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悟】 金秋十月,我們到紹興旅遊,去城西南蘭渚山東北隅的石壁山下的“蘭亭”。蘭亭,原是春秋末年以“臥薪嘗膽”和“陰謀九術”復國滅吳聞名於世的越王勾踐在此種植蘭花而得名,驛亭為“蘭亭”。1600多年前的東晉書聖王羲之與41位名士在此流觴飲酒,賦詩吟嘯,王羲之將所賦之詩集成《蘭亭詩》,並為其親筆作序,隨名揚天下,流傳千古,蘭亭後稱為“中國第一書法聖地”。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不僅書法藝術精美,造就了他書法藝術的頂峰,而且文采斐然,感悟頗深,道出了人生箴言,“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作者認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兩者不能等量齊觀,在有生之年,應做些實事,不應該空談玄理,坐而論道。 王羲之,山東臨沂人,出身貴族,48歲任會稽內史。當時在會稽任內,還有一名叫王述的中書,拍馬溜須,誇誇其談,王羲之經常和他發生沖突,王羲之見他朝中有人,於是辭官不做,定居會稽山陰。湯永和九年(353 年)三月初三,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加之,山陰之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我們那天去,有眾導遊一身身古裝,再現王羲之、謝安、孫綽等一班人“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一觴一詠,暢敘幽情”的情景。我們在蘭亭也發出了“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的感慨,何況當年的文學家王羲之呢! 蘭亭修禊,是紹興當地的一種風俗,那天人們到水邊洗濯、嬉遊,消災祈福。我們說,福祉所至,有時會有,然而有人得福“快然自得,曾不知老之將至”,“放浪形骸之外”,王羲之稱這種人為“躁”者;有人得福“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王羲之稱“靜”者。這是兩種人表現了兩種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針對當時土大夫階層崇尚虛無、好空談、盡情享樂的思想傾向在這裏他進行了嚴厲的斥責。在《蘭亭詩》裏王羲之也有同樣的表述:“大矣造化功,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王羲之的這種言論,與其說是一種人生感悟,不如說是官場之外的另一種情感噴發,構成王羲之對蘭亭的拜謁、體恤、敬重、熱望,誠了他揮之不去的一種情結。這情結,至今牢牢地系在這茂密的竹林間,流淌在這淙淙的清泉裏,跨越了千年的執著和不變的傳承,人們到此可與之心與心的交流、對接。 王羲之把所賦詩集成《蘭亭詩》,是為了把自已在蘭亭的這些感悟表達出來,作為法書家的王羲之揮毫寫下了《蘭亭集序》,他厚積薄發,在這篇翰墨裏他又悟出了書法的真諦,創造了書法藝木的全新境界。王羲之從幼學書法,早年從衛夫人(鑠)學,後草書從張芝,正書從鐘繇,《蘭亭集序》為正行,字勢雄強多變,飄如浮雲,矯若驚龍,天機流布,挺然秀出,變魏以來質樸的書風,成妍美流便的新體,博采眾長,推陳出新,精美絕倫,千余年來為書家所崇尚。我們走在紹興的大街小巷,用絹做成的紙扇,無不用了王羲之《蘭亭集序》的書法,也有書家當場摹臨,可惜真跡不存,只有唐馮承素雙鉤廓填的摹蘭亭帖。 在蘭亭,我感到,無論王羲之的思想精髓,或是書法藝術靈感,都表現了他對紹興的依偎、眷念、熱愛、深情和歸屬,晶瑩、凝重而深刻。我們倘徉在翠竹曲水之中,仰望站在蘭亭中的王羲之,看著新買的絹扇上《蘭亭集序》字樣,足以使人們感到《蘭亭集序》留存著一種凝重不朽的思想,一個氣勢恢弦的生命,溫馨關愛的人生以及芬芳的書法藝術,像蘭亭那高雅的蘭花一樣,芳香四溢,愈久彌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