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课是如何锤炼出来的

 亭溪秋实 2013-12-25
好课是如何锤炼出来的

 

好课是如何锤炼出来的 - 静夜思 - 静夜思的博客

 

好课是如何锤炼出来的 - 静夜思 - 静夜思的博客

 

关于好课的标准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多种因素纠葛和影响下有分歧是必然的,但决不致于"美丑不分""以丑为美,以美为丑",所以,结合个人的浅见,谈谈"好课"往往是处理好下列一些关系。

 

预设性和生成性从来就是统一。课,尤其是公开课,事先精心准备、细密组织、反复操练而至熟能生巧是必然的,学生不往里跳就不高兴,认为学生听话,需要牢记的是你不是带着一连串的"圈套"去让学生钻,带着一个个"陷阱"让学生跳的。课堂上是"诱导"学生而不是"诱骗",更不是"强迫"学生进入你的预设好的"游戏程序"。那是一种"强买强卖式"的教学,这种教学就像是逼学生是"被动"而不"主动"地玩游戏、更不"互动"的游戏,我们一片好意,但学生玩起来索然无味和了无生趣。真正的好课是要有"一万"的准备却只有"万一"的实施,要根据现场、根据学生、根据自身来确定课堂的走向和流程。这样的课在事先虽有极充分准备,但却并不能预知会上成什么格局,。这不仅是教学机智的问题,而是一个思想理念问题,是"尊重学生""尊重课堂"的问题,是"主导、主体"真正融洽的问题。预设是基础,生成是发展,要预设得充分,生成得自然精彩,这样课才有真实感、现场感、有悬念、有效果。

 

有人说这是一对矛盾体,犹如一副跷跷板:主观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的多了,主观预设的就没用了。甚至发展为轻视备课、取消备课的懒人哲学。

 

其实,生成的精彩离不开预设的精心。精心的“预设”的同时就给动态“生成”留足空间。调整“预设”,为“生成”腾出空间。预设和生成相辅相成。生成得好只不过是预设的更好而已,预设到课堂应该总是无法预设一切的,所以我们要有多套预案、要随机应变。

 

多媒体和老师应该"剑人合一"。现在上课的课件,水平越来越高,画面越来越美,设计越来越精。高科技进入课堂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使用率越来越大。但我这里要强调的是,"课件"的作用是"锦上添花",是为上课的老师、学生服务。增加直观、生动形象、拓展容量等等。这些是黑板和粉笔是难以体现的"先进生产力"。每一次社会的发展都是因工具的革命引发的,我们要尊重科技,但课件如不恰当地应用,也带来了"课堂异化",挤占课堂空间,争夺了学生视线,剥夺教师地位。感觉到课堂成了"人机对话",而老师降级为电脑操作员,不是"教师主导而是机器主导",老师、学生甚至课堂都成了机器的奴隶,要知道电脑与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之所以还需要教师,(在容量、准确、速度、价格上教师都不具备电脑网络的优势)就是因为教师是"",能用人的眼光、神态、情感、心灵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机器只是辅导,"谁服务谁,谁是谁的主人"的问题一定要摆正。当一节课中是机器与学生交流而不是老师与学生交流时,当一节课中老师不是为学生服务而是为机器服务时,这节课已失败了。所以课件追求精彩再精彩,但使用要慎重再慎重(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千万别"人为形役""人为机役"。总有一天我们回满怀深情地充满田园牧歌地怀念黑板、粉笔的,这不是倒退和复辟,这是因为课堂是人的活动。

 

学生的精彩才支撑起课堂的精彩。老师讲得精巧、精致、精彩,应该通过使学生兴奋、活跃、积极地参与探究表现出来,课的精彩应本源于学生的精彩,所以老师的精彩应转化为学生的精彩。如果老师一味的满足于高、精、尖的个人展示,会游离于课堂,会间离了学生,高大的教师会变成对学生的压抑,那么这样的所谓精彩要受到追问、叩问,因为一节成功的课落脚点不是教师教得好不好,而是学生学得好不好。老师在这里是通过课堂为学生作铺垫和服务的,游泳比赛我们关心运动员的成绩,至于教练会不会游泳,游得快不快,并不影响他的学生获得冠军,也并不影响教练成为一位伟大的教练。当然这只是个极端的例子,并不是说老师的素质不重要,老师的主观努力,主动性发挥非常重要,重要到在课堂上我们如果不适当遮掩这种重要,就会对学生和课堂产生负面的影响。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教师要"放学生一马",让他"出人头地",这是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对苏东坡说的。把聚光灯留给学生,把舞台留给学生,把精彩留给学生,不是"自弹自唱",不是“争镜头”、"炫耀技术"。这个思想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这不简单是教育理念问题,完全是心胸视野问题,境界风格问题。抑制自己的过度表现冲动,扼杀自己过度的表现欲望,去做一个合作者、引领者,做幕后的导演,场上的配角,当你做好这些,做惯了这些,使得学生都愿意与你合作时,学生都离不开你这个配角时,你便是真正的主角了。因为学生的精彩支撑课堂的精彩。

 

松下幸之助的 :站在前面、中间、旁边。干事、管事、想事。都可以给我们启发,教师应该怎么定位自己。

 

面对学生自然就同时面对听课者。教者面对教材要经历一个由认知、进入、统摄、研究的过程,"能进能出""深入浅出",经过把书读"",把书读""的反复循环。精深地研究教材,如果教材是一个""的话,那么你掌控的宽度应是十个点,二十个点组成的"";如果教材的深度是1米的话,那你一定要追寻到它的地下源头,""到这个问题学科研究的最前沿。交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是老话,现在要反思的是量和质的问题,这样说并不是在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中全面地展示这种宽度和长度,而是要教者首先要在思想里拓展出一个充裕的空间,才能裕如地应对一切,才会"游刃有余"。刚才讲到的宽度、长度是通过阅读学习就可以达到,在一个资历讯发达开放的时代,做到这个一点不难,问题是如何取舍、如何契入、如何推进、如何突破,如何推陈出新、点铁成金、别出心裁。这就要取决于课堂教学的第三个维度:高度。认识的高度、设计的高度,掌控的高度、教育理论的高度。一节课是上给学生听的,这个说法不正确;一节课是老师和学生一起自己上给自己听的,有点道理。好课不仅要感动自己,激发学生,同时,更要感动和震撼听课者。高科技等等外界的东西,固然令人羡慕,但决不会令人敬佩,只有你课堂的思想、智慧的高度才能使人心悦诚服、叹为观止。

 

懂得等待和宽容是老师基本素养。老师上课一般都崇高"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讲究“转、承、起、合”。这样的课便于驾驭和控制,但在课堂上这种意识太强会进而变为一种"意志",具有了强迫性,临驾于学生之上,使得课堂层次"硬化、固化、僵化"为结构,使得"启发"变为"诱导"甚至"诱骗"。老师对学生思维发生过程缺少足够的耐心和等待,所谓"思考一会儿",所谓"小组合作讨论"成为热热闹闹的"摆设",学生的精神缺少"合成""反应",有的只是知识在一个平面上量的扩大,各种的题型同等级的迁移叠加,思维的疆域没有拓展,思维的高度没有提升。

 

体验学习是一种主体性学习

 

体验学习是一种交往性学习

 

体验学习是一种个性化学习

 

体验学习是一种反思性学习

 

体验学习是一种实践性学习

 

体验学习是一种情境性学习

 

体验学习是一种内在学习

 

体验学习是一种意义学习

 

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

 

放手是必要的,尝试是必要的,等待是必要的。

 

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

 

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停留在现在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

 

在知识问题上皮亚杰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可以参考,其实在思维领域也同步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已有的知识已经形成了稳定结构,同时也形成相对的思维一种均衡。我们问题的契入,要落足于最新发展区,并且由一个问题地"引爆",打破他已有的均衡,要使它困感,使它迷惘,使他失衡。然通过学习、讨论、建构起新高度上的新的均衡,并同时要埋伏下一次打破均衡的因子。混乱中获取,清醒中存疑。

 

这是一种课堂由""""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里提醒我们:一、要敢于让学生思维"""迷感",这就是孔子所谓"愤悱"状态,这样才能找到"新生知识""旧有知识"结构上的链接点。二、只有真正打破了学生的知识、思维均衡,才真正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兴趣。为什么课堂上学生参与度、兴奋度不高,除了反思教师的教学技巧,亲和力等问题之处,反思一下你提的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是你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课堂不活跃的原因是我们没有问题,没有好问题、真问题,打击在学生的思维盲点、作用在情绪的兴奋点上。三、课堂自然是要解决问题,使得学生经历"均衡→不均衡→新的均衡"过程,这样一种"解构和建构"的循环,不是以解决所有问题为"能事"的,带着问题进教室的学生,在探究合作解决了问题,同时还要带着更多问题和疑问,尤其是带着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走出课堂的这才是真的成功。

好课是如何锤炼出来的 - 静夜思 - 静夜思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