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小小说的结构怎样使用省略的艺术1 [转载]小小说的结构怎样使用省略的艺术1](http://image67.360doc.com/DownloadImg/2013/12/2515/37754773_1)
小小说,顾名思义就是短小的小说。目前在文学报刊上还有各种叫法,如袖珍小说、微型小说、微信息小说、一分钟小说、掌上小说、超短篇小说、一袋烟小说,等等。那么,小小说在结构上为什么要省略呢?这是因为小小说篇幅短小,十分讲究布局谋篇的技巧,也就是结构技巧,那些传统的、常规的结构模式和结构技巧大多难以在得到运用和发挥。而小小说因为容量小,只能省略,省略本是欠缺,处理不好,就是残缺;但省略处理得当,就能弥补欠缺,且另有妙处,能使其结构在省略中体现精美。省略不但使结构精美,而且还能调动读者的参与意识,发挥想象,使小小说更具艺术魅力。因此,省略便成了小小说结构的基本技巧。小小说结构省略的技巧,具体地体现在故事起因、故事结局和故事过程等几个方面。
一、开门见山——起因的省略
小小说的开头起因不可能像中篇或短篇小说那样从容铺陈和细致的写景状物,为了在有限的篇幅中浓缩进丰富的生活内容,因而非常简洁,大多数都省略了事件的起因和背景交代的叙述,开门见山,直接就切入主题。
例如宋耀良的《图书馆里的空位》1一开头就是写“她”带着孩子,拎着竹篮和网袋,出现在研究生院的门口,门卫认出了她,以为是她家乡遭到了水灾,便善良地告诉她领导在二楼开会。可是她却径直进了学院图书馆的三楼,并在第八张桌子的第三个座位上坐了下来。老馆长也认出了她,馆长说:“孩子我让人领去吃饭了,在那里,日子过得好吗?”可是她却答非所问地宣布:“馆长,这个位子我占定了。”她拿出了一份盖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公章的录取通知书。原来,她是被录取来的研究生。她坐的第三个位子是她丈夫一年前坐的。她的丈夫是研究生院的优等生,因积劳成疾,是坐在这个位子上去世的。这样,我们便掌握了这个动人故事的全貌。这篇作品明显地去掉了故事的开端。女主人公的丈夫是怎样去世的;她自己是怎样挑起生活的重担,继承丈夫未竟的事业的;怎样通过艰辛、凄苦的,不折不挠的努力考上研究生的,这一切作为故事的开头全部省略了。再如陈树勤的《爸爸的回信》2,写女儿喜荣写信给远在外地当局长的爸爸,商量买录音机学外语,可她爸爸居然在她的信的上方用铅笔批了“已阅,请酌办”五个字后,又把信寄了回来。这篇小说,一开头就直接进入核心细节:“喜荣收到远在外地当局长的爸爸的信。”而标题却为“爸爸的回信”,按一般情况,信要有“去”才有“回”,可是作者为了简洁,把女儿是如何给爸爸写信,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以及看到信之后的情形都省略了。也许有人会担心:“故事起因的省略会影响小小说故事的完整。”我可以告诉你,你的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因为在参与意识的作用下,读者完全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来补充出省略了的故事起因。虽然小小说的故事起因不能像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那样从容铺陈,但这种从中间写起的“开头省略”可以在作品的实际开头一下子抓住读者的阅读注意力,并在极其简洁短小的篇幅里迅速完成一个完整故事的叙述。在《图书馆里的空位》里,我们的阅读一开始就接触到了一个反常的事件,一个带着孩子,拎着网袋的大嫂,为什么不去找领导而径直进了图书馆,并宣布她考上了这里的研究生,原来是继承丈夫未竟的事业的!从这里我们完全想象得出这个故事的前因和背景里隐藏着的一个非同一般的、令人感动故事。作品没有写的比写出的更有意蕴和力量。陈树勤的《爸爸的回信》也是如此。小小说的故事起因如果省略得当,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若是省略不当,就会变成欠缺,甚至会误导读者,所以,并不是小小说的故事起因省略了就是好,而应该是省略得当了才是好。
二、活脱、跳跃——过程的省略
小小说篇幅短小,不能容纳繁复的情节,传统的情节结构形式和结构方法大多难以得到运用和发挥。小小说要求必须单纯,其故事过程的主体结构也必须简洁,剪枝去蔓,突出主干。某些小小说作家在创作小小说时,为了使过程主干突出,主体结构简洁,在小小说中有事件的开头,也有事件的结局,但事件的情节过程被省略了,由读者通过作品开头和结局去想象中间的详细过程。例如孙方友的《神偷》3就可供我们展开分析。过去周口镇有一个神偷,在京广铁路上几乎偷了一辈子,从未失过手。到了晚年,神偷打算不干了,他仅仅是用一块铜牌做标志让他的徒子徒孙孝敬几个钱。有一次他在漯河上火车不小心挤掉了铜牌,而此时手头又毫无分文,他只好准备再偷一次。可是这一次他却被一个身着中山装的中年汉子抓住了。然而,这个中年汉子并不责备他。反而从兜里掏出几张中央票,递个他说:“这个社会就要变了,以后有了好日子,你老可不能再干这个了!”神偷听罢无地自容。新中国成立后,神偷偶然得知,那个送他钱的中年人是周口县委书记。几个月后,那个县委书记收到一个木箱,里面竟是一百多根血淋淋的断指。从这个情节的叙述中,我们知道作品写到的这个神偷开始的生活情形和后来痛改前非的壮举——砍断一百多个徒子徒孙的手指,让他们绝了再偷的可能。这个故事的开头和故事的结局确实令人掩卷深思,可是这个故事的过程呢?那个神偷究竟是怎样转变的?他干了一辈子偷窃生涯为什么一件偶然事件使他自己痛改前非的?他是怎样砍断了那一百多个徒子徒孙的手指,让他们重新做人的?事件的过程全被省略了。因为这个转变过程里一是有了不少的重复内容(砍一百多个人的手指);二是断指行为有血淋淋的刺激性,不宜一一实写。而读者从神偷“无地自容,面如红潮”的言行里完全可以想象出他此后的言行。过程省略还有另外一种情形,小小说作家们跨越门类和主体,借鉴其它艺术和文体的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结构情节,如借鉴应用文、独白、公文等结构形式来结构故事情节过程。广泛的借鉴,也使得小小说的结构形态活脱、精巧、美不胜收。例如唐训华的《两地书》全篇就是两封完整的书信:一封是哥哥写给弟弟的,另一封是弟媳的回信。哥哥在信中告诉弟弟,他们的父亲其实五年前就去世了,他所以一直向弟弟隐瞒,是因为妻子瘫痪在床,生活困难,需要弟弟每月寄给父亲的那十元生活费维持生计,希望弟弟能原谅他。弟媳的回信告诉哥哥,他的弟弟也早在五年前的自卫反击战中光荣牺牲了,因为担心年迈的父亲承受不住丧子的悲伤,她也向父亲和哥哥隐瞒了实情,仍旧以自己牺牲了的丈夫的名义,用丈夫的抚恤金每月给父亲寄去生活费。她也请求得到哥哥的原谅。这篇小小说的故事足以写一部中篇小说,由于作者采用了书信式的结构,就把复杂的情节浓缩在了千余字的两封书信中,把其中弟弟的死和父亲的死的描述;哥哥、弟媳各自的生活状况的描写;哥哥、弟媳各自收到信时的心理描写都省略了,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结构上又显得简洁、跳跃,不失完整。《神偷》和《两地书》都就是典型的故事“过程省略”。小小说作家在叙述故事时,为了让情节紧凑,直奔结局和突出结局,可以取消事件过程的环节,形成故事过程中的空白。起因与结局具全而中间过程被省略,这样的空白我们可以看做是一种封闭式的空白。从起因的情节实体到达结局的情节实体,这个中断的空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读者以这两端的实体做想象的依据,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在各自的脑海里,填补出这个片段里既相同而又不同的内容,最后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为了使小小说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用其他一些结构方式来结构作品,(如《两地书》)不但省略了叙述性的背景交代,甚至连段落之间的过渡文字也省去了,使原本就简洁、精美的形体更显得清秀、雅致。这是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所不及的,但是,如果小小说的过程省略得不当,不但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弄巧成拙,令读者读了作品却不知所云。因此,小小说创作的这种“过程省略”的结构技巧在使用是也要注意。
转载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