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婚礼:淳厚草原风 浓情无限(组图)
“鄂尔多斯婚礼”起源于蒙古远古年代,形成于成吉思汗时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蒙古族最有特色、最具吸引力、最隆重的婚礼形式。也是迄今保留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蒙古民族风情画卷,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史册中光彩夺目的一章。
鄂尔多斯风俗,台吉之间互不通婚,同族的兄弟之间不说亲,这是促进后代优生、健壮的优良传统。 分辫出嫁 迎亲的队伍将在傍晚时分出发。新郎身着红绸长袍,腰束金黄宽带,脚蹬高统马靴,由领头人、祝颂人陪同,来到蒙古包前象征蒙古族人民勇敢精神的玛尼宏棋杆下,由祝颂人领头,在场宾客和韵,唱起欢乐的迎亲歌:“成吉思汗时代许下的婚礼,是草原上最欢乐的时机。抬出那肥壮的牛羊,摆上那丰美的奶食,让我们在这丰收的季节里纵情欢乐……”之后,迎亲的队伍扬鞭策马向新娘家驰去。
配弓娶亲 鄂尔多斯婚礼仍保留着男到女家娶亲的习惯。结婚那一天,男家附近另设一座披红挂绿的蒙古包,作为新房。包里包外都是穿着鲜艳的蒙古袍、欢声笑语的男男女女,新郎也换上崭新的装束,忙碌着准备去迎亲。新娘则在自己家的蒙古包内梳洗打扮,迎接新郎的到来。
闭门迎婿 按照传统的礼节,迎亲队伍在新娘所在的浩特先骑马绕跑一圈。正待在新娘的蒙古包前下马,欢聚在新娘家的亲友便迎上来,寒暄之间,迎亲的祝颂人还未来得及下马,他手捧的哈达就给新娘家的一位厨师用烧火棍接过去。这时,新娘的亲友们在包外围成一个半月形圈子,作出拒娶的样子,还用一条丝带将迎亲者挡住,这叫“彩带隔门”。于是善于辞令的祝颂人便高唱鄂尔多斯民歌发问:“你家天天关门,还是见我们来了关门?是嫌我们来的人多,还是因为错过了时辰?”口齿伶俐的伴娘就会用民歌反唇相讥。这样,双方一唱一答,充满情趣,直到最后,伴娘才收起彩带,放迎亲者进包。
献羊祝酒 进包后,祝颂人拿出送给新娘的首饰和衣物,请女方父母亲友过目,并敬献上奶酒和全羊。之后,新娘家举行盛宴,招待迎亲的人。蒙古包内,男女老少围坐一堂,杯盏交错,歌声不绝,直到深夜。当年长客人走后,一位少女会端上一盘羊颈骨,要新郎从中掰断。为戏弄新郎,伴娘往往将一根筷子插进羊颈骨里,当新郎识破伎俩,终于把羊颈骨折断时,他要当众与新娘分着吃,以示全心全意的爱情像羊颈骨那般紧紧相扣。
母女惜别 第二天,新娘要离开娘家时,往往泪如雨下,似乎很伤心。其实这是鄂尔多斯婚礼中的“哭嫁”习俗。这时,祝颂人领新郎“抢亲”。陪亲的姑娘将新娘保护起来。男方好言相劝不成,便挤进人群中“抢”新娘,场面十分热闹。最后,自然还是“抢亲”的人获胜了。
迎亲途中 于是,新娘和亲人们依依惜别,送行的人们唱起送亲歌,歌声中,伴娘用红纱为新娘蒙上头,然后上马绕自家的蒙古包一周,便策马向新郎家驰去。一路上,双方亲友相互追逐嬉戏,看谁抢先到达,最后,往往是男方抢先到家。
跪拜公婆 新娘下马后,先在蒙古包前的玛尼宏旗杆下举行“跳火”仪式,取兴旺之意。新娘进入蒙古包,祝颂人要向新郎的父母发问,新媳妇蒙头盖脸,能不能见人露面?回答后,婆婆揭开儿媳的蒙头纱,然后赠送礼品,并给新娘起新的名字。接着,全羊席开始,持续到天明。
掀盖头 交接茶勺。次日清晨,新婚夫妇举行送客酒宴。送亲的众人都要畅饮三杯,然后方跃马扬鞭,踏上归程。 一场“婚礼”的一段历史 追溯《鄂尔多斯婚礼》的历史较为困难,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场婚礼来源于民间。 专家们对于《鄂尔多斯婚礼》更多的笔触延伸在了具体的程序化。鄂尔多斯官方提供的历史依据认为鄂尔多斯婚礼具有700余年的历史。 关于婚礼的定位,官方的文字这样记载:“鄂尔多斯婚礼集鄂尔多斯祭祀、民俗、民族音乐、舞蹈、服饰和智慧、幽默之大成,它产生于蒙古远古时代,形成于成吉思汗时期,是我国少数民族中颇具特色和魅力的婚礼之一。” 跪拜公婆 对于“婚礼”内容,鄂尔多斯市知名学者冯峰总结了《鄂尔多斯婚礼》的魅力之一——赞词,并表述说,历经700余年,鄂尔多斯的民间婚俗依然以鄂尔多斯婚礼》作为蓝本,并奉为经典。 冯峰曾将“婚礼”概括为“舞与诗的交融、人与爱的礼赞”。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过诸多民俗家、民间文艺家数百年的锤炼,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祭祀、礼俗、赞词、歌舞艺术形态,在鄂尔多斯传统文化源流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极为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无疑,《鄂尔多斯婚礼》是鄂尔多斯市对外值得一提的“名片”。面对鄂尔多斯婚礼》这段历史,鄂尔多斯市有关官员日前肯定地说,在20世纪50年代,鄂尔多斯市民间和当时的伊盟歌舞团、鄂托克旗乌兰牧骑等文艺团体就将《鄂尔多斯婚礼》编排成中、小型民俗歌舞演出,成为一些文艺团体的保留剧目,并多次获奖。
历史在不断发展,《鄂尔多斯婚礼》也在发展。在鄂尔多斯市响沙湾旅游区、恩格贝旅游区,《鄂尔多斯婚礼》因其独特的魅力而成为旅游经济的重要收入项目。 “尽管如此,《鄂尔多斯婚礼》仍应与时俱进,原因之一是《鄂尔多斯婚礼》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显现了自身的弊端。”鄂尔多斯市有专家认为,《鄂尔多斯婚礼》像一块极有价值却有待开发的璞玉,如果要成为极品,需要不断的磨砺和雕琢。 重任落在了鄂尔多斯歌舞剧团编导组。他们在《鄂尔多斯婚礼》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创新。观看了首演的《鄂尔多斯.蒙古大婚》的知名学者冯峰认为非常成功。“《鄂尔多斯.蒙古大婚》实际上是在《鄂尔多斯婚礼》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一位陈姓官员对此作概括性的解读。 《鄂尔多斯.蒙古大婚》的编导组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坊间与官方一致的看法是实力强大。 多次参加过大型歌舞晚会的编导,在全国舞蹈赛事中获得过优秀编导奖和优秀表演奖是这个团体征服外界的“法宝”。冯峰介绍说,总导演巴德玛是我区著名舞蹈家,她自编自演的《筷子舞》曾获匈牙利世界青年狂欢节金奖。 “《鄂尔多斯.蒙古大婚》编导组都是在鄂尔多斯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也了解蒙古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生活,又都具有艺术思维敏锐和强烈追求时代审美意识的优势。”冯峰几乎是用一口气来盛赞《鄂尔多斯.蒙古大婚》编导组。 “他们所编排的舞段,在植根于民族民间艺术的基础上,提炼升华,并有选择地吸收古典芭蕾与现代舞的精髓。”对于这场《鄂尔多斯.蒙古大婚》许多专家予以高度评价。 一个城市的一场“婚礼” 很少有哪一个城市如鄂尔多斯般几乎天天上演“婚礼”,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名城”为此还进行了比赛。 2002年的一天,鄂尔多斯的《鄂尔多斯婚礼》即验证了这一说法的正确。 2002年,为了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5周年,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与鄂尔多斯市文化局共同举办了鄂尔多斯市专业文艺会演暨“亿利杯”《鄂尔多斯婚礼》大赛,共有10台晚会和7台《鄂尔多斯婚礼》参赛,173个剧(节)目获奖。 作为一个城市的一场“婚礼”,《鄂尔多斯婚礼》并未停留在简单的歌舞表演上,更多的时候他们将“婚礼”当作“素材”,并在此基础上“深加工”。有不少人在谈及《鄂尔多斯婚礼》时,都认为目前它事实上已成为该市的文化龙头老大。 “这么说的理由当然很充分。”鄂尔多斯市知名学者冯峰经过多年的研究,对取材于《鄂尔多斯婚礼》的《鄂尔多斯.蒙古大婚》赞不绝口。 冯峰在观看了《鄂尔多斯.蒙古大婚》后,几乎一晚没有睡觉。“太美了”——面对外界,这是80岁的冯峰说的最多的话。“《蒙古大婚》遵循艺术规律,在结构上运用超时空、大写意、夸张、抽象、版画式的手法,将婚礼文化与岩画、敖包、服饰等各种文化元素相融合,反映鄂尔多斯人世世代代对爱情、婚姻和生命的礼赞,以及热爱家园、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冯峰几乎用一口气将他的观后感说完。
一个品牌的一次“献礼” 《鄂尔多斯婚礼》披着远古的外衣,融入鄂尔多斯这个崛起的时尚城市。 作为品牌,2006年,由《鄂尔多斯婚礼》一跃成为精品剧目的《鄂尔多斯.蒙古大婚》完成了这一品牌的历史嬗变。人们津津有味地观看着鄂尔多斯歌舞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民族舞蹈诗《鄂尔多斯.蒙古大婚》,体验着全区这件受法律保护的民族舞台艺术作品。 《鄂尔多斯.蒙古大婚》经国家舞台艺术精品组委会评选,入围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30台初选剧目。“尽管是初选,也十分难得,因为它是在全国申报的近300台节目中脱颖而出的,是鄂尔多斯歌舞剧团继民族舞剧《森吉德玛》、蒙古剧《银碗》、舞蹈诗《鄂尔多斯情愫》之后又一部精品力作,现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的重点剧目之一。”冯峰讲话中充满了对《鄂尔多斯婚礼》的特殊感情。 来鄂尔多斯不能不看《鄂尔多斯婚礼》,更不能不看《鄂尔多斯.蒙古大婚》,因为演员较强。“参加演出的演职人员共92名,其中演员60人,后台工作人员就有23人,导演编导3人。” 这样强大的阵容,反映出的是鄂尔多斯独特的文化内涵。“《鄂尔多斯.蒙古大婚》以举世闻名的鄂尔多斯青铜器、成吉思汗祭祀文化、鄂尔多斯岩画、鄂尔多斯民俗、民间传说等元素,在舞台上集中反映了鄂尔多斯源远流长的成吉思汗祭祀文化、宫廷文化、服饰文化、礼仪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鄂尔多斯市委一位熟悉该剧的官员这样介绍。 共分为8个部分的《鄂尔多斯.蒙古大婚》历经2年的酝酿、排练、反复修改,于2005年7月形成初稿,并于当年的8月4日赴包头首演,之后又赴呼和浩特进行汇报演出。专家及业内人士均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剧将成为鄂尔多斯乃至全区的精品艺术作品。 “2006年8月7日晚,鄂尔多斯影剧院将精彩上演《鄂尔多斯.蒙古大婚》,其大手笔、大制作、夸张、抽象和版画式的手法、表演,有理由完成《鄂尔多斯婚礼》新时代的嬗变本身,相信会成为鄂尔多斯文化发展历史上一个惊人的经典大作。”冯峰说起这些,眼里噙满了热泪,因为他曾是《鄂尔多斯婚礼》的编剧。 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蒙古族婚礼,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智慧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犷、豪爽、善良的性格。因此,鄂尔多斯婚礼广为传颂,驰名中外,它的许多健康的内容,优美的情节,至今还保留着,沿用着。婚礼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三部分:定亲、婚礼和回门。 定亲 儿子长大成人后,父母就要物色一位年龄、长相、针线、营生都般配的姑娘,作为儿子的配偶。接着就请一位娴于辞令、善于交际的媒人去女方说亲。当然,女方也要详细地了解男方,不过在形式上必须让男方占个主动。姑娘一般在十七、十九这些奇数年龄成婚。定亲通常分两步进行。 先是小定。由媒人自己再寻找一个合适的人,一同携带两盘饼子(每盘有8个圆形面饼,上面放有奶食、红枣和糖)、一瓶白酒来到女方门上,喝完茶以后,将两盘饼子拿出来摆在桌上,让姑娘的父母品尝奶食,再向他们每人献上一条哈达,说明求婚的来意。而后从拿来的瓶里倒出酒来敬给女方双亲;再把其余的酒连瓶子交给他们。接着就在女家的欢宴上详细介绍男家特别是女婿的情况,提出求婚的愿望。取得女方父母的同意后(姑娘也得点头),才算初步达到了求婚的目的。 再就是大定 这次除原来的两个人外,还得有女婿和一位近亲,选择良辰吉日,带着哈达;一只绵羊背子(煮熟的整羊,如没有,绵羊背子可以用砖茶代替)、两盘饼子、一瓶酒等礼物来到女方家。女方一般也要有娘舅近亲和邻里等几个主要人物在场。男方让女家主人品尝奶食之后,便献哈达,将饼子和羊背子摆在桌上表示送来了定亲的礼物。这时主家便出来一个人,将羊背子象征性地品尝以后,便端起盘子正转一圈放了下去,尔后媒人便向女方长辈每人敬酒两盅,便开始饮酒用膳。这次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决定聘礼的数量和结婚的日期等事宜,蒙古语称作“依克河勒奇高日”。聘礼通常称为穿戴,有“一九”、“二九”之说,“一九”主要包括砖茶、大布、帽缨、腰带、大畜,还有给女方父母的贴杆马、银钱。给姑娘的礼袍等。这些物品大部分在娶亲时又陪送回去。姑娘的头戴主要由女方家准备,但男方家应根据财力情况给予必要的资助。 有些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头戴往往完全自备,有的还相当昂贵,在一般情况下,大定也可以简化程序或跟婚礼一起举行。 大定以后,双方父母就可以互相走动,选择一个吉年吉日,围绕八卦举行一个“开婚”的仪式,八卦是指火、水、金、土、天、气、木、山八种东西,同时商定迎亲、挽头的具体时辰,尔后双方便可以向亲朋邻友发出婚宴的邀请了。 鄂尔多斯风俗,台吉之间互不通婚,同族的兄弟之间不说亲,这是促进后代优生、健壮的优良传统。
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蒙古族婚礼,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智慧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犷、豪爽、善良的性格。因此,鄂尔多斯婚礼广为传颂,驰名中外,它的许多健康的内容,优美的情节,至今还保留着,沿用着。 婚礼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三部分:定亲、婚礼和回门。
定亲——儿子长大成人后,父母就要物色一位年龄、长相、针线、营生都般配的姑娘,作为儿子的配偶。接着就请一位娴于辞令、善于交际的媒人去女方那儿说亲。当然,女方也要详细地了解男方,不过在形式上必须让男方占个主动。姑娘一般在十七、十九这些奇数年龄成婚。 定亲通常分两步进行。先是小定。由媒人自己再寻找一个合适的人,一同携带两盘饼子(每盘有8个圆形面饼,上面放有奶食、红枣和糖)、一瓶白酒来到女方门上,喝完茶以后,将两盘饼子拿出来摆在桌上,让姑娘的父母品尝奶食,再向他们每人献上一条哈达,说明求婚的来意。而后从拿来的瓶里倒出酒来敬给女方双亲;再把其余的酒连瓶子交给他们。接着就在女家的欢宴上详细介绍男家特别是女婿的情况,提出求婚的愿望。取得女方父母的同意后(姑娘也得点头),才算初步达到了求婚的目的。再就是大定。这次除原来的两个人外,还得有女婿和一位近亲,选择良辰吉日,带着哈达、一只绵羊背子(煮熟的整羊,如没有,绵羊背子可以用砖茶代替)、两盘饼子、一瓶酒等礼物来到女方家。女方一般也要有娘舅近亲和邻里等几个主要人物在场。男方让女方主人品尝奶食之后,便献哈达,将饼子和羊背子摆在桌上表示送来了定亲的礼物。这时主家便出来一个人,将羊背子象征性地品尝以后,便端起盘子正转一圈放了下去,尔后媒人便向女方长辈每人敬酒两盅,便开始饮酒用膳。这次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决定聘礼的数量和结婚的日期等事宜,蒙古语称作“依克河勒奇高日”。聘礼通常称为“穿戴”,有“一九”、“二九”之说,“一九”主要包括砖茶、大布、帽缨、腰带、大畜,还有给女方父母的贴杆马、银钱,给姑娘的礼袍等。这些物品大部分在娶亲时又陪送回去。姑娘的头戴主要由女方家准备,但男方家应根据财力情况给予必要的资助。有些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头戴往往完全自备,有的还相当昂贵,在一般情况下,大定也可以简化程序或跟婚礼一起举行。
内蒙古的地域十分辽阔,因而蒙古族的婚姻仪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其中尤以鄂尔多斯婚礼最为精彩。鄂尔多斯婚礼已经流传了700多年,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风格和情趣。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智慧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犷、豪爽、善良的性格。因此,鄂尔多斯婚礼广为传颂。这种婚礼一般要持续两天,自始至终都洋溢着迷人的蒙古族风情。 一、步骤 鄂尔多斯婚礼发源于古代蒙古,形成于蒙元时期。15世纪,随着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进入鄂尔多斯地区,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安奉在鄂尔多斯境内的甘德尔敖包上,蒙古族的鄂尔多斯婚礼便以其特有的仪式程序流传在鄂尔多斯民间。鄂尔多斯地区至今仍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鄂尔多斯婚礼的仪式程序,并使其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礼仪化、规范化、风俗化和歌舞化的民俗文化现象。 鄂尔多斯婚礼有哈达订亲、佩弓娶亲、拦门迎婿、献羊祝酒、求名问庚、卸羊脖子、分发出嫁、母亲祝福、抢帽子、圣火洗礼、跪拜公婆、掀开面纱、新娘敬茶、大小回门等一系列特定的仪式程序和活动内容。
二、婚礼习俗 鄂尔多斯婚礼仍保留着男到女家娶亲的习惯。结婚那一天,男家附近另设一座披红挂绿的蒙古包,作为新房。包里包外都是穿着鲜艳的蒙古袍、欢声笑语的男男女女,新郎也换上崭新的装束,忙碌着准备去迎亲。新娘则在自己家的蒙古包内梳洗打扮,迎接新郎的到来。 迎亲的队伍将在傍晚时分出发。新郎身着红绸长袍,腰束金黄宽带,脚蹬高统马靴,由领头人、祝颂人陪同,来到蒙古包前象征蒙古族人民勇敢精神的玛尼宏棋杆下,由祝颂人领头,在场宾客和韵,唱起欢乐的迎亲歌:"成吉思汗时代许下的婚礼,是草原上最欢乐的时机。抬出那肥壮的牛羊,摆上那丰美的奶食,让我们在这丰收的季节里纵情欢乐……"之后,迎亲的队伍扬鞭策马向新娘家驰去。
按照传统的礼节,迎亲队伍在新娘所在的浩特先骑马绕跑一圈。正待在新娘的蒙古包前下马,欢聚在新娘家的亲友便迎上来,寒暄之间,迎亲的祝颂人还未来得及下马,他手捧的哈达就给新娘家的一位厨师用烧火棍接过去。这时,新娘的亲友们在包外围成一个半月形圈子,作出拒娶的样子,还用一条丝带将迎亲者挡住,这叫"彩带隔门"。于是善于辞令的祝颂人便高唱鄂尔多斯民歌发问:"你家天天关门,还是见我们来了关门?是嫌我们来的人多,还是因为错过了时辰?"口齿伶俐的伴娘就会用民歌反唇相讥。这样,双方一唱一答,充满情趣,直到最后,伴娘才收起彩带,放迎亲者进包。 进包后,祝颂人拿出送给新娘的首饰和衣物,请女方父母亲友过目,并敬献上奶酒和全羊。之后,新娘家举行盛宴,招待迎亲的人。蒙古包内,男女老少围坐一堂,杯盏交错,歌声不绝,直到深夜。当年长客人走后,一位少女会端上一盘羊颈骨,要新郎从中掰断。为戏弄新郎,伴娘往往将一根筷子插进羊颈骨里,当新郎识破伎俩,终于把羊颈骨折断时,他要当众与新娘分着吃,以示全心全意的爱情像羊颈骨那般紧紧相扣。 第二天,新娘要离开娘家时,往往泪如雨下,似乎很伤心。其实这是鄂尔多斯婚礼中的"哭嫁"习俗。这时,祝颂人领新郎"抢亲"。陪亲的姑娘将新娘保护起来。男方好言相劝不成,便挤进人群中"抢"新娘,场面十分热闹。最后,自然还是"抢亲"的人获胜了。 于是,新娘和亲人们依依惜别,送行的人们唱起送亲歌,歌声中,伴娘用红纱为新娘蒙上头,然后上马绕自家的蒙古包一周,便策马向新郎家驰去。一路上,双方亲友相互追逐嬉戏,看谁抢先到达,最后,往往是男方抢先到家。 新娘下马后,先在蒙古包前的玛尼宏棋杆下举行"跳火"仪式,取兴旺之意。新娘进入蒙古包,祝颂人要向新郎的父母发问,新媳妇蒙头盖脸,能不能见人露面?回答后,婆婆揭开几媳的蒙头纱,然后赠送礼品,并给新娘起新的名字。接着,全羊席开始,持续到天明。 次日清晨,新婚夫妇举行送客酒宴。送亲的众人都要畅饮三杯,然后方跃马扬鞭,踏上归程。 三、意义 这些仪式程序和活动内容既不同于其他民族婚礼的程序,也与其他地区的蒙古族婚礼有别,是蒙古族婚礼中最具特色、最有吸引力、最隆重的形式,它凝聚了蒙古民族礼仪风俗的精华,成为迄今保留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一部蒙古民族风情画卷。鄂尔多斯婚礼以男方娶亲为主线,浓缩了蒙古族娶亲过程中的精华内容,寓情于歌舞,场面热烈欢快、诙谐喜庆,内容健康,品格高雅,突出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粗犷剽悍、豪爽热情、讲究礼仪的民族性格。鄂尔多斯婚礼集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的崇尚文化、祭祀文化、宫廷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礼仪习俗、民族歌舞之大成,以幸福、吉祥、喜庆、热烈的情绪贯穿始终,展示了民族魅力,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