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计基础重点

 月色如银 2013-12-26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会计概述一、会计的概念: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
1、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记录、计算、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2、会计核算职能的特点:?会计核算主要是利用货币计量单位对经济活动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会计核算主要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事中、事后的核算,同时也为预测未来提供信息。?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3、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它不仅对经济活动进行事中和事后监督,而且还要进行事前监督。4、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核算是监督的前提,监督是核算的保障。三、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自己运动。1、企业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的筹集、资金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而进行的循环周转和资金退出,就是企业会计的对象。2、经费收入和经费支出构成了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经济活动,也是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运动的主要形式,也就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对象。3、会计的对象可以概括的表述为单位的资金运动。

第二节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一、会计基本假设的含义:它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它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二、会计基本假设(一)会计主体1、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组织,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2、典型的会计主体是企业3、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人)并非对等的概念。一般来说,法人可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任何企业,无论是独资、合资,还是合伙企业,都是会计主体。(二)持续经营1、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计主体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消减业务。2、会计核算上所使用的一系列的会计处理方法都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上的。(三)会计分期1、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2、会计分期这一基本假设对会计核算有重要影响,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本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出现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质的区别,出现了应收、应付、递延、待摊等会计处理方法。3、会计期间分为年度(自公历每年的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和中期(包括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四)货币计量1、货币计量是指怀集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反应跨级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2、单位的会计核算应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三、会计基础1、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2、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以外,其他大部分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第三节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一、会计要素的确认
1、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会计要素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因素,同时也是设置账户的依据。
2、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统称为企业的六大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项会计要素表现资金运动的相对静止状态,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三项会计要素表现资金运动的显著变动状态,既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3、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有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资产、负债和净资产是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收入和支出是反映行政事业单位一定时期收入和支出情况的会计要素。
(一)资产
1、定义: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满足条件: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
3、按其流动性分类:
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及融资产、应收以及预付款项、存货。
非流动资产:包括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应收款、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
(二)负债
1、定义: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2、满足条件: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的计量。
3、按其流动性分类:
流动负债: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其他应付款
非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
(三)所有者权益
1、定义: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2、所有者权益的构成内容通常划分为以下项目: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包括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四)收入
1、定义: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种类: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五)费用
1、定义: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2、种类:营业成本、期间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六)利润
1、定义: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2、利润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二、会计要素的计量
1、会计计量属性只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
2、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可靠计量。
三、企业会计等式
(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1、企业的资产来源于所有者的投入资本和债权人的借入资金及其在生产经营中所产生的收益,分别归属与所有者和债权人。
2、所有者权益与债权人权益统称为权益。
资产=权益
=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
=负债+所有者权益
3、上述等式称为“会计基本等式”,它反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基本数量关系。会计基本等式也称“会计恒等式”。
4、在一个企业里,交易或事项的发生引起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化情况有九种。
5、任何经济活动的发生都不会破坏会计基本等式。
6、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二)收入—费用=利润
1、企业在取得收入的同时,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费用。企业的收入和费用配比,其差额就是企业的经营成果,收入大于费用的差额为现实的利润;反之,为发生亏损。
2、“收入—费用=利润”也称动态会计等式,它是企业编制利润表的基础。
(三)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必然影响一定时点的财务状况。在一定会计期间将六个会计要素联系起来可得到会计基本等式的扩展形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本章补充:
1、“结绳记事”、“刻契记数”就是最初的计量、记录行为。
2、我国“会计”一词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西周。
3、宋代:四柱清册结算法;明清:龙门帐、四脚账。

第二章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与一般要求
第一节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一、会计核算内容的意义
会计核算是会计的首要职能。
二、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根据我国《会计法》第十条的规定,单位发生的下列交易或事项应当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
(一)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1、款项是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资金,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其他视同现金和银行存款使用的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证存款等。
2、有价证券是指表示一定财产拥有权或支配权的证券。
3、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单位必须加强对款项和有价证券的管理和控制。
(二)财务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1、财务是单位财产、物资的简称,是一个单位进行或维持生产经营、业务活动并且具有实物形态的经济来源。
2、财务包括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库存商品等有实物形态的流动资产和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设施、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
(三)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1、债权是单位收取款项的权利,一般包括各种应收和预付款项等。
2、债务是指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需要单位以资产和劳务等偿付的现时义务。
(四)资本的增减
1、资本是投资者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而投入的资金。
2、会计上的资本专指所有者权益中的投入资本,即投资者投入单位的资本金。
(五)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六)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总额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净利润的计算、利润分配或者亏损弥补等。
(七)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第二节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
一、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
(一)会计核算方法的要求
1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2复式记账法3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4登记账簿5成本计算6财产清查7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二)会计核算依据的要求
1、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
2、任何单位都不得以虚假的交易或事项或者资料进行会计可算。
(三)会计核算依法设帐的要求
1、单位发生的各项交易或事项应当在依法设置的会计账簿上统一登记、核算。
2、单位不得私设账簿进行登记、核算。
(四)会计核算资料(会计档案)保管的要求:各单位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应当建立档案,妥善保管。
(五)会计电算化的要求: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软件及其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也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六)会计记录文字的要求
1、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
2、在民族自治地方其会计记录的文字在使用中文的同时,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
3、在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应当使用中文,并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以便于使用外国文字的人员更好的阅读和利用。

说说我的看法吧。
前几章真的是看看就好。非常概念性的东西。
不需要掌握的那么细。

但是随着你渐渐深入对会计的学习。
对这些概念性东西的理解就会渐渐深入。

比方说,说到会计的概念理解。就会谈到它是一项管理工作。
这就意味着它不是停留在低级层次的工作。它的职能也会从核算和监督朝着决策的方向发展。
其次,会计的目标是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不是为企业创造价值。
“CPA不创造价值”,怎么样才能让企业重视不创造价值的财务人员。
当我们抱怨财会人员工资薪酬的时候,是否该思索思索。

再比方说,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非常重要。(一)会计主体(二)持续经营(三)会计分期
(四)货币计量
有会计主体和法人的区分,才能在税法中辨明应哪所得税额。
明确了会计主体,才知道怎么做账。A公司开出的一张支票,B公司和他所做的帐就不会一样。甚至不是简单的借贷方向的对调。
持续经营、会计分期作为会计核算空间和时间上的保障。
并且持续经营是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前提。

6个会计要素,揣测每个概念中以逗号划开的每一小节,就能让你对这类科目有更深的理解。
例如:
收入:是指企业①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②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③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第一点,日常活动和非日常是区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
第二点,所有者权益增加的是收入,减少的是费用
第三点,这一点我还在慢慢理解,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和利润的关系

如果是为了考试,你给的这些很细致的知识点会增加你的负担,
从业不会扣的这么细。当然可以加深你对会计知识的理解、

第三章会计科目和账户
第一节会计科目
一、会计科目的概念:会计科目是指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二、会计科目的分类
1、2006年10月30日印发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依据会计准则中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制定了企业通用的会计科目。
2、各个会计科目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会计科目体系。为了便于对会计科目的掌握和运用,有必要按一定标准对会计科目进行分类。
(一)会计科目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分类
1、总分类科目,也称总账科目或一级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信息的会计科目。
2、明细分类科目,简称明细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作进一步分类、提供更详细更具体会计信息的科目。它反映各种交易或事项的详细、具体核算指标,是对其总分类科目的详细和具体说明。
3、根据我国《会计法》规定,总分类科目在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中统一规定,明细分类科目除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设置的以外,各单位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置。
(二)会计科目按其所属的会计要素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五类:资产类会计科目、负责类会计科目、所有者权益类会计科目、成本类会计科目、损益类会计科目
三、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1、合法性原则是指单位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2、我国《会计法》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并公布”
(二)相关性原则:是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为提供有关各方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服务,满足对外报告和对内管理的要求。
(三)实用性原则
1、实用性原则是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符合单位自身特点,满足单位实际需要。
2、各单位设置会计科目的数量和粗细程度应当根据单位规模的大小、业务的繁简和管理的需要而定。在不违反会计准则中确认、计量和报告规定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分拆和合并某些会计科目。
(四)其他
1、会计科目要简明、适用,并要分类、编号。每一个会计科目都应有特定的核算内容,在设置会计科目时,对每一个会计科目特定的核算内容必须严格、明确的界定,不能混淆。会计科目的名称应与其核算的内容相一致,并要含义明确、通俗易懂。
2、会计科目的编号是会计科目的数字代码。
3、统一规定会计科目的编号,是为了便于编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查阅账目,实行会计电算化。单位在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查阅账目,实行会计电算化。单位在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时,应当填列会计科目的名称,或者同时填列会计科目的名称和编号,不应当只填科目编号,不填科目名称。

第二节账户
一、账户的概念: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具有一定格式和机构,用于分类反应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
二、账户的分类
账户可按提供指标的详细程度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
(一)总分类账户
1、资产类账户:按照资产的流动性,资产类账户又可以分为流动性资产账户和非流动资产账户。
2、负债类账户:按照负债偿还期限的不同,负债类账户又可分为流动负债账户和非流动负债账户。
3、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根据单位所有者权益的构成内容,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包括:反应投入资本的账户和反应资本累计的账户。
4、成本类账户:是根据成本类科目设置的,反应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成本计算对象的费用汇集、成本计算和结转情况的账户。主要包括:反映生产成本或劳务成本的账户和反应制造费用的账户。
5、损益类账户:可以分为收入类账户、费用类账户和直接计入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类账户(包括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
(二)明细分类账户
总分类账户提供要素具体内容和总括核算指标,一般只用货币计量;明细分类账户提供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详细核算指标,除用货币计量外,有的还要用实物量度进行辅助计量。
三、账户的基本结构
1、账户的结构是指账户用来记录交易或事项时所必备的具体格式。
2、账户的基本结构应该包括增加和减少两部分,相应的分为左、右两个方向,一方登记增加,另一方登记减少。至于哪一方登记增加,哪一方登记减少,则取决于所记录交易或事项和账户的性质。
3、登记本期增加的金额为本期增加发生额;登记本期减少的金额称本期减少发生额;增减相抵后的差额,称为余额。余额按照表示的时间不同,分为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
4、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和期末余额称为账户的四个金额要素。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5、账户的基本机构具体包括账户名称、记录经纪业务的日期、所依据记账凭证的编号、交易或事项内容摘要、增加金额、减少金额和余额等。
四、账户与会计科目的联系和区别
1、账户与会计科目是会计学中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联系:账户与会计科目都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科学分类,两者口径一致,性质相同。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也是设置账户的依据;账户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运用。没有会计科目,账户便失去了设置的依据;没有账户,就无法发挥会计科目的作用。
3、区别:会计科目仅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或标志,仅仅是账户的名称,不存在结构;而账户要连续、系统的记录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增减变动和结果,必须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