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感冷漠症

 青衣问道 2013-12-28

情感冷漠症

大脑异常既可以解释为“精神变态”,也可以解释为“情感冷漠症”,一种反社会人格障碍,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冷血”。
冷血有两种:一种是虐待狂式的,以折磨和杀人为乐;另一种是生理性的,他们天生皮肤温度低,心跳速度慢。有趣的是,这种人往往很有魅力。吉姆教授认为比尔·克林顿身上就有“冷漠症”的一些明显特征:聪明、迷人、不诚实、行事冒险、野心勃勃、不负责任、缺乏关心的能力。
“好坏是一种道德判断,但人的个性和行为更大程度上是由大脑和基因决定的,至少50%以上。”    

 

 当然,还有一些情感冷漠症是后天形成的,具体的症状是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友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或是内心想法丰富,流露于外部的非常少。对人或事缺乏兴趣,无责任感,不会关心人,没有同情心 。冷漠,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对事物无动于衷的表情。


     如果对周围的人和事养成了冷漠的心态,长期发展下去就有可能转化为性格特征,危害其身心健康成长。内心深处充满孤寂、凄凉和空虚,最后导致心灵失控。情感冷漠症,严重的话只能说是精神疾病的一种,但决不能说情感冷漠就是精神病,由一个的性格人格、思想认识、生活态度、人际关系、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所决定,基本具有一定的人格基础。



  目前出现了不健康的心理"冷漠化"现象,加之交友范围逐渐缩小,渐渐地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心理生活丰富的同时,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加上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又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的程度。对感人的故事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他们拒绝感动,更排斥流泪。这种冷漠心理如不加以纠正,随着学习压力加大冷漠心理不但不会削弱,反而会得到进一步加强,成为人格变态发展的"病菌"。
  在网络和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可能更易患上“情感冷漠症”,其表现即是上网成瘾,缺乏内心体验,拙于表达,严重时对一切都漠不关心表现为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友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一般的冷漠可能是由于精神疾病引起的,患者不是对所有东西失去兴趣,而是把这些兴趣都转移到电脑世界之中。
  首先,应该是太封闭自己,太专注和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了,以至麻木不仁,一定走出自己的世界,改变自己,要多和家人、朋友沟通交流,多多参加社交活动,保持健康的积极的开放的心态。要端正自己的认识态度。认识到计算机、网络虽然是高科技、现代化的象征,但并有非百利而无一害,要小心自己身心中潜移默化的改变。

  其次,必须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学习、生活、计划,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热爱生活、关心帮助他人,善于表达,优化性格,人格重塑;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做力所能及的一切多与人交往。从自己封闭的世界里走出来。久而久之,形成习惯,顺其自然就好了



解析冷漠症


      心理专家解释,冷漠症又叫空虚症,情绪减退症。主要表现为对周围事物冷漠麻木,做什么都嫌麻烦,对学业不感兴趣,成绩下降,其实这是一种异常心理变态,或称“心理障碍”。
      心理专家说,这种状况追早发现在美国的大中小学校里,后来日本等国家也陆续出现这种状况,近年来,我国大中学校园里也出现了这种状况。
       是什么导致这种状况的发生和蔓延的呢?
        心理咨询师分析,这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关系。现在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很差,无法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的状态。现代社会是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发展一天一个样,如果没有良好地心理素质和环境适应力很容易造成社会脱节。如今社会竞争力增大,社会井真激烈,而个别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退避三舍,逐步形成冷漠无欲的病态心理。
       其次是因为自制力差。自制力是自我控制的体现,好的自制力能够很好地掌握自己的心理状态。如果自控力差,心里的负面情绪就会得不到很好地控制,面对困难的时候情绪就会一落千丈,造成心理失衡。
       冷漠症是一种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会造成社会冷漠加剧,影响社会的健康良好发展。心理咨询师说必须防治学生心理冷漠症。对学生要进行及早的适应性训练,对孩子的心理进行善意的诱导,促使他们想健康的方向的发展。




学生冷漠症正在增多
耀忠

自60年代起,美国的大、中学校里,流行着一种怪病──学生冷漠症。随后这种现象又在日本的学校里蔓延。近年,我国大、中学校亦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学生冷漠症又叫“空虚症”“情绪减退症类群”等,主要表现是对周围事物冷漠麻木,做什么都嫌麻烦,对学业不感兴趣,成绩下降,其实这是一种异常心理变态,或称“心理障碍”。


学生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心理变态呢?这主要和这一代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某些缺陷有关:一是适应性差。“适应性”是指人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顺应能力,虽根据环境条件变化而改变自身的能力,通过调节自身与环境关系,使之协调的特征。而如今的青少年,自幼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因而适应性差。个别娇子面对激烈的竞争退避三舍,逐步形成冷漠无欲的病态心理,即适应障碍。二是自制力弱。自制力是人的优良意志、品质之一,是善于支配和控制自我的能力。它不仅能控制消极的情绪,防止矛盾的激化,也善于克服困难、奋发图强,绝不自暴自弃。而有些青少年只能一帆风顺,一旦受挫情绪便一落千丈,心理失衡。三是自卑意识作怪。人之初,往往是“夜郎自大”,受挫后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心理学家阿德勒强调:“心理在行为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因此,防治学生冷漠症,必须针对病因采取措施。对孩子,绝不可娇生惯养,应及早使其在集体生活中进行适应性训练,培养其坚强意志和自制能力。孩子有错,不要过多责怪,应循循善诱进行正面教育。只要打破病态心理的恶性循环,就一定能使“冷漠”的学生焕发出青春活力。





冷血杀手”多患情感冷漠症
作者:零点



 1月7日,逃亡10年、身负13条命案的公安部A级通缉犯“冷血杀手”成瑞龙在佛山市中院公开受审。

  从报纸刊登的照片中见此人:脸罩黑框眼镜,肤色偏白,一副书生模样,实难想象他所犯下的“死十次都不够”的大罪。成瑞龙在庭上恬不知耻地辩护:“说我没什么怜悯心?以我能力所及,要想报复社会,今天就不止13条人命了,130条都不止!”

  此等言论令人发指!

  不过,惊讶之余,亦觉其言行冷血之至,与常人出入太大。精神医学上称这种通常意义上的“冷血”为“精神变态”,亦可解释为“情感冷漠症”。

  “情感冷漠症”通常有两种病态反应:一种是“生理性”的,表现为对情感欠缺反应、迟钝、对人或事无兴趣、无责任感,不会关心人,不喜与人打交道,即使与自己最亲近的家人,也无法与之建立真实的、更深刻的情感依赖。这种生理冷漠的人天生皮肤温度低,心跳速度慢。另一种则是极端虐待狂式的,以折磨和杀人为主要行为,对自己的行为无羞耻感无道德感,表现为明显的反社会人格障碍。

  美国CBS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集《犯罪心理》中,有许多案件涉及这个领域,特别是对那些连环杀手的心理特点分析非常吸引人。剧中那位扮演精神医学分析专家的人即是美国知名的脑神经学家吉姆·法伦(JimFallon)。

  吉姆·法伦很有意思。据查在他的家族中每隔100年左右即会出几个冷血杀手,也许受“家族遗传基因”影响,这位出生于1974年、自称患有轻度“情感冷漠症”的教授竟然很早就对脑神经研究着迷。

  他认为,人的大脑结构中属于额叶部分的眼窝皮层是涉及社会伦理认知功能(包括社交、情绪控制、动机与责任等)的关键器官,如果它在幼年时受损或发育不完全,则有可能导致患者处理伦理和道德判断的功能失效,从而在八九岁时就有精神变态行为,年岁越大则有可能坏事做得越多、越具破坏性。

  不过,成瑞龙的生理特点是否亦符合吉姆·法伦的分析,则不能由此推之。从研究角度看,上述两类人或许因为器官受损而导致行为异常,但另一类“精神变态的冷血杀手”———他们在身体器质上无任何物理损伤,精神上也有道德认知,以及行为判断能力和控制力,却为了享受杀戮的快感而行凶———这才是真正的人类恶魔。

  当然,“情感冷漠症”并非都会产生如此恶劣的社会后果,成瑞龙的案件可能是一个极端例子。

  “情感冷漠症”被广为人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士兵由于战争伤害而患上此类心理疾病。1950年,美国小说家约翰·多斯帕索斯首次指出这种心理疾病的“人文原因”:“冷漠”是生物个体面对太多或太复杂的生存或环境压力时的本能反应。

  现实生活中,我们遭遇更多的冷漠也许是“生理冷漠”以及从而延伸出来的“家庭冷漠”、“道德冷漠”……而这些可能缘于社会外部环境、身体疾病或生物遗传基因等因素。

  且不论“情感冷漠”缘于神经器官受损、外部环境或本能反应,至少目前有一种“冷漠症”可能更值得大家关注,甚至警惕———“青少年的情感冷漠”。

  目前心理学界有一种普遍担忧:在网络和电脑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可能更易患上“情感冷漠症”,其表现即是上网成瘾,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情友情冷淡无兴趣,缺乏内心体验,拙于表达,严重时对一切都漠不关心……如何治理这种“情感冷漠”,则是一道严峻的社会和医学命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