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完美主义者的苛刻标准

 青衣问道 2013-12-27
完美主义者的苛刻标准



爱情不可能尽善尽美,这是我们所认知的一个定律。可有一部分20几岁的女孩子,对于爱情的要求总是超过它原有的标准,这就使得她们对于爱情的要求过于苛刻,从而常常和爱情擦肩而过。

对爱情完美主义,我们可以简单地做一个比喻:一个男人日日夜夜梦想着拥有一个像金庸笔下小龙女一般玉洁冰清、黄蓉一样睿智聪慧、王语嫣一样贤淑忠诚等优点集于一身的年轻女孩子,并与这个理想化中的情人演绎一场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这就是 “爱情完美主义”。对于拥有这种情结的人来说,梦中情人的各方各面,都是完美无缺的。

“爱情完美主义”者总在做梦,他们按照这个梦的指引,按照梦中情人的完美模式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并守候,期望有一段浪漫而又动人的“现代爱情故事”上演。但小说毕竟不是现实,小说里主人翁的完美形象是作者在现实中追寻不到,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笔下的一种表达。梦想与现实有着遥远的距离,所以 “爱情完美主义”者的用心寻觅难免徒劳和不现实,徒增无奈和痛楚。

我们都知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道理,“直教人生死相许”的完美爱情在现实中几乎是绝迹的。在经济学领域中,我们也可以找到感情世界里希望和失落的波动原因,由行为心理学加以解析的答案。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创造了一道“幸福方程式”。

在“幸福方程式”里,幸福 = 效益 / 欲望。在不同的领域中,“幸福”有着丰富多彩的涵义。而在爱情中,幸福是一种身心的感受,一种和异性之间产生的身心愉悦的快乐感受。 “爱情完美主义”者对于完美和理想的执著追求,使得这种欲望更接近于局限。以上公式告诉我们,在效益已定的前提下,成反比的是幸福与欲望,实际效果与欲望水平差距越大,心理落差越大,人就越痛苦。

小说故事里智勇双全的大侠义士、秀外慧中的美女形象,是“爱情完美主义”者衡量幸福的标准。现实生活中,成就一段“现代爱情故事”和“星空情缘”般浪漫而又动人的“神话”或“童话”,构成因素非常复杂,比如说是否“一见如故”或者“静水流深”、是否“门当户对”、是否“男才女貌”,等等。总之,影响并考验着“爱情完美主义”者能否如愿以偿,能否完美演绎这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爱情剧场的,是一个人外在和内在的素质、经济能力、家庭期望和认同,以及双方的价值取向等因素。

我们都知道,在存在许多因素的情况下,试图控制这些因果变量和干预变量的走向是很困难的,它们有时会形成一种人为难以操控的力量,相互交织、互相作用。所以在变化无常的现实生活中,美梦成真的几率很低。

在完美主义者的口号里,爱情理所应当是完美的。但当生活中出现了一个如“梦中情人”般的对象时,也可能会出现一种无可奈何的“错位”现象——“爱我的人对我付出一切,我却为我爱的人流泪狂乱心碎”,这是现实中最具讽刺意义的。正因为如此,“爱情完美主义”者的无奈口头禅一直是“可遇不可求”和“随缘”,企图以此来掩饰内心痛苦。在情人节和圣诞节这些属于年轻人的节日里,别人的温馨浪漫反衬了“爱情完美主义”者内心的苦楚。尽管如此,宁缺毋滥却仍是“爱情完美主义”者的信念。

事实证明,过于追求完美和理想的择偶观在现实中是不可取的,过高的期望值只会带来更多快乐的虚无和幸福的缺失。“爱情完美主义”在现实中得以实现的几率很小,所以才会有“一生难求一知己”,才会有“男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当认识到“完美情人难求”,青春在悄然逝去,明白“幸福方程式”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时候,“爱情完美主义”者或许能够降低、淡化内心深处的完美择偶标准,能够处理好“爱我” 和“我爱”之间的问题。他们谈恋爱多了几分幸福,对择偶多了几分满意,“告别单身”“终成眷属”的机会也就大了许多。

正如罗必良教授所说:在爱情世界里,不奢求“利益最大化”,而立足于“成本最小化”的现实主义态度,才是早日“告别单身”、深切体验爱情与和美滋味的明智之举。这句话对 “爱情完美主义”者来说,能否算得上是金玉良言?



新浪原创:http://vip.book.sina.com.c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