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 第一单元 疮疡
一. 疮疡
暑疖
1.内治: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 组成:连翘、花粉、赤芍、银花、甘草、滑石、车前、泽泻各等分
2.外治:
1)初期:千捶膏 组成;松香(锅内溶化,倾入清水内片时,揉白取用)500克 蓖麻子180克(净) 柏油60克 白蜡60克 大黄 银朱各60克 左顾牡蛎60克(用粗草包好入火内煨,存性) 用法在平青石上,先将松香30~60克与蓖麻30~60克铺于石上,用铁锤打碎,干则加蓖麻,湿则加松香,余药亦渐渐掺入,捶至极细腻为度;摊贴患处。遇无名肿毒,用麝香少许,掺于膏药内,初起者一张便效,若已溃者,用阿魏少许,即止痛,且易收口。此膏忌见火,须隔汤炖软摊之。
黄金散 【组成】螺蛳(淘净,养于瓷盆内,俟吐出壳内之泥,晒干)15克 牛黄1.5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3克,烧酒送下。
玉露散【组成】寒水石 石膏各15克 甘草(生)3克
2)珠疖:清黛散【处方】 青黛60克 石膏120克 滑石120克 黄柏60克
3)成脓:切开排脓
4)溃后:九一丹.【组成】石膏(煅)7克 黄灵药3克(现 升药:煅石膏=1:9) 【用法】共研极细,撒于患处,或用纸捻蘸药插人疮内,上用膏药盖贴。
太乙膏贴 太乙膏敷贴治疗腮腺炎
5)并发湿疮:清黛散 【处方】 青黛60克 石膏120克 滑石120克 黄柏60克
疖病 1.内治:祛风清热利湿─防风通圣散 【组成】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各 15克,石膏、黄芩各30克, 滑石90克,生甘草60克,荆芥穗、白术、栀子各7.5克。
2.外治:千捶膏.组成松香(锅内溶化,倾入清水内片时,揉白取用)500克 蓖麻子180克(净) 柏油60克 白蜡60克 大黄 银朱各60克 左顾牡蛎60克(用粗草包好入火内煨,存性) 3用法在平青石上,先将松香30~60克与蓖麻30~60克铺于石上,用铁锤打碎,干则加蓖麻,湿则加松香,余药亦渐渐掺入,捶至极细腻为度;摊贴患处。遇无名肿毒,用麝香少许,掺于膏药内,初起者一张便效,若已溃者,用阿魏少许,即止痛,且易收口。此膏忌见火,须隔汤炖软摊之。
三黄膏 成分】;黄柏、黄芩、黄连、栀子。 【功效作用】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痈疡肿痛,红热掀痛,烫火烧伤。 【用法用量】软膏。外用,摊于纱布上贴于患处或直接涂患处。每隔1~2日换药1次。
二. 疔疮 颜面疔 1.内治: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 【组成】 金银花(15克) 野菊花(6克) 蒲公英(6克) 紫花地丁(6克) 紫背天葵子(6克)
黄连解毒汤【组成】 黄连(9克) 黄芩(6克) 黄柏(6克) 栀子(9克)
2.外治: 1)初期:箍毒消毒─玉露散.【组成】寒水石 石膏各15克 甘草(生)3克
千捶膏 ;松香(锅内溶化,倾入清水内片时,揉白取用)500克 蓖麻子180克(净) 柏油60克 白 蜡60克 大黄 银朱各60克 左顾牡蛎60克
2)中期:提脓祛腐─九一丹.【组成】石膏(煅)7克 黄灵药3克(现 升药:煅石膏=1:9) 【用法】共研极细,撒于患处,或用纸捻蘸药插人疮内,上用膏药盖贴。
八二丹【组成】熟石膏24克 升丹6克 【用法】研极细末。掺于疮面,或制成药线插人疮中, 外用膏药或油膏盖贴。
玉露膏.组成:芙蓉叶 制法:研成细末,有凡士林8份加入药末2份,调匀成膏,每500克油膏中 可加用医用石碳酸10滴。用法:敷于患处。
千捶膏 组成松香(锅内溶化,倾入清水内片时,揉白取用)500克 蓖麻子180克(净) 柏油60克 白蜡60克 大黄 银朱各60克 左顾牡蛎60克
3)后期:生肌收口─太乙膏.组成: 玄参 白芷 归身 肉桂 赤芍 大黄 生地 土木鳖 阿魏 轻粉 柳槐枝 血余炭
红油膏.药物组成:红信250克,棉子油2500毫升,黄蜡250-500克。 制法:先将红信捣成细粒,与棉子油放入大铜锅内,置煤球炉或炭火上,熬至红信呈枯黄色,离火待冷。 除去药渣,再加温放入黄蜡(冬用250克,夏用500克)熔化,离火,调至冷成膏。 红丝疔 1.外治: 1)初起:太乙膏掺红灵丹
红灵丹 【处方】 雄黄18克 乳香18克 煅月石30克 青礞石9克 没药18克 冰片9克 火消18克 朱砂60克 麝香3克 【制法】 上药除冰片、麝香外,共研细末,最后加冰片、麝香,瓶装封固。
2)成脓:切开引流 3)溃后:八二丹.组成】熟石膏24克 升丹6克 【用法】研极细末。掺于疮面,或制成药线插人疮中, 外用膏药或油膏盖贴。
九一丹药.【组成】石膏(煅)7克 黄灵药3克(现 升药:煅石膏=1:9) 【用法】共研极细,撒于患处,或用纸捻蘸药插人疮内,上用膏药盖贴。
红油膏 药物组成:红信250克,棉子油2500毫升,黄蜡250-500克。 制法:先将红信捣成细粒,与棉子油放入大铜锅内,置煤球炉或炭火上,熬至红信呈枯黄色,离火待冷。除去药渣,再加温放入黄蜡(冬用250克,夏用500克)熔化,离火,调至冷成膏。
4)脓尽:生肌散. 散剂【成分】象皮(滑石汤)、儿茶、赤石脂、龙骨(煅)、血竭、乳香(醋炙)、没药(醋炙)、冰片。
白玉膏 【组成】密陀僧 黄蜡各60克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 象皮 白蜡各15克 轻粉12克 【用法】上药除黄蜡、白蜡外,余俱另研细末。另取桐油500克,放锅内熬滚去沫,入密陀僧末搅匀取起,入二蜡熔化搅匀,待油稍温,方入余药,搅二百余遍,以大棉纸摊上阴干,随疮大小剪贴。待疮中毒水流出,膏药变黑,再换新者贴之。 三. 痈 颈痈 1.内治:散风清热.化痰消肿─牛蒡解肌汤 【组成】牛蒡子10克 薄荷10克 荆芥12克 连翘12克 山栀子10克 丹皮10克 石斛10克 元参15克 夏枯草10克
银翘散 组成:银花9克 连翘9克 苦桔梗6克 薄荷6克 竹叶4克 生甘草5克 荆芥穗5克 淡豆豉5克 牛蒡子9克 芦根30克 2.外治: 1)初起:金黄膏 配方:天花粉500克 姜黄250克 白芷250克 苍术100克 南星100克 甘草100克 大黄250克 黄柏250克 厚朴100克 陈皮100克 小磨麻油2500毫升 黄丹750-1050克 熬制:以上中药用麻油侵泡48小时,文火先炸前六位中药,后炸后四位炸制表面深褐色为佳,取出中药过滤药渣,剩下的麻油放入黄丹成膏状物。 治疗毛囊闭锁三联征有特效 3天换一次药
2)溃后:八二丹.组成】熟石膏24克 升丹6克 【用法】研极细末。掺于疮面,或制成药线插人疮中, 外用膏药或油膏盖贴。
金黄膏.
红油膏 药物组成:红信250克,棉子油2500毫升,黄蜡250-500克。 制法:先将红信捣成细粒,与棉子油放入大铜锅内,置煤球炉或炭火上,熬至红信呈枯黄色,离火待冷。除去药渣,再加温放入黄蜡(冬用250克,夏用500克)熔化,离火,调至冷成膏。
3)脓尽:生肌散 【处方】 石膏 轻粉 赤石脂各30克 黄丹(飞)6克 龙骨 血竭 乳香 潮脑各9克
. 白玉膏 【组成】密陀僧 黄蜡各60克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 象皮 白蜡各15克 轻粉12克 【用法】上药除黄蜡、白蜡外,余俱另研细末。另取桐油500克,放锅内熬滚去沫,入密陀僧末搅匀取起,入二蜡熔化搅匀,待油稍温,方入余药,搅二百余遍,以大棉纸摊上阴干,随疮大小剪贴。待疮中毒水流出,膏药变黑,再换新者贴之。 四. 丹毒 1.内治:凉血清热.解毒化瘀 1)头面者:─普济消毒饮 「组成」黄芩15克,黄连15克,陈皮6克,甘草6克,玄参6克,柴胡6克,桔梗6克,连翘3克,板蓝根3克,马勃3克,牛 蒡子3克,薄荷3克,僵蚕2克,升麻2克。
2)胸腹腰胯者:─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12克、黄芩4克、栀子9克、泽泻9克、木通4克、车前子4克、当归4克、柴胡4克、甘草3克、生地黄18克。 化斑解毒汤
【处方】 玄参 知母 石膏 人中黄 黄连 升麻 连翘 牛蒡子各等分 甘草1.5克
3)下肢者:─萆解渗湿汤合五神汤 萆解渗湿汤处方:萆薢15克,薏苡仁、土茯苓、滑石各30克,牡丹皮、泽泻、通草、黄柏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便秘者,加大黄12-15克(后下)。湿热较盛者,加龙胆草、栀子各12克。剧痒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 五神汤【组成】茯苓30克车前子30克金银花90克牛膝15克紫花地丁30克
4)新生儿丹毒.毒邪内攻者:─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犀角地黄汤【组成】 犀角[水牛角代](30克) 生地黄(24克) 芍药(12克) 牡丹皮(9克) 黄连解毒汤【组成】 黄连(9克) 黄芩(6克) 黄柏(6克) 栀子(9克)
五. 发锁喉痈 1.内治: 1)初起:.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普济消毒饮 【组成】黄芩(15克)黄连(15克)陈皮(6克)甘草(6克)玄参(6克)柴胡(6克)桔梗(6克)连翘(3克)板蓝根(3克)马勃(3克)牛蒡子(3克)薄荷(3克)僵蚕(2克)升麻(2克)
2)溃后:清养胃阴─益胃汤 配方北沙参15克 麦冬15克 生地15克 玉竹5克 冰糖15克
2.外治:玉露散.【组成】寒水石 石膏各15克 甘草(生)3克
双柏散 组成 大黄2斤,薄荷1斤,黄柏1斤,泽兰1斤,侧柏2斤。 有头疽 1.内治: 1)初期.溃脓期:和营托毒.清热利湿─仙方活命饮 组成白芷(3克)、 贝母(6克)、 防风(6克) 、赤芍药(6克) 、当归尾(6克)、 甘草节(6克) 、皂角刺(炒,6克) 、穿山甲(炙,6克) 、天花粉(6克) 、乳香(6克) 、没药(6克) 、金银花(9克)、 陈皮(9克)。
2)阴虚火毒炽甚:─竹叶黄芪汤 竹叶黄芪汤基本方:竹叶10克,川芎、甘草各6克,当归、白芍、党参各15克,半夏12克,石膏(先煎)、熟地、麦门冬、黄芪各30克。加减:气虚明显者重用黄芪,党参;气郁者加佛手、香附;缺乳或乳少者加桔梗、皂角刺、赤小豆;乳汁清稀自出者加五味子、芡实;干呕加沙参、芦根;大使困难者加肉苁蓉、杏仁、元参;身痛者加桂枝、大枣、鸡血藤。
3)气血两虚不能透毒外出者:─托里消毒散 【组成】人参 黄耆(盐水拌炒) 当归 川芎 芍药(炒) 白术 茯苓各3克 金银花 白芷各2.1克 甘草1.5克 4)收口期:气血两虚:─十全大补汤
处方:人参、肉桂(去粗皮、不见火)、川芎、地黄(洗酒、蒸、焙)、茯苓(焙)、白术(焙)、甘草(炙)、黄蓍(去芦)、川芎、当归(洗、去芦)、白芍药,各等分。制法:上一十味,为粗末,每服二大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子二个,同煎至七分,不拘时候温服
2.外治: 1)初期:金黄膏. 配方:天花粉500克 姜黄250克 白芷250克 苍术100克 南星100克 甘草100克 大黄250克 黄柏250克 厚朴100克 陈皮100克 小磨麻油2500毫升 黄丹750-1050克 熬制:以上中药用麻油侵泡48小时,文火先炸前六位中药,后炸后四位炸制表面深褐色为佳,取出中药过滤药渣,剩下的麻油放入黄丹成膏状物。 治疗毛囊闭锁三联征有特效 3天换一次药
千捶膏 组成松香(锅内溶化,倾入清水内片时,揉白取用)500克 蓖麻子180克(净) 柏油60克 白蜡60克 大黄 银朱各60克 左顾牡蛎60克(用粗草包好入火内煨,存性) 3用法在平青石上,先将松香30~60克与蓖麻30~60克铺于石上,用铁锤打碎,干则加蓖麻,湿则加松香,余药亦渐渐掺入,捶至极细腻为度;摊贴患处。遇无名肿毒,用麝香少许,掺于膏药内,初起者一张便效,若已溃者,用阿魏少许,即止痛,且易收口。此膏忌见火,须隔汤炖软摊之。
2)溃脓期:八二丹. 【组成】熟石膏24克 升丹6克 【用法】研极细末。掺于疮面,或制成药线插人疮中,外用膏药或油膏盖贴。
金黄膏 配方:天花粉500克 姜黄250克 白芷250克 苍术100克 南星100克 甘草100克 大黄250克 黄柏250克 厚朴100克 陈皮100克 小磨麻油2500毫升 黄丹750-1050克 熬制:以上中药用麻油侵泡48小时,文火先炸前六位中药,后炸后四位炸制表面深褐色为佳,取出中药过滤药渣,剩下的麻油放入黄丹成膏状物。 治疗毛囊闭锁三联征有特效 3天换一次药
3)收口期:白玉膏. 【组成】密陀僧 黄蜡各60克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 象皮 白蜡各15克 轻粉12克 【用法】上药除黄蜡、白蜡外,余俱另研细末。另取桐油500克,放锅内熬滚去沫,入密陀僧末搅匀取起,入二蜡熔化搅匀,待油稍温,方入余药,搅二百余遍,以大棉纸摊上阴干,随疮大小剪贴。待疮中毒水流出,膏药变黑,再换新者贴之。
生肌散 药物组成:辰砂2钱,血竭2钱,海螵蛸3钱,川贝3钱,轻粉2钱,冰片5分,龙骨3钱,寒水石5钱(煅)。 六. 无头疽 附骨疽 1.内治: 1)初起:清热化湿.行瘀通络─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药用黄连9克,黄芩 6克,黄柏6克,栀子9克,茯苓12克,金银花15克,牛膝10克,车前子12克,紫花地丁15克。暑湿重者加佩兰、薏苡仁、六一散等;热毒余邪重者加生地黄、牡丹皮;蓄瘀化热者加桃仁、红花、丹参、三七等。。
2)成脓:清热化湿.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
3)溃后:气血两虚者:调补气血.清热化湿─十全大补汤. 处方:人参、肉桂(去粗皮、不见火)、川芎、地黄(洗酒、蒸、焙)、茯苓(焙)、白术(焙)、甘草(炙)、黄蓍(去芦)、川芎、当归(洗、去芦)、白芍药,各等分。制法:上一十味,为粗末,每服二大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子二个,同煎至七分,不拘时候温服
托里消毒散. 【组成】人参 黄耆(盐水拌炒) 当归 川芎 芍药(炒) 白术 茯苓各3克 金银花 白芷各2.1克 甘草1.5克
2.外治: 1)初起:金黄膏. 配方:天花粉500克 姜黄250克 白芷250克 苍术100克 南星100克 甘草100克 大黄250克 黄柏250克 厚朴100克 陈皮100克 小磨麻油2500毫升 黄丹750-1050克 熬制:以上中药用麻油侵泡48小时,文火先炸前六位中药,后炸后四位炸制表面深褐色为佳,取出中药过滤药渣,剩下的麻油放入黄丹成膏状物。 治疗毛囊闭锁三联征有特效 3天换一次药
玉露散 【组成】寒水石 石膏各15克 甘草(生)3克
2)成脓:切开引流 3)溃后:七三丹.【药物组成】熟石膏7钱,升丹3钱。
八二丹. 【组成】熟石膏24克 升丹6克 【用法】研极细末。掺于疮面,或制成药线插人疮中,外用膏药或油膏盖贴。
红油膏. 药物组成:红信250克,棉子油2500毫升,黄蜡250-500克。 制法:先将红信捣成细粒,与棉子油放入大铜锅内,置煤球炉或炭火上,熬至红信呈枯黄色,离火待冷。除去药渣,再加温放入黄蜡(冬用250克,夏用500克)熔化,离火,调至冷成膏。
冲和膏 【药物组成】紫荆皮5钱,赤芍2两,独活3两(炒),生半夏1两5钱,白芷3两,川贝1两5钱,菖蒲根1两5钱,土朱2两,松香1两5钱(必须浸尿坑内3年可用)。
七. 走黄与内陷 1.走黄:凉血清热解毒 2.内陷: 1)火陷:凉血清热解毒.养阴清心开窍 2)干陷:补养气血.托毒透邪.清心安神 3)虚陷:脾肾阳衰:温补脾肾. 八. 瘰疬 1.内治: 1)初期:疏肝养血.健脾化痰─逍遥散合二陈汤
逍遥散【组成】 柴胡、当归、茯苓、白芍、白术各30克,炙甘草15克。二陈汤 药物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 橘红各五钱(各15g)白茯苓三钱(9g) 甘草炙,一钱半(4.5g) 生姜七片,乌梅一个 用法: 上药呚咀,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2)中期:疏肝养血.健脾化痰.托毒透脓─逍遥散合二陈汤
3)后期:滋肾补肺—六味地黄丸 2.外治: 1)初起:冲和膏.) 紫荆皮150g,独活90g,白芷90g,赤芍60g,石菖蒲45g。上药共为细末,葱酒调敷患处。
阳和解凝膏 【组成】新鲜大力子根、叶、梗1.5千克活白凤仙梗120克川附桂枝大黄当归肉桂官桂草乌川乌地龙僵蚕赤芍白芷白蔹白及各60克川芎120克续断防风荆芥五灵脂木香香橼陈皮各30克乳香末没药末各60克苏合油120克麝香30克 【用法】先以菜油5千克煎大力子、白凤仙,煎枯去滓;次日除后四味外,余药入油内煎枯,去滓滤净;经一宿油冷后称准份量,每500克油加黄丹(炒透)210克,搅拌,熬至滴水成珠,不粘指为度,离火稍冷;将后味研为细末,加入油内搅和。半月后加热烊化,摊布上,贴患处。
2)中期:冲和膏.阳和解凝膏
3)后期:七三丹.【药物组成】熟石膏7钱,升丹3钱。
八二丹.组成】熟石膏24克 升丹6克 【用法】研极细末。掺于疮面,或制成药线插人疮中, 外用膏药或油膏盖贴。
红油膏. 【组成】红信250克 棉子油2.5升 黄蜡250~500克 【用法】先将红信捣成细粒,与棉子油同入大铜锅内,置火上熬至红信呈枯黄色,离火待冷,去滓;再加温,放入黄蜡(冬用250克,夏用500克)熔化,离火调,至冷成膏。薄涂患处。使用时先试涂一小片,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如有即停用。
白玉膏. 【组成】密陀僧 黄蜡各60克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 象皮 白蜡各15克 轻粉12克 【用法】上药除黄蜡、白蜡外,余俱另研细末。另取桐油500克,放锅内熬滚去沫,入密陀僧末搅匀取起,入二蜡熔化搅匀,待油稍温,方入余药,搅二百余遍,以大棉纸摊上阴干,随疮大小剪贴。待疮中毒水流出,膏药变黑,再换新者贴之。
生肌散 组 成:寒水石、滑石、密陀僧、海螵蛸、淀粉、枯矾、龙骨、干胭脂
九. 流痰 1.内治: 1)初期:益肾温经.散寒化痰─阳和汤
》〖组成〗熟地一两(30g)肉桂一钱,去皮,研粉(3g)麻黄五分(2g)鹿角胶三钱(9g)白芥子二钱(6g)姜炭五分(2g)生甘草一钱(3g)〖用法〗以上八味共为细末,开水送服一钱(3g),日二次
2)中期:扶正托毒─透脓散 处方 黄芪 12克 山甲(炒末)3克 川芎9克 当归6克 皂角针4.5克
气血两虚者:调补气血─人参养营汤 组成。白芍9克,当归、肉桂、炙甘草、陈皮、人参、炒白术、黄芪各30克,五味子、茯苓各22。5克,炒远志15克,研成粗末,每次12克,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
阴虚火旺者:养阴除蒸─清骨散 【组成】银柴胡5克,胡黄连、秦艽、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各3克,甘草2克。 【用法】水煎服;或研末,每日叁次,每次9克,冲服。
2.外治: 1)初期:阳和解凝膏 【处方】鲜牛蒡草480g (或干品120g )鲜凤仙透骨草40g (或干品10g )生川乌20g 桂枝20g 大黄20g 当归20g 生草乌20g 生附子20g 地龙20g 僵蚕20g 赤芍20g 白芷20g 白蔹20g 白及20g 川芎10g 续断10g 防风10g 荆芥10g 五灵脂10g 木香10g 香橼10g 陈皮10g 肉桂20g 乳香20g 没药20g 苏合香40g 麝香10g 【制法】上二十七味,除苏合香外,肉桂、乳香、没药粉碎成细粉,与麝香配研,过筛,混匀。其余牛蒡草等二十二味,酌予碎断,与食用植物油2400g同置锅内炸枯,去渣,滤过,炼至滴水成珠;另取红丹750~1050g,加入油内,搅匀,收膏,将膏浸泡于水中。取膏,用文火熔化后,加入苏合香及上述粉末,搅匀,分摊于纸上,即得。
2)中期:切开引流 3)溃后:五五丹.组成: 熟石膏5钱,升丹5钱。 功效: 提脓祛腐。
第二单元 乳房疾病: 一. 乳痈 1.内治: 1)初起:疏肝清热.通乳消肿─瓜蒌牛旁汤 组成瓜蒌仁12-15g,牛蒡子9-12g,天花粉9-12g,黄芩9-12g,山栀9-12g,金银花9-12g,连翘9-12g,皂角刺9-12g,青皮3-6g,陈皮3-6g,柴胡3-6g,生甘草3-6g。 3加减乳汁壅滞者加鹿角霜9g,漏芦9g,王不留行9g,路路通9g;乳汁过多者加生山楂30g,生麦芽60g;有肿块者加赤芍9g,川芎9g,当归12g;偏热盛者加生石膏24g,鲜生地15g;偏于气郁者加金铃子9g,合欢皮9g,炒枳壳6g;新产妇恶露未尽加当归9g,益母草15g,减黄芩、山栀;便秘者加生大黄(后下)6g;表寒重者加荆芥10g,防风10g;成脓期加黄芪15g。
2)成脓:清热解毒托里─透脓散 处方黄芪 12克 山甲(炒末)3克 川芎9克 当归6克 皂角针4.5克
3)溃后:排脓托毒─四妙汤 [组成] 黄芪 当归 银花 甘草
2.外治: 1)初起:金黄散. 成 分;大黄 黄柏 姜黄 白芷 各2500g南星 陈皮 苍术 厚朴 甘草 各1000g 天花粉 5000g 共研细末 。 可用葱汁、 酒、 油 、蜜 、菊花露、 银花露、 丝瓜叶捣汁、 等调敷
玉露散【组成】寒水石 石膏各15克 甘草(生)3克【用法】上同为细末。每服1~3克,食后用温汤调下。
2)成脓:金黄散.
金黄膏 【处方】金黄散20克、凡士林80克。 【用法】将上药加入已热熔的凡士林中搅拌均匀。局部红肿疼痛或坏死者每日外敷本品1次;已溃烂且脓性分泌物多者,清洗伤口并撒金黄散少许,疮周再敷本品;溃烂日久不愈者用3%过氧化氢洗净伤口并撒珍珠八宝丹少许,隔日换药1次。
3)溃后:八二丹.组成】熟石膏24克 升丹6克 【用法】研极细末。掺于疮面,或制成药线插人疮中, 外用膏药或油膏盖贴。
九一丹. 【组成】石膏(煅)7克 黄灵药3克(现 升药:煅石膏=1:9) 【用法】共研极细,撒于患处,或用纸捻蘸药插人疮内,上用膏药盖贴。
金黄膏
4)脓尽:生肌散.黄芪50花粉50白芍12乳香10没药10丹参15虎杖15甘草6
生肌玉红膏. 【组成】白芷15克甘草36克归身60克瓜儿血竭轻粉各12克白占60克紫草6克麻油500克 【用法】先用当归、甘草、紫草、白芷四味入油内浸三日,大勺内慢火熬至微枯色,用细绢滤清,将油复入勺内煎滚,下整血竭使化尽,次下白占,微火化开。先用茶盅4枚,预顿水中,将膏分作四处,倾人盅内,候片时,下研极细轻粉,每盅内投和3克,搅匀,候一昼夜取起。用时先用甘草煎汤,甚者用猪蹄1只,先水煎至软,去蹄及浮油,温洗患处,软绢挹净,挑膏于掌中,撩化,搽新腐肉上,外以太乙膏盖之。大疮,早,晚洗换二次,兼服大补脾胃暖药。
二. 乳癖 1.内冶: 1)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开郁散 组成;白芍15克 当归6克 白芥子9克 柴胡3克 炙甘草2.4克 全蝎3个 白术9克 茯苓9克 郁金6克 香附9克 天葵草9克
2)冲任失调者─二仙汤.【组成】仙茅9克、仙灵脾9克、巴戟天9克、当归9克、黄柏6克、知母6克。
小金丹 处方;白胶香1两5钱,草乌1两5钱,五灵脂1两5钱,地龙1两5钱,木鳖1两5钱(制末),没药7钱5分,归身7钱5分,乳香7钱5分(净末),麝香3钱,墨炭1钱2分(陈年锭子墨,略烧存性,研用)。
2.外治:温阳活血.化痰软坚阳和解凝膏 【组成】新鲜大力子根、叶、梗1.5千克活白凤仙梗120克川附桂枝大黄当归肉桂官桂草乌川乌地龙僵蚕赤芍白芷白蔹白及各60克川芎120克续断防风荆芥五灵脂木香香橼陈皮各30克乳香末没药末各60克苏合油120克麝香30克 【用法】先以菜油5千克煎大力子、白凤仙,煎枯去滓;次日除后四味外,余药入油内煎枯,去滓滤净;经一宿油冷后称准份量,每500克油加黄丹(炒透)210克,搅拌,熬至滴水成珠,不粘指为度,离火稍冷;将后味研为细末,加入油内搅和。半月后加热烊化,摊布上,贴患处。 三.乳疬 1.内冶:
1)肾阳虚者:温阳化痰─右归丸合小金片 2)肾阴虚者:滋阴化痰─左归丸合小金片 2.外治:参照乳癖. 三. 乳腺增生病 1.内治: 1)肝郁痰凝治: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 【药物组成】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瓜蒌、贝母、半夏、南星、生牡蛎、山慈菇。
六神全蝎丸 【组成】全蝎90克(焙干,去足、钩) 白术(炒)90克 半夏30克 白芍120克 茯苓120克 炙甘草15克 【用法】共为细末,核桃肉捣为丸,绿豆大。每日早、晚各服4.5克,火酒送下。
2)冲任失调:调理冲任.温阳化痰─二仙汤 【组成】仙茅9克、仙灵脾9克、巴戟天9克、当归9克、黄柏6克、知母6克。
合四物汤. 合十全大补汤 2.外治:阳和解凝膏. 四. 乳衄 内治: 1)肝火偏旺:疏肝解郁.清热凉血─丹栀逍遥散 方药:炙甘草1.5克、当归3克、芍药3克、茯苓3克、炒白术3克、柴胡1.5克、炒栀子1.5克。 2)脾虚失统:健脾养血─归脾汤. 五. 乳岩 1.情志郁结:疏肝解郁.化痰散结─神效栝蒌散合开郁散 神效瓜蒌散药方,[组成]瓜蒌一个(研烂),生粉草,当归(酒洗)各半两,乳香,没药各一钱。 开郁散,组成白芍15克 当归6克 白芥子9克 柴胡3克 炙甘草2.4克 全蝎3个 白术9克 茯苓9克 郁金6克 香附9克 天葵草9克
2.冲任失调:调理冲任.理气散结─二仙汤合开郁散 二仙汤;仙茅9克、仙灵脾9克、巴戟天9克、当归9克、黄柏6克、知母6克。 3.毒蕴溃烂:解毒扶正─化岩汤 组成:黄耆1两,当归5钱,白术3钱,人参1钱,茯苓5分,防风5分,白芥子8分,红花3分,金银花5钱。 4.气血虚弱:调补气血─归脾汤 第三单元 瘿 一. 气瘿 内治:疏肝理气.解郁消肿─四海舒郁丸 【组成】青木香15克 陈皮 海蛤粉各9克 海带 海藻 昆布 海螵蛸各60克(俱用滚水泡去盐) 【用法】共研细末。每服9克,不拘酒、水,日服三次;滓沉在碗底内者,敷气颈上。愈后用黄药子120克,生酒1升,煮60分钟,窨七日,去火毒,早晚任饮数杯。
二. 肉瘿 内治:理气解郁.化痰软坚─海藻玉壶汤 【药物组成】 海藻30g 昆布15g 贝母15g 半夏l0g 青皮6g陈皮l0g 当归15g 川芎l0g 连翘l0g 甘草6g
三. 石瘿: 内治:化痰软坚.开郁行瘀─海藻玉壶汤 第四单元 皮肤病: 一. 热疮 1.内治: 1)风热毒盛者:疏风清热解毒─辛夷清肺饮 【组成】辛夷1.8克 黄芩 山栀 麦门冬 百合 石膏 知母各3克 甘草1.5克 枇杷叶3片(去毛) 升麻0.9克 【用法】上药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外以硇砂散逐日点鼻。
2)湿热重者: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酒炒(6克) 黄芩炒(9克) 山栀子酒炒(9克) 泽泻(12克) 木通(6克) 车前子(9克) 当归酒炒(3克) 生地黄酒炒(9克) 柴胡(6克) 生甘草(6克)
3)阴虚内热者:养阴清热.解毒利湿─增液汤【组成】;玄参一两(30g) 麦冬连心,八钱(24g) 细生地八钱(24g) ,
2.外治:青吹口油膏 【药物组成】青吹口散3两,(【组成】煅石膏9克 煅人中白9克 青黛3克 薄荷1.5克 黄柏2.1克 川连1.5克 炒月石18克 冰片3克【用法】将煅石膏、煅人中白、青黛各研细末和匀,再用水飞三四次,研至无声为度,晒干,再研细后,再将其余五味各研细后和匀,瓶装封固,勿令泄气。洗漱净口腔,用药少许,吹敷患处。)凡士林10两。
二. 缠腰火丹 1.内治:清肝火.利湿热─龙胆泻肝汤 皮疹消退后.皮肤仍刺痛者:疏肝理气.活血.重镇止痛─逍遥散. 【组成】柴胡(15克)、 当归(15克)、白芍(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 生姜(15克)、薄荷(6克)、炙甘草(6克)。
2.外治:玉露膏
组成:芙蓉叶制法:研成细末,有凡士林8份加入药末2份,调匀成膏,每500克油膏中,可加用医用石碳酸10滴。.
双柏散. 制备方法:大黄、黄柏、侧柏、薄菏、泽兰、透骨草、伸筋草、骨碎补、没药、威灵仙,以上药2∶2∶1∶1∶1∶2∶1∶2∶1∶1比例配合,晒干打碎研成细粉为加味双柏散,以适量(50~100 g)加味双柏散粉末放入锅内,加适量水煮沸后再加入适量的蜂蜜搅拌调匀,形成糊状偏硬成形,将调好的药物平摊在医用橡皮膏胶布上,厚薄适中,敷料范围大于患处1.5厘米,温度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宜,直接敷于患处,周围加固,敷药时间每次4-6小时,7天为一个疗程。 三黄洗济.处方大黄15g、黄柏15g、黄芩15g、苦参15g。研细末。
解毒洗济.颠倒散 组成】大黄9克 滑石9克 皂角9克 【用法】如大便不通,再加大黄9克,如小便不通,再加滑石9克;如大小便俱不通,大黄、滑石各加9克,研末。空腹时用温酒调服。
水疱破后:青黛膏 组成】天麻15克 白附子9克 蝎梢15克 麝香3克 花蛇肉(酒炙) 天竺黄6克 青黛6克 朱砂9克
三. 疣 1.内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平肝潜镇─马齿苋合剂 组成:马齿苋60克,大青叶15克,蒲公英15克。
2.外治: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掌趾疣丝状疣. 四. 癣 头癣 白秃疮肥疮 外治:一扫光或雄黄膏
【组成】雄黄10克 硫黄10克 氧化锌10克 凡士林70克 【用法】先将凡士林烊化,冷却,再将药粉徐徐加入即成膏。外涂患处。 手足癣 鹅掌风 外治: 1)潮红湿润者:雄黄膏或皮脂膏 【药物组成】青黛6g,黄柏末6g,煅石膏60g,烟胶60g。
2)水疱为主者:用二号癣药水或复方土槿皮酊外搽,成分:土槿皮,水杨酸,苯甲酸,乙醇。
3)粗糙皲裂者:用枫油膏外搽 组成: 吴萸15g,樟脑15g,蛇床子15g,黄柏7g,轻粉3g,寒水石9g,白矾9g,白芷9g,槟榔9g,硫黄6g。 脚湿气(水疱型.糜烂型.脱屑型) 1.内治:清热利湿─萆解渗湿汤合五神汤
萆薢渗湿汤,处方:萆薢15克,薏苡仁、土茯苓、滑石、鱼腥草各30克,牡丹皮、泽泻、通草、防风、黄柏各12克,蝉蜕6克。水煎服,每日1剂。便秘者,加大黄12-15克(后下)。湿热较盛者,加龙胆草、栀子各12克。剧痒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 五神汤,材料 ;荆芥、苏叶、生姜各10克,茶叶6克,红糖30克。 2.外治: 1)脱屑型和水疱型:一号癣药水.复方土槿皮酊.藿黄浸剂 藿黄浸剂,组成;藿香1两,黄精4钱,大黄4钱,皂矾4钱,醋1斤。
2)脱屑干燥或有皲裂者:雄黄膏 【组成】雄黄10克 硫黄10克 氧化锌10克 凡士林70克 【用法】先将凡士林烊化,冷却,再将药粉徐徐加入即成膏。外涂患处。
3)有脓疱者:青黛膏 【组成】天麻15克 白附子9克 蝎梢15克 麝香3克 花蛇肉(酒炙) 天竺黄6克 青黛6克 朱砂9克 【用法】上药研末,炼蜜为丸,如皂角子大。薄荷汤下。
4)糜烂型:皮脂膏.雄黄膏
皮脂膏【药物组成】青黛6g,黄柏末6g,煅石膏60g,烟胶60g。 雄黄膏 药物组成:雄黄1两(细研),(艹闾)茹1两,蛇床子1两,礜石1两(锉捣为灰),水银半两(于手心内以津研如泥),黄连1两(去须)。
圆癣 外治:二号癣药水.一号癣药水.颠倒散
二号癣药水,用于治疗灭菌止痒。主体癣,汗斑,单纯糠疹(桃花癣)。 处方;土槿皮1.25kg,千金子6g,斑蝥40只(布包)。 制法用白酒(高粱酒)5升,加入上药,装入大口瓶内,密封,浸泡半月至一月,去滓备用。 一号癣药水,组成: 土槿皮10两,大风子肉10两,地肤子10两,蛇床子10两,硫黄5两,白鲜皮10两,枯矾2斤半, 苦参10两,樟脑5两。 主治: 鹅掌风,脚湿气,圆癣等。 用法用量: 搽擦患处,每日3至4次。 制备方法: 将土槿皮打成粗末,大风子肉捣碎,硫黄研细,枯矾打松,用50%酒精温浸。第1次加8升,浸2天后,倾 取清液;第2次再加6升,再浸2天,倾取清液;第3次加6升,去滓取液。将3次浸出之药液混和。再以樟脑用50%酒 精溶解后,加入药液中,俟药液澄清,倾取上层清液备用。
颠倒散,组成;大黄、硫磺各15克研成粉末、石灰水200ml。制法:先将石灰和清水混和,澄清后取中间水200ml,再 将大黄、硫磺粉末倒入石灰水中混和即成。 治:酒糟鼻、粉刺、脂溢性皮炎等病。
皮损有糜烂.疼痛者:雄黄膏.二号癣药水.一号癣药水 紫白癜风 外治:密陀僧散干扑.二号癣药水或10%土槿皮酊外搽. 五. 疥疮 1.内治:疏风清热利湿─消风散合黄连解毒汤 2.外治:硫磺软膏.一扫光.雄黄膏. 六. 接触性皮炎 1.内治:清热解毒.利湿 1)上部者: ─消风散 〖组成〗 当归 生地 防风 蝉蜕 知母 苦参 胡麻仁 荆芥 苍术 牛蒡子 石膏 各一钱 [各6g] 甘草 木通 各五分 [各3g]
2)下部者: ─龙胆泄肝汤 3)严重者: ─普济消毒饮或清瘟败毒饮 清瘟败毒饮【组成】生石膏大剂180克至240克,中剂60克至120克两,小剂24克至36克,小生地大剂18克至30克,中剂9克至15克,小剂6克至12克,乌犀角大剂18克至24克,中剂9克至12克,小剂6克至12克,小剂3克至5克,生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竹叶、甘草、丹皮。 2.外治: 1)潮红.丘疹者:三黄洗济外搽,用青黛散
2)肿胀.糜烂.流滋较多者:用10%黄柏溶液湿敷
3)糜烂.结痂者:青黛膏或清凉油乳剂外搽 七. 湿疮 1.内治: 1)湿热证: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萆解渗湿汤.二妙丸
龙胆泻肝汤,组成龙胆草9克,焦栀9克,柴胡9克,黄芩9克,生地9克,泽泻12克,当归12克,白木通9克,甘草6 克,银花50克,连翘15克,板兰根15克。 萆解渗湿汤,处方:萆薢15克,薏苡仁、土茯苓、滑石、鱼腥草各30克,牡丹皮、泽泻、通草、防风、黄柏各12克 ,蝉蜕6克。水煎服,每日1剂。便秘者,加大黄12-15克(后下)。湿热较盛者,加龙胆草、栀子 各12克。剧痒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 二妙丸,[处 方]苍术(炒) 500g 黄柏(炒) 500g [制 法]以上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 湿重于热者:宜健脾利湿.佐以清热─除湿胃苓汤 组成】苍术(炒) 厚朴(姜炒) 陈皮 猪苓 泽泻 赤茯苓 白术(土炒) 滑石 防风 山栀子(生研) 木通各3克 肉桂 甘草(生)各1克
2)血虚风燥证:宜养血祛风.消热利湿─四物汤合萆解渗湿汤 2.外治: 1)急性者:10%黄柏溶液.青黛散 2)亚急性者:三黄洗剂.黄柏霜
黄柏霜,组成;黄柏、黄芩、当归、生首乌与玉竹、知母按2:1。上药用95%酒精浸泡,提取有效成分;浓缩后制成水包油霜剂,含生药40%。嘱病人先将患处洗净,然后搽上该霜剂,稍作按摩,每日3次,1月为1疗程,观察3个疗程
3)慢性者:外搽青黛膏或皮枯膏 皮枯膏,组成;青黛6g,黄柏6g,煅石膏60g,烟膏60g(即土法烟熏烘消牛皮后烟汁结存的残留物质),枯矾粉110g。
婴儿湿疮 1.内治:疏风清热利湿─消风导赤汤 组成】生地1钱,赤茯苓1钱,牛蒡(炒,研)8分,白鲜皮8分,金银花8分,南薄荷叶8分, 木通8分,黄连(酒炒)3分,草(生)3分。 2.外治: 1)湿性者:青黛膏.黄连油 ,黄连油,组成;元胡150克,生地榆500克,生大黄、全当归、川柏、紫草各150克,黄连100克,蜂蜡1000克,麻油6公斤。2制备工艺炼油:将麻油放入锅中加热,待油上下滚动后停止加热。油浸:将上述中药(除紫草外)浸入已炼过的油中3~4天。炸料:将油浸药材加热,炸至药材色枯黄,捞除药渣,加入紫草后改用文火缓缓炸至油呈紫红色,去除残渣。制膏:取蜂蜡置油内加热熔化后,搅拌冷却成膏, 2)干性者:三黄洗剂.黄柏霜 组成;黄柏、黄芩、当归、生首乌与玉竹、知母按2:1。上药用95%酒精浸泡,提取有效成分;浓缩后制成水包油霜剂,含生药40%。嘱病人先将患处洗净,然后搽上该霜剂,稍作按摩,每日3次,1月为1疗程,观察3个疗程
八. 药物性皮炎 1.内治: 1)风热证:祛风清热─消风散
〖组成〗;当归15g生地 15g 防风15g蝉蜕15g 知母15g 苦参15g 胡麻15g荆芥15g苍术15g牛蒡子15g石膏30g(各一钱) 甘草10g 木通10g(各五分)
2)湿热证:清热利湿─萆解渗湿汤 处方:萆薢15克,薏苡仁、土茯苓、滑石、鱼腥草各30克,牡丹皮、泽泻、通草、防风、黄柏各12克 ,蝉蜕6克。水煎服,每日1剂。便秘者,加大黄12-15克(后下)。湿热较盛者,加龙胆草、栀子 各12克。剧痒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
3)血热证:凉血.清热利湿─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犀角地黄汤,组成为;芍药12g 地黄24g 丹皮9 g 犀角现以水牛角30g代之 黄连解毒汤,组成为黄连9克,黄柏6克,黄芩6克,栀子14枚。
4)火毒证:清营解毒.养阴泄热─清营汤 组成;犀角[水牛角代](30克)、生地黄(15克)、 元参(9克)、 竹叶心(3克) 、 麦冬(9克)、丹参(6克)、 黄连(5克) 、银花(9克) 、连翘(6克)。
5)气阴两伤证:益气养阴.清热.健脾和胃─增液汤【处方】 元参30克 麦冬24克(连心)细生地24克 益胃汤.配方北沙参15克 麦冬15克 生地15克 玉竹5克 冰糖15克
2.外治:三黄洗剂 处方;大黄15g、黄柏15g、黄芩15g、苦参15g。研细末。
.青黛散 【处方】1. 青黛7.5克 苦楝根30克(微炙,锉)鹤虱7.5克 槟榔1枚【制法】 上药捣细罗为散。
【处方】2 青黛60克 石膏120克 滑石120克 黄柏60克【制法】 上药研为细末,和匀
九. 瘾疹 1.内治: 1)风寒证:疏风散寒.调和营卫─桂枝汤 【组成】 桂枝(去皮)三钱(9克) 芍药三钱(9克)生姜9克三钱大枣(切十二枚(3枚甘草二钱(炙,6克)
麻黄桂枝汤 组成】麻黄30克(去节) 甘草9克(炙) 桃仁30个(去皮、尖) 黄芩15克 桂枝9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15克,用水230毫升,煎至150毫升,候发前温服。
2)风热证:疏风清热─消风散 〖组成〗 当归 生地 防风 蝉蜕 知母 苦参 胡麻仁 荆芥 苍术 牛蒡子 石膏 各一钱 [各6g] 甘草 木通 各五分 [各3g]
3)肠胃实热证:疏风解表.通腑泄热─防风通圣散合茵陈蒿汤 防风通圣散合茵陈蒿汤加减。防风、苍术、荆芥各6g,茵陈15g,生山栀、制大黄各9g, 茯苓皮、苦参片各12g,制半夏45g,生甘草3g。 4)气血两虚证:调补气血─八珍汤 【组成】当归(酒拌)10g、川芎5g、白芍药8g、熟地黄(酒拌)15g、人参3g、白术(炒)10g、茯苓8g、炙甘草5g。
5)冲任不调证:调摄冲任─四物汤合二仙汤 药用;全当归、白芍、大生地、肉苁蓉、仙茅、菟丝子、炙甘草、夜交藤、珍珠母、丹参、黄柏、大枣。 十. 牛皮癣 1.内治: 1)风湿热证:疏风清热.利湿─消风散 〖组成〗 当归 生地 防风 蝉蜕 知母 苦参 胡麻仁 荆芥 苍术 牛蒡子 石膏 各一钱 [各6g] 甘草 木通 各五分 [各3g]
2)血虚风燥证:养血祛风.润燥─四物汤;熟地12g,当归9g,白芍9g,川芎6g。 2.外治: 1)风湿热证: 三黄洗剂 处方;大黄15g、黄柏15g、黄芩15g、苦参15g。研细末。 2)血虚风燥证:二号癣药水外搽,处方;土槿皮1.25kg,千金子6g,斑蝥40只(布包)。
十一. 白庀 1.内治: 1)血热证:凉血清热─犀角地黄汤.【组成】 犀角[水牛角代](30克)生地黄(24克) 芍药(12克)牡丹皮(9克)
凉血地黄汤【组成】黄柏(去皮,锉,炒) 知母(锉,炒)各3克 青皮(不去皮、瓤) 槐子(炒) 熟地黄 当归各1.5克
2)湿热蕴积证:清热利湿.和营通络─萆解渗湿汤 处方:萆薢15克,薏苡仁、土茯苓、滑石各30克,牡丹皮、泽泻、通草、黄柏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便秘者,加大黄12-15克(后下)。湿热较盛者,加龙胆草、栀子各12克。剧痒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
3)血虚风燥证:养血祛风.润燥─四物汤合消风散 四物汤合消风散加减。当归15克,生地12克,赤芍12克,川芎10克,苦参10克,蝉衣10克,胡麻仁10克,牛蒡子10克,知母10克,木通10克,甘草6克。
4)火毒炽盛证:凉血.清热.解毒─清营汤 组成犀角[水牛角代](30克)、生地黄(15克)、 元参(9克)、 竹叶心(3克) 、麦冬(9克)、丹参(6克)、 黄连(5克) 、银花(9克) 、连翘(6克)。 十二. 粉刺 1.内治: 1)肺经风热证:疏风宣肺.清热─枇杷清肺饮 方剂1;枇杷叶12克、桑白皮15克、黄芩、夏枯草、连翘各9克、银花15克、海浮石30克、甘草3克、 方剂2;枇杷叶l 0 桑白皮l 0克 黄芩10克 栀子10克 野菊花l 0克 黄连6克 赤芍10克 白茅根3 0克 生槐米15克 苦10克
2)肠胃湿热证:清热化湿.通腑─茵陈蒿汤,药物:茵陈蒿六两(12克) ,栀子十四枚(9克),大黄二两(9克)
3)脾失健运证:健脾化湿─参苓白术散 组成 ;莲子肉(500克)薏苡仁(500克) 砂仁(500克)桔梗(500克) 白扁豆(750克) 白茯苓(1000克)人参(1000克) 炙甘草(1000克) 白术(1000克) 山药(1000克)
2.外治:颠倒散洗剂.痤疮洗剂外搽 十三. 多形性红斑 1.内治: 1)风寒证:和营祛寒─桂枝汤 【组成】 桂枝(去皮)三钱(9克) 芍药三钱(9克)生姜9克三钱大枣(切十二枚(3枚甘草二钱(炙,6克) 2)风湿热证:疏风清热.利湿─茵陈蒿汤合消风散 茵陈蒿汤,药物:茵陈蒿六两(12克) ,栀子十四枚(9克),大黄二两(9克) 消风散,〖组成〗当归生地 防风 蝉蜕 知母 苦参 胡麻仁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各一钱 [各6g] 甘草木通各五分 [各3g]
3)火毒证:清热解毒.凉血利湿─普济消毒饮 组成;黄芩(酒炒,15克) 、黄连(酒炒,15克) 、陈皮(去白,6克) 、甘草(生用,6克) 、玄参(6克) 、柴胡(6克)、 桔梗(6克) 、连翘(3克)、板蓝根(3克)、 马勃(3克)、牛蒡子(3克)、 薄荷(3克)、 僵蚕(2克) 、升麻(2克)。
2.外治: 1)皮肤糜烂者:三黄洗剂外搽.处方大黄15g、黄柏15g、黄芩15g、苦参15g。研细末。
青黛膏;【组成】天麻15克 白附子9克 蝎梢15克 麝香3克 花蛇肉(酒炙) 天竺黄6克 青黛6克 朱砂9克
2)粘膜糜烂者:青吹口散吹 【组成】煅石膏9克 煅人中白9克 青黛3克 薄荷1.5克 黄柏2.1克 川连1.5克 炒月石18克 冰片3克 【用法】将煅石膏、煅人中白、青黛各研细末和匀,再用水飞三四次,研至无声为度,晒干,再研细后,再将其余五味各研细后和匀,瓶装封固,勿令泄气。洗漱净口腔,用药少许,吹敷患处。
十四. 结节性红斑 1.内治: 1)疏风清热.和营利湿─四物消风饮 【药物组成】生地3钱,当归2钱,荆芥1钱5分,防风1钱5分,赤芍1钱,川芎1钱,白鲜皮1钱,蝉蜕1钱,薄荷1钱,独活7分,柴胡7分。
2)表证解后: ─桃红四物汤 【组成】熟地15克、当归15克、 白芍10克、 川芎8克、 桃仁9克、红花6克。
2.外治:用金黄膏. 配方:天花粉500克 姜黄250克 白芷250克 苍术100克 南星100克 甘草100克 大黄250克 黄柏250克 厚朴100克 陈皮100克 小磨麻油2500毫升 黄丹750-1050克 熬制:以上中药用麻油侵泡48小时,文火先炸前六位中药,后炸后四位炸制表面深褐色为佳,取出中药过滤药渣,剩下的麻油放入黄丹成膏状物。 治疗毛囊闭锁三联征有特效 3天换一次药
玉露膏 组成:芙蓉叶 制法:研成细末,有凡士林8份加入药末2份,调匀成膏,每500克油膏中,可加用医用石碳酸10滴。
十五. 红斑性狼疮 盘状红斑性狼疮 1.内治:滋阴补肾─六味地黄丸,组成:熟地24g 枣皮12g 山药12g 泽泻9g 茯苓9g 丹皮9g 2.外治:白玉膏
白玉膏1,【组成】密陀僧 黄蜡各60克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 象皮 白蜡各15克 轻粉12克 【用法】上药除黄蜡、白蜡外,余俱另研细末。另取桐油500克,放锅内熬滚去沫,入密陀僧末搅匀取起,入二蜡熔化搅匀,待油稍温,方入余药,搅二百余遍,以大棉纸摊上阴干,随疮大小剪贴。待疮中毒水流出,膏药变黑,再换新者贴之
白玉膏2,【组成】鲫鱼大者2条 铅粉500克 轻粉15克 象皮(烘,研)30克 珍珠(研)9克 【用法】用麻油500毫升,入鲫鱼,煎至枯,沥去骨,再煎一二十沸,离火少顷;然后下铅粉、轻粉、象皮末、珍珠末,搅匀成膏。外敷患处。
白玉膏3,【药物组成】轻粉2钱,冰片2分,制油(冬熟猪油炖烊、滤清,每油7两,配白蜡3钱)2钱5分。
系统性红斑狼疮 1.内治: 1)热毒炽盛证: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 【组成】 犀角[水牛角代](30克) 生地黄(24克) 芍药(12克)牡丹皮(9克)
热毒内陷神昏者: ─加安宫牛黄丸. 紫雪丹;[组成]本方由石膏、寒水石、磁石、滑石、犀角、羚羊角、木香、沉香、元参、升麻、甘草、丁香、朴硝、硝石、麝香、朱砂等十六味药物配制而成。
2)阴虚火旺者: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组成:熟地24g 枣皮12g 山药12g 泽泻9g 茯苓9g 丹皮9g 大补阴丸,组成:黄柏12g 知母12g 熟地18g 龟板18g 3)气滞血瘀证:疏肝解郁.理气活血─逍遥散. 【组成】柴胡(15克)、 当归(15克)、白芍(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 生姜(15克)、薄荷(6克)、炙甘草(6克)。
血府逐瘀汤【组成】当归三钱(9克),生地三钱(9克),桃仁四钱(12克),红花三钱(9克)、枳壳二钱(6克),赤芍二钱(6克)柴胡一钱(3克)甘草二钱(6克)桔梗一钱半(4.5克),川芎一钱半(4.5克),牛膝三钱(9克)。
4)心阳不足证:益气养心─生脉散,组成;人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6克) . 苓桂术甘汤,组成: 茯苓四两(12克) 桂枝去皮三两(9克) 白术二两(6克) 甘草炙二两(6克)
5)脾肾阳虚证:温肾壮阳.健脾利水─附桂八味丸 组成:熟地24g 山药12g 枣皮12g 泽泻9g 茯苓9g 丹皮9g 桂枝3g 附子3g . 真武汤 组成为:茯苓 三钱9g 芍药 三钱9g 白术 二钱6g 生姜 三钱9g附子 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 重者─参附汤,【组成】人参15克附子(炮,去皮、脐)30克
2.外治:白玉膏.【组成】密陀僧 黄蜡各60克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 象皮 白蜡各15克 轻粉12克
黄柏霜 组成; 黄柏、黄芩、当归、生首乌与玉竹、知母按2:1。 制剂用法 上药用95%酒精浸泡,提取有效成分;浓缩后制成水包油霜剂,含生药40%。嘱病人先将患处洗净,然后搽上该霜剂,稍作按摩,每日3次,1月为1疗程,观察3个疗程。 第五单元. 肛门直肠疾病 一. 痔 1.内治: 实证: 1)血热者:清热凉血─凉血地黄汤
组成,别名生地黄汤、地黄汤,由黄芩1分,荆芥穗1分,蔓荆子1分,黄柏2分,知母2分,藁本2分,细辛2分,川芎2分,黄连3分,羌活3分,柴胡3分,升麻3分,防风3分,生地黄5分,当归5分,甘草1钱,红花少许组成。
2)湿热下注:清利湿热─黄连丸 处方】 黄连80g ,石膏80g ,桔梗80g ,甘草40g ,知母80g ,玄参80g ,地黄80g, 牡丹皮80g, 天花粉80g, 连翘80g ,栀子200g, 黄柏200g ,黄芩200g ,赤芍80g
虚证: 1)养心健脾.益气补血─归脾汤. 【组成】 白术(3克) 当归(3克) 白茯苓(3克) 黄芪炒(3克) 远志(3克) 龙眼肉(3克) 酸枣仁炒 (3克) 人参(6克) 木香(1.5克) 炙甘草(1克) 十全大补汤 材料:党参三钱、炒白术五钱、茯苓三钱、炙甘草钱半、当归三钱、炒熟地五钱、川芎二钱、杭白芍五钱、黄耆三钱、枸杞子五钱、肉桂五分、红枣20个、土鸡或乌骨鸡一只。
2)脱出:气虚:补气升举─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18克)炙甘草(9克)人参(6克)当归(3克)橘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白术(9克)
血虚:补血养血─四物汤, [组成] 熟地 15 当归 15 白芍 10 川芎 8
肿胀痒痛:清热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如神汤 组成秦艽(去苗) 桃仁(去皮、尖,研) 皂角子(烧存性,研)各3克 苍术(米泔水浸,炒) 防风各2克 黄柏(酒炒)1.5克 当归尾(酒洗) 泽泻各0.9克 槟榔0.3克 熟大黄3克
便秘: 1)实证:通腑泄热─大承气汤,【组成】 大黄(12克)、厚朴(15克)、 枳实(12克)、 芒硝(9克)。
2)虚证:润肠通便─五仁丸. 【组成】 桃仁(30克) 杏仁(麸炒,去皮尖,30克) 松子仁(5克) 柏子仁(15克) 郁李仁(3克) 陈皮(另研末,120克)
麻子仁丸 【组成】 火麻仁(麻子仁)(500克) 芍药[1](250克) 枳实(250克) 大黄(500克) 厚朴(250克) 杏仁(250克)
2.外治:熏洗法 二.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1.内治: 1)实证: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合龙胆泻肝汤 黄连解毒汤合龙胆泻肝汤化裁:黄连15g,黄芩15g,栀子12g,龙胆草9g,木通9g,柴胡12g,泽泻9g,车前子30g(包),当归10g,牡丹皮9g,半枝莲30g,山慈菇15g,土茯苓60g,砂仁10g,鸡内金20g,焦三仙各15g。(
2)虚证:养阴清热利湿─青蒿鳖甲汤,组成】;青蒿6克,鳖甲15克,细生地12克,知母6克,丹皮9克。
三妙丸,【处方】; 苍术(炒) 600g 黄柏(炒) 400g 牛 膝 200g
2.外治: 1)初起:实证用金黄膏.【处方】金黄散20克、凡士林80克。
黄连膏,组成】;黄连1两,黄芩1两,大黄2两,黄蜡6两,麻油2斤。
虚证:冲和膏 组成】紫荆皮5钱,赤芍2两,独活3两(炒),生半夏1两5钱,白芷3两,川贝1两5钱,菖蒲根1两5钱,土朱2两,松香1两5钱(必须浸尿坑内3年可用)。
2)成脓:切开引流 3)溃后:九一丹纱条引流, 【组成】石膏(煅)7克 黄灵药3克(现 升药:煅石膏=1:9) 【用法】共研极细,撒于患处,或用纸捻蘸药插人疮内,上用膏药盖贴。
生肌散纱条 》。 [处方]珍珠5g 冰片5g 血竭30g象皮(砂炒)20g 朱砂10g 乳香(制)20g 龙骨(煅)30g 儿茶30g没药(制)20g 三. 脱肛 1.内治:补气.升提.固摄─补中益气汤 组 成:黄芪15克、人参(党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大枣6枚。
2.外治:苦参汤 组成:苦参5钱,蜀椒1钱5分,川柏1钱5分,地肤子3钱。
五倍子散,方一 药物组成:五倍子(去心中虫)、槐花(择)各等分。 方二 组成:五倍子、北细辛、白术1:1:3配制而成。 马勃散【组成】连翘15克,牛蒡子9克,金银花10克,射干5克,马勃3克。
第六单元. 男性前阴病 一. 前列腺炎 1.内治: 虚证:补益法 实证:疏导法. 1)湿热壅阻证:清利湿热─八正散. 组成;海金沙50g,金钱草50g,牛膝30g,滑石50g,大黄20-30g,木通15g,车前子20g,扁蓄20g,瞿麦20g,石韦20g,甘草10g),
龙胆泻肝汤.组成:龙胆草酒炒(6克) 黄芩炒(9克) 山栀子酒炒(9克) 泽泻(12克) 木通(6克) 车前子(9克) 当归酒炒(3克) 生地黄酒炒(9克) 柴胡(6克) 生甘草(6克)
大分清饮【组成】茯苓 泽泻 木通各6克 猪苓 栀子(或倍之) 枳壳 车前子各3克
2)阴虚火动证:补肾滋阴.清泄相火─知柏地黄汤合萆解分清饮.
3)肾阳不足证:温肾固精─金锁固精丸【组成】沙苑蒺藜、芡实、莲须各60克、龙骨、牡蛎各30克。
右归丸【成份】 熟地8~50克、山药6克、枸杞6克、山茱萸3克、炙草5克、肉桂4克、杜仲6克、制附子7克。
4)气血瘀滞证:活血散瘀─前列腺汤 组成丹参10克,泽兰1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红花4.5克,乳香4.5克,没药4.5克,王不留行10克,青皮6克,川楝子6克,小茴香3克,白芷6克,败酱草20克,蒲公英20克。
2.外治: 湿热下注.气血瘀滞.金黄散. 成 分 大黄 黄柏 姜黄 白芷 各2500g南星 陈皮 苍术 厚朴 甘草 各1000g 天花粉 5000g 共研细末 。可用葱汁、 酒、 油 、蜜 、菊花露、 银花露、 丝瓜叶捣汁、 等调敷。
葱归塌肿汤坐浴 【组成】当归9克 甘草9克 独活9克 白芷9克 葱头7个 【用法】上药五味,以水600毫升,煎至汤醇,滤去滓,以绢帛蘸汤热洗,以疮内热痒为度。如温再易之 二. 前列腺增生症 1)肺气失宣.水道不利证:开泻肺气.清热利水─黄苓清肺饮 组成】黄芩、茯苓各5克,栀子、浙贝母各3克【药方用法】水煎服(成人常用剂量: 3剂
2)湿热下注.膀胱涩滞证:清热化湿.通利膀胱─八正散 组成为车前子、 瞿麦 、扁蓄、 滑石 、山栀子仁 、甘草炙 、木通 、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入灯心 。
3)中气下陷.膀胱失约证:补中益气.制约膀胱─补中益气汤. 组 成:黄芪15克、人参(党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大枣6枚。
补元煎 【组成】人参少用10克, 熟地用6~9克,杜仲6克 当归6~9克(若泄泻者去之) 山茱萸3克(如畏酸吞酸者去之) 枸杞6~9克 炙甘草3~6克
4)肾阴不足.水液不利证:滋肾养阴.清利膀胱─知柏地黄汤
处方】熟地黄24克,山茱萸12克,干山药12克,泽泻9克,茯苓9克(去皮),丹皮9克,知母24克,黄柏24克。
5)肾阳不足.气化无权证: 尿闭:补肾湿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 【处方】 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药80g 茯苓120g 泽泻60g 肉桂20g 附子(制)20g 牛膝40g 车前子40g
失禁.遗尿: ─螵蛸丸 ;【组成】桑螵蛸(炙)30个 鹿茸(酥炙) 炙黄耆各90克 煅牡蛎 赤石脂 人参各60克;【用法】上药为末,山药糊丸。每服6克,盐汤下;【主治】下元虚冷,梦中遗尿。
6)下焦蓄血.瘀阻膀胱证:活血散瘀.通利膀胱抵挡丸 抵挡汤方 水蛭30个(熬) 虻虫三十枚(熬 去翅足)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浸) 上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第七单元. 外科其他疾病 一. 烧伤 1.内治: 1)火热伤津证:养阴清热─黄连解毒汤.组成】; 黄连(9克) 黄芩(6克) 黄柏(6克) 栀子(9克)
银花甘草汤,组成】;银花15g,紫菀9g,地丁15g,夏枯草9g,丹皮9g,连翘15g,茯苓9g,黄连3g,甘草6g。
清营汤,组成;犀角[水牛角代](30克)、生地黄(15克)、 元参(9克)、 竹叶心(3克) 、麦冬(9克)、丹参(6克)、 黄连(5克) 、银花(9克) 、连翘(6克)。
.犀角地黄汤【组成】 犀角[水牛角代](30克) 生地黄(24克) 芍药(12克)牡丹皮(9克)
2)阴伤阳脱证:扶阳救逆.固护阴液─参附汤合生脉散. 方中人参、附子益气回阳救逆,人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共奏回阳固脱之功 四逆汤 3)火毒内陷证:清营凉血.解毒─清营汤. 黄连解毒汤合犀角 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生地、丹皮各9g,赤芍、黄芩、黄柏各6g,栀子、甘草各3g,黄连1.5g。
地黄汤. 【组成】生地黄(切,焙)60克 黄芩(去黑心)15克 当归(切,焙) 地榆(锉) 柏叶(炙) 艾叶(炒)各45克 伏龙肝 蒲黄各60克
清瘟败毒饮 【组成】生石膏大剂180克至240克,中剂60克至120克两,小剂24克至36克,小生地大剂18克至30克,中剂9克至15克,小剂6克至12克,乌犀角大剂18克至24克,中剂9克至12克,小剂6克至12克,小剂3克至5克,生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竹叶、甘草、丹皮。 热毒传心: ─安宫牛黄丸. 紫雪丹 4)气血两虚证:调补气血─八珍汤 5)脾胃虚弱证:调理脾胃─益胃汤.参苓白术散 2.外治: 初期:清凉膏.组成】大黄、朴消、黄连、黄柏、赤芍药、当归、细辛、薄荷、芙蓉叶各等分。
万花油外搽.成分野菊花、乌药、水翁花、徐长卿、大蒜、马齿苋等86味。辅料为植物油。
虎地酊
中期:黄连膏.红油膏.生肌玉红膏外敷 后期:生肌白玉膏掺生肌散外敷 :生肌白玉膏,【组成】密陀僧 黄蜡各60克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 象皮 白蜡各15克 轻粉12克 【用法】上药除黄蜡、白蜡外,余俱另研细末。另取桐油500克,放锅内熬滚去沫,入密陀僧末搅匀取起,入二蜡熔化搅匀,待油稍温,方入余药,搅二百余遍,以大棉纸摊上阴干,随疮大小剪贴。待疮中毒水流出,膏药变黑,再换新者贴之 黑布膏【处方】 黑醋半斤,五倍子末2两8钱,蜈蚣1条,蜂蜜6钱。 二. 臁疮 1.内治: 1)急性继发感染:清利湿热─萆解渗湿汤 处方:萆薢15克,薏苡仁、土茯苓、滑石各30克,牡丹皮、泽泻、通草、黄柏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便秘者,加大黄12-15克(后下)。湿热较盛者,加龙胆草、栀子各12克。剧痒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
2)气阴不足:宜益气养阴─六味地黄丸 3)肾亏疮面乌黑不痛: ─附桂八味丸 2.外治:九一丹药.红油膏.生肌散.白玉膏 三. 脱疽 内治: 1)寒湿证:温阳通脉.祛寒化湿─阳和汤.独活寄生汤. 组成: 独活三钱(9g)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肉桂心 防风川芎人参 甘草 当归 芍药 干地黄各二钱(各6g)
2)血瘀证:活血毒.止痛─四妙勇安汤. 【组成】 金银花(90克) 玄参(90克) 当归(60克) 甘草(30克)
3)热毒证:清热解毒.止痛─四妙勇安汤.
4)气血两虚证:补养气血─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 5)肾虚证: 肾阳虚:温补肾阳─附桂八味丸 肾阴虚:滋补肾阴─六味地黄丸.知柏八味丸 四. 血栓性静脉炎 血栓性浅静脉炎(青蛇毒) 1.内治:和营活血.清热利湿─五味消毒饮合三妙丸. 2.外治:早期:金黄散.四黄散.双柏散 血栓性深静脉炎(股肿) 1)早期:湿热蕴阻.气血瘀滞:清热利湿.活血通络─通络活血方.抵挡汤 抵挡汤方 水蛭30个(熬) 虻虫三十枚(熬 去翅足)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浸)
2)后期:气虚血滞.寒湿凝滞:温阳利水.活血化瘀─阳和汤. 〖组成〗 熟地一两(30g) 肉桂一钱,去皮,研粉(3g) 麻黄五分(2g) 鹿角胶三钱(9g)白芥子二钱(6g) 姜炭五分(2g) 生甘草一钱(3g) 〖用法〗以上八味共为细末,开水送服一钱(3g),日二次。临床效果胜过水煎服
补阳还五汤, 组成:黄芪生,四两[125g]; 当归尾 二钱[6g]; 赤芍 一钱半[5g]; 地龙 一钱[3g];川芎 一钱[3g]; 红花 一钱[3g]; 桃仁 一钱[3g]。
当归四逆汤 【组成】当归三两(12克)、桂枝三两(9克)、 芍药三两(9克)、 细辛三两(3克)、 通草二两(6克)、 大枣二十五枚(8枚、擘[bo])、 炙甘草二两(6克)。
六. 肠痈 1.初期: 1)温热内蕴.气滞血瘀者:行气祛瘀.通腑泄热─大黄牡丹汤 【组成】大黄12克(四两) 牡丹皮3克(一两) 桃仁9克(五十个) 冬瓜仁30克(半升) 芒硝9克(熔化
红藤煎剂.大血藤100克、败酱草15克、赤芍药20克、生甘草10克
锦红片 ,组成; 红藤,蒲公英,大黄
2)寒湿夹瘀血凝结者:疏化导滞.理气行瘀─藿香正气散 【组成】藿香9克、紫苏6克、白芷6克、大腹皮12克、茯苓12克、白术9克、陈皮6克、厚朴9克、半夏9克、桔梗6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2枚。
红藤煎剂,组成; 红藤,银花,紫花地丁,连翘?,乳香,没药,丹皮,元胡,甘草?,大黄?
2.酿脓期:
积热不散.热胜热腐:通腑泄热.解毒透脓─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 药物:大黄 牡丹皮 桃仁 冬瓜仁 芒硝 红藤 败酱草 白花蛇舌草 蒲公英 藿香 佩兰 薏苡仁 黄连 黄芩 生石膏
3.溃脓期: 1)阳明腑实.热盛伤阴者:通腑排脓.养阴清热─大黄牡丹汤合增液汤 2)阴损及阳:温阳健脾.化毒排脓─薏以附子败酱散【组成】薏苡仁30克,附子6克,败酱草15克。
参附汤,组成】;人参15克附子(炮,去皮、脐)30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