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代州道前冯家大院回望(上)

 BD3VD 2016-05-20

代州道前冯家大院回望(上)


冯丰年 

  清朝末年至民国二十年代,在代州城内西大街北侧,雁平兵备道以西,赵家巷以东,黄家街以南,坐落着一处布局紧凑、朴实无华,但是却闻名遐迩的建筑群——代州道前冯家大院。

  代州冯家大院之所以闻名三晋,在于它在将近400年左右的时间里,由一个从山东青州迁代的“外来小户”,逐渐发展为当地人才辈出、事业兴旺的文儒世家,成为“以名节道义,为晋旺族”的山西四大文化家族之一,先后培养出“进士18人、举人54人、贡生70余人、秀才不知凡几”,在京为官的有“翰林者9、内阁者6、六部者11、都察者5、道政大理光禄者不知凡几”,在各省为官者有“将军1、督抚2、巡抚1、布政4、按察5、盐运3、道台13、知府同知各14、治中知州通判各20、知县38、经历教授学正教谕训导更不知凡几”,涌现出“治世能臣”冯右京、“勋高五省”的冯如京、“西南一柱”冯元方、“台湾道台”冯廷丞、“京都才子”冯志沂、“晚清第一女诗人”冯婉琳等一大批清官廉吏和文坛巨星,有44人著书立说,传世著作有122327卷。民国年间仍有绥远省代主席冯曦、晋军中将冯鹏翥等显赫人物出现。代州道前冯家大院作为这一“文人官宦”摇篮的核心组成部分,自然成为举世瞩目的家族文化胜地之一。

  早在明朝成化中期(公元1477年前后),山东青州寿光县纪台社有冯盛者,因戍边携子迁代,定居于代州城内西南街,所居小巷后来即称为冯家街。清顺治庚子(公元1660年),冯氏七世祖冯云奏卜居雁门兵备道署前,是为代州道前冯氏始祖,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自庚子至民初,凡经七世,道前冯氏宅院形成以“功德盖郡”院为中心逐渐向四周辐射扩展的建筑群,占地近1万平方米,10处独立院落共有房屋149间。从建筑使用功能上分,有菩堂、宗祠、藏书楼(议事厅)、私塾、住宅、生活保障(磨坊、碾坊、库房、澡塘、伙房、水井、织布坊等)、园林(枣园、杏园、菜园、葡萄园、榆树园)等。此外,另有花园一处,名西园。可以说,代州道前冯家大院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幽雅、实用方便,虽不十分豪华,但在当时已是州城一处亮丽的景观。

  在所有的院落中,最具标志性的是“功德盖郡”院。此院因道前冯氏直系五世祖冯亨期在战乱中保城有功,获宪守“功德盖郡”之褒奖,后冯氏将其制匾悬挂于大门首,故得名。此院中轴线上从南至北依次建有6个院子:前院、宅院、厅院、楼院、菩堂院、仓库院。其中楼院由正、东、西32层砖木结构楼房组成,正楼上下各5间,上悬《栖凤楼》三字匾额;门两侧挂有木刻对联一副,上联曰“元明清居官三百年”(下联失落)。上层收藏冯氏珍贵图书,供族人阅读查询;下层为“议事厅”,凡遇重大问题,由族长在这里主持召开家族会议,商讨对策、决议处置。东西楼均为23间,收藏历代重要书籍字画以及冯氏先祖著作、谱志等。因此,此院也就成为道前冯氏家族文化的中枢。在楼院的后面,紧挨着小巧玲珑的“菩堂院”,内供佛祖及各尊菩萨,每逢春节,冯氏全体家人遵循“先上菩堂、再上祠堂、后拜宗亲”的传统,依次“拜年”,祈求佛陀保佑、祖宗庇护、家人和睦相处,来年一顺百顺、万事如意。在“功德盖郡”的宅院里,至今最为世人称颂的故事是前、后“五子登科”:所谓前“五子登科”,就是中书冯钟宿的5个儿子全部登科及第,履咸、履泰、履谦中乾隆朝进士,履豫、履丰中同朝举人。更令人叫绝的是,在前“五子登科”之后,又出现了后“五子登科”的奇迹:步崐、肇松二公的5个儿子又登金榜,清聘中嘉庆朝进士,湛瞻、治平、淑度、江锦先后中乾隆、嘉庆、道光朝举人。道前冯氏前后“五子登科”成为乡人家喻户晓的佳话。

  在“功德盖郡”院的东面,紧邻的是“道前冯氏宗祠”。祠堂大门为单间,上悬宗祠匾额,门前有石狮两尊、旗杆一对,庄严肃穆,引人景仰。祠堂内分前后两进院,中有花槛墙和仪门相隔,外院有东房两间,绿草成茵,供守护人居住;里院有正、东、西房各3间,奉祀道前冯氏始祖神主七世荔波公讳云奏,以下子孙皆附祀。每年正月初一,道前冯氏族人聚集于此祭奠祖先,供奉各种祭品,回顾先祖功德,重温家规家教,立志弘扬家风,永做好学、进取、清廉、爱国的传人。

  在“功德盖郡”院的西面,紧邻的是“文魁”院。道前冯氏直系六世祖冯右京,为清顺治四年丁亥科二甲第一名进士,故其子孙在建成该院后,在大门首悬挂“文魁”匾额,以彰先祖文采,激励后人奋进,人们便称该院为“文魁”院。在这所“以文学鸣一乡,科名踵继”的宅院里,却出了两位不以功名而闻名远近、品行卓佳的人物。一位是大孝子冯钰,他为侍奉年迈的父母,18岁便放弃学业、弃文从农,肩挑家务,照护双亲,同时以一己之力抚养姐姐和两个弟弟。当两个弟弟变卖自有家产外出经商时,数十年中血本全亏、赤贫回家,冯钰并不冷淡责怪,而是将自己的产业平分给两个弟弟,还积极为他们议婚娶妻,后又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分别过继给弟弟,以延续香火。在姐姐出聘时,“奁具虽不丰厚,亦庶几无缺”。他的孝弟厚风,不但成为冯氏家族的效法典范,也成为乡里赞美的为人楷模。另一位是时任晋军炮兵2411连中尉排长的冯福成。此前,父母为他和本县峪口乡高街村的高翠英订婚,但该女后来突患癫痫病,每逢发病时,口吐白沫、眼睛上吊、四肢抽搐、不省人事。发病多了,渐渐变得腿瘸腰弯、身体佝偻。此时,其母对前去探望的冯福成说:“你看她病成这个样子,你又是这样的身份,你还是另找一个媳妇吧!”福成听后义无反顾地说:“人生病不由人,她既然已经成为我的人,我就要对她负责任,我不会另娶别人的。”后来,福成将高翠英隆重娶回家为妻。当福成患重病时,经常拒绝妻子侍奉,并大声责骂。他变了吗?没有。他是怕自己去后,给妻子带来更大的痛苦,所以要在感情上有意疏远她。但当他到了最后时刻,紧紧握住妻子的手不放,深情而歉疚地说:“我对不起你,今后没人关心你,你可怎过!”这一曲悲壮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催人泪下,成为多少青年男女称颂的榜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