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与境界

 青梅煮茶 2013-12-23

      主讲嘉宾:阎崇年

    阎崇年,著名清史学家,北京社科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

    本版整理

    周怡倩

    全世界女宇航员升空的总共有38位,其中有一位是非常优秀的美国女宇航员,她上天三次,一共待了38天。中央电视台把她请来做了专访。这位女宇航员说:天上一分钟的准备,一分钟的实验,地下要准备一年的时间,很辛苦。上天又是很危险的事情,我第一次上天的时候不太了解,自己很兴奋,也下了决心,回不来了也就上天了。主持人问她:如果你移居到别的星球或者是遨游,只允许你带一样东西,你带什么?她没有什么犹豫地回答:书。问:你为什么要带书?回答:因为我喜欢书,我三次上天,每一次都带书,没有例外。

    看过专访后我就想,我们也出过差,如果只允许你带一样东西,你带什么?我想有的人可能说:我一定要把我的牙膏牙刷带上;有的女士要把最喜欢的首饰带上;还有人说,我要把我的宝贝儿子带上。而这位女宇航员却没有,她就带书。说明这位宇航员对书的喜爱和珍视。可以说她把书作为自己的第二生命。第一生命上了天了,要把第二生命——书也带上天。

    上海在中国来说应该是很个喜欢读书的地方,但在全国范围,读书的风气就太差了,差到全国每人每年读的书少得可怜。我们国家每年出版38万种图书,大概几亿册,可是我们读书的人多少?统计数据不一样,最低的统计数字是平均一人一年看一本书;最高的统计数据是平均一人一年看四本书。可是发达国家情况不一样,大体上美国、英国、法国是30多本,日本是40多本,德国是40到50本,以色列最高,平均每个人是60本。这么比较起来,中国人读书少得可怜。有时候我就想,我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史,是个文明之邦,应当说也是一个书香大国,留下了那么多包括上图在内的线装书经典。可是,中国今天的阅读状况与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古国相比差距太大。另一方面,从当代来说,和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我们全民读书的差距也是太大。这些年中国经济已经崛起,我们的生产总量超过了英国,超过了法国,超过了德国,也超过了日本,居世界第二。但是我们的读书量远远跟不上他们。所以读书虽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还是要大谈特谈。要在每一座城市,在全国形成一个读书的风气,要形成书香之家、书香城市、书香中国。

    读书的问题,有许多方面可以讨论。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考虑,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指出的,今天依然存在。孔子在《论语·宪问》里面讲过一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对孔子这段话现在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有一种解释为:“古之学者”,古,是指孔子之前。学者,不是我们今天说的专家学者的学者,孔子这里讲的是学习者,也就是读书的人。古之读书为己,这个“己”不是一己的己,是修身、修己。古代的学者读书,是为了修身。“今之学者”,现在读书的人是为什么?为人,这不是指人民的人,是为了功利。

    也就是说,古代人读书为了和自己修身结合,锤炼自己,达到新的境界。今之学者读书,往往不是为了修身、不是为了境界,而是为了一种功利。比如说,小学还没毕业,就千方百计想怎么上一个好的初中。初中毕业,千方百计上一个好的高中。高中毕业,想上一个好的大学等。大学毕业,再读硕、读博,又毕业,再读一个洋博士,一层层读。不错,也是对的,但是没有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读研、读博和修身结合起来,往往和名利结合起来。什么地方赚钱多,那就到上海、北京、广州工作;什么什么工作挣钱多、又轻松等等,对个人利益想得比较多。

    这就产生了读书、修身、做人的问题,我概括成以下若干种情况。

    一是不读书,会做人。孔夫子的母亲颜氏没怎么读书,但是颜氏虽然没读有字的书,没有读竹简,但是她读无字的书,从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读,悟出了做人的道理,会做人。所以孔子的母亲颜氏教育、培养出了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文学家、思想家——孔子。孔子的思想文化光芒,不仅照亮我们中国,而且在全世界依然闪耀着光辉。孟子的母亲仉氏,她读的也是无字书,从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读的书,知道怎么教育孩子。孟子小时候很调皮,所以孟母三迁,培养孟子成为一个亚圣。

    孔子的母亲和孟子的母亲当时并不是不想读书,当时叫“学在官府”,一般人不可以读书,书也没有普及。不要说他们的时代,像到我这个时代,我母亲要是健在的话,能有100多岁了,那时候她也没读书。因为当时不让女人读书。我外祖父是教书的,家里是私塾。男孩子可以读,女孩子不能读,她怎么办?她就和我一个姨到教室的窗户外头去偷听,这个时代都是如此,更不要说孔子、孟子母亲的时代了。她们虽然没有读传统的书,但是读了中华传统文化这部大书,教育出了孔子、孟子。我始终认为,一个伟大的、杰出的人物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母亲、杰出的母亲,我考察过了,无一例外。孔子、孟子之所以伟大,原因之一是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他们的母亲虽然没怎么读书,但能够与修身、做人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是会读书,不会做人。我看一个材料说希特勒酷爱读书,藏书很多。但是希特勒读的书是和怎么称霸世界结合起来了。他不是与爱护生命、行善事结合起来,杀起犹太人数以百万计的杀。所以,希特勒是属于这种会读书,不会做人的人。

    三是不会读书又不会做人。这种人,在明清时代,皇制时代也不齿于人类,又不会读书又不会做人嘛!今天既不会读书又不会做人,大家也是看不起的。

    四是既会读书又会做人。过去提倡,今天我们更提倡既会读书又会做人。上海人徐光启乡试考第一。乡考,像上海高考,考第一不容易的。过了7年,万历28年的时候考中进士,然后考庶吉士,也就是考研究生、考博,考取了。他思想很先锐,吸收了西方的科学志。在崇祯年代,他要重新计算日食,认为时间不对。徐光启说,这是郭守敬那时候定的,时间经过了很久,变化很大,应该重修立法,皇帝导师没同意。后来,基本可以算出日食、月食。再后来,战争频繁,他提出造西洋大炮。他又和利玛窦一起翻译一些西方科学书籍。在朝臣里面,大家对徐光启格外敬重,他威信很高。他是侍郎,又升到尚书,又升到大学士,到内阁大学士。在《明史·宰相传》里面有徐光启的传记。我觉得,徐光启是又会读书又会做人的一个范例。

    读书,如果不和做人结合,读的书越多可能越麻烦。比如现在我们提廉政,有的官就贪,有的官就廉。我去河南南阳,过去是南阳府,现在是地级市,保留了一个府的衙门,保存基本完好。当时是一个机关占着,格局基本没有改,匾都有。进门第一个匾,两个字:公廉。我站着看了半天,讲清廉、讲廉政,讲多少条都记不住。古人多聪明?两个字,都有了。做官,一要公,二要廉,都齐了。现在一搞规章制度都是多少条多少条,古人的智慧就是这样简明扼要。我觉得,做官,不用说那么多,就是两个字,公怎么样?廉怎么样?大堂正面一个匾,三个字:清慎勤,这是康熙写的,后来发到各衙门。

    清,没有问题,大家都理解,做官要清廉。第二个字应该要勤,做官要讲政绩,第三个才慎啊!为什么第二个字就是慎,第三个字是勤呢?我在南阳广播电视做一场公开的节目,主持人问我,阎老师,为什么当时的官衙慎比勤还重要,排第二?我说康熙没解释,我认为就是慎比勤重要。你如不慎,你勤,事办错了,越勤越坏,给老百姓造成的损失越大。是这样的吧?你勤,有一个前提,你得慎。我们不说当代了,后来有些官就是不慎,就是勤,就是搞政绩,闹得老百姓鸡犬不宁,祸国殃民。所以我觉得,做官第一是清,第二是慎,第三是勤。你很谨慎,事做对了越勤越好,事做错了越勤越坏。58年大炼钢铁,越积极越坏。

    我觉得,先人的智慧还是很高的。两个字、三个字,之后第三块匾是四个字:尔俸尔禄。本来16个字,我压缩成四个字,尔俸尔禄,民膏民脂,都是纳税人的钱。下民易虐,你怎么虐待老百姓,他们没有办法,手无寸铁,我没有武器怎么办?上天难欺,天不可欺。所以我说,要吸取古代的经验,简明易行,好记,好执行,好检查。做官,一定要和读书结合起来。大家总是说境界,我有一个想法和诸位请教、和诸位讨论。

      我觉得读书可分四个层次:依次是知识、智慧、顿悟,第四个层次是境界,或者叫智善。

    1、知识。小孩读《十万个为什么》,为了长知识,这是第一个层次,格物致知,致知,为了得到知识,这很需要,但这是最低层次。

    2、智慧。就是把普通的知识升华,化为智慧。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不是知识的化身。知识重要,但知识就现在来说,网上的知识一查就查到了,但智慧,有的时候网上查不到。我们培养子女的时候,在知识层面之上,要着重培养他的智慧。这是工作做得好、做得坏、做得出色不出色的关键之一。两军作战,两个指挥、两个司令,谁胜谁负,谁输谁赢,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哪个司令智慧更高一筹。诸葛亮会算,就是智慧。

    3、顿悟。我们上学,小学、中学、大学,老师经常讲知识,也讲智慧。我觉得好像讲“悟”讲得少。那天我查了一般《辞书》里的“悟”字,没有。他的悟怎么写?上面一个“五”,下面一个“五”,下面一个“心”,我说这字有意思。他的心,一个不够,五个不够,五个、五个的心,才够了“悟”。这个“悟”字,我觉得作为一个书法家,作为一个画家,作为一个雕刻艺术家,作为一个文学家,各行各业,根据我学习历史的经验,“悟”字比“知”,比“智”还重要。

    4、境界。读书最根本的就是要修养境界。读书和境界的结合才是读书的根本目的。这个境界,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最高的境界就是至善。至善,我们先人做了很好的说明,我举几个例子。

    例子1:心,心脏的心。我这个人有一个习惯,不喜欢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希望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境界,就是依。有人说,历史上状元都没本事,不一定,文天祥就是状元出身,北京还有文天祥的祠,他最后死在北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个心就够了。干部讲清廉,别那么复杂,你有这个心就够了。这个心,也就是诸葛亮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例2、之,之乎者也的“之”。大家都很熟悉,我重复一下,就是范仲淹这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之”。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时候,他还没有在岳阳楼,他在河南南阳,南阳下面有一个县,叫邓州,当时是邓州府。范仲淹那时候在邓州府,他被贬官贬到那儿做知府。他到那儿办了个学校,叫花州书院,自己办学、讲学。这时候,他的朋友拜托他写一篇岳阳楼,要盖一个岳阳楼,他在邓州写的,没有看到岳阳楼。所以岳阳楼完全是范仲淹心的写照,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先天之乐而乐”。范仲淹做官非常清廉,他做官不能看他妈妈。他把妈妈接到衙门这儿母子相见,再送回去。这路费解决不了怎么办?朋友借给他,他说不要,我还有一匹马,我把我的马卖了,做盘缠,把我母亲接过来。历史上有一个故事,叫卖马接母。所谓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先天之乐而乐”也是他自己境界的文字表述。

    例3、立,《左传》的话: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最高的境界是立德,其次立功,就是官员的政绩,其次立言。立言,我对《左传》有些不同的看法,太上立德可以,其次立功也可以,把立言放在第三,这值得讨论。孔子的《论语》是立言,孟轲的《孟子》立言,孙武的《孙子兵法》是立言的,屈原的《离骚》是立言的,司马迁的《史记》也是立言的,李白、杜甫的诗都是立言的,比某些官员立功更能流传千古。我觉得,立言在这里说低了。由这里有联想到我们今天的人,文化普遍提高,大学文化程度很普遍。我们在座的60岁以上的老先生,有经历、有兴趣的,要立言,留下一些东西来给子孙后代。

    例4、为,就是宋代张载张横渠那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心,要为天地立。对天和地不敬,不尊不敬,不知道感天恩,老要和天斗不行。和天斗什么?苍天之下,你不如一只蝼蚁。天给我们阳光、空气,天降了雨我们才有水喝。把天污染了,把空气污染了,下酸雨,连雨都污染了,对得住天吗?地,地生五谷,我们医食之源全靠地啊,把土地污染了。把江河的水给污染了,那怎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个命是为老百姓立的。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