
煮成三杯,先服一杯,覆被令微汗佳。得汗即止后服,不汗再服第二杯,如上法。
十一日 溢饮,脉紧,无汗,喘咳,浮肿,昨用大青龙汗出,肿消,喘咳减,与开太阳
阖阳明法。
半夏(五钱) 苍术炭(二钱) 桂枝(钱半) 广皮(三钱) 猪苓(三钱) 茯苓块(五钱)
苡仁(五钱) 泽泻(三钱) 飞滑石(五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已服十数帖,后加∶
益智仁(二钱) 莲子(五钱)
陈 七十六岁 正月初十日 悬饮脉弦,左胁不快,为水在肝法,当用十枣汤。近八旬
之老人,难任药力,与两和肝胃可也。
半夏(五钱) 青皮(三钱) 旋复花(三钱,包) 广皮(三钱) 香附(五钱) 小枳实(三
钱) 淡吴萸(三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已服十数帖。
二十三日 脉结加∶杏泥(六钱)
三帖。
觉罗 六十二岁 壬戌正月十三 酒客痰饮哮喘,脉弦紧数,急与小青龙去麻辛,加枳
实橘
皮汤不应。右胁痛甚,此悬饮也,故与治支饮之小青龙不应,应与十枣汤。以十枣大峻,降
用控涎丹。
甘遂(五钱) 大戟(五钱) 白芥子(五钱)
神曲糊丸梧子大,先服十三丸不知,渐加至二十一丸,以得快便下黑绿水为度,三服而
水下喘止,继以和胃收功。
汪 室女 伏暑夹痰饮,与三仁汤重加半夏、广皮,屡效而热不退。痰不除,右脉微结
,中
有块痰,堵塞隧道。因延郏芷谷兄针中泉穴,紫血出后,继咳老痰二口。以后用药无不见效
,半月后伏暑痰饮皆愈矣。
钱 三十二岁 甲子八月初十日 咳嗽胃中停水,与小青龙去麻辛,重加枳实、广皮五
帖,
已愈八九。因回母家为父祝寿,大开酒肉。其父亦时医也,性喜用人参,爱其女,遂用六君
子汤,服关东参数十帖。将近一年,胃中积水胀而且痛。又延其父治之,所用之药,大抵不
出守补中焦之外。治愈胀而愈痛,以致胸高不可以俯,夜坐不可以卧,已数日不食。其翁见
势已急,力辞其父,延余治之。余视其目欲努出,面色青黄,胸大胀痛不可忍,六脉弦急七
八至之多,余曰∶势急矣,断非缓药所能救。因服巴霜三分,下黑水将近一桶,势稍平,以
和脾胃药调之。三四日后渐平,胃大开,于是吃羊肉饺三十二枚,胃中大痛一昼夜。又用巴
霜一分五厘,下后痛止。严禁鱼肉,一月而安。
赵 四十六岁 正月三十日 太阳痹则腰脊痛,或左或右,风胜则引也。或喘或不喘者
,中
焦流饮,上泛则喘,不泛则不喘也。切戒猪肉生冷,与一切补药,周年可愈。六脉洪大已极
,石膏用少,万不见效,命且难保。
生石膏(六两) 云苓皮(五钱) 白通草(一钱) 桂枝(五钱) 半夏(五钱) 黄柏炭(二
钱) 杏仁(五钱) 小枳实(五钱) 生苡仁(五钱) 防己(四钱)
煮三杯,三次服。四帖。
二月初二日 于前方加∶
猪苓(三钱) 滑石(一两) 小枳实(三钱)
四帖。
初七日 于前方去黄柏炭,加∶
半夏(五钱) 桑皮(三钱) 石膏(四两)
二十七日 减石膏止留一两。
二十八日 石膏仍用四两,因拜扫停药六天。
二十九日 右脉洪大已减,右膏只用一两。
三月一日 石膏每日用二两。
十一日 石膏每日用一两,因感燥气,停药五天。
十二月十三日 石膏每日用二两,共服九帖。
十四日 石膏每日用三两,停药十天。
二十二至三十日、四月初一至初五日 自淮安复至绍兴,又诊得洪大之脉,较前已减七
八,
然较之平脉,仍大而有力。现下小便赤浊,阴痿,牙缝臭味复出。痹痛虽止,阳明太阳二经
湿热未净,太阴化气未复。
十五日 生石膏(四两) 杏仁(四钱) 云苓皮(五钱) 苡仁(五钱) 晚蚕砂(三钱) 海
金砂(五钱) 滑石(六钱) 木通(三钱)
四帖。
十九日 脉渐退,减石膏至二两,加∶
姜夏(五钱) 广皮(三钱)
二十至二十二日 每日用石膏一两。
二十三至二十六日 每日用石膏二两。
二十七日 小便不利。
杏仁(四钱) 云苓皮(五钱) 生苡仁(五钱) 海金砂(五钱) 木通(三钱) 飞滑石(六
钱) 姜半夏(五钱) 陈皮(三钱) 生石膏(四两)
四帖。
五月初一日 感风寒,服桂枝汤。
初四日 仍服前二十七日方。三帖。
内饮招外风为病。
桂枝(四钱) 广皮(三钱) 杏仁(三钱) 白芍(二钱) 枳实(五钱) 半夏(五钱) 炙甘
草(钱半) 干姜(一钱) 防己(三钱)
煮三杯,先服一杯,即啜稀热粥一碗,覆被令微汗即解,得汗后余药不必啜粥。四帖。
十一日 前因风寒夹饮之故,用小青龙法。现下风寒解而饮未除,脉复洪大,仍与大青
龙与木防己汤合法,兼治饮与痹也。
桂枝(六钱) 杏仁(四钱) 防己(四钱) 半夏(六钱) 广皮(三钱) 飞滑石(六钱) 云
苓皮(六钱) 木通(三钱) 小枳实(三钱) 生石膏(六钱)
八帖。
十四日 其人本有痹症痰饮,现下盛暑发泄,暑湿伤气,故四肢酸软少气,口中胶腻欲
呕,与局方消暑丸意。
云苓块(一两,连皮) 炙甘草(三钱) 姜夏(六钱) 鲜荷叶(一张去蒂) 姜汁(每杯三
匙)
煮三杯,三次服。三帖。(十九至二十三日停药)
二十四日 仍服十一日方,至六月初七日止,共服十一帖。
六月初八日 停药。
十八日 气急欲喘,新感暑湿之故,于原方加∶
广皮(二钱) 小枳实(二钱)
五帖。
二十二日 桂枝(四钱) 杏仁(四钱) 防己(四钱) 半夏(六钱) 广皮(三钱) 枳实(
三钱) 滑石(六钱) 云苓皮(六钱) 木通(三钱) 生石膏(六两)
四帖。
二十七日 于原方减石膏三两,加滑石六钱,共成一两二钱,木通二钱,共成五钱,蚕
砂三钱。
四帖。
六月二十九日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苍术(三钱,炒枯) 桂枝(三钱) 藿香(三钱) 云苓皮(六钱) 半夏(五钱) 猪苓(四
钱) 泽泻(四钱) 姜汁(每杯三匙)
三帖。
七月初二日 饮食有难化之象,于原方去苍术。加∶
广皮炭(四钱) 炒神曲(三钱) 益智仁(二钱) 小枳实(三钱)
通胃腑,醒脾阳。
二帖。
初七日 右脉洪数,六腑不和,食后恶心,二便不爽,暑湿所干之故,议通宣三焦。
生石膏(三两) 广皮(三钱) 滑石(六钱) 黄芩炭(三钱) 生姜(三钱) 益智仁(三钱)
姜半夏(五钱) 白蔻仁(钱半) 枳实(三钱) 茯苓皮(六钱) 生苡仁(五钱)
二帖。
初九日 加益智仁、枳实。
服一帖。
中焦停饮,晚食倒饱,是脾阳不伸之故,一以理脾阳立法。
姜半夏(五钱) 广皮(三钱) 川椒炭(八分) 煨草果(五分) 云苓皮(五钱) 益智仁(
钱半) 生苡仁(五钱) 白蔻仁(钱半) 小枳实(二钱)
煮三杯,三次服。二帖。
十七日 停饮兼痹,脉洪,向用石膏,无不见效。数日前因食后倒饱,脉不大,石膏已
近三
十斤之多,转用温醒脾阳方法,丝毫不应,水之蓄聚如故,跗肿不消,胃反不开,右脉复洪
大有力,小便短。思天下无肺者无溺,肺寒者溺短,热者溺亦短,仍用石膏凉肺胃。
生石膏(四两) 广皮(五钱) 杏仁(六钱) 半夏(五钱) 枳实(五钱) 云苓皮(五钱)
桂枝(三钱) 防己(四钱) 苡仁(五钱)
四帖。
二十一日 加云苓皮五钱,共成一两,杉木皮五钱,减石膏二两。
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 石膏用四两。
二十五日至二十八日 石膏用二两。
共服八帖。
二十九日 饮聚不行,小便已清,少时即便臭浊,六腑之不退可知,大药已用不少,而
犹然如是,病机之顽钝,又可知矣。议暂用重剂,余有原案。
生石膏(四两) 枳实(五钱) 杏仁(八钱) 飞滑石(一两先煎) 防己(三钱) 半夏(八
钱) 云苓皮(八钱) 广皮(四钱) 海金砂(八钱)
八月初一日
初二日 加石膏二两。
初七日 又加石膏二两。
初十日 减广皮四钱,枳实二钱。
以上共服七帖。
九月初四日 脉之洪大不减,加∶
石膏(二两)
至二十七日,共服二十帖。
服石膏至五十斤之多,而脉犹浮洪,千古未有如是之顽病。皆误下伤正于前,误补留邪
于后之累。今日去补阳明药,盖阳明之脉大也。
生石膏(八两) 杏仁(一两) 云苓皮(一两) 飞滑石(二两) 防己(五钱) 小枳实(五
钱) 木通(三钱)
煮四杯,四次服,专以苦淡行水,服一二帖再商。
初九日 生石膏四两,共成十二两。
九帖。
十三日 脉洪滑,痰饮未除,晨起微喘,足跗肿未消尽,余有原案。
生石膏(八两) 云苓皮(六钱) 杏仁(四钱) 滑石(一两) 葶苈子(三钱) 木通(四钱)
生苡仁(六钱) 半夏(六钱)
十五日 气已不急,去葶苈;右脉仍浮洪,加石膏一倍,成一斤。
三帖。
十六日 气急者得葶苈而止,右脉之洪大者,得石膏一斤大减,病减者减其制,但仍滑
数,加行痰饮。
生石膏(六两) 枳实(三钱) 杏仁(四钱) 云苓皮(五钱) 半夏(一两) 香附(五钱)
广皮(四钱) 旋复花(四钱,包)
二帖。
十八日 脉渐小,减∶
石膏(二两)
二帖。
二十日 脉洪数,加石膏八两,成十二两。
二帖。
二十二日 脉减,减石膏六两,加∶
葶苈(一钱五分)
二帖。
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 共服二帖。
脉之洪大者,得石膏一斤大减,病减者减其制,脉复洪大有力,再酌加其制。
生石膏(十二两) 枳实(五钱) 杏仁(四钱) 云苓皮(五钱) 半夏(一两) 香附(五钱)
广皮(四钱) 旋复花(四钱,包)
二十九日 小便短,加∶
滑石(一两)
十月初一日 停药三日。
初四日 气喘,于原方加石膏四两,共成一斤。杏仁四钱,共成八钱。广皮二钱,共成
六钱。加∶
桂枝(六钱) 生姜(四钱)
五帖。
初二日服妙应丸二分六厘,大枣三枚,煎汤下,清晨服后,约二刻先从左胁作响,坠痛
至少腹便下绿水胶痰碗许。
初三日服妙应丸二分六厘,大枣二枚,煎汤下,便痰水如前,汤药未服。
妙应丸方,《金匮》谓凡病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当下之。此症痰饮兼痹,自正月服药
至十
月,石膏将近百斤之多,虽无不见效,究未拔除病根。左胁间漉漉有声,不时呕咳,此水在
肝也。《金匮》谓水在肝,十枣汤主之;又谓偏弦饮 ;又谓咳家之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
之;又谓咳家一百日,至一岁不死者,十枣汤主之。合而观之,此症当用十枣无疑。但十枣
太峻,南人胆怯,未敢骤用,降用妙应丸续续下之,庶无差忒也。
制甘遂(五钱) 白芥子(五钱) 制大戟(五钱)
神曲为丸,小梧子大,从三十丸明起得下痰水即止。停数日水不尽再服,以尽为度,初
四至初七,共服五帖。
初八日 石膏(一斤) 飞滑石(一两) 苏子霜(二钱) 旋复花(四钱) 云苓皮(六钱)
广皮(三钱) 小枳实(五钱) 半夏(一两) 杏仁(八钱)
三帖。
十一日 服妙应丸三分。
十二日 脉仍洪大有力。
生石膏(八两) 杏仁(四钱) 半夏(六钱) 云苓皮(六钱) 广皮(三钱) 香附(三钱)
旋复花(四钱) 苡仁(六钱)
一帖。
十三日 杏仁(八钱) 半夏(一两) 广皮(四钱) 云苓皮(五钱) 小枳实(五钱) 香附
(三钱) 旋复花(四钱) 滑石(一两) 苏子霜(二钱) 桂枝(六钱) 生石膏(一斤)
二十二至二十九日 去香附,加苏子霜。
五帖。
服妙应丸三分四厘,服之即下痰水。
十一月初四日 服妙应丸三分八厘,下痰水如前。
右脉洪数,本有饮聚,小便不长。
生石膏(一斤) 苡仁(六钱) 云苓皮(六钱) 小枳实(四钱) 半夏(六钱) 杏泥(六钱)
飞滑石(一两) 白通草(二钱) 蚕砂(三钱)
煮三杯,三次服。
初六日 服妙应丸三分八厘,下痰水如前。
十二日 于前方加∶
广皮(三钱) 石膏(八两)
十三日 加枳实(二钱) 旋复花(四钱,绢包)
补十一日 于前方加∶
郁金(三钱)
十四日 加苏子霜(四钱)
共服五帖。
十五日 服妙应丸六分,自服丸药,每次皆下痰水,惟此次未下,以服药后即食粥故也

二十三日 服妙应丸六分,大便仍行痰水。
十一月十七日 痰饮喘咳,右脉洪,左关独浮,与建金制木法。
生石膏(八两) 青皮(三钱) 杏仁(六钱) 旋复花(四钱) 苏子霜(三钱) 香附(四钱)
半夏(六钱)
十八至二十六,共服五帖。
二十七日 洪大之脉已退,惟两关独浮,右大于左而兼实,木陷入土。与两和肝胃,兼
开膀胱,小便短而水易停故也。
半夏(六钱) 苏子霜(三钱) 香附(三钱) 白芍(四钱,酒炒) 旋复花(三钱) 滑石(
一两) 青皮(二钱) 云苓皮(六钱) 广皮(三钱)
十二月初一日 数日不服石膏,右脉复洪数,左关之独浮者,亦未十厘清净。与金木同
治法。
生石膏(六两) 半夏(六钱) 杏仁(六钱) 滑石(一两) 香附(四钱) 旋复花(四钱)
云苓皮(六钱) 枳实(六钱)
以后凡右脉大者,服此小即停止。
初三日 服妙应丸六分,下痰水如前。
仍服初一日原方。
二帖。
初五日 于初一日方内加桂枝五钱,广皮四钱,至初九日止,以畏寒故也。
初十日 服妙应丸八分,下痰水如前。
十一日 于前方去桂枝、广皮,脉不肯小故也,服至十五日止。
十六日 服妙应丸一钱。
丙戌正月十四日 《金匮》谓心下坚大如盘,水饮所作,枳术丸主之。兹虽不坚大而水
停不
去,病情相合,再脉洪大,洪大甚则喘发,最宜服石膏、杏仁。但石膏不可入丸方,议用橘
半枳术丸,脉小时用开水下,脉大时暂用石膏汤送下,喘发加杏仁,脉复小,不用石膏。
鹅眼小枳实(一斤) 茅山苍(一斤,炒半枯) 广皮炭(六两) 姜半夏(十两)
神曲汤法丸梧子大,每服三钱,日三服,夏日间服消暑丸亦可。
陈 四十六岁 病由疟邪伤胃,土虚则水泛,以致喘而肢软,正虚邪实,六脉俱结,且
有块痰,塞滞经脉隧道。病有三虚一实者,先治其实,后治其虚。
杏泥 广皮(三钱) 枳实(四钱) 云苓 姜半夏(六钱) 苏子霜(二钱)
甘澜水八碗。煮成三碗。分早中晚服。二帖。
初六日 脊病,痹也。右腿偏软,痿也。咳嗽而喘,支饮射肺也。日久不愈,皆误用熟
地等补塞隧道之故。脉洪。
生石膏末(一两) 杏泥(五钱) 桂枝(五钱) 防己(四钱) 片姜黄(三钱) 姜半夏(五
钱) 广皮炭(三钱) 茯苓皮(五钱) 苡仁(五钱)
煮四碗四次服。二帖退石膏一两,加赤苓一两,再二帖后加石膏一两,青橘叶五钱。
二月初二日 痹夹痰饮,与开痹蠲饮法,现下痹解而饮未除,脉之洪大者减,病减者减
其制。
姜半夏(五钱) 桂枝(五钱) 防己(三钱) 广皮(三钱) 茯苓块(六钱) 苡仁(五钱)
小枳实(三钱) 青橘叶(三钱)
煮三杯,三次服。
初八日 加小枳实(二钱) 广皮(二钱) 滑石(六钱)
初九日 加生石膏(一两)
十一日 肝郁夹痰饮,咳嗽痰多,吐瘀。
旋复花(三钱) 姜半夏(六钱) 青皮(二钱) 广皮炭(二钱) 栝蒌仁(二钱) 苏子霜(
三钱) 降香末(三钱) 归横须(二钱) 桃仁泥(二钱) 青橘叶(三钱)
煮三杯,三次服。
丸方 痰饮夹肝郁,吐出瘀血后,以两和肝胃为主。
带皮苓(八两) 姜半夏(十两) 香附(六两) 广郁金(二两) 广皮(五两) 益智(四两)
生苡仁(八两) 泽泻(八两)
共为极细末,神曲水为丸,梧子大,日三服,每服三钱,开水下。
二月初五日 暑湿行令,脉弦细,胃不开,渴而小便短,用渴者与猪苓汤法。
猪苓(五钱) 云苓块(四钱) 泽泻(五钱) 半夏(四钱) 滑石(六钱) 广皮(三钱) 益
智仁(钱半)
煮三杯,三次服,胃开即止。
初六日 痰饮之质,冒暑欲呕,六脉俱弦,虽渴甚,难用寒凉,与局方消暑丸法。
姜半夏(八钱) 云苓块(八钱) 藿梗(二钱) 广皮(三钱) 生甘草(二钱) 生姜汁(每
杯冲三小匙)
煮三杯,三次服。
初八日 病减者减其制,减∶
半夏(四钱) 云苓(四钱)
十二日 腰以下肿,当利小便。渴而小便短,议渴者与猪苓汤例。
猪苓(八钱) 泽泻(八钱) 飞滑石(一两二钱) 云苓皮(六钱) 姜半夏(四钱)
煮三杯,三次服,以渴减肿消为度。
十四日 脉沉细,胃不开,减,猪苓(三钱) 泽泻(三钱) 滑石(六钱) 加藿梗(三钱)
广皮(三钱) 益智仁(三钱)
十六日 暑湿病退,小便已长,阳气不振,与通补阳气。
桂枝(三钱) 姜半夏(三钱) 茅术(二钱) 白蔻仁(一钱,研) 云苓块(五钱) 生苡仁
(五钱) 广皮(二钱) 炙甘草(二钱)
煮三杯,三次服。
十七日 头胀胸闷,脉缓气歉,暑必夹湿也。
半叶藿梗(三钱) 白蔻仁(钱半) 姜半夏(三钱) 云苓皮(五钱) 广皮(三钱) 苡仁(
五钱) 杏仁(三钱)
煮三杯,三次服。
十九日 小便浊,加∶
猪苓(四钱) 泽泻(四钱)
二十四日 暑月头胀微痛,与清上焦。
藿香(三钱) 薄荷(一钱) 鲜荷叶(一张,去蒂)
煮三杯,三次服。
二十五日 六脉阳微,暑湿之余,小便白浊,与分利法。
川萆 (五钱) 泽泻(三钱) 云苓皮(五钱) 桂枝(三钱) 苍术(三钱,炒) 益智仁(
三钱) 猪苓(三钱) 生苡仁(五钱)
煮三杯,三次服,以小便清为度。
七月十九日 湿热为病,与苦辛淡法。
云苓皮(五钱) 姜半夏(五钱) 飞滑石(六钱) 猪苓(三钱) 木通(三钱) 泽泻(三钱)
苡仁(五钱) 桂枝(三钱) 杏泥(三钱)
煮三杯,三次服。
二十二日 湿热为病,与苦辛淡法,小便已长,胃不甚开,与阖阳明。
姜半夏(六钱) 益智仁(三钱) 广皮(三钱) 云苓皮(五钱) 苡仁(五钱) 生姜(三钱)
二十五日 加白蔻仁(三钱) 枳实(三钱)
九月二十一日 痰饮喘咳脉弦,与小青龙法。
桂枝(三钱) 杏仁(四钱) 小枳实(三钱) 白芍(二钱,炒) 姜半夏(五钱) 五味子(
二钱) 炙甘草(一钱) 广皮(三钱) 干姜(二钱)
煮三杯,三次服。三帖。
二十四日 痰饮胁痛而喘咳,是谓悬饮。悬饮者,水在肝也,脉弦数。身热者,外风未
净也。
姜半夏(六钱) 杏仁(三钱) 旋复花(三钱) 桂枝(三钱) 香附(三钱) 广皮(二钱)
小枳实(一钱) 姜汁(二匙) 黄芩炭(钱半) 青蒿(三钱) 苦葶苈(二钱)
服法如前。一帖。
二十五日 身热退,去青蒿、黄芩炭、葶苈,加∶
杏仁(三钱)
二帖。
二十七日 痰饮胁痛而喘咳,是谓悬饮。悬饮者,水在肝也,脉弦数。
姜半夏(六钱) 香附(三钱) 杏泥(三钱) 桂枝尖(三钱) 广皮(二钱) 姜汁(三匙)
旋复花(三钱) 苏子霜(三钱) 降香末(三钱) 小枳实(三钱)
服法如明。
十九日 病减者减其制,去∶
半夏(三钱) 枳实(一钱) 苏子霜(一钱) 降香(一钱) 桂枝(一钱)
五帖而愈。
十一月初六日 痰饮,脉沉弦,有微喘之意,与小青龙去麻辛。
桂枝(四钱) 干姜(二钱) 云苓块(三钱) 白芍(三钱) 五味子(钱半) 炙甘草(二钱)
广皮(三钱) 姜半夏(五钱) 小枳实(三钱)
服法如前。三帖而愈。
十二月初七日 内饮招外风为病,喘咳,脉弦缓,虽头痛恶寒,能大食,只有风而无寒
,用小青龙去麻黄,减细辛,兼用桂枝汤啜稀粥令微汗法。
桂枝(一两) 白芍(四钱,炒) 五味子(二钱) 细辛(五分) 炙甘草(三钱) 干姜(三
钱) 姜半夏(五钱) 加广皮(四钱) 枳实(四钱) 生姜(三钱) 大枣(二枚,去核)
煮三杯,先服一杯,即啜稀粥一碗,覆被令微汗佳,不可使汗淋漓。得汗服第二杯,不
必啜粥,覆被。如不汗,再啜粥,覆被如前。汗后避风要紧。
初十日 脉不浮,外感已解,但弦细,而畏冷,中阳虚也。去细辛。
加桂枝(四钱) 干姜(二钱) 小枳实(二钱)
十三日 于前方加∶
广皮(二钱)
十三日 脉双弦,咳而呕,胃咳也。
姜半夏(八钱) 云苓块(一两) 生姜(五钱) 广皮(三钱) 小枳实(三钱)
煮三杯,三次服。
正月十六日 脉沉弦而缓,饮居右胁,呕痰由肋痛外至脊背恶寒,由厥阴内犯阳明,外
犯太阳也。与逐胁下之饮法。
苏子霜(三钱) 香附(三钱) 桂枝尖(三钱) 旋复花(三钱) 广皮(三钱) 小枳实(二
钱) 降香末(三钱) 青皮(二钱) 生姜(五钱) 姜半夏(五钱) 干姜(二钱)

南方的风铃 发表于 2008-9-4 08:45

<目录>卷五
<篇名>肺痈
属性:王氏 五十六岁 癸亥三月初八日 初起喉痹,为快利药所伤,致成肺痈。胸中痛,口
中燥
,喉痹仍未痊,不食不寐。痰气腥臭。已有成脓之象。脉短而数,寒热,且移热于大肠而泄
泻,难愈之证。勉与急急开提肺气,议千金苇茎汤,与甘桔合法。
桔梗(二两) 甘草(一两) 桃仁(五钱) 冬瓜仁(五钱) 苡仁(一两) 鲜苇根(四两)
水八碗,煮三碗,二煎再煎一碗,分四次服。
堂伯兄 饮火酒,坐热炕,昼夜不寐,喜出汗。误服枇杷叶麻黄等利肺药,致伤津液,
遂成肺痈,臭不可当,日吐脓二升许。用千金苇茎汤,合甘桔汤。
芦根(八两) 苡仁(二两) 桃仁(两半) 冬瓜仁(两半) 桔梗(三两) 生甘草(一两)
煎成两大菜碗,昼夜服过碗半,脓去十之七八,尽剂脓去八九,又服半剂,毫无臭气,
调理脾胃收功。
朱咏齐 五十余岁 以己卯年二月初受风,与桂枝汤一帖,风解,胆怯不敢去浓衣,
因而汗
多。初四五日又受风温,口渴思凉,脉洪数。先与辛凉轻剂不解,脉又大,汗更多,口更渴
,身更热。因与辛寒重剂石膏等一帖,身凉渴止脉静,仍胆怯不去浓衣。初十日当大差坐夜
起五更,衣更浓,途间不敢去皮衣,以致重亡津液而成肺痈,与苇茎汤二三两一帖。服至五
七日不应,脓成臭极,加苦苈葶子五钱,脓始退,未能十分净尽。后十日又发,脓又成,吐
如绿豆汁浓臭,每吐一碗余。又于前方加葶苈三钱,服二帖方平复,以补胃逐痰饮收功。再
其人色白体肥,夙有痰饮,未病之年前秋冬两季,以在上书房行走,早起恐寒,误服俗传药
酒方,本不嗜酒,每早强饮数小杯,次年患此恙之由也。

<目录>卷五
<篇名>喉痹
属性:刘 三十二岁 脉弦而长,木气太旺,与君火结而成喉痹。
荆芥穗(二钱) 薄荷(二钱) 元参(八钱) 银花(六钱) 牛蒡子(五钱) 连翘(五钱)
马勃(二钱) 人中黄(二钱)
共为粗末,分八包,每一包芦根汤煎,一时一服。
酒客脉弦数,与苦药清酒中之湿,即于前方内加∶
桔梗(四钱) 射干(四钱) 黄芩(四钱) 儿茶(三钱)
煎法如前。
灵 乙丑六月二十六日 舌苔边白中浊,喉肿而痛,头晕,身热,脉数,疠气所干。
切戒谷食,急开关窍,用时时轻扬法。
桔梗(八钱) 人中黄(三钱) 薄荷(三钱) 荆芥穗(三钱) 元参(一两) 牛蒡子(八钱)

芩(三钱) 黄连(三钱) 马勃(二钱) 板蓝根(三钱) 僵蚕(三钱) 连翘(八钱) 银花(八
钱) 鲜荷叶(半张去蒂)
共为粗末,分八包,一时许服一包,芦根汤煎。
二十七日 舌浊甚,邪之传化甚缓,于前方内,加∶
黄芩(二钱成五钱) 黄连(二钱成五钱)
二十八日 湿热厉气,相搏以成喉痹,舌苔重浊色暗,必得湿气宣化,而后热可以解。
盖无形之邪热,每借有形之秽浊以为根据附故也,因前法而小变之。
桔梗(八钱) 人中黄(二钱) 黄芩(五钱) 黄连(五钱) 马勃(五钱) 牛蒡子(五钱)
僵蚕
(三钱) 连翘(八钱) 银花(八钱) 通草(三钱) 荆芥(二钱) 杏仁(五钱) 薄荷(三钱)
滑石(一两) 犀角(三钱)
共为粗末,分十包,一时许服一包。每服鲜荷叶边二钱,芦根三钱,同煎,去渣服。
二十九日 喉痛虽止,舌浊未除,脉仍微数,则其中之湿可知。按∶《灵枢经》五脏温
病,以舌苔专属之肺,故药方一以宣通肺气为主,盖气化则湿化,而火亦无根据矣。
桔梗(三钱) 人中黄(八分) 连翘(二钱) 银花(二钱) 黄连(钱半) 黄芩(二钱) 马
勃(八分) 通草(一钱) 杏仁泥(一钱) 滑石(三钱) 芦根(一枝) 荷叶(半张)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王 二十岁 壬午四月十一日 湿毒身热喉痹,滴水不能下咽,已二日矣。与代赈普济
散二
十包,先煎一包,衔入口内,仰面浸渍喉疮,一刻许有稀涎满口,即控出吐之。再噙再浸如
上法,噙至半日,喉即开,得下咽。于是每一包药,煎一碗,咽一半,浸吐一半,三日得快
便,喉痹全消,身热亦退,育阴而愈。
王氏 三十八岁 乙酉五月初二日 六脉沉弦而细,纯阴之象,喉痛足痹宜温。
川椒炭(三钱) 防己(三钱) 桂枝(三钱) 肉桂(二钱) 茯苓皮(五钱) 姜黄(二钱)
萆(五钱) 苡仁(五钱)
四帖。
初八日 喉痛止去肉桂,痰不活加半夏(五钱)。
满氏 三十五岁 面色青黄,呼吸定息,脉再至而弦紧,食减,经不行,腹中有块二三
枚,
长三四寸,肝厥无五日不发,喉痛十数年不休。向来所服之方,非寒凉,即妇科地芍药等,
以致历年沉困不休,病势日重,十二年不孕矣。与苦辛热法,急回真阳,或者可救。
肉桂(钱半) 良姜(二钱) 川椒(二钱) 广皮(二钱) 吴萸(钱半) 半夏(三钱)
前方服二帖,喉痛减其大半,厥未发,食少进,腹痛减,与前方加∶
人参(钱半) 茯苓(三钱)
前方服四帖,服三至,喉痛止,食大进,腹痛亦减,仍服前方,去良姜,并减刚药分量

前方服七帖,六脉将进至四至,服通补奇经丸一料,半年后受孕。

<目录>卷五
<篇名>疟
属性:吴 二十五岁 癸亥七月十六日 但寒不热,似乎牝疟,然渴甚脉数,皮肤扪之亦热,
乃伏暑内发,新凉外加,热未透出之故。仍用苦辛寒法。加以升提。
杏仁泥(三钱) 天花粉(二钱) 蔻仁 滑石 浓朴(二钱) 青蒿(一钱) 苡仁 藿香
郁金(二钱) 黄芩(一钱) 知母
三杯,分三次服,三帖。
但寒不热之疟,昨用升提,已出阳分,渴甚,脉洪数甚,热反多。昨云热邪深伏,未曾
透出,不得作真牝疟者,非虚语也。用苦辛寒重剂。
杏仁粉(五钱) 滑石(三钱) 生石膏(八钱) 知母(一钱) 蔻仁(三钱) 藿梗(三钱)
浓朴(三钱) 黄芩(二钱) 郁金(三钱) 甘草(一钱)
伊芳氏 二十二岁 正月初七日 妊娠七月,每日午后,先寒后热,热至戌时,微汗而解
。已近十日,此上年伏暑成疟,由春初升发之气而发,病在少阳,与小柴胡法。
柴胡(五钱) 黄芩(三钱,炒) 炙甘草(二钱) 半夏(四钱) 人参(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二枚)
一帖,寒热减。二帖,减大半。第三日用前方三分之一,全愈。
朱 三十三岁 八月二十五日 体浓本有小肠寒湿,粪后便血,舌苔灰白而浓,中黑,
呕恶不食,但寒不热,此脾湿疟也,与劫法。
生苍术(五钱) 生草果(三钱) 槟榔(三钱) 生苡仁(五钱) 杏仁(三钱) 茯苓(五钱)
熟附子(一钱) 黄芩炭(二钱)
二十八日 前方服三帖而病势渐减,舌苔化黄,减其制,又三帖而寒来甚微,一以理脾
为主。
于术(三钱,炒) 蔻仁(二钱) 益智仁(二钱) 广皮(三钱) 半夏(三钱) 黄芩炭(二
钱) 苡仁(五钱)
服七帖而胃开。
佟氏 四十岁 少阴三疟,二年不愈,寒多热少。脉弦细,阳微,损及八脉,通补奇经
丸四两,服完全愈。
萧 三十三岁 少阴三疟,久而不愈,六脉弦紧,形寒嗜卧,发时口不知味,不渴,肾
气上泛,面目黧黑,与扶阳汤法。
鹿茸(三钱) 桂枝(三钱) 人参(一钱) 熟附子(二钱) 蜀漆(二钱) 当归(三钱)
四帖愈,后调脾胃。
郑 五十五岁 四月十九日 脉双弦,伏暑成疟,间二日一至,舌苔白滑,热多寒少,
十月之久不止,邪入已深极,难速出,且与通宣三焦,使邪有出路,勿得骤补。
杏仁泥(四钱) 茯苓皮(五钱) 藿梗(三钱) 蔻仁(二钱) 知母(三钱,炒) 半夏(三
钱) 苡仁(五钱) 黄芩(二钱,炒) 青蒿(一钱)
服四帖。
二十六日 加青蒿(一钱)
服四帖。
初四日 脉紧汗多,加∶
桂枝(三钱)
服二帖。
初六日 脉已活动,色已毕,寒大减,热亦少减,共计已减其半。汗至足底,时已早至
八刻,议去青蒿,加黄芩一钱。舌苔虽减而仍白,余药如故,再服四帖。
十四日 三疟与宣三焦,右脉稍大,热多汗多,舌苔之白滑虽薄,而未尽化,湿中生热
,不能骤补,与两清湿热。
杏仁泥(三钱) 知母(二钱) 通草(钱半) 蔻仁(二钱) 黄芩(二钱) 苡仁(四钱) 黄
连(一钱) 茯苓皮(三钱) 半夏(三钱)
十九日 加广皮炭(三钱) 藿梗(三钱)
服四帖。
二十二日 病减者减其制,每日服前方半帖,六日服三帖。
二十九日 病又减,去黄连,加益智仁三钱,以其脉大而尚紧也,仍系六日服三帖。
六月初五日 余邪未尽,仍六日服三帖。
十二日 三疟与宣化三焦,十退其九,白苔尚未尽退。今日诊脉,弦中兼缓,气来至缓
,是阳气未充。议于前方退苦寒,进辛温。
杏仁(三钱) 益智仁(三钱) 桂枝(三钱) 蔻仁(三钱) 黄芩炭(三钱) 半夏(五钱)
茯苓(五钱) 藿梗(三钱)
四帖。
二十二日 左脉弦紧,右大而缓,舌白未化,疟虽止而余湿未消,此方仍服。去∶
蔻仁(一钱) 黄芩(一钱) 益智仁(一钱)
服八帖。
七月初二日 四疟已止,胃已开,脉已回阳,与平补中焦。
半夏(三钱) 蔻仁(钱半) 炙甘草(二钱) 广皮炭(三钱) 生苡仁(三钱) 茯苓(五钱)
生姜(三片) 于术(三钱,炒) 大枣(二个)
服七帖后,可加人参二钱,服至收功。
丸方 疟后六脉俱弦微数,与脾肾双补法。
何首乌(四两) 茯苓(六两) 枸杞子(四两) 五味子(二两) 沙苑子(三两) 山药(四
两) 于术(四两) 蔻仁(五钱) 莲实(六两,去心) 人参(四钱)
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二钱,开水送下,逢节以人参五分,煎汤送。
高 十六岁 乙酉六月十六日 间三疟,脉弦,暑邪深入矣。
杏仁(三钱) 青蒿(三钱) 茯苓皮(三钱) 蔻仁(一钱) 半夏(三钱) 柴胡(一钱) 藿
香叶
(三钱) 黄芩(三钱) 知母(二钱) 苡仁(三钱) 炙甘草(一钱) 滑石(五钱) 生姜(三片)
大枣(二个)
十八日 诊脉数热,重加∶
知母(二钱)
二十八日 疟止热退,去知母、柴胡、青蒿、姜枣,改藿梗(二钱) 减∶
滑石(二钱)
初五日 余邪已轻,再服数帖。
朱 三十八岁 但寒不热,舌苔白滑而浓三四日,灰黑而滑五六日,黑滑可畏,脉沉弦
而紧
。太阴湿疟,与牝疟相参,但牝疟表寒重,此则偏于在里之寒湿重也。初起三日,用桂枝、
草果、苍术、黄芩、茯苓、苡仁、广皮、猪苓、泽泻。三四日加附子,五六日又加草果、苍
术分量。再加生姜,舌苔始微化黄,恶寒渐减。服至十二三日,舌苔恶寒始退。愈后峻补脾
肾两阳,然后收功。
姚 二十五岁 乙酉七月二十五日 久疟不愈,寒多,舌苔白滑,湿气重也,宜宣通三
焦,微偏于温。
杏仁(五钱) 青蒿(二钱) 广皮(二钱) 蔻仁(三钱) 半夏(五钱) 苡仁(五钱) 草果
(钱半) 黄芩(钱半炒) 茯苓皮(五钱) 生姜(二片)
八月初三日 前方服六帖,疟已止,照原方去∶草果 青蒿 加
滑石(六钱) 益智仁(三钱)
钱 二十岁 乙酉十一月初二日 三疟兼痹,舌苔白滑,终日一饮,热时不渴,胸痞,
此偏
于伏暑中之湿多者也。惟日已久,又加误补下行,邪已深入为难治。勉与宣通经络三焦,导
邪外出,毋使久羁。
桂枝(三钱) 防己(四钱) 杏仁(五钱) 青蒿(三钱) 半夏(三钱) 黄芩(三钱) 茯苓
(五钱) 蔻仁(二钱) 广皮(三钱) 煨草果(八分) 片姜黄(二钱)
十五日 阅来札知汗多而寒热减,舌白滑苔退,食后不饱闷,是伏邪已有活动之机。但
阴疟
发于戌亥时,不见日光,虽屡用升提,使邪外出法,毫不见早,大可虑也。勉与原方内加草
果分量,去茯苓、蔻仁,再加急走之蜀漆,活血络之当归。
桂枝(三钱) 柴胡(三钱) 半夏(三钱) 青蒿(一钱) 防己(三钱) 杏仁(四钱) 黄芩
炭(
三钱) 广皮炭(三钱) 草果(二钱) 姜黄(二钱) 蜀漆(三钱) 当归(三钱) 生苡仁(五钱

十二月 阅来札知寒热降序而未尽除,停饮痹痛太甚。议减治疟之品,加宣饮与痹之药
。然大有病退正衰之虑,饮与痹皆喜通不喜守,大忌呆补,奈何。
桂枝(五钱,三四帖后手背痛不减加至八钱或一两) 广皮(五钱) 防己(四钱) 青蒿(
二钱)
柴胡(三钱,寒热如再减二药亦须减) 山甲片(一钱,炒) 蜀漆(二钱,寒热微则去之)
生苡仁(五钱) 人参(一钱) 生姜(三钱) 半夏(六钱) 茯苓皮(五钱) 煨草果(二钱) 片
姜黄(三钱)
煎四大茶杯,分四次服,七日必须来信。
初十日 以后忽寒忽热,已非呆于寒热者可比。十五日寒大减,十八日寒热又减,二十
日申
酉时似发非发,俱属佳处。但手背之痛,左甚于右,伏邪甚深,腹左之块,即系疟母一类,
不过胁腹之别耳。合观寒多热少,当与补阳,议于原方内减柴胡、青蒿,加桂枝。其人参似
非高丽参可比,盖人生世上不可留后悔也。其疟母每日空心服化 回生丹一丸,开水送下。
盖化 丹中,原有鳖甲煎丸在内也,即久病在络,亦须用之。又天士先生云∶三时热病,病
久不解者,每借芳香以为搜逐之用。此证犹在畏途,不可随便饮啖也。
于前方内减∶青蒿(钱半) 柴胡(钱半) 加
桂枝(一钱)
杨 二十四岁 丙戌二月十一日 伏暑自上年八月而来,邪已深入,三日一作,寒多热
少,亦宜通宣三焦为要法。
青蒿(三钱) 蔻仁(一钱) 蜀漆(一钱) 桂枝(三钱) 杏仁(二钱) 黄芩(钱半,炒)
苡仁(三钱) 柴胡(钱半)
服一帖而寒退,热反多,此阴邪已化热,去柴胡、桂枝,重用通宣三焦,加广皮、半夏
以和脾胃。

<目录>卷五
<篇名>伤寒
属性:五十八岁 癸酉二月初一日 太阳中风,尚未十厘清解,兼之湿痹髀痛。
桂枝(四钱) 浓朴(二钱) 蚕砂(三钱) 杏仁(三钱) 防己(三钱) 茯苓皮(五钱) 姜
黄(二钱) 炙甘草(钱半) 广皮(钱半)
二帖。
初二日 行经络而和脾胃,则风痹自止。
桂枝(八钱) 白芍(四钱,炒) 半夏(五钱) 防己(六钱) 炙甘草(三钱) 生白术(五
钱) 生姜(五片) 大枣(二个)
水八杯,煮三杯,分三次服,头一次啜稀粥,令微汗佳,二三次,不必食粥。
初五日 左脉沉紧,即于前方加∶
熟附子(五钱)
初六日 脉洪大而数,经络痛虽解而未尽除,痹也;小便白而浊,湿也。
桂枝(三钱) 泽泻(三钱) 黄柏炭(一钱) 通草(三钱) 杏仁(五钱) 滑石(五钱) 苡
仁(五钱) 茯苓皮(五钱) 猪苓(三钱)
初九日 昨服开肺与大肠痹法,湿滞已下,小便亦清,但大便与瘼中微有血迹,证从寒
湿化
热而来,未便即用柔药以清血分。今日且与宣行腑阳,右脉仍见数大,可加苦药。如明日血
分未清,再清血分未迟。
杏仁泥(三钱) 黄柏炭(一钱) 黄芩炭(二钱) 陈皮(钱半) 苡仁(五钱) 半夏(三钱)
滑石(五钱) 浓朴(二钱) 细苏梗(一钱)
头煎两杯,二煎一杯,分三次服。
初八日 舌苔仍有新白,衣被稍薄则畏寒,身热已退,阳虚湿气未尽无疑。
桂枝(三钱) 苡仁(五钱) 白芍(二钱炒) 陈皮(钱半) 半夏(五钱) 生茅术(二钱)
杏仁(三钱) 浓朴(二钱) 全当归(钱半)
煎服均如前法。二帖。
初十日 诸证向安,惟营气与卫不和,寐不实,寐后自觉身凉,以调和营卫为主。
桂枝(三钱) 苡仁(五钱) 大枣(二个) 白芍(三钱) 陈皮(钱半) 炙甘草(二钱) 半
夏(六钱) 生姜(三片) 茯苓(三钱)
六帖。
十六日 营卫已和,即于前方内加∶
胶饴(三钱) 白芍(二钱成五钱)
七帖而安。
唐 氏三十八岁 太阳中风漏汗,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六钱) 熟附子(三钱) 炙甘草(三钱) 焦白芍(四钱) 生姜(三片) 大枣(三个)
煮三杯,分三次服。
十七日 中风漏汗,兼之肾水上凌心,心悸腹痛,昨用桂枝加附子汤,诸症悉退。今左
脉沉
缓。右脉滑,表虽清而浊阴未退。议苓桂伐肾邪,归茴温冲脉,吴萸、半夏、生姜两和肝胃
,白芍以收阴气,合桂枝而调营卫,加黄芩以清风化之热。合诸药为苦辛通法,此外感之余
,兼有下焦里证之治法也。
桂枝(四钱) 全当归(三钱) 小茴香(三钱,二味同炒) 半夏(四钱) 吴萸(三钱) 青
皮(钱半) 焦白芍(二钱) 茯苓(五钱) 黄芩炭(一钱) 生姜(三片)
甘澜水煎成三杯,分三次服。
十九日 脉缓浊阴久居,兼有滞物续下,用药仍不外苦辛通法,稍加推荡之品,因其势
而导之。大意通补阳明之阳,正所以驱浊阴之阴。若其人阳明本旺,胃阴自能下降,六腑通
调,
浊阴何以能
聚,再胃旺自能坐镇中州,浊阴何以能
越胃而上攻心下,反复推求,病情自见。
淡吴萸(三钱) 小茴香(三钱,同炒黑) 桂枝尖(四钱) 浓朴(三钱) 川楝子(二钱)
黄芩
炭(一钱) 小枳实(钱半) 乌药(二钱) 青皮(钱半) 广木香(一钱) 焦白芍(二钱) 陈皮
(一钱) 茯苓(三钱)
二十二日 凡痛胀滞下,必用苦辛通法,兼护阳明,固不待言。前法业已见效,细询病
已十
余年,以半产后得之,误用壅补成之。按久病在络再痛胀偏左下至少腹板着,其中必有瘀滞
,非纯用汤药所能成功。盖汤者荡也,条肠胃和通百脉,固其所长。至于细雕密镂,缓行横
络,是其所短,非兼用化症回生丹缓通不可。且阳剂过重,有症散为蛊之虞,不得不思患
预防也。
桂枝尖(一钱) 乌药(钱半) 浓朴(一钱) 全当归(一钱,炒黑) 半夏(五钱) 地榆炭
(一
钱) 小茴香(二钱,炒) 川楝子(二钱) 黄芩炭(一钱) 白芍(二钱,炒) 黄连(八分)
广皮炭(八分) 两头尖(二钱) 广木香(八分) 桃仁(钱半,炒) 红花(七分) 郁金(一钱)
降香末(二钱)
甘澜水煎,前后四杯,日三夜一,分四次服。四帖。
昔李东垣有方用药至三十余味者,张仲圣鳖甲煎丸,亦有三十几味,后人学问不到,妄
生议
论。不知治经治以急,急则用少而分量多。治络治以缓,缓则用多而分量少。治新则用急,
治旧则用缓。治急可用独,治旧必用众。独则无推诿而一力成功,众则分功而互相调剂,此
又用药多寡之权冲也。
兼服化症回生丹一粒。
二十七日 宣络法兼两和肝胃。
全当归(三钱) 制香附(二钱) 小茴香(三钱,炒黑) 半夏(三钱) 川芎(五分) 青皮
(八
分,炒) 丹皮(三钱,炒) 沙苑子(三钱) 白芍(六钱,炒) 二十八日 寐仍不实,于前
方内加∶
半夏(二钱) 生苡仁(六钱)
服三帖。
初二日 案仍前。
全归(三钱) 制香附(钱半) 干姜炭(五分) 小茴香(三钱) 降香末(二钱) 高良姜(
二分) 青皮(八分) 广皮炭(八分) 乌药(二钱) 半夏(五钱) 桃仁泥(钱半)
三帖。
初五日 络瘀多年,腹痛胀攻胃,食后 胀。今搜去络中瘀滞,饥甚则如刀刮竹,络气
虚也,与通补络法。
归身(三钱) 龙眼肉(三钱) 白芍(六钱,炒) 杞子(三钱,炒) 丹皮(三钱) 小茴香
(一钱) 丹参(三钱)
九帖全愈。
吴氏 二十三岁 二月二十一 头项强痛而恶寒,脉缓有汗,太阳中风,主以桂枝汤。
桂枝(三钱) 白芍(二钱) 炙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二个)
水五杯,煮二杯。第一杯服后,即食稀热粥,令微汗佳。有汗二杯,不必食粥,无汗仍
然。
二十四日 不解,于前方内加∶
羌活(五钱)
二十五日 服前方已,脉静身凉,不肯避风,因而复中,脉紧无汗,用麻黄汤法。
麻黄(三钱,去节) 羌活(三钱) 桂枝(三钱) 白芍(三钱) 炙甘草(二钱) 生姜(三
片) 大枣(二个)
煮二杯,分二次服。
二十六日 服前药不知身重疼痛,其人肥而阳气本虚,平素面色淡黄,舌白湿气又重,
非加助阳胜湿之品不可。于前方内加∶
麻黄(五钱成八钱) 桂枝(二钱成五钱) 炙甘草(一钱成三钱) 杏仁(三钱) 白术(五
钱) 熟附子(三钱)
水五碗,先煮麻黄去上沫,入诸药取两碗,分二次服,服一碗而汗出愈。
唐 五十九岁 三月十六日 头痛恶寒,脉紧,言蹇,肢冷,舌色淡,太阳中风,虽系
季春,天气早间阴晦,雨气甚寒,以桂枝二麻黄一法。
麻黄(三钱,去节) 桂枝(六钱) 炙甘草(三钱) 杏仁(五钱) 生姜(六片) 大枣(二
个)
煮三杯,得微汗,止后服,不汗,再服。不汗促役其间。
十八日 原方倍麻黄,减桂枝,加∶
附子(三钱)
二帖。
十八日 原方再服一帖。
十九日 诸证悉减,药当暂停以消息之。
二十日 中风表解后,言蹇减食则汗头行痛,舌白滑,脉微紧,宜桂枝加附子汤,除风
实表护阳。
桂枝(六钱) 白芍(四钱,炒) 炙甘草(二钱) 附子(三钱) 生姜(五片) 大枣(二个)
水五杯,煮二碗,分二次服,渣再煮一碗服。
二十一日 表解后复中,恶寒胸结,舌苔浓而白,脉迟紧里急。
桂枝(六钱) 苍术(三钱) 附子(四钱) 干姜(三钱) 苡仁(五钱) 茯苓(五钱) 浓朴
(三钱) 枳实(二钱) 陈皮(二钱)
日二帖。
二十二日 于前方内加∶
炙甘草(二钱) 生姜(二两) 去茯苓 减苡仁
日二帖。
二十三日 诸证悉衰,当减其制,照前日方,日一帖。
二十四日 中风表解后,余邪入里,舌黄身热胸痞,议泻心汤泻其痞。
干姜(五钱) 生姜(五钱) 黄芩(五钱,炒) 黄连(二钱,炒) 半夏(六钱)
头煎二杯,二煎一杯,分三次服。
先寒后热,胁痛腰痛,少阳证也,议从少阳领邪外出太阳法。
柴胡(六钱) 黄芩(三钱) 党参(三钱) 桂枝(四钱) 半夏(钱半) 炙甘草(三钱) 羌
活(钱半) 生姜(三片)
寒热后,寒退热存,胁胀。
半夏(五钱) 炙甘草(钱半) 陈皮炭(钱半) 生姜(三钱) 黄芩(四钱) 香附(三钱)
郁金(二钱) 大枣(二个)
张 二十五日 今年风木司天,现下寒水客气,故时近初夏,犹有太阳中风之症。按
太阳
中风,系伤寒门中第一关,最忌误下。时人不读唐晋以上之书,故不识症之所由来。仲景谓
太阳至五六日太阳证不罢者,仍从太阳驱出,宜桂枝汤。现下头与身仍微痛,既身热而又仍
恶风寒,的是太阳未罢,理宜用桂枝汤,但其人素有湿热,不喜甘,又有微咳,议于桂枝汤
内去甘药,加辛燥,服如桂枝汤法。
桂枝(六钱) 陈皮(三钱) 白芍(四钱) 半夏(四钱) 杏仁(三钱)
二十六日 太阳中风,误下胸痞,四五日太阳症未罢。昨用太阳证仍在例之桂枝法,今
日恶
寒已罢,头目已清,惟胸痞特甚,不渴舌白而壮热,泄泻稀水频仍。仲景法云病发于阳而误
下成胸痞者,泻心汤主之。今用其法,再经谓脉不动数者为不传经也。昨日已动数太甚,断
无不传之理,可畏在此。
干姜(五钱) 茯苓(五钱,连皮) 半夏(五钱) 生姜(三片) 黄连(三钱)
二十七日 太阳中风误下,前日先与解外,昨日太阳证罢,即泻胸痞。今日胸痞解,惟
自利
不渴,舌灰白,脉沉数。经谓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太阴宜温,但理中之甘草,人参,恐
不合拍,议用其法而不用其方。
干姜(五钱) 半夏(六钱) 苍术炭(四钱) 生姜(四钱) 陈皮炭(二钱) 茯苓(一两,
连皮)
二十八日 太阳中风,先与解外,外解已即与泻误下之胸痞,痞解而现自利不渴之太阴
证。
今日口不渴而利止,是由阴出阳也,脉亦顿小其半。古云脉小则病退。但仍沉数,身犹热而
气粗不寐,陷下之余邪不净。仲景《伤寒论》谓真阴已虚,阳邪尚盛之不寐,用阿胶鸡子黄
汤。按∶此汤重用芩连。议用甘草泻心法。
甘草(三钱) 黄芩(四钱) 半夏(五钱) 黄连(三钱) 生姜(三钱) 大枣(二个) 茯苓
(三钱)
二十九日 脉沉数,阴经热阳经不热,是陷下之余邪在里也。气不伸而哕,哕者伤寒门
中之大忌也,皆误下之故。议少用丁香柿蒂汤法,加芩、连以彻里热,疏逆气。
公丁香(二钱) 黄芩(三钱) 柿蒂(九个) 黄连(一钱) 陈皮(二钱) 姜汁(三匙冲)
初一日 误下成胸痞自利,两用泻心,胸痞自利俱止。但陷下之邪,与受伤之胃气,搏
而成
哕。昨用丁香柿蒂汤去人参加芩连,方虽易,仍不外仲圣苦辛通降之法。病者畏而不服,今
日哕不止而左脉加进,勉与仲圣哕门中之橘皮竹茹汤,其力量降前方数等矣。所以如此用者
,病多一日,则气虚一日,仲圣于小柴胡汤中即用人参,况误下中虚者乎。
陈皮(六钱) 生姜(五钱) 炙甘草(四钱) 竹茹(五钱) 大枣(四枚) 半夏(三钱) 人
参(二钱,如无以洋参代)
十七日 误下中虚,气逆成哕,昨与金匮橘皮竹茹汤,今日哕减过半。古谓效不更方,
仍用前法。但微喘而舌苔白,仲圣谓喘家加浓朴杏子佳,议于前方内。加∶
浓朴(二钱) 杏仁(三钱) 柿蒂(三钱)
十九日 误下之陷证,哕而喘,昨连与橘皮竹茹汤,一面补中,一面宣邪。兹已邪溃诸
恶候
如失,脉亦渐平,但其人中气受伤不浅,议与小建中汤加橘皮、半夏,小小创建中气,调和
营卫,兼宣胃阳,令能进食安眠。
白芍(六钱,炒) 生姜(三片) 半夏(四钱) 桂枝(四钱) 大枣(二枚) 陈皮(一钱)
炙甘草(三钱) 饴糖(一两,去渣后化搅匀再上火二三沸)
煮三杯,三次服。
病解后微有饮咳,议与小建中去饴糖,加∶
半夏 陈皮 茯苓 苡仁 蔻仁 杏仁
初六日 病后两服建中,胃阳已复,脾阳不醒,何以知之?安眠进食,是胃阳起。舌起
白滑
苔,小便短,大便不解,脉乍数,是脾阳未醒,而上蒸于肺也。议与宣利三焦法,以醒脾阳

杏仁(五钱) 半夏(五钱) 茯苓(五钱) 陈皮(三钱) 苡仁(五钱) 枳实(三钱) 通草
(一钱) 益智仁(一钱)
初八日 大小便已利,脉仍洪数,舌白滑苔未除,仍宜苦辛淡法,转运脾阳,宣行湿热

杏仁(三钱) 苍术炭(三钱) 蔻仁(钱半) 黄芩炭(二钱) 陈皮(钱半) 黄柏炭(三钱)
茯苓皮(五钱) 半夏(五钱) 苡仁(五钱)
十一日 脉仍沉数,舌苔反白滑,仍宜建中行湿以除伏邪。湿最伤气,非湿去气不得健
,与急劫湿法。
蔻仁(钱半) 黄芩炭(二钱) 杏仁(三钱) 陈皮(钱半) 黄柏炭(二钱) 半夏(五钱)
益智仁(二钱) 苡仁(五钱) 煨草果(四钱) 制苍术(四钱) 茯苓皮(五钱)
煮三杯,周十二时服完。
吴 五十六岁 十一月十二日 内热外寒,兼发痰饮,喉哑,咳嗽,痰多,头痛,恶寒
,脉浮,与麻杏石甘汤。
麻黄(五钱,去节) 半夏(一两) 生石膏(六两) 桔梗(六钱) 杏仁(八钱) 陈皮(四
钱) 炙甘草(四钱)
煮四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汗后勿见风。
十四日 肺脉独浮,去∶
麻黄(三钱)
十七日 脉浮,喉哑,咳嗽,痰多。
麻黄(三钱) 杏仁(六钱) 陈皮(三钱) 生石膏(四两) 桔梗(五钱) 半夏(六钱) 炙
甘草(二钱)
二十三日 脉浮,喉哑,咳嗽,痰多,内饮招外风为病,与大青龙法。
麻黄(五钱) 杏仁(八钱) 陈皮(五钱) 生石膏(四两) 炙甘草(三钱) 半夏(八钱)
桔梗(五钱) 生姜(三钱) 大枣(二钱)
头煎三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
二十四日 病减者减其制,减麻黄二钱,去陈皮、姜、枣,加木通,小便短故也。
二十七日 喉复哑,脉洪数,小便已长,前方去木通,加∶
石膏(二两)
赵 十三岁 十一月二十九日 头痛,脉浮,弦不甚紧,无汗,与杏苏法。
杏仁(二钱) 羌活(一钱) 生姜(三片) 苏叶(三钱) 甘草(钱半) 大枣(二枚) 防风
(二钱) 桔梗(三钱)
煮两杯,先服一杯,覆被令微汗,不可使汗淋漓。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第二杯,再
不汗再作服,以得汗为度。汗后避风,只可啜稀粥,戒一切荤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