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欣赏: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古汉语欣赏: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古汉语欣赏: 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古汉语欣赏: 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 古汉语欣赏: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古汉语欣赏: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古汉语欣赏: 夫圣人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以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故有术之君,不随适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 古汉语欣赏: 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 古汉语欣赏: 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则因物以治物。 古汉语欣赏: 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钧轻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 古汉语欣赏: 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强弱。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 古汉语欣赏: 功成天地,和化雷霆,宇内之物,恃之以成。凡道之情,不制不形,柔弱随时,与理相应。万物得之以死,得之以生;万事得之以败,得之以成。道譬诸若水,溺者多饮之即死,渴者适饮之即生;譬之若剑戟,愚人以行忿则祸生,圣人以诛暴则福成。 古汉语欣赏: 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 古汉语欣赏: 所以贵无为、无思为虚者,谓其意所无制也。夫无术者,故以无为、无思为虚也。夫故以无为、无思为虚者,其意常不忘虚,是制于为虚也。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今制于为虚,是不虚也。 古汉语欣赏: 知之者,同于义而异于俗;弗知之者,异于义而同于俗。 古汉语欣赏: 且夫世之愚学也,皆不知治乱之情,多诵先古之书,以乱当世之治;智虑不足以避阱井之陷,又妄非有术之士。听其言者危,用其计者乱,此亦愚之至大而患之至甚者也。俱与有术之士有谈说之名,而实相去千万也,此夫名同而实有异者也。 古汉语欣赏: 君子,其未得也,则乐其意;既已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者,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古汉语欣赏: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古汉语欣赏: 是非疑则度之以远事,验之以近物,参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恶言死焉。 古汉语欣赏: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和之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为天下宝。子赣、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义,为天下列士。 古汉语欣赏: 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 古汉语欣赏: 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以谋和,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 古汉语欣赏: 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于外,务积德于身而处之以遵道,如是,则贵名起如日月,天下应之如雷霆。故曰:君子隐而显,微而明,辞让而胜。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此之谓也。鄙夫反是:比周而誉愈少,鄙争而名愈辱,烦劳以求安利,其身愈危。 古汉语欣赏: 君子不以所养害其所养。 古汉语欣赏: 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古汉语欣赏: 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古汉语欣赏: 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何则?其极远也。黄钟大吕,不可从烦奏之舞,何则?其音疏也。将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此之谓矣。 古汉语欣赏: 千变万化,惟意所适。 古汉语欣赏: 知而忘情,能而不为,真知真能也。 古汉语欣赏: 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取足于身,游之至也;求备于物,游之不至也。至游者不知所适;至观者不知所眂,物物皆游矣,物物皆观矣,是我之所谓游,是我之所为观也。 古汉语欣赏: 故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彼。凡一气不顿进,一形不顿亏,亦不觉其成,不觉其亏。亦如人自世至老,貌色智态,亡日不异;皮肤爪发,随世随落,非婴孩时有停而不易也。间不可觉,俟至后知。 古汉语欣赏: 能阴能阳,能柔能刚,能短能长,能圆能方,能生能死,能暑能凉,能浮能沉,能宫能商,能出能没,能玄能黄,能甘能苦,能羶能香。无知也,无能也;而无不知也,而无不能也。 古汉语欣赏: 彼至人者,归精神乎无始而甘冥乎无何有之乡。水流乎无形,发泄乎太清。 古汉语欣赏: 庄子曰:“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古之人,天而不人。” 古汉语欣赏: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 古汉语欣赏: 孔子往见盗跖。见谒者曰:“鲁人孔丘,闻将军高义,敬再拜谒者。”谒者入通,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曰:“此夫鲁国之巧伪人孔丘非邪?为我告之:‘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冠枝木之冠,带死牛之胁,多辞谬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子之罪大极重,疾走归!”“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缝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贵焉,盗莫大于子。天下何故不谓子为盗丘,而乃谓我为盗跖?” 古汉语欣赏: 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故孝己忧而曾参悲。 古汉语欣赏: 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此名实之可纪,精微之可志也。随序之相理,桥运之相使,穷则反,终则始。此物之所有,言之所尽,知之所至,极物而已。睹道之人,不随其所废,不原其所起,此议之所止。 古汉语欣赏: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古汉语欣赏: 知士无思虑之变则不乐,辩士无谈说之序则不乐,察士无凌谇之事则不乐,皆囿于物也。 古汉语欣赏: 出怒不怒,则怒出于不怒矣;出为无为,则为出于无为矣。 古汉语欣赏: 非以其所好笼之而可得者,无有也。 古汉语欣赏: 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无不为也。 古汉语欣赏: 总览法家治国之策,大约有三条最为重要。一是明法制臣,二是责实求效,三是变古易常。 古汉语欣赏: 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 古汉语欣赏: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毫为小,待之成体。天下莫不沈浮,终身不故;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惽然若忘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 古汉语欣赏: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古汉语欣赏: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正也。 古汉语欣赏: 故曰,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疲。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
|
来自: 西纳 > 《国学经典书库(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