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五十三)

 尘埃里的呼吸 2013-12-28

【原文】
 15·17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
      孔子说:整天聚在一块,说的都达不到义的标准,专好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原文】
 15·18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原文】
 15·1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原文】
 15·20 子曰:君子疾没世(1)而名不称焉。

 【注释】
 (1)没世:死亡之后。

 【译文】
      孔子说:君子担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

 【原文】
 15·21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原文】
 15·22 子曰:君子矜(1)而不争,群而不党。

 【注释】
 (1)矜:音jīn,庄重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原文】
 15·23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评析】
      18章到23章,这6章基本上全都是讲君子的所作所为以及与小人的不同。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认为,他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他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传名于后世;他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等等。当然,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征。

 【原文】
 15·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评析】
     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这个发明对后人影响很大。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原文】
 15·25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译文】
      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有所赞美的,必须是曾经考验过他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原文】
 15·26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1)也,有马者借人乘之(2),今亡矣夫。

 【注释】
 (1)阙文:史官记史,遇到有疑问的地方便缺而不记,这叫做阙文。
 (2)有马者借人乘之:有人认为此句系错出,另有一种解释为: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而靠别人训练。本书依从后者。

 【译文】
      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先给别人使用,这种精神,今天没有了罢。

 【原文】
 15·27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评析】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在民间极为流行,甚至成为一些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的确,这句话包含有智慧的因素,尤其对于那些有志于修养大丈夫人格的人来说,此句话是至关重要的。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远大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原文】
 15·28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译文】
      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评析】
      这一段讲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孔子决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以众人之是非标准决定自己的是非判断,而要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经过自己理性的判断,然后再作出结论。二是一个人的好与坏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们心目中,往往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孔子必定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

 【原文】
 15·29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
      孔子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

 【评析】
      人必须首先修养自身、扩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发扬光大,反过来,以道弘人,用来装点门面,哗众取宠,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为。这两者的关系是不可以颠倒的。

 

 【原文】
 15·30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评析】
     从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这是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原文】
 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评析】
      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