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人计使坚守成为放纵的起点

 阿里山图书馆 2013-12-24

小编注:陈禹安,心理说史首创者,心理经管专家,多部作品已被引入港澳台地区出版。在他看来:“所谓历史,其实是一间巨大的心理实验室,一打开门,看到的却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吞吴》是一部浓缩了背叛、坚忍、复仇、忠贞、情爱、信仰……的心理史诗。全书共分勾践尝胆、西施入吴、子贡出使、子胥蒙难、勾践复仇、范蠡伤隐六章讲叙了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吞吴复仇的故事。酣畅淋漓的报复,两情相悦的缠绵,痛失所爱的绝望,浴火重生的悲壮……

          

时光流逝,虽然静默无声,却是与人性情相通的。高兴的人,度过的时光是兴高采烈的。悲伤的人,度过的时光是愁容满面的。吴王夫差在志得意满中,越王勾践在煎熬忍耐中一起度过了三年的时光。在这三年间,西施郑旦的歌舞伎艺已经练得纯熟无比,一应宫廷礼仪也均了然于胸。三年前在万众瞩目下的历练,也给了她们充足的自信。总之,三年后的这两个美人,在仪态气质上已经和当初的草野村姑判若两人,这也让她们的先天容貌更添风韵,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间魅力无限,充满了令人无法抗拒的诱惑。但是,在这三年间,范蠡大夫却变得让人十分不解。范蠡一向足智多谋,多次为越国谋划,帮助勾践度过险关,但在这三年中,范蠡却几乎未设一谋。相反,文种大夫则出尽了风头,越国对吴的诸多策略谋划,均出自他的手。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家鲍迈斯特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找来一群大学生,在实验之前就让他们饿得饥肠辘辘,然后将他们随机分成两个小组。实验室的桌子上放着一盘刚刚烤出来的散发着诱人香味的巧克力曲奇和生的胡萝卜。被分到曲奇组的学生,可以吃曲奇,而被分到胡萝卜组的学生,则只能吃胡萝卜。显然,热气腾腾的巧克力曲奇的诱惑力要比生的胡萝卜大多了。实验事先宣称的目的是要检测学生们抵制诱惑的能力。曲奇组的学生要完成的任务是抵制吃生的胡萝卜,他们毫不费力就做到了。而胡萝卜组的学生要抵制巧克力曲奇的诱惑,可就难多了。实验者从单面镜中观察到,这一组的学生大多热切地盯着曲奇看,有的甚至拿起曲奇使劲地闻着。好在最后所有的学生都抵制住了曲奇的诱惑,很不情愿地吃起了胡萝卜。实验结束后,研究人员将学生们带到另外一个房间。实际上,这个时候,真正的实验才刚刚开始。

研究人员让这些学生解答一些几何题,声称是为了测试他们的聪明程度。其实这些几何题是无解的,专门用来检测毅力,看被试坚持多久才会放弃。结果表明,那些吃了巧克力曲奇的学生,平均坚持了20分钟左右,而那些只能吃胡萝卜的学生,平均只坚持了8分钟就放弃了。原来,胡萝卜组的学生在此前抵制巧克力曲奇诱惑的时候就消耗了大量心理能量(心智资源),从而在面对无解的几何题时,表现出了心力上的力不从心。而曲奇组的学生,在此前的测试中想吃就吃,几乎没有在抵制美食诱惑上耗费什么心理能量,自然就能够在随后的毅力测试中坚持得更久了。

范蠡的这三年,过得异常煎熬。为了家国大计,他硬生生地将对西施的爱意压抑在心底。但无尽的相思,岂是人力所能禁止的?而且,越是得不到的,越是不能去追求的,就越能激发内心的爱意与激情。范蠡每天都在内心里苦苦挣扎,但表面上还是要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这样的一种强行自控,极大地消耗掉了范蠡的心理能量(心智资源)。就某个人而言,心理能量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大致是恒定的,用在一个地方多了,用在另一个地方自然就少了。范蠡在爱情上透支了自己的心智资源,也就没有办法来为国谋划了。有些得了“相思病”的人,甚至会生生地耗尽自己所有的心理能量,终至一暝不视。但好在范蠡的意志力极为坚强,还不至于走到这一步。

再说勾践,得报知道美人修炼已成,再也不愿拖延,当即要将她们送往吴国。勾践决定,还是让范蠡来当这个“护花使者”。其实,勾践也早注意到了范蠡的不正常,但他以为这是范蠡操劳国事,思虑过度所致。所以,他想借着让范蠡护送西施郑旦入吴这个美差,让他好好地休息一番。但勾践却不知道,这是一个极其残忍的决定。这等于是要一个男人亲手把自己所爱的心上人交到另一个男人手上。范蠡不能明言自己的苦衷,只得接受了“护花使者”这个“美差”。

范蠡只能更加苛刻地抑制自己的渴望,并一再宽解自己,等到功成之日,一切的等待都将得到丰厚的回报,自己能亲手将西施送走,也一定能亲手将她接回自己的身边!这一路上,西施在车里,范蠡在马上,缓缓前行。两个人只隔着薄薄的一层帷幕,但这却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西施郑旦的美名早在三年前万人空巷的“路演”后,就已经传到了吴国。夫差刚刚从齐国得意而归,这两个他仰慕已久却未曾想过能够拥有的美人就送到了他的面前。范蠡来见夫差,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说:“东海贱臣勾践,感念大王之恩,不能亲率妻妾,服侍左右,特意遍搜境内,找到善歌舞者两人,让她们随时陪伴在大王身边,以供洒扫之需。”范蠡的这句话很有意思。明明西施郑旦最大的特点是美貌无双,但范蠡却说她们是“善歌舞”。这是有意在洗脱“美人计”的嫌疑。因为,一旦美人成了计,而这个计又被对方识破的话,其外表吸引力的作用就会大大下降。

哈罗德·西格尔和南希·奥斯特罗夫在一项实验中要求参与实验的男女大学生们阅读一篇关于刑事案件的新闻报道。这一案件中的被告显然是有罪的。随后,实验者要求大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意见来对被告的刑期作出判决。结果表明,当被告的罪行与其外表吸引力无关(比如盗窃罪)时,假如被告的外表很有吸引力,那么,大学生对其的判刑就会比较轻。而当被告所犯的罪行与外表吸引力密切相关时(比如,被告利用自己的美貌色诱一名中年光棍,诈骗其钱财)时,大学生们会因为被告具有的外表吸引力而加重对她的判决。

当人们怀疑某个漂亮女士(或男士)通过滥用其美貌以获取不当得利时,美貌带来的外表吸引力就失效了。越国送西施郑旦入吴,最担心的就是吴国发现越国的真实意图。范蠡心中“有鬼”,所以故意避而不谈这两位美女的无双美貌。但是,范蠡越是担心什么,就越来什么。吴国的大忠臣伍子胥虽然一直闭门不出,但是当他听说了西施入吴的消息后,再一次按捺不住了。伍子胥就像是吴国的一条忠心耿耿的看门狗。尽管他也会因为夫差对自己的不理解而暗生闷气,甚至发狠斗气,但是,一旦发现可能危及吴国的苗头,他还是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劝谏一番。

从伍子胥对越国深怀敌意的立场出发,他凡事都会从负面、消极的角度来思考越国对吴国的举措,从而一眼就看穿了越国想要用美色蛊惑夫差的险恶用心。伍子胥立即赶到了朝廷之上,努力控制住自己的火气,对夫差说:“大王,我听说'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凡是天下的美女,都是亡国之物。恳请大王千万不要接受!”这是伍子胥第二次在夫差面前,以夏商西周之败亡为例劝谏了。这句话里其实隐含着一个巨大的言辞破绽。幸好这一次,伯嚭还是没在旁边。伍子胥的这个大漏洞也就“安然无事”。站在一旁的范蠡听了,内心是又惊又喜。他惊的是,自己着意加以掩饰的“美人计”一下子被戳穿了。他喜的是,如果夫差真的听了伍子胥的劝,拒收西施郑旦,那么,他就不用再独自品尝蚀骨灼心的相思之苦了。那么,夫差到底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陈禹安 :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