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难忘的布票

 老闵行老街一兵 2013-12-27

散文:难忘的布票

文\诗情画意

远居城市的小孙女和我网聊:“爷爷,妈妈给我买下过年的新衣服了,可漂亮了!”
“好啊!拿在摄像头前让爷爷看看。”
“不!回家过年时穿给爷爷看,给您个惊喜!”
“哈哈!好你个鬼丫头……”
“爷爷,您买下新衣服了吗?让妈妈给您买吧!”
“不用,爷爷有衣服。爷爷老了,穿也穿不烂,要那么多新衣服干啥?”
“爷爷小时候也喜欢新衣服吧?”
“喜欢。”
“老奶奶一定给爷爷买过不少新衣服吧?”
“爷爷小时候哪能和你们比,那时买布要布票,不能随便买。”
“爷爷,啥叫布票呀?”
“布票就是买布用的票证,唉,爷爷一时给你说不清…… ”
【原创】散文:难忘的布票 - 诗情画意 - 诗情画意的博客
祖孙一席对话使我陷入沉思,勾起我那段艰难苦涩的回忆。拂去岁月的尘埃,打开记忆的闸门,那些沉积在记忆深处的缺吃少穿的经历再一次撞击着我的心灵。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粮票啊,布票牵系着千家万户的饥饱冷暖。一斤粮难倒男子汉,一尺布愁坏巧手娘。布票是我国上个世纪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定产物,它是人们购买布匹的资格凭证。从1954年国务院发布《棉布计划供应》起,到1983年底布票正式退出流通领域,前后经历了30年。严重“物资匮乏”的冰山整整压了人们30年呐。
小时候的记忆斑斑驳驳,模模糊糊,有好些事情早已沉积在脑海的犄角旮旯,想不起来了。唯独那饥肠辘辘,破衣烂缕的苦难生涯像是在我的脑壤里生了根,像是在我的脑壁上烙了印 ,挥之不去,终生难忘。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母亲的口头禅。拆拆洗洗,缝缝补补,是母亲的拿手活儿。我们姐弟六个,全靠父亲生产队挣工分为生。尽管父亲早出晚归,拼命劳动,所赚工分连口粮钱都不够,哪有奢望购置新衣服呢。虽然一年一个人只配发一丈二尺布票,我们家还是花不完的。母亲只好 拆拆洗洗,缝缝补补,棉衣改单衣,大衣改小衣。我10岁以前是没有穿过新衣服的,都是穿姐姐们的旧衣改的衣服。
【原创】散文:难忘的布票 - 诗情画意 - 诗情画意的博客
现在的孩子们平时都穿得漂漂亮亮的新衣服。我的小孙女过年买衣服要花几百元,我们小时候想都不敢想啊!大姐过年哭衣的故事在三姨口头念念不忘。姥姥姥爷死得早,三姨是我妈养大的。有一年大年初一,仅比大姐长五岁的三姨看着自己的新棉裤对大姐说:“玉娥儿,三姨的棉裤是新的,看你那棉裤上有好几个补丁呀!”一句话提醒了年幼的大姐,大姐哭啊闹啊让一家人不得安生。母亲看着又哭又闹的孩子泪流满面。去年,我和大姐去丰镇看望年迈的三姨,三姨讲起此事来仍然热泪盈眶,悔不该让大姐过年哭衣,悔不该让母亲过年落泪。三姨深有感触地说:“那时我真不懂事,那时咱家真穷,姐姐 姐夫对我真好啊!”
【原创】散文:难忘的布票 - 诗情画意 - 诗情画意的博客
不知不觉我到了结婚的年龄了。母亲为我的结婚用布愁眉不展。儿子娶媳妇,总得给新媳妇做几件新衣服吧,总得做两床新被褥吧,少说也得十几丈布,可哪来那么多布票啊?只好提前几年攒布票。而布票跟粮票不同得是,布票的有效期只有一年,为了防止好不容易攒下的布票作废,父亲托人把旧布票换成新的,那可真是费尽了心思。尽管一家人二年没用一寸布票,结婚用布还有缺口。母亲决定,只给新媳妇做床新被褥,我仍用旧的。远在太原工作的舅舅和远在丰镇的三姨得知,他们也积攒布票,才解决了母亲的燃眉之急。那个难啊!是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的。
改革开放的春风化解了压在中国人头上整整三十年的冰山,“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各种票证销声匿迹了。
如今,市场繁荣,琳琅满目。服装市场的各种服装款式新颖,美观大方,春夏秋冬,应有尽有,任由选择,随意购买。中国人的衣着越来越时髦了,越来越漂亮了,靓衣美裳满目春啊!
朋友!当我们品味美味佳肴的时候, 当我们身着锦罗玉衣的时候,当我们尽享美好生活的时候。是否记得这些曾经的艰辛,是否觉得勤俭还有必要?
朋友!“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啊!
2013年12月24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