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绥德高家大院

 茶香飘万里 2013-12-26

  

  高维华大院的月亮门

  荒废的高家大院

  疏属山映衬下的高维岳大院

  古老的绥德城孕育了天下名州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也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独特而又精美的建筑艺术珍品。

  绥德高家大院共有三处,座落在古州城疏属山南坡上:高维岳大院错落有致,古朴典雅;高维华大院布局简洁,宽敞大气;高维岱大院小巧玲珑,深藏不露。风格虽有不同,却同是绥德建筑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错落有致

  融汇古朴典雅

  高维岳大院下院、中院、上院(东门墕45、44、43号)依次从西向东,因地形变化而巧妙布局,科学安排,呈三级台阶,三进三升,虽不在同一中轴线上,却有“连升三级”的美好寓意,为这座错落有致的宅院增辉不少。

  下院为明五暗二两厢窑、倒座厅房的四合头院。七孔正窑座落在有五级台阶的廊台上。五孔窑前,八根明柱上承木结构厦廊,厦廊起脊翘兽,猫头滴水。明柱座于柱础石上,柱础石上为石鼓,下为寓延年益寿,富贵吉祥的“龟背翰锦”。明柱斗拱及厦廊饰有构图精美、雕工精细的“喜鹊登梅”“麒麟送子”“龙凤呈祥”等木雕,把普通的窑洞装点得富丽堂皇。两边两孔窑较小,穿廊挑石,与厢窑错落,与厦廊宾主有别。两厢为两孔枕头窑相对,侧开门,偏开窗,偏窗为俗称猴戴帽式,两个猴戴帽式建筑分立左右,有“立地封侯”的寓意,倒座四间厅房,筒瓦铺设,起脊翘兽,厢窑、厅房都低于正窑,体现了长幼有别、主客分明的等级思想,突出了正窑的主体地位。硬山式大门,砖石结构,起脊翘兽两面坡,座落在院子东南角朝东南开启,既合理地利用了地形,又占“紫气东来”之吉祥。

  上院位置最高居于东面,堂号为“训经堂”,由三孔正窑、东西各两孔厢窑、三孔倒座窑组成四合头院。正窑前明柱厦廊,雕花彩绘,富丽堂皇,因设有高家的祠堂,俗称此宅院为祠堂院。

  中院位于三院之中,建筑较简单,两侧有小门与上下院相连。宅主高维岳为清代光绪年间赐进士出身,因此,大院左侧通往仓圪塔的小巷命名为进士巷,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宽敞大气

  对比小巧玲珑

  高维华大院(今进士巷8号)为二进二院“日”字形四合头院。大门为砖木结构五脊六兽硬山式,与上院中窑座在一条中轴线上。门前树影壁,步五级台阶进大门到下院,经月亮门进入上院。月亮门为砖石结构,前圆后方垂花门。五孔正窑为砖石结构,座落在一米左右高的廊台上,有六级台阶与院子相连。窑洞孔数符合修单不修双、取阳数的民居风俗。台阶的设置按“生、旺、死、绝”的忌俗,取“生”或“旺”字。窑眉墙为一脊两兽砖厦檐,脊为寓意多子多福、吉祥富贵的荷花、牡丹砖雕。窑拱为双拱线,安满门大窗,窑拱线、天窗圆弯与方形小窗、门框、窗墙面形成天地方圆的完美结合。两孔厢窑座于石阶上,青石板铺设院落天井。整个宅院宽敞、大气、简洁。

  高维岱大院(今进士巷4号)为二进二院建筑,前院与后院由月亮门隔开,前院座东北向西南,后院座东南向西北。砖木结构,垂花木柱大门,门楣上木雕“大夫第”三个字,证明此宅曾是高维岱父辈、祖父辈的居所,显示着主人的荣耀与高贵,整座院落小巧玲珑,深藏不露。

  高家三处宅院建造的具体年代无法考证。据高维岳弟兄生平推断,皆距今有150年左右。高维岱大院大门上的“大夫第”匾额,因其祖父、父亲为诰赠通议大夫而制,应为祖宅,建造时间最早。从大院建筑的结构、风格、完美程度及使用功能判断,高维岳大院建筑时间次之,高维华大院建筑时间最晚。

  百年古宅

  亟待保护研究

  在绥德古城,高家曾是书香门第、满门忠烈、乐善好施的大户人家。据《绥德州志》和《高氏族谱》记载:绥德高姓氏族为避战乱,于元末明初从别处迁入米脂,分居于泰安里和万丰里。清乾隆五十年(1785),万丰里高姓一支又迁居绥德,距今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这支高姓的后裔就包括名噪绥德的高氏三兄弟,即高大郎(维岳)、高二郎(维岱)、高三郎(维华)。

  高维岳为清光绪年间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钦加三品衔在任候选道,前任山西辽州知州,《绥德州志》光绪版总篡。高维岱廪生,清同治七年(1868),陕甘回民造反攻陷绥德州城,在护城战斗中殉难,以云骑尉世袭。高维华廪生,妻胡氏在同治丁卯城陷中殉难,尊为节烈妇女。在东门坡下,曾建有乐善好施坊,据《绥德州志》载“乐善好施坊在东门外坡下,光绪二十八年翰林高维岳遵其父母诰赠通议大夫云凤淑人马氏遗嘱,捐助山西赈银千两;又遵其祖父母诰赠通议大夫文淑夫人李氏遗嘱,捐助州书院膏炉为及会试公车银千两。两次奉旨所建”。

  高家大院因时间的老化,风雨的侵蚀,已没有了昔日的风采。保护研究这些老宅,至少有如下的意义:

  其一,这些老宅是陕北民居历史沿革的活化石。窑洞四合院建筑是陕北窑洞与外来人居模式完善的结合,保护一座老宅,就是珍藏了一部陕北民居变革史。那些精美的石雕、木雕,也有很高的艺术和考古价值。

  其二,老宅是民居风俗研究的活资料。窑房的座字布局都有严格的风俗讲究,就连台阶的级数也是按“生、旺、死、绝”的禁忌而铺设,石木雕图案都有很广的民俗寓意。细细解读一座老宅,就是在读一本民居风俗书。

  其三,老宅反映出根深蒂固的根祖文化。高维岳的儿子高鸣九,字鹤年,民国年间书法家、实业家,他在州城东大街开设的商行取名“万丰永”,并亲自书丹,刻于铺面上,就是不忘祖籍万丰里,寓万丰里高氏子孙延绵、日久天长。这种根祖情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血脉相连,延绵不断的基础和凝聚力。

  其四,研究一座老宅的兴衰史,就是研究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其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经营致富等方方面面都有可探究之处,从中汲取兴盛的经验、衰败的教训,与家与国都有益处。

  其五,老宅是一种很好的旅游资源,经保护、维修、包装,打造成旅游产品,对发展文化事业及经济建设都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