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与肾

 学中医书馆 2013-12-26
脾与肾

(一)脾与肾的生理关系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推动,故有“脾阳根于肾阳”之说。肾中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补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脾与肾在生理上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它们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

(二)脾与肾的病理关系

二者在病理上亦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肾阳不足,导致脾阳虚亏,则可见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水肿等。若脾阳久虚,进而可损及肾阳,而成脾肾阳虚之病症。


(三)脾肾关系临床应用举例

慢性肠炎

常某,男,35岁,工人。1973年12月17日初诊。大便溏日5~6次,夹有不消化之食物,1年余。平素常感头晕,心慌,自汗出,睡眠不宁,梦多,食欲不振,多食则胃脘不适,大便次数增多,遇寒则症状加重,四梢发凉,上肢疼痛、发麻,小便余沥。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缓无力,偶有止息。乃脾肾阳虚,中运失调,传化失司。以温肾,健脾,止泻拟方。方药:制附片9 g,朝鲜参(另煎)6 g,焦白术9 g,炙黄芪15 g,炒山药30 g,莲子12 g,炒扁豆30 g,煨诃子12 g,肉豆蔻、补骨脂各9 g,菟丝子12 g,五味子3 g,麦冬9 g,杭白芍12 g,桂枝3 g。3付,水煎服。服药后诸症均减,大便日2次,手足渐温,纳食增加,睡眠好转,口于,仍感心慌,汗出,有时小便急、余沥。守前法出入,方药:制附片9 g,朝鲜参(另煎)6 g,焦白术9 g,炙黄芪15 g,茯神、莲子各12 g,炒扁豆30 g,煨诃子12 g,肉豆蔻、补骨脂、益智仁各9 g,五味子3 g,麦冬9 g,杭白芍J2 g,桂枝3 g。3付。服上药后,各症均有减轻,仍有汗出,小便余沥。治宗上法,加重固肾以缩小便。方药:制附片9 g,朝鲜参(另煎)6 g,焦白术9 g,炙黄芪15 g,建莲子12 g,炒扁豆30 g,煨诃子12 g,补骨脂、麦冬各9 g,五味子3 g,生牡蛎、益智仁、覆盆子各9 g,莲须6 g,桂枝3 g。5付。(《临证医案医方》198l,58)

【按语】本案慢性肠炎,病机为脾肾阳虚,传化失职。肠炎失治,日久则转为虚寒。泄泻一证,首伤脾胃,久则肾阳亦伤。脾肾阳虚,机体之消化、输布、传导功能均受影响。故治疗以温补脾阳、肾阳为主,共服药11付,疗效明显。方中制附片、补骨脂、肉豆蔻、益智仁温补脾阳肾阳;白术、黄芪、山药、扁豆健脾止泻;莲子、诃子、肉豆蔻固肠止泻;朝鲜参、五味子、麦冬益气强心;白芍、桂枝酸甘缓痛;菟丝子、覆盆子、益智仁、莲须益肾缩尿;牡蛎止汗;茯神安神。


慢性腹泻

倪某,女,32岁,干部家属。1976年10月5日初诊。患者于1年前患急性痢疾后,经常腹胀,大便稀,有时杂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次数时多时少,多则日行7~8次,少则日行3~4次,腹部有凉感,经多方治疗,效不显著。近1月来,纳食不佳,腹胀肠鸣,腹痛便溏加重,四肢欠温,全身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证属脾肾虚寒,传化失职。宜用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方药:制附片6 g,苍术、白术各9 g,党参24 g,干姜6 g,补骨脂、肉豆蔻各9 g,煨诃子12 g,炒扁豆30 g,莲子15 g,广陈皮、厚朴各9 g,通草6 g,茯苓12 g,甘草3 g。3付,水煎服。服上药10付,症状好转,大便日1~2行,腹部凉感减轻。继用上方加减:制附片9 g,党参15 g,肉豆蔻9 g,诃子12 g,莲子15 g,扁豆30 g,白术、茯苓各9 g,吴茱萸3 g。通草6 g,补骨脂9 g,甘草3 g。服上药15付,腹泻愈,凉感止,微恶寒。苔白,脉濡。用下方善后:制附片9 g,干姜6 g,党参18 g,肉桂3 g(后下),补骨脂、白术各9 g,茯苓12 g,莲子15 g,煨诃子12 g,麦冬、建曲各9 g,炒扁豆30 g,吴茱萸3 g,杭白芍9 g,甘草3 g。又服上药3付,病已痊愈。经随访未再复发。(《临证医案医方》198l,57)

【按语】本案慢性腹泻,病机为脾肾虚寒,传化失职。患者腹泻日久,正气已伤,脾阳虚弱,运化无权,湿浊不化,下注成泻,肾阳不振,不能温养脾阳,脾虚而发生泄泻。故用温肾健脾,涩肠止泻之剂。方中以干姜、吴茱萸温中散寒;党参、白术、甘草、莲子、扁豆补气健脾止泻;附片、肉桂、补骨脂温补肾阳;诃子、肉豆蔻固肠止泻;通草、茯苓健脾利湿;苍术燥湿;陈皮、厚朴健脾理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