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代药王

 瀚元图书馆 2013-12-23

中国历代药王

 

    药王是中国民间对古代名医的尊称,随时代、地区不同,药王所指人物亦不同。伏羲、神农、黄帝三位古代传说中的圣王,之所以把他们祀为万世医药之祖。

    叔叔是中医,乡间有善名。家中供奉药王一尊,为父亲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所刻。塑像为高一尺余宽不足尺的樟木所镂,上有人物十五个,中间为降龙伏虎的药王孙思邈,头上为龙,足下为虎,左右各有药童一名,头顶半圈为十二代药王。据说,药王共有十三代,从孙思邈往前推,具体是哪些人,不得而知。

    百度一下,更无答案。甚至药王都不同,有人认为药王是神农,传说他尝百草,“首创医药,世称药王;后遂以药王为颂神医之称”(《辞海》1939年版)。又云:“药王”是佛书“药王菩萨”的略称(如《法华经》:“药王汝当知”)或“药师如来”(《维摩经》:“此有佛号药王”)。也有说“药王”是韦善俊者,《列仙传》:“韦善俊,唐武后朝(684~710年),京兆(今陕西长安)人。长斋奉道法,尝携黑犬,名乌龙,世谓而药王” 。各地更是众说纷纭,有说是扁鹊,有说是东汉邳彤,这些人不断被神化,被不同地区的民间奉为药王,并设庙祭祀,统称为药王庙。但据叔叔所言,医家一般都把孙思邈尊为药王。

    根据历代名医的成就,是否著书立说,是否开创或壮大某一领域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我以为,能被称为药王的,当为如下之人。

一代开山伏羲尊

二代神农替药名

三代始祖轩辕士

四代医师歧伯身

 

神医扁鹊天下闻

医圣伤寒张仲景

刮骨疗伤数华佗

叔和脉经传西晋

 

预防炼丹葛洪行

本草探源陶弘景

世代名医之才最

太医博士巢先生

 

千金奇方孙真人

十三名医终成神

唐朝过后未封圣

亦有医师集大成

 

钱乙儿科救万民

法医宋慈把冤伸

金元四家震亨末

本草纲目李时珍

 

医宗金鉴吴谦呈

转益多师天士亲

古今名士千千万

此处只是一家声

 

 

 

  

   备注(搜于网络):

 

    1、伏羲

    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相传为中国医药鼻祖之一。《帝王世纪》称“伏羲尝百药而制九针”,我国医界数千年来尊奉其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

 

     2、神农

     传说中古代人物,与燧人、伏羲合称“三皇”。相传是我国农业与医药的发明者,被奉为医药之鼻祖。《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系托名神农的著作,约成书于秦汉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3、黄帝

     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原姓公孙(一说姓姬),名轩辕,号熊氏。《黄帝内经》系托名黄帝与岐伯筹讨论医学的著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专著。由于《内经》多以黄帝问、岐伯筹答的形式写成,故后世称中医学为“岐黄”或“岐黄之术”。

 

    4、岐伯

    岐伯是中国传说时期最富有声望的医学家,中国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帝王世纪》:“(黄帝)又使岐伯尝味百草。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

 

     5、扁鹊

    (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一生创有:《难经》,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6、张仲景

    (约150~154年-215~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南阳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人,中国东汉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被后世尊为“医圣”,原书十六卷,经汉末战乱兵火而散佚,复得后世医家整理,成为今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前者专门讨论伤寒病,伤寒是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后者主要论述内伤杂病。

 

     7、华佗

    (约145-208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字元化,一名旉,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张机)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

   

     8、王叔和

    (约201—280年),名熙,汉族,西晋高平(今山东省邹城市)人。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他寻求古训,博通经方,深究病源,潜心研读历代名医著作,遵古而不泥古,虚心向有经验的名医求教,博采众长,医术日精,名噪一时。由于其医术高明,公元208年,当曹操南下征战荆州刘表,王叔和被推选为曹操的随军医生。其后任王府侍医、皇室御医等职。后又被提升为太医令。

 

     9、葛洪

    (约284~364或343),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汉族,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葛洪一生著作宏富,自谓有《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颂诗赋》百卷, 《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神仙传》十卷,《隐逸传》十卷;又抄五经七史百家 之言、兵事方技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另有《金匮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 惟多亡佚,《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共收其著作十三种。他是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领袖,内擅丹道,外习医术,研精道儒,学贯百家,思想渊深,著作弘富。他不仅对道教理论的发展卓有建树,而且学兼内外,于治术、医学、音乐、文学等方面亦多成就。

 

     10、陶弘景

     (456─536),字通明,齐梁间道士、道教思想家、医学家,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卒谥贞白先生。入齐,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征左卫殿中将军。梁武帝永明十年(492年)辞官赴句曲山(茅山)隐居,从孙岳游学,并受符图经法,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梁武帝礼聘不至,却每每就谘朝廷大事,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其思想源于老庄,并受葛洪道教影响,亦杂有儒佛观点。主张儒、佛、道三家合流,鼓吹“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将儒家封建等级观念引入道教理论。善书法,尤精行书,长于医药、历算、地理。在整理古籍《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吸收魏晋间药物学的新成就,撰有《本草经集注》七卷,所载药物凡七百三十种,对后世本草学之发展有很大影响。另又著有《真诰》,是道家重要典籍之一。

 

     11、徐之才

    (492~572),南北朝时期一代各医,出身世医家庭,其先祖为徐熙,南朝丹阳(县治在今安徽当涂丹阳镇)人,人称“东海徐氏”。祖父徐文伯、父徐雄均为当时名医。士才秉承家学,精通医道。且博学多才。初仕南齐,后被俘于魏,因其学才而被魏帝征召,武平二年(571年)封西阳君王,故又称徐王。撰有《徐王八代家传效验方》(或作《徐王效验方》十卷)、《徐氏家秘方》两卷、《徐王方》五卷,为总结家传医疗经验之书。另有《药对》(或作《雷公药对》)两卷。该书总结古代药剂学的精华,对多种药物炮炙处理,均有详细记载。其佚文见于《证类本草》中。是徐氏家族七代名医中最出色的一位,他曾经侍奉过梁国魏帝、东魏孝静帝、北齐文宣帝、北齐武成帝等多个皇帝,在每个皇帝面前都能十分受宠,足见他医术高明,而且对于如何侍主也是很有心得。

 

    12、巢元方

    隋代医家。大业中(605年-616年)任太医博士、太医令。大业六年(610年),奉诏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共67门,载列证候1739条,分别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理和证候。对疾病的治疗,一般并不论述,但也有部分疾病讨论了诊断、预后,以及导引按摩、外科手术为主的一些治疗方法和步骤。这与当时隋炀帝下令编纂的方书《四海类聚方》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即前者专述理论,后者专述治疗,两者相辅相成,形成较为全面的医学配套著作,可惜《四海类聚方》早已佚失,使我们不得探其真面目。《诸病源候论》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系统总结疾病病因、病理、证候的专著,并对隋以后两代医学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为历代医家所推重。

 

    13、孙思邈

    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孙思邈从小勤奋好学,七岁读书,每日背诵一千多字,有“圣童”之称。到了二十岁,已精通诸子百家学说,既“善谈庄、老”,又“兼好释典”,学问非常渊博。隋唐两代帝王屡次请他做官,他都“固辞不受”,而立志学医,他的这种认识,是从切身体验中得来的。他小时候,体弱多病,要经常请医生诊治,“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周围贫苦百姓,也跟他一样,因为患病弄得穷困不堪,有的竟得不到治疗而悲惨死去这些事,使他感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千金要方》自序)。因此,他十八岁开始,就“志于学医”,并下了很大的苦功,所谓“青衿(古学子所穿的衣,后称入学的生员)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千金要方》自序)。经过这样长期刻苦的钻研,他的医学造诣很深,成为隋唐时期医药界的佼佼者。

    他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共三十卷,内容极为丰富,这是孙思邈对医学的重大建树,是我国医学史上的重大革新。《千金翼方》是对《千金要方》的补编。书名含有和《千金要方》相辅相济,羽翼双飞的意思。此书共三十卷,其中收录了唐代以前本草书中所未有的药物,补充了很多方剂和治疗方法。首载药物八百余种。这两部书,合称为《千金方》,收集了大量的医药资料,是唐代以前医药成就的系统总结,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类书,对学习、研究我国传统医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钱乙

    (约1032—1114)宋代著名儿科学家。字仲阳。祖籍钱塘(今浙江杭州)。其临症心得治验,经阎孝忠整理而成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3卷,另著《伤寒指微论》。对儿科学及整个中医基础理论之发展影响很大。

 

    宋慈

    (1186-1249),字惠文,福建建阳人。嘉定十年(1217年)中进士,后多次出任法官的职务。在长期担任法官生涯中,宋慈积累了丰富的司法经验,他认为“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因而检验乃是关系整个案件“死生出入”、“幽枉曲伸”的大事,因而他对狱案总是“审之又审,不敢萌一毫慢易心”。经过常年司法实践,他发现“狱情之失多起于发端之差,定验之误皆源于试历之浅”,认识到很多冤案、错案均与检验经验不足有密切关系。于是他在晚年之时吸收了《内恕录》等著作中有关法医学的论述,结合自己的经验与见解,精心撰写成《洗冤集录》一书,该书由于材料充实、内容丰富,说理简明,分析透彻,一经问世即显露出极高的应用价值,迅速传遍全国各地,数百年来,一直被我国法医界视为“金科玉律”,为听讼决狱者之必读,成为后世诸多法医检验书籍的祖本。

 

     朱震享

    (1281—1358)元代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滋阴派代表医家。字彦修,人称丹溪先生。义乌(今属浙江)人。著作有《格致余论》和《局方发挥》各1卷。朱氏之学,不仅在国内备受医者推崇,流传日本后也影响甚大。

 

     李时珍

    (约1518—1593)明代杰出医药学家、科学家,也是世界公认的古代著名科学家。字东壁,号波濒湖。蕲州(今湖北蕲春)人。著作有《本草纲目》,为明代本草集大成之巨著,对药物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另著《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

 

    吴谦

    (约1689-1848),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奉旨编修大型综合性医书《医宗金鉴》。吴谦为人谦和,恭谨守礼,因而深得内廷的赏识,又以其医术高超,名著一时。是清雍正、乾隆年间的名医,曾任太医院右院判。乾隆四年(1739),乾隆帝为标榜文治,诏令太医院编纂医书,“以正医学”。由大学士鄂尔泰和亲王弘昼督办,任命御医吴谦、刘裕铎担任总修官(相当于主编),至乾隆七年(1742)成书,乾隆帝大悦,赐名为《御纂医宗金鉴》。《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简要的一种,是我国第一部带有教材性质的普及性医学丛书。1742年,《医宗金鉴》以武英殿聚珍本与尊经阁刻本印行,在全国推广,深受欢迎,影响巨大;自1749年起,清太医院将《医宗金鉴》定为医学生教科书,逐步成为全国医学教学标准。

 

    叶天士

    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人,清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叶天士生于医学世家,祖父叶时、父叶朝采都是精通医术,尤其以儿科闻名。叶桂12岁开始从父学医,14岁时,他父亲死了,于是抱着失去亲人的痛苦,拜父亲的门人朱某为老师,专学医术。叶天士聪慧过人,悟超象外,一点即通;尤其虚心好学,凡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向他行弟子礼拜其为师,十年之内,换了十七个老师,并且他能融会贯通,因此医术突飞猛进,名声大震。叶天士不仅精通医术,而且治学讲求宏搜博览,学究天人,精细严谨,使医术与学术相得益彰。叶天士以其“立德、立功、立言”的为医最高境界,而深受广大医家景仰,他的学说,在二百多年的不断发展中,形成一个重要而有特色的医学流派——“叶派”。

 

 

    除上述外,另外历朝历代都有名医,如:上古时代的伯高、雷公、少师、甄立言等。周汉晋淳于意、皇甫谧、涪翁与郭玉等。魏晋南北朝雷斆、全元起、许胤宗、甄权等。隋唐时张宝藏、崔知悌、张文仲、王焘、韦迅、鉴真、王冰、昝殷、李珣、韩保升等。宋朝时许叔微、杨士瀛、陈自明、李迅、王执中等。金元时刘完素、张从正、张元素、李杲等。明代王肯堂、张介宾、杨继洲、陈实功、吴有性、徐春甫、高武、龚廷贤、方有执、杨济时、张介宾、傅青主等。清代徐大春、陈念祖、吴塘、王清任、唐宗海、邹润安、刘奎、尤怡、薛雪、徐大椿、赵学敏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