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禹治水

 绿叶的图书馆88 2013-12-26

大禹姓姒(si),名文命,字高密,鲧(gǔn)之子,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所以又称夏禹或伯。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

四千多年前,当时生产能力低下,生活条件很差,而且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水灾。有一次,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洪水泛滥,民不聊生,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

部落联盟首领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共商治水大事。大家都推举鲧去治理。尧不赞成,说:“他很任性,可能办不成大事。”但是,首领们说:“现在只有鲧最合适了!”。按照当时的习惯,如果部落联盟首领与大家发生歧义,首领要听从大家的意见。尧勉强同意鲧去治水。

鲧到治水的地方以后,沿用了传统的用土筑堤,堵塞漏洞的方法。他把人们活动的地区搞了个象围墙似的小土城围了起来,不断加高加厚土层。但是由于洪水凶猛,结果弄得堤毁墙塌,洪水反而闹得更凶了。鲧治水九年,没有制服洪水。

后来舜做上了部落联盟首领,亲自巡视治水情况。他见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把鲧处死了,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还派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弃、东克族的首领伯益和皋陶(gao yao)等人前去协助。

大禹领命之后,首先吸取以前的教训,接着就带领契、弃等人和徒众助手一起跋山涉水,考察了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便于治水时作参考。考察完毕,大禹对各种水情作了认真研究,最后决定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

大禹亲自率领徒众和百姓,带着简陋的石斧、石刀、石铲、木耒等工具,开始治水。他们起早贪黑,兢兢业业,腰累疼了,腿累肿了,从不懈怠。

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巍峨雄姿,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并且加深加宽主流,疏通支流,使所有支流的水都归主流。同时,他们把原来的高处加高,原来的低地挖深,于是就自然形成了陆地和湖泽,然后把这些大小湖泽与大小支流连结起来,洪水就能畅通无阻地流向大海了。

大禹指挥人们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开了一条又一条河渠。他公而忘私,把整个身心都用在开山挖河的事业中了,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他路过家门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劝他进去看一看,照顾一下,他怕影响治水,没有进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见了父亲,非常高兴,要大禹到家里看一看,他还是没有进去。

治水成功之后,大禹来到茅山(今浙江绍兴城郊),召集诸侯,计功行赏,还组织人们利用水土去发展农业生产。他叫伯益把稻种发给群众,让他们在低温的地方种植水稻;又叫后稷(ji)教大家种植不同品种的作物;还在湖泊中养殖鱼类、鹅鸭,种植蒲草,水害变成了水利。伯益又改进了凿井技术,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到处出现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

编辑:LTX008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