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从文先生:魂归故乡山与水

 杏叶书签 2013-12-29

      历史上的今天——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先生出生于湖南省湘西凤凰县。  

     他是具有国际声誉的著名中国作家,1987年、1988年曾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先生病逝于北京,留下遗嘱:骨灰葬在故乡凤凰。

沈从文先生:魂归故乡山与水沈从文先生:魂归故乡山与水

     四年以后,张兆和女士送丈夫的骨灰返乡安葬,1992年5月10日举办了一个质朴宁静的葬仪:

     沈从文先生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一半埋进墓地。

     张兆和女士说:”依照从文生前的习惯和愿望,一切从简,不声张,不大举,不接受花圈,除至亲老友外,不惊动过多人参加。”

    魂归于水,当是先生的夙愿。他说过:“最亲切熟悉的或许还是我的家乡和一条延绵千里的沅水及各个支流县份的乡村人事。”“水上人”曾是他创作最多的主题。他的作品乃至性格与人生,都与水有不解之缘。

    沱江,穿凤凰山城而出,波静浪柔,两岸翠色连天。5月本来是湘西的雨季,但10号安葬的那天,却是一个极难得的晴天,风和日丽,沱江的水清莹透澈,两岸树木绿得醉人。

    一叶扁舟载着沈从文的儿子虎雏、孙女沈红,还有他晚年的学术助手王亚蓉女士,从城东水门口码头沿江而下。

    1982年沈从文携夫人回乡探亲时,也乘坐过同样的小舟,细长轻巧,宛若一片竹叶。岸边的吊脚楼、水车、磨坊一一向后退去,先生那支清丽秀婉的笔,曾写尽了它们的沧桑与哀乐。

    如今水接受了先生。沈虎雏和沈红把骨灰缓缓撒下,王亚蓉女士随后撒着一捧捧花瓣。这些业已干枯的玫瑰花瓣,是张兆和女士从北京家中带来的。四年来先生的骨灰盒和遗照前从未断过鲜花,那些开败的缤纷落英,也被夫人精心地保存下来,积成满满的一竹篓。

   现在这一瓣瓣的心香恋恋地追着船走。先生钟爱的孙女沈红说:“借助水的流动,我们圆满了爷爷生前所作的一项‘特殊的安排’。”

   水葬之后接着墓葬。为沈从文先生造墓,这是三十七万凤凰人民的心愿,他们素来把这位写出《边城》、《长河》、《湘行散记》等传世之作的同乡视为骄傲。

  面对乡梓情深,张兆和女士只好取了个折衷的方案,同意把先生的另一半骨灰埋在离山城三华里处的听涛山下。但她千叮万嘱,不要占用太多的土地,且费用由家属自理。

   先生的墓地没有坟冢,没有通常的墓碑,只架一大块形状拙朴的天然五色石,正面与背面上方各铲平一块书写碑文的地方:

    正面碑文取先生自题句并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背面碑文是先生姨妹张允和女士撰联并手书: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这个简朴的墓地背负青山,面对绿水,满山竹松花草。张兆和女士与同来的至亲好友,每人采来一束野花,放在先生的墓碑上,每人还在碑脚栽下一株虎耳草。这种野草蔓生在山坡上,先生在那部著名的《边城》中描写过它们。

   如此淡泊、如此返璞归真的墓地,犹如先生淡名如水的一生。甘于淡泊,这不仅是人的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境界。

    张兆和女士没有在墓碑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她说:“人家是纪念从文,又不是纪念我。”

   她早就向儿孙们交待,她的骨灰将来不必保存,随意撒在哪里都可以。

    她要为丈夫再留下另一座丰碑。自从沈从文先生去世后,她一直埋头整理丈夫的文稿和作品,倾力于《沈从文全集》的编辑工作。

    2002年12月全集出版,次年2月16日张兆和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