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洛阳名园记后——(宋)李格非

 察见渊鱼者 2013-12-23
【作者小传】:李格非(生卒年不详,约哲宗朝及徽宗前期在世),字文叔,济南章丘县明水镇人。幼聪俊,有司方以诗赋取士,他独用意于经学。神宗熙宁九年(1076)举进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并列苏门,人称“后四学士”。元祐末为国子博士。绍圣初召格非编元祐章奏,不说,忤执政意,出为广德军通判。不久召为校书郎,迁著作郎。崇宁元年入元祐党籍,其女李清照上诗赵挺之救父,未几,远谪岭外。终年六十一。他工于词章,陵轹直前,笔力不稍滞;并主张为文须有真情实感,说是“文不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要“字字如肺肝出”(见《宋史》本传)。所著除《洛阳名园记》外,今俱佚。

【题解】:《洛阳名园记》记洛阳名园凡十九处,中有富弼的富郑公园、司马光的独乐园,以及董氏西园、东园等等。这些园池,或属于僧寺,或属于富豪,或属于达官贵人。本文是记述这些名园后的总结,行文简洁,论事精辟,从洛阳名园的兴废看到洛阳全城的盛衰,又从洛阳的盛衰看到天下的治乱;同时还从公卿士大夫放意乎园林的佚乐生活,看到他们必将没落的命运。层层推理,因小见大,以古证今,笔端带有感情,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政论文。

(一)、
【正文】:论曰:洛阳处天下之中,挟殽渑之阻
【挟==挟持,犹“凭籍”。殽(yáo摇)==一作崤,山名,在今河南省洛宁县北,位于函谷关东端,分东殽西殽,地势险要。渑(miǎn免)==即渑池,古城名,在今河南省渑池县西,西接殽山,《史记》称之为“渑阨(è厄)”,古代九塞之一。】,当秦陇之襟喉【秦==秦地,今陕西省大部地区。陇==今陕西省西部和甘肃省一带。襟喉==襟要与咽喉,比喻冲要之地。】,而赵魏之走集【赵魏==战国时两个诸侯国。赵地在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河南省北部一带;魏地在今河南省北部、山西省西南部一带。走集==边境上的壁垒。《左传·昭公二十三年》:“险其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候==徵兆。】。”
【译文】:现在我来作一结论:洛阳处于中国的中心,凭藉殽山与渑池的险阻,控制秦川和陇山的要冲,并且充当了赵、魏两地的堡垒,可以说是四方必争之地了。中国若是平安无事还算罢了,一旦发生变乱,洛阳必将首先遭受兵灾。因此我曾经说过:“洛阳的兴盛与衰败,便是中国安定和战乱的预兆啊!”

(二)、
【正文】: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开元==唐玄宗李隆基年号。开馆列第,营置馆舍府第,初盛唐时期,官僚贵族在洛阳营建大量宅第,参见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五》。“千有余邸”是概数。】;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五季==指梁、唐、晋、汉、周五代。】。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大榭==建筑在高土台上的敞屋,有水榭、舞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者,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
【译文】:当唐代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在东都洛阳建馆舍、置宅第的,不下千有余家;等到它发生动乱的时候,接踵而起的是梁、唐、晋、汉、周的残酷战争。洛阳的池塘竹树,遭到兵车的蹂躏践踏,变成了座座废墟;高大的凉亭、轩敞的水榭,也被烟火焚燎,化成堆堆灰烬。它们都与大唐江山同归于尽,没有剩下一处了。因此我曾经说:“这些园林的兴盛与荒废,便是洛阳繁盛与衰败的预兆啊!”

(三)、
【正文】: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
【候于==犹“看……迹象”。候==证候。】;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译文】:既然中国的安定与战乱,从洛阳的盛衰迹象上可以看出来;而洛阳的盛衰,又可以从这些园林废兴的迹象上看出来,那么我写这本《洛阳名园记》,难道是徒劳无益、白费笔墨吗?

(四)、
【正文】:
呜呼!公卿士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治忽==治理与怠忽,指国家的安定与荒乱。】,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矣!
【译文】:唉,公卿士大夫们正当进用于朝、官高爵显的时候,大都放纵自己的私欲,任意而为,而将天下的治理与荒乱抛在一边。他们想在告老致仕以后安享林园之乐,能够做到吗?有唐一代没落的道路便是前车之鉴啊!

——选自海山仙馆丛书本《洛阳名园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