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封建制度崩溃与诸侯的兼并
周代以西周少数民族,而能统治广大的中原,其统治是依靠着封建制度,详细情况已经在前面的《西周的建国制度》里详细论述了。形成周室封建统治的另一力量,则是周公的礼治制度。周代封建的主要部分是其宗亲功臣,这些宗亲功臣以及其所属武士,都是经过力战疆场开辟天下的,所以各阶层的团结较为巩固。但这种团结,并非有法律规章以资遵守的,全凭原始游猎民族诚信朴野的遗风,与相助相救的美德,即所谓战斗团结精神。周公深知这种战斗团结,难以期望持久于后代,所以创建“礼治”制度以维系。规定长幼尊卑,亲疏远近,必须有互爱互助的义务。所谓“君敬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有义,朋友有信”,以此作为礼治的中心信条,并颁赏罚以信守之。这种礼治制度,实为后来法治的滥觞,而以后的法治,就是这种礼治的进一步演进。原始民族,人口稀少,当时文字与书写工具又不发达,一切即凭这种简单的规约,就可互相遵守,维系不坠。这就是周室封建制度内在的力量。
周室的统治,既然凭借各地封建诸侯与礼治的力量,所以周室中枢坚强,纪纲整饬,则各地诸侯奉命惟谨,中原因此呈现盛治的现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内在的精神团结慢慢逐渐松驰。中原自经周室的长期统治,又因铁器的逐渐采用,人口自然膨胀,造成土地的不敷稼穑,于是发生了互相兼并争夺之事。我们看看周初所封的1200多国,到春秋初期,见于经传的只剩160多国,可见其中兼并之惨烈了。当然在这时期中所被并灭的,大概都是原始氏族所封之国,至于周室所封宗亲之国,似乎还没有敢作并灭之举的。到了犬戎颠覆西周,中枢王纲从此不振,王室既然没有了控制地方诸侯之力,则原始封建统治能力也就完全失坠。而且这时距周室的开国,已有340多年,诸侯贵族的子孙相传,已逾十世;其后嗣对于祖先开国时的战斗团结精神,久已遗忘,所以虽然是宗亲骨肉,也自相攻杀,如对仇敌,这就是封建统治制度崩溃以后的情形。所以自入春秋时代以来,这种兼并之风,愈益剧烈,殆无一片宁静之地矣。
诸侯天天处在这种争夺兼并的混乱状态中,当然第一先求自存,自存必须自强,自强必须内修军实,外并弱小。近世学者梁启超所说的:“无兼并则无霸政”,就是指此。到兼并至相当程度,则弱小诸国尽被大国所囊括,而硕果仅存的,不过几个大国而已。春秋初期见于史书的大概有160多国之多。到春秋晚期,只剩下晋、燕、中山、齐、鲁、卫、曹、宋、陈、蔡、郑、楚、秦、吴、越10多国,这样就可以窥见当时兼并的概况了。下面就将各国兼并情形见于经传的列举如下:
(1)为齐所并灭的14国,即:纪、成谭、遂、障、阳、莱、介、牟、任、薛、郭、项、夷州等国。
(2)为宋所并灭的10国,即:萧、载、徐、宿、逼、焦、曹、葛、郜、逼阳等国。
(3)为鲁所并灭的13国,即:奄、须句、项、极、祝、向、禹阝、寺阝、曾阝、单、颛臾、根牟等国。
(4)为卫所并灭的8国,即:邢、南燕、共、鹿阝、殷、邶、胙、凡、南等国。
(5)被莒、鲁两国所瓜分的4国,即:茅、须句、曾阝、向等国,后3国已经见于鲁国条。
(6)为郑所并灭的6国,即:东虢、曾阝、许、管、邬、祭等国。
(7)为晋所并灭的25国,即:唐、韩、耿、霍、魏、西虢、虞、荀、贾、扬、焦、温、原、(木+赞)茅、邢、滑、沈、姒、蓐、黄、赵、微、雍、邗、冀等国。
(8)为秦所并灭的14国,而且所并灭的西戎的10多国还不算在内,即:召、芮、毛、毕、彭、丰阝、密、彤、郇、杜、毫、崇、梁、骊戎等国。
(9)为楚所并灭的60多国,即:权、聃、谷、鄢、罗、庐、若阝、郧、贰、轸、绞、州、蓼、息、登阝、申、吕、(方+玄)、黄、葵、江、六蓼、麋、宋、巢、庸、道、柏、房、沈、蒋、舒蓼、舒庸、舒鸠、赖、康、顿、胡、应、成阝、唐、微、濮、历、畴、许、杞、随、褒、英氏、东不羹、西不羹、陈、蔡、蛮氏等国。
(10)为吴所并灭的6国,即:州莱、钟离、钟英、巢、桐、徐等国。
(11)为越所并灭的2国,即:郯、莒等国。
以上是诸侯兼并情形见以经传的。其中以楚国并灭小国最多,这是因为楚国是蛮夷之国,夙有侵凌中原的野心,其并灭小国以坐大,给了中原民族以莫大的威胁。其详情将在后面叙述。
中原诸侯中,以齐、晋、秦三国并灭小国较多,所以这三国壤地较广,为日后领导中原诸侯打下了基础。另外,这三国各自占据中原北、东、西的一角,据山河之险。《史记·司马迁序》的十二诸侯年表说:“晋阻三河,齐负东海,秦国雍州之固,迭兴为霸王”。足可见诸国的兴盛,地形的便利实有以助之。以下分别叙述一下中原各国的状况:
(1)燕:燕是周室文王近支宗亲召公奭始封之地,在今天北京市附近。召公奭姓姬,初封于召,在今天陕西省岐山之南,为召康公。武王灭纣后,封召公奭于北燕,命其长子就国,姬奭留周与周公旦共同辅政,周公主陕西以东,召康公主陕西以西。奭死后,其次子袭召康公的封爵,长留周室。到周宣王时,有召康公名虎者,武功赫弈,就是奭的后代。燕僻处北边,杂处于山戎与狄之间,地小民寡,时常受到戎狄的侵扰,仅能自保而已。
(2)齐:齐是太公望姜尚始封之国。太公望是武王的懿亲,辅佐文王武王灭殷兴周,功劳最高,详细情况在前面的各篇中已经叙述了。武王既然灭掉了殷,就封太公于齐,建都营邱,在今天的山东省临淄北。太公治齐,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附近莱夷之人多归之,国以富强。齐因处泰山与黄河之间,又能与莱夷人相处,善用渤海渔盐之利,所以从一开始就是强国。在成王初年周公居东,召康公主持周政时,曾封太公为方伯,令其征讨各地诸侯以夹辅周室,齐侯因而有征讨诸侯之权。齐桓公召陵之会时,管仲告楚大夫屈完说:“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以夹辅王室’;赐我先君履(封地),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今山东省临朐县南),北至于无棣(今山东省无棣县)”。就是指此事。齐因处地势之利,又因兼并之多,疆土广大,终春秋、战国之世始终是中原东部的强国。
(3)鲁:鲁是武王四弟周公旦始封之国,建都曲阜,即:今天山东省曲阜县。周公因留周室辅政,就命其长子伯禽就国。伯禽治鲁,一切都遵从周公的礼治,三年而报政于周公,周公问曰:“何迟也”?伯禽回答:“吾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先是太公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问曰:“何速也”?太公回答:“吾简其君臣之礼,从其俗,故速也”。及周公问伯禽报政之迟后,乃叹曰:“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鲁伯禽后来助周平定管、蔡之乱,对于讨伐淮夷、徐夷,也立有战功。然而到了后世,只知守周公礼乐之教,拘泥而不知变通!虽有后世的儒学之兴,然终春秋之世,始终只能是一个弱小之国。
(4)宋:宋是殷的后裔微子启始封之国。微子是殷帝乙的庶长子,帝纣之兄。当武王伐殷时,微子启持其宗庙祭品投降武王。到了周公平定管蔡与武庚的叛乱后,封微子于宋,建都商邱(今河南省商丘县),使奉殷祀,借以统治殷的遗民。所以终周之世,宋始终以宾国自居,不臣属于周。宋地居于中原的东部,在鲁的西南,卫郑之东,陈蔡之北,是中原紧要之地。所以终春秋之世,常能左右中原的霸局。
(5)卫:卫是武王弟康叔始封之国。周公平定管蔡之乱后,将其地改封康叔,建都殷京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卫地处中原的北部,齐鲁在其东,宋曹居其南,晋郑居其西,也是中原扼要之地。卫与鲁都是王室近亲之国,而康叔的治卫以鲁伯禽为依归,所以史称鲁卫之政兄弟也。也同鲁一样始终只能是一个弱小之国。
(6)晋:晋是武王儿子唐叔虞始封之国。周宣王时,晋昭侯封他的叔叔成师于曲沃,是为曲沃桓叔。后来曲沃桓叔的孙子称灭晋而自立,是为曲沃武公。公元前678年,即:周釐王4年,釐王封曲沃武公为晋侯,是为晋武公。晋武公尽并原晋地而有之,遂成为中原北部的大国。晋处于今山西省南部,东有太行之险,南有王屋、崤函之固,西方跨越黄河而可依黄河河洛以守,占尽中原北部河山之利。所以终春秋之世,自晋文公以后,永为中原的领袖之国,北御戎狄,南抑荆楚,而作为中原民族的中心支柱。
(7)郑:郑是周宣王时郑桓公始封之国。桓公友是周厉王的庶子,宣王的弟弟。周幽王遭犬戎之难时,郑桓公死难,于是其子掘突立,是为郑武公。后来武公死,其子寤生立,是为庄公。郑与王室最为亲近,封地又在洛邑王畿附近,所以平王常依重郑,先后以郑武公、郑庄公为王室卿士,主中枢大政。但郑庄公欺平王懦弱、桓王年幼,致使周、郑交恶。郑处于中原咽喉之地,是南北所必争的,所以终春秋之世,永为南北争夺的目标。
(8)曹、许、陈、蔡:曹许陈蔡四国,处于今河南省中部及东部,楚国在其南,鲁宋在其东,齐晋在其北。楚既有侵凌中原之心,首当其冲的就是这四国,而齐晋的御楚,也是战于这四国之境,所以终春秋之世,这四国永为中原与楚争夺的战场。
(9)秦:秦的先祖,相传是夏族帝颛顼的苗裔。其后嗣沦落于戎狄,善养马。周孝王分封以附庸之邑曰秦,姓赢氏。周宣王时以秦仲为大夫,使之抵御西戎,秦仲死于西戎之难。周幽王时,犬戎攻灭西周,秦襄公兴兵勤王,送平王东迁洛邑,平王赐襄公以岐西之地,始列为诸侯。其后代秦穆公兼并河渭之地,而且并灭戎狄12国,拓地千里,遂成为西方的大国。但终春秋之世,其东方被晋国所阻扼,又距离中原过于遥远,始终不能与闻中原之事。到了战国时代,秦侵并黄河以西及崤函之地,拥有关中的全域,对中原形成高屋建瓴之势,遂崭然显露出其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