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地理龙脉:关注风水——看图识风水 中

 幸运草wrh 2013-12-20

看图说风水
 地图,在今天看来,多是作为询途问路的指南,因为它是非常翔实的,对地物的绝对和相对位置有很高的忠实度。不过中国古地图就不尽然了,许多地图不够精确,只是用写意的手法描绘一个大致位置。但是就是这种写意,却将中国古代城市的地理格局完好地保存下来,使我们今天透过古地图还能见到古代城市营造布局中的风水思想。

老 昆明
 三面湖光抱城廓 四面山势锁烟霞
中国地理龙脉:关注风水鈥斺斂赐际斗缢 <wbr>中
  
  《尚书》记载,公元前1125年,周成王想将都城由丰京迁到洛邑,便派周公先到洛邑占卜和踏勘,选定城址。周公卜于黄河北黎水上(今河南浚县东北),不吉;便卜涧水东、水西,惟近洛邑有吉兆;又卜水东,也惟洛邑有吉兆。于是绘制地图呈献给周成王,并以此为依据筑周城和王城。这幅地图后来被尊为《洛邑图》,是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城市地图,现已亡佚。由此可见,古代选定城址和设计城市,是要占卜也就是看风水的,占卜所得而绘制的地图,必定要反映有关这个城市的风水思想。于是,当古城旧貌今难寻时,珍稀的古地图却能让我们看到中国古代城市的风水表现。
中国地理龙脉:关注风水鈥斺斂赐际斗缢 <wbr>中
  根据风水的理论,城市的选址和营造最最重要的就是选择一个吉祥安全的地方。这个吉祥安全的评价标准,包含了对地形、水流和方位的要求。地形,多是选择马蹄形的隐蔽地形,以马蹄形的山丘为靠背,前能临水,而且要寻找最吉祥的地点——风水穴来落址。风水穴一般位于山脊当中主山峰的山脚下。在所有环绕风水穴的山体中,被称作“四神砂”的最为重要,它们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及玄武,位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至于水,吉祥地本身必须是干燥的,但距其不远处应有曲折环抱的水流淌。方位,一般来说是向阳方向,朝南最佳。那么在古地图里这些风水原则是不是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呢?
  我曾多年研究古地图,在泛黄的旧纸堆里揣摩古人的心思。在清代《云南府志》中有一幅《云南府属舆地总图》,这幅图描绘的是当时云南府城所在地,也就是现在昆明市老城区范围,从中能否看出古代昆明城的风水大势呢?
  这是一幅比较粗略的景观地图。雉堞状符号绘制的城墙,把古老的昆明城围合成一个近似正方形的封闭空间。城外群山环绕,河水蜿蜒。在城南,浩瀚的滇池交汇融合,形成外环的封闭空间。果然是风水选址注重的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坐北朝南之宝地:
  北边有山(俗称长虫山),来势若鸾停鹄立,它就是昆明的主山。此山向南逐级而下,依次为商山、螺峰山、五华山、祖遍山,如玄武垂首,包容有情,端丽尊贵,安泰吉祥,昆明城就建在它最为关照的明堂点穴之位。至此,我们已经窥见当年城市选址营造的匠心之始。东边,由北向南是鹦鹉山、金马山等峰峦重叠,逶迤绵亘,如长龙蜿蜒游动,环抱明堂,此乃青龙。西边,由北向南是妙高山、玉案山(就是现在有名的棋盘山)、进耳山(也被称作笔架山)、碧鸡山、太华山、罗汉山等,连峰度脉暗藏深壑,秀峻挺拔苍崖万丈。南边,滇池水满盈野,荻苇蔽天,绿杨铺岸,渔火隐隐,江空月明,与北、东、西三面群山、重重朝案形成绝妙对景,此乃天造地设之佳境!难怪诸多文杰瞻峦嘘唏,赞颂昆明“三面湖光抱城廓,四面山势锁烟霞。滇池岸边浑如锦,春城四季满鲜花”。
中国地理龙脉:关注风水鈥斺斂赐际斗缢 <wbr>中

  除此之外,风水中还有一个对于城市或区域至关重要的概念——水口,在这幅图中有没有体现呢?让我们来看其山水格局。
  东边,有两条主要河流——金汁河和盘龙江,蜿蜒回旋,平行而下,南流注入滇池。这是流自青龙的水,为阳水。盘龙江到了城东南官渡一带折向西为玉带河,然后又分一支西流为永畅河,进而折向北与护城河相通。
  西边有白虎之玉案山水、进耳山水等,皆东南与滇池相通,这是阴水。东边金马山处,北来之水遇山东折,回环之后,继续向南向东流向平坦宽阔的城南,直至汇注滇池。山顶建有一塔。看来,这就是昆明的上水口了,它处于八卦“巽位”,为吉方。中国古代很多城市的水口都位于此方位。西边碧鸡山如一把锁钥,似欲扼住西北而去之水,这里就是昆明的下水口。风水上讲,上下水口,合为天门地户,左右着城市的财运。城四周诸山左旋自西而南而东,诸水右旋自东而南而西,志书上说,此乃阴阳互根,点出了昆明城的风水大势。
  水口被认为是一个象征城市的生命源泉,古往今来,人们竭力美化它,讴歌它,修建塔寺崇拜它。我们在图上看到,东边的金马山上就建有金马寺塔。与它隔水相望,滇池西岸的碧鸡山上又筑有碧鸡关,双双夹峙,气宇轩昂。有清人赵拱的诗《望昆明池》为证:
   巨浸东南是古滇,茫茫池水势吞天。
  碧鸡莫渡栖平岭,金马难行繁野田。
  塔秀近扶双寺月,城高遥锁百族烟。
  炎风盼得昆明到,何日开襟向北旋。

  
乾隆年间道士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也描绘了昆明城的风水意象:“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篙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这里形容东边的金马山像奔腾的神驹,西面的碧鸡山像灵动的飞鸟,北边的长虫山像起伏蠕动的长蛇,南面的白鹤山偎依碧水,像羽毛白洁的仙鹤翩翩起舞,正是一幅吉祥如意的风水图画啊!古老的昆明,就是在这样一个安宁吉祥的环境中、在无数代人对其山川形势的赞美讴歌中发育和成长。一幅地图,它没有绘制详细的道路、屋舍,也没有标明具体的里程,甚至地物的相对位置、大小形状都大有偏讹,但它却如此有用。古人不仅据它选址造城,而且还赋予它强烈的感情色彩,这种感情色彩就是对地方最美好最重要的地物的依恋和美化。这种依恋和美化,尽管地图的方寸如此狭小,地图的容量如此有限,地图的绘制如此粗陋,但它也从未被忽略过,并且世代相传。 
中国地理龙脉:关注风水鈥斺斂赐际斗缢 <wbr>中

  金马牌坊
  这是民国时期矗立在昆明商业街上的金马牌坊。当时这条街上东有金马坊,西有碧鸡坊。坊名分别取自昆明东西的两座山:金马山和碧鸡山。两山夹峙,既是护卫着昆明城的水口,也即所谓财源。根据八卦,东南为巽位,属财位,故老昆明将商业街建在城东南也是颇有风水用意的。
福音大师:昆明风水史
  
  生气盎然的滇池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这是乾隆年间道士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中对滇池的描绘。滇池位于昆明城西南,又叫昆明湖,古称滇南泽,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高原湖泊,也是全国第六大淡水湖。现在的滇池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最宽处约13公里,总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容水量约为15.7亿立方米,素称“五百里滇池”。滇池东西两岸有金马山、碧鸡山夹峙,南北有长虫山、白鹤山遥望,池上烟波浩淼,碧波万顷。按照风水的说法,它为昆明城增添了源源不断的生气。如果从现代科学角度理解,如此大面积的湿地,使湖滨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充足的水源也有利于灌溉和航行,这都是保证一座城市繁荣的重要因素。
中国地理龙脉:关注风水鈥斺斂赐际斗缢 <wbr>中

    昆明古今示意图
  老昆明城的选址与营造,在这张云南府属舆地全图(左)中展示得一清二楚:即使是从现代遥感地图(下)上观看,昆明也属于风水格局极佳之地。北有长虫山依靠,南有滇池濒临,城东城西各有群山与碧水夹峙、环绕。山是逶迤绵亘,水是屈曲生情,城则方正威严。由北到南,官府、衙门,次第摆开。有趣的是,现代昆明城就是以五华山为中轴线布局的。地处云贵高原的昆明,也是一座极有特色的山水城市。
     
  古老的昆明就是在一个安宁吉祥的环境中、在无数代人对其山川形势的赞美讴歌中发育和成长的。
  
  根据风水的理论,城市的选址和营造最最重要的就是选择一个吉祥安全的地方。这个吉祥安全的评价标准,包含了对地形、水流和方位的要求。地形,多是选择马蹄形的隐蔽地形,以马蹄形的山丘为靠背,前能临水,而且要寻找最吉祥的地点——风水穴来落址。风水穴一般位于山脊当中主山峰的山脚下。在所有环绕风水穴的山体中,被称作“四神砂”的最为重要,它们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及玄武,位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至于水,吉祥地本身必须是干燥的,但距其不远处应有曲折环抱的水流淌。方位,一般来说是向阳方向,朝南最佳。那么在古地图里这些风水原则是不是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呢?
中国地理龙脉:关注风水鈥斺斂赐际斗缢 <wbr>中

  我曾多年研究古地图,在泛黄的旧纸堆里揣摩古人的心思。在清代《云南府志》中有一幅《云南府属舆地总图》,这幅图描绘的是当时云南府城所在地,也就是现在昆明市老城区范围,从中能否看出古代昆明城的风水大势呢?
  这是一幅比较粗略的景观地图。雉堞状符号绘制的城墙,把古老的昆明城围合成一个近似正方形的封闭空间。城外群山环绕,河水蜿蜒。在城南,浩瀚的滇池交汇融合,形成外环的封闭空间。果然是风水选址注重的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坐北朝南之宝地:
  北边有山(俗称长虫山),来势若鸾停鹄立,它就是昆明的主山。此山向南逐级而下,依次为商山、螺峰山、五华山、祖遍山,如玄武垂首,包容有情,端丽尊贵,安泰吉祥,昆明城就建在它最为关照的明堂点穴之位。至此,我们已经窥见当年城市选址营造的匠心之始。东边,由北向南是鹦鹉山、金马山等峰峦重叠,逶迤绵亘,如长龙蜿蜒游动,环抱明堂,此乃青龙。西边,由北向南是妙高山、玉案山(就是现在有名的棋盘山)、进耳山(也被称作笔架山)、碧鸡山、太华山、罗汉山等,连峰度脉暗藏深壑,秀峻挺拔苍崖万丈。南边,滇池水满盈野,荻苇蔽天,绿杨铺岸,渔火隐隐,江空月明,与北、东、西三面群山、重重朝案形成绝妙对景,此乃天造地设之佳境!难怪诸多文杰瞻峦嘘唏,赞颂昆明“三面湖光抱城廓,四面山势锁烟霞。滇池岸边浑如锦,春城四季满鲜花”。
中国地理龙脉:关注风水鈥斺斂赐际斗缢 <wbr>中
  除此之外,风水中还有一个对于城市或区域至关重要的概念——水口,在这幅图中有没有体现呢?让我们来看其山水格局。
  东边,有两条主要河流——金汁河和盘龙江,蜿蜒回旋,平行而下,南流注入滇池。这是流自青龙的水,为阳水。盘龙江到了城东南官渡一带折向西为玉带河,然后又分一支西流为永畅河,进而折向北与护城河相通。
  西边有白虎之玉案山水、进耳山水等,皆东南与滇池相通,这是阴水。东边金马山处,北来之水遇山东折,回环之后,继续向南向东流向平坦宽阔的城南,直至汇注滇池。山顶建有一塔。看来,这就是昆明的上水口了,它处于八卦“巽位”,为吉方。中国古代很多城市的水口都位于此方位。西边碧鸡山如一把锁钥,似欲扼住西北而去之水,这里就是昆明的下水口。风水上讲,上下水口,合为天门地户,左右着城市的财运。城四周诸山左旋自西而南而东,诸水右旋自东而南而西,志书上说,此乃阴阳互根,点出了昆明城的风水大势。
  水口被认为是一个象征城市的生命源泉,古往今来,人们竭力美化它,讴歌它,修建塔寺崇拜它。我们在图上看到,东边的金马山上就建有金马寺塔。与它隔水相望,滇池西岸的碧鸡山上又筑有碧鸡关,双双夹峙,气宇轩昂。有清人赵拱的诗《望昆明池》为证:
  
    巨浸东南是古滇,茫茫池水势吞天。
  碧鸡莫渡栖平岭,金马难行繁野田。
  塔秀近扶双寺月,城高遥锁百族烟。
  炎风盼得昆明到,何日开襟向北旋。
  
乾隆年间道士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也描绘了昆明城的风水意象:“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篙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胜利堂史话-DSCN5317.JPG
昆明胜利堂
  这里形容东边的金马山像奔腾的神驹,西面的碧鸡山像灵动的飞鸟,北边的长虫山像起伏蠕动的长蛇,南面的白鹤山偎依碧水,像羽毛白洁的仙鹤翩翩起舞,正是一幅吉祥如意的风水图画啊!古老的昆明,就是在这样一个安宁吉祥的环境中、在无数代人对其山川形势的赞美讴歌中发育和成长。一幅地图,它没有绘制详细的道路、屋舍,也没有标明具体的里程,甚至地物的相对位置、大小形状都大有偏讹,但它却如此有用。古人不仅据它选址造城,而且还赋予它强烈的感情色彩,这种感情色彩就是对地方最美好最重要的地物的依恋和美化。这种依恋和美化,尽管地图的方寸如此狭小,地图的容量如此有限,地图的绘制如此粗陋,但它也从未被忽略过,并且世代相传。
  
  体象天地的规划方法,是古人对天、地、人之间某种同形同构之间的把握,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温州旧地
   山如北斗 城似锁

中国地理龙脉:关注风水鈥斺斂赐际斗缢 <wbr>中  
  古代的风水理论,讲究“一邦有一邦之仰止,一邑有一邑之观瞻”。因此,虽然我们披阅诸多古代地图时体会到的城市选址营造格局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是具体做起来,因地制宜还是最重要的。《管子?乘马》中言,“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用水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风水又是非常复杂和灵活的。其中,有一种追求“宇宙图景”的思想,把城市设计成星宿的象征。这种体象天地的规划方法,不是一种简单的比附,而是古人对天、地、人之间某种同形同构关系的把握,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同时,风水的“形胜”思想,又讲究利用天然险阻作屏障,如《周易》说:“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周礼?夏官》还主张建城“若有山川,则因之”。对此,以当闽浙之冲、控山负海的古代温州城的选择营造最有代表意义。
  温州古为瓯地,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在此地置温州,自此以后,历1300余年至今,州名无改,州境亦无大变。只不过,昔日温州府城的面貌,今天早已消失和淹没在现代化的繁华的温州市区内了。
中国地理龙脉:关注风水鈥斺斂赐际斗缢 <wbr>中

  志书记载,温州城(当时为永嘉郡郡治)最初的选址布局,为东晋哲学家和风水大师郭璞所定。郭璞是个奇人,诗赋经籍样样精通,东晋时从山西避乱南下,客寓温州,恰逢永嘉设郡并要进行郡城的选址营造,当地人便请他为郡城占卜。按风水普遍规律,城应建在瓯江北岸,坐北朝南。然而郭璞经过实地勘察,对南北两岸的土壤取样比较后发现,北岸土轻,南岸土重,于是决定把城建在南岸。
  当时,郭璞登上南岸的西郭山(后改名郭公山),见数峰错立,状如北斗,华盖山锁斗口,便对父老乡亲说:若城绕山外,当骤富盛,但不免兵戈水火;城于山,则寇不入斗,可长保安逸。因城于山,故号斗城。郭璞还设计在城内开凿二十八口水井(现在还存有几口),象征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以解决城内人民的用水。同时,又考虑到如果发生战争,城池被围,饮水截断,更在城内开凿五个水塘,各潭与河相通,最后注入瓯江。风水上解释,就是“城内五水配于五行,遇潦不溢”。
  距离郭璞700多年后,北宋方腊聚众起义,势不可当,起义军三个月内接连攻陷今建德、歙县、杭州、金华、衢县、丽水六县市。但当起义军挟其声威攻到温州城时,虽然围困温州40余日,却始终不能破城,只得撤军。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屡犯我沿海今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各地,攻陷城池无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又攻入杭州,烧毁雷峰塔。而温州城自嘉靖三十一年至四十二年的11年中,共六次遭倭寇侵犯,但敌人都未能攻入城内。这里面除了守城军民顽强抵抗外,郭璞最初的“斗城”设计,恐怕也有很大功劳。温州有古歌谣为赞:“七山如北斗,城锁几重重,斗口在何处,正当华盖峰。”   
  在郭璞建城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北宋时的温州城已经非常繁华,有诗云:“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帏绕画楼。是处有花近我笑,何时无月逐人游。西湖赏晏争标日,多少珠帘不下钩!”
  温州古城设计营造的风水思想,构思巧妙,通过北斗、二十八宿和五行等配置,集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对现代城市规划设计或许仍有借鉴意义。郭璞量土之事,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今天的地质勘探已经证实,瓯江北岸地质情况确实不如南岸,因为北岸土壤为流水冲刷沉积下来的江涂泥而成,基础不实,承载力不大。而南岸土壤是山区冲刷沉积的沙砾土,基础厚实,承载力强,保证了城市地基的稳定。
  郭璞这充满智慧的杰作,令温州人世代平安,为此瓯人多有赞颂,并在西郭山下建郭公祠以志纪念。
  
  从江北眺望江南
中国地理龙脉:关注风水鈥斺斂赐际斗缢 <wbr>中
中国地理龙脉:关注风水鈥斺斂赐际斗缢 <wbr>中
  江流浩荡,四面烟波。一条瓯江给温州城带来无限诗意。从江北眺望江南,水天之间,城已不是郭璞当时所选建的城池可比,林林总总的高楼,突破了旧日城墙的束缚,宛如一道城市风景线,凭江矗立。而江心那郁郁葱葱的小岛,仿如案山来朝,给温州增添了极佳的风水意境。自古以来江心岛就有“春城烟雨”、“海淀朝霞”、“瓯江月色”、“罗浮雪影”等江心十景,一座城市能有如此景致相伴,怎能不说是好风水呢。摄影/周斐列  
      温州白象塔影
中国地理龙脉:关注风水鈥斺斂赐际斗缢 <wbr>中

  温州是一座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山水古城,它濒临瓯江,东迎大海。市内水系众多。图中(下摄影/周斐列)这条河流是位于瓯江以南的温瑞塘河,被称为温州的母亲河。温瑞塘河为东晋时人工开凿而成,后经历代疏浚、修筑,形成"八十里荷塘"的景象,是温州山水城市特征的重要标志。现在,温州市计划把温瑞塘河建设成为一条城市塘河、生态塘河、文化塘河、景观塘河。从市区南塘河到仙岩景区的温瑞塘河上,还将重现“塘河八景”。画面中这段景观位于城南,因有建于北宋年间的白象塔而得名“白象塔影”。水曲多情,环抱生气。新老温州的城市意韵通过这多曲的水道与笔直的高速公路已展现出来。右图为温州古城景象。(摄影/宋布军)
  
  “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帏绕画楼”。先人给温州划定的城址,令温州世代繁华,犹如小杭州。
  
  古代的风水理论,讲究“一邦有一邦之仰止,一邑有一邑之观瞻”。因此,虽然我们披阅诸多古代地图时体会到的城市选址营造格局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是具体做起来,因地制宜还是最重要的。《管子?乘马》中言,“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用水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风水又是非常复杂和灵活的。其中,有一种追求“宇宙图景”的思想,把城市设计成星宿的象征。这种体象天地的规划方法,不是一种简单的比附,而是古人对天、地、人之间某种同形同构关系的把握,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同时,风水的“形胜”思想,又讲究利用天然险阻作屏障,如《周易》说:“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周礼?夏官》还主张建城“若有山川,则因之”。对此,以当闽浙之冲、控山负海的古代温州城的选择营造最有代表意义。
  温州古为瓯地,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在此地置温州,自此以后,历1300余年至今,州名无改,州境亦无大变。只不过,昔日温州府城的面貌,今天早已消失和淹没在现代化的繁华的温州市区内了。
中国地理龙脉:关注风水鈥斺斂赐际斗缢 <wbr>中
  志书记载,温州城(当时为永嘉郡郡治)最初的选址布局,为东晋哲学家和风水大师郭璞所定。郭璞是个奇人,诗赋经籍样样精通,东晋时从山西避乱南下,客寓温州,恰逢永嘉设郡并要进行郡城的选址营造,当地人便请他为郡城占卜。按风水普遍规律,城应建在瓯江北岸,坐北朝南。然而郭璞经过实地勘察,对南北两岸的土壤取样比较后发现,北岸土轻,南岸土重,于是决定把城建在南岸。
  当时,郭璞登上南岸的西郭山(后改名郭公山),见数峰错立,状如北斗,华盖山锁斗口,便对父老乡亲说:若城绕山外,当骤富盛,但不免兵戈水火;城于山,则寇不入斗,可长保安逸。因城于山,故号斗城。郭璞还设计在城内开凿二十八口水井(现在还存有几口),象征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以解决城内人民的用水。同时,又考虑到如果发生战争,城池被围,饮水截断,更在城内开凿五个水塘,各潭与河相通,最后注入瓯江。风水上解释,就是“城内五水配于五行,遇潦不溢”。
  距离郭璞700多年后,北宋方腊聚众起义,势不可当,起义军三个月内接连攻陷今建德、歙县、杭州、金华、衢县、丽水六县市。但当起义军挟其声威攻到温州城时,虽然围困温州40余日,却始终不能破城,只得撤军。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屡犯我沿海今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各地,攻陷城池无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又攻入杭州,烧毁雷峰塔。而温州城自嘉靖三十一年至四十二年的11年中,共六次遭倭寇侵犯,但敌人都未能攻入城内。这里面除了守城军民顽强抵抗外,郭璞最初的“斗城”设计,恐怕也有很大功劳。温州有古歌谣为赞:“七山如北斗,城锁几重重,斗口在何处,正当华盖峰。”
  在郭璞建城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北宋时的温州城已经非常繁华,有诗云:“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帏绕画楼。是处有花近我笑,何时无月逐人游。西湖赏晏争标日,多少珠帘不下钩!”
  温州古城设计营造的风水思想,构思巧妙,通过北斗、二十八宿和五行等配置,集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对现代城市规划设计或许仍有借鉴意义。郭璞量土之事,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今天的地质勘探已经证实,瓯江北岸地质情况确实不如南岸,因为北岸土壤为流水冲刷沉积下来的江涂泥而成,基础不实,承载力不大。而南岸土壤是山区冲刷沉积的沙砾土,基础厚实,承载力强,保证了城市地基的稳定。
  郭璞这充满智慧的杰作,令温州人世代平安,为此瓯人多有赞颂,并在西郭山下建郭公以志纪念。
  
   温州古今示意图
中国地理龙脉:关注风水鈥斺斂赐际斗缢 <wbr>中

  温州古城是一个因地制宜的代表,同时又具备风水中宇宙模式的要素。温州城的选址与布局,是东晋哲学家、训诂学家郭璞的杰作。按照风水的原理,城当建于背山面水之处,但是郭璞在考察了这里的地质土壤状况后,却把城址定在江南。因为江南的土比江北的重。其原因是北岸土壤是流水冲刷沉积下来的江涂泥而成,基础不实,承载力不大。而南岸的土壤是山区冲刷沉积的沙砾土,基础厚实,承载力强。当他渡江登临西郭山考察地形时,看见七山环列(一说九山,即含两座小山),形如北斗,遂又确定将城依北斗而建,山含于城中,使七山成为古城的依托,令城池坚固。城入“紫微”,山做屏帷。传说筑城时,天边有白鹿衔杏花而过,人们视此为瑞兆,故温州古城又有"鹿城"和"斗城"之称。从上面的古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温州古城有序的布局,而从下边的这张现代地图中,也可见温州优越的地理位置。
  
中国地理龙脉:关注风水鈥斺斂赐际斗缢 <wbr>中  
   状如北斗星座的温州斗城
  
这是一幅对温州斗城的简略描绘,即使不加解释,我们也可以看到温州城的天然地形与北斗七星的排列极为相似。其中华盖、松台,海坛,西郭四山是北斗的“斗魁”(北斗的四颗斗星称魁),积谷,巽吉、仁王三山像“斗构”(斗柄三星称构)。另外的黄土,灵官二山则是辅弼。正是因为看到如此美妙的地形,郭璞才确立了温州城的布局。他建议跨山筑城,这样可长保安逸,因此城名也为“斗城”。在温州城内,还有多处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设计,如开凿二十八口水井,象征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开五潭水配五行。这样的堪舆思想不能不说是一种东方的智慧。
  
  “千水成垣”,“金城环抱”,优美的自然环境也成就了良好的人文氛围,因此阆中自古以来就是宗教活动和人文胜地。
  
古阆中
  千水成垣 天造地设
中国地理龙脉:关注风水鈥斺斂赐际斗缢 <wbr>中
  
  风水离不开人,没有人文精神,山川就失去了灵气,风水就失去了土壤。人生活在城市中,如果城市的选址营造深受风水思想的影响,那么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内外各种设施的布置安排,就更不能摆脱这种影响了。我们再考察一幅清代道光元年的《阆中治城图》。
  古代阆中历来为西南重镇,嘉陵江迂曲于阆中而经其三面,以风水“水法”而论,正形成“大聚结”,呈“千水成垣”和“金城环抱”之势。江水滋润着肥沃的土地,调节其气候,形成良好的生态,古人称其有“丝盐之利,舟楫之便,可以通四方商贾”。优美的自然环境也成就了良好的人文氛围,因此阆中自古以来就是宗教活动和人文胜地。此图采用平、立面相结合的形象绘法,城外山川大势颇有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笔韵,山秀水曲,端庄绮丽,轻歌曼舞,明堂之中孕育出方正壮阔的阆中城。
  阆中城共开四门,北门偏西,南门偏东,东、南、北皆加筑了瓮城,惟西门缺。从地形上看,应该是西墙距河较近,空间局促所至。查史料记载果真如此:图上阆中是唐宋时格局。汉时城址在城西北,后嘉陵江河床变迁,逐渐向东岸侵蚀,到了唐朝,城址只得东移南迁。为改善西门无瓮城的状况,建城者据风水原理作了弥补。这种弥补在地图中得到完整的反映:我们可以见到西门外有阆风亭、览胜山房、石匮阁、王爷庙、镇水旧铁犀、镇水新石犀、新鱼翅等地物。其风水意象契合《阳宅会心集》所言:“城门者,关系一方制民,不可不辨,总要以迎山接水为主。”又言:“如有月城者,则以外门收之;无月城者,则于城外,建一亭或做一阁,以收之。”月城就是瓮城。西门外未建瓮城,便修筑以上亭、庙、阁、房等,从而克服了西门迎山接水之难,人为地取得了风水吉象。风水的选择,不仅抚慰了人们的心理,而且在景观上进一步构成“西津晚渡”、“石匮凌云”等古阆胜景。
  城内陆物的分布也颇有讲究。全城几何中心位于“中天楼”之处。中国古代“崇方”、“尚中”,所以城中心的确定和安排是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从图上看,“中天楼”位于城中东西南北主干道的交会处,正应风水“天心十道”之喻,乃阆中城正穴。城内街巷,以此为核心四向展开,分别与远山朝对并据为底景,所谓“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对锦屏”(锦屏山位于嘉陵江南岸,与城对景,为阆中案山)。
  以“中天楼”为中心还分布着保宁府署、川北道署、文庙、武庙等衙署机构和宗教文化建筑,符合风水“京都以朝殿为正穴,州郡以公厅为正穴”之说。文献记载,“中天楼”之处原有一山曰凤凰山,自主山蟠(盘)龙来,山势嶙峋,苍翠窈窕,如屏如几,后被庸人削平,仅存山麓。明万历年间,新任知府为增风水吉象,命在原址筑楼增势,这就是“中天楼”的来历。
  阆中城外,东北山势高峻,主山蟠龙之顶,筑有“观星台”;西南地势低平,立“火神庙”;东南舟楫往来,商贸繁荣,立“财神楼”。这些又有什么风水意义呢?原来,与风水九宫八卦相关。《周易?说卦》指出,东北为艮卦,象征山,为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古代风水家以此为观测天象之最佳方位,故筑此观星台,使阆中天象观测日盛,成为古代著名的民间天文研究中心。正南离卦属火,故近此方位修“火神庙”以祭火;东南巽卦,主财,立“财神楼”祈财祈福,这是风水上最常见的做法。
  观图可见城东南一片繁华,寺庙、祠堂、会馆、镇江楼(正对江南气口南津关之华光楼),一应俱全。风水书《宅谱问答指要》上讲,城市“南门、东门,生方,宜高昂轩朗”,正应此番景象。可见,古代风水讲究的“府州县城,内立衙署、仓库、文昌阁、魁星楼、城隍庙、关帝庙诸祠;外建社稷坛、里记、历坛于北,风、云、雷、雨、山川坛、旗纛庙于南”,古城阆中的城市布局多因此。
  中国地理龙脉:关注风水鈥斺斂赐际斗缢 <wbr>中
   阆中古今示意图
  在风水中水具有重要意义,充沛的水不仅能带来灌溉之利、舟楫之便,在风水中,水也是生气的标志。水能聚气,尤其是呈环抱之水。因此中国古城大多选址于水边。四川阆中就是其典型代表。阆中位于嘉陵江中游,江水呈U字形三面绕城,形成城北有盘龙山(镇山)可依,南有锦屏山(案山)隔江相照的格局,实乃风水中理想的居住模式的反映。而阆中由于地处川北优越的地理位置,曾经是陕西、甘肃、湖北等地商贾云集及货物的集散地。题头图是锦屏山下阆中古城的写照。摄影/陈锦
  
  古延安已消逝,而建于唐代的镇守水口的九级宝塔还屹立着。 它取代了旧时凤凰山的镇西楼,成为延安的文化标志。
  
延安府城
  西高东低 崇武尚义
中国地理龙脉:关注风水鈥斺斂赐际斗缢 <wbr>中
  
  《管子?乘马》篇中因地制宜的原理,对风水思想是极大的补充和完善。在那些“四神砂”不明显的特殊地形下,是一条非常实用的准则,它使风水思想能够进一步灵活地发挥作用。正因如此,风水思想才能历久不衰,并且在古代“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正是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一些非常简陋粗略的地图中,同样地“解读”到其蕴含的风水精神。
  这里,我们再看一幅清代光绪年间绘制的延安府城图。
  这是一幅彩色绢绘地图,年月久远,已经使它昔日鲜艳的色彩变得枯黄暗淡,局部地方因潮湿或虫蛀已模糊不清。更有甚者,这幅地图绘制非常粗略,几乎所有地形地物都符号化了,我们已经感受不到中国传统山水画对四至大势之远观或鸟瞰的“欲山瞰而若临视”之艺术关照,却仿佛听到了茫茫大漠、黄沙飞舞之中的马蹄声……
  这就是地图上的延安!它地处黄河中游、陕北高原南部,历朝各有所属,直到隋朝方设延安郡,唐宋后为延州或延安府。这里一直是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融地,很早就成为陕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披图细阅,延安古城位于三川交汇之位(即河流环抱处),乃风水中最常见的城市选址营造处所。那么它的“四神砂”各为什么呢?
  图上,延安城西边多山,东边多水,南北两边山水交融。风水上讲,西边的砂为“白虎砂”,又称“武从砂”,主武贵;东边的砂为“青龙砂”,又叫“文从砂”,主文贵,西砂高于东砂,往往武人当家。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延安古城的城墙随地势而建,全城西高东低,开北门、南门、大东门、小东门四座城门,西墙沿凤凰山巍然雉堞而上,山顶相当于人体百会穴之处,建有镇西楼(图上为“正西楼”),山体向东逐级而下,整座城市就建在这自西向东倾斜的缓坡上。一些重要的公共设施,如县署、府署、鼓楼等,坐西朝东,沿镇西楼与大东门连线一带分布,这就是延安古城的中轴线。从大东门向西抬头望去,镇西楼屹立在城市的天际线上独领风骚,它增强了凤凰山的气势,增强了当地人世世代代崇武尚义的意识。风水上讲,凤凰山属武砂,它的强势,意味着武将辈出。而历史上,延安素为军事要地,确实出过不少武将,1935年10月至1947年3月,还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点与延安风水契合,但它们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必然结果。风水思想只是形成了一种地方文化符号,这个文化符号强化着地方风尚,最终形成地方特质。延安的地方特质,就是英武顽强。  

  延安城还有一座著名的宝塔,图中它就位于古城东南隔水相望的嘉岭山上。嘉岭山因宝塔之名又得名宝塔山,乃延安府城之案山,山势高峻,自西南而上的南川和自西北而下的延河在此交汇后东流并入奔腾的黄河。两水汇合成三川,三川交汇成为延安城东南方的气口,嘉岭山就是古代延安城的水口山,把持着全城的经济命脉。宝塔建于唐代,有镇压水患、祈福祈财之意,因此它是一个把守气口的水口塔,又是一个祈财之塔,契合八卦东南巽卦方位主财之意象。可以推理,古代这里一定是舟楫往来、集市活跃的地方。
  今天,延安城区的范围已远胜过去,古老的城墙早已消失,那些楼台亭庙也多灰飞烟灭,只有那九级宝塔还屹立着。它取代了古时凤凰山之巅的镇西楼,成为新延安城的文化标志。昔日的三川交汇之地,建了政府机构、商场集市和饭店宾馆,成为全城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贾平凹的散文《延安街市记》生动地描绘了今日这里熙攘繁华的景象:
  街市在城东关,窄窄的,那么一条南低北高的漫坡儿上;说是街市,其实就是河堤,一个极不讲究的地方。延河在这里掉头向东去了,街市也便弯成个弓样;一边临着河,几十米下,水是深极深极的,一边是货棚店舍……街面不大宽阔,坡度又陡,卖醋人北头跌了跤,醋水可以一直流到南头;若是雨天,从河滩看上去,尽是人的光腿;从延河桥头看下去,一满是浮动着的草帽。在陕北的高原上,出奇的有这么个街市,便觉得活泼泼的新鲜,情思很有些撩拨人的了。
中国地理龙脉:关注风水鈥斺斂赐际斗缢 <wbr>中

  站在街市上,是可以看到整个延安城的轮廓。抬头就是宝塔,似乎逢着天晴好日头,端碗酒,塔影就要在碗里;向南便看得穿整个南街;往北,一直是望得见延河的河头了。乍进这个街市,觉得不大协调,而环顾着四周的一切,立即觉得妥贴极了:四面山川沟岔,现代化的楼房和古老式的窑洞错落混杂,以山形而上,随地势而筑,对称里有区别,分散里见联系,各自都表现着恰到好处呢。
  这老辣的白描,进一步充实了我们读图的感受,古老的地图,因为掺入了文学艺术的加工想象,突然之间生动了。看来,制图的要点并非一定是“翔实”。中国的古代地图,虽然常常寥寥数笔,却能记载和传承一个地方曾经流传久远的精神气质,我们只需读懂这关键的一点,就很容易读懂这个地方的全部。
 
   延安古今示意图
中国地理龙脉:关注风水鈥斺斂赐际斗缢 <wbr>中
  在中国现代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延安地处黄河中游,陕北高原南部,它东隔黄河,与山西省相望;西以子午岭为界,与甘肃省接攘;北靠榆林地区;南接渭南,铜川,咸阳三市。是古时扼守中国北大门的战略要地。这是现代地图给我们传达的信息。而在左边这幅绢质的古地图上,延安似乎更形象化了:它建址在三川交汇环抱之处,西靠山岭,东临延河。一座橄榄形的城池里,东南北均有门,惟有西边是沿雉堞而上的城墙,与山岭组成一道铁壁铜墙。因为地形缘故,延安城坐西朝东,因此城市的中轴线也是从西向东展延,规整有序。而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矗立在凤凰山上的镇西楼,更有高耸入云的感觉。根据风水说法,西为“白虎砂”,又称“武从砂”,主武贵,因此意味着此地武将辈出。而从历史上看,似乎也是如此。
    中国地理龙脉:关注风水鈥斺斂赐际斗缢 <wbr>中
  巍巍宝塔山
  这幅图片是从东南俯瞰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城,矗立于眼前的就是被无数文学作品歌咏的延安宝塔。宝塔建于唐代,为八角形砖塔。塔高44米,共9级,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塔底层有两个拱门,门额上分别刻有“高超碧落”、“俯视红尘”字样。塔旁还有一口钟,为明崇祯年间铸造,击之则声彻全城。中共中央在延安时就曾用它报时、报警。不过这宝塔并不是专为敲钟而建,宝塔所在的宝塔山从风水的角度说是延安的案山,它正位于延安东南的三川交汇的气口上,因此在此建一把守气口的水口塔,既是镇水,又是祈财之塔。据说宝塔山为历代延安守将必去之处,山上还有范公井、摘星楼、东岳庙、嘉岭书院、烽火台等古迹。
  中国地理龙脉:关注风水鈥斺斂赐际斗缢 <wbr>中
  三川环抱延安城
  古地图上的延安原是铺建在三川环抱之中,而今的延安城却已跨过延河,背山面水,临河曲走,顺山势河川向南北延展布局。用当地人的说法是“四丫八叉,枝枝蔓蔓地向外伸展”。比如在中心市区,规划形成以延河大桥为交汇点,并与宝塔桥、嘉岭桥形成一个中心内环,跨三川而连三山,通市内而达市外。城市沿西北川、东川、南川以及杜甫川展布,大体形成一个“Y”字形城廓。摄影/牛本东
  
   新疆八卦城
中国地理龙脉:关注风水鈥斺斂赐际斗缢 <wbr>中

  在新疆伊犁河上游的特克斯河谷地东段,矗立着一座按照易经思想建造的八卦城——特克斯。从高处俯瞰,可见全城以城市中心花园为太极“阴阳”两仪,八条街道按八卦方位层层向外辐射,并由中心向外依次共设四条环路来连接八条街,最终在四环处达到六十四条街。整个城市的布局充分反映了64卦384爻的易经数理。
  八卦城的雏形据说是由南宋嘉定三年(公元1220年)道教龙门派教主长春真人丘处机应成吉思汗之邀前往西域时勘察设定的,700多年后又经精通易理的伊犁屯垦使丘宗浚修建。现在它已成为研究易经如何应用于城市建设的重要基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