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1953年3月5日-],又译为沈岱尔,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社群主义的代表人物。图片源自网络) 迈克尔·桑德尔教授最近很烦。他在中国出版过《公正》与《金钱不能买什么》两部著作,前者大受好评,后者则褒贬不一,甚至被人指责没逻辑。他是哈佛大学教授、哲学家,刚在中国出版了第三本书《反对完美》,此书主题是讨论基因改良。 为防再被批评没逻辑,他在新书中写道:“在基因改良的争论中,一方面道德责任完全没有在自主和权利熟悉范畴内阐述清楚,另一方面也不是成本和益处的计算所能澄清的。”这意思是说——人家这本书本来就不讲逻辑你们不要再黑我了。 《反对完美》所讨论的是父母利用基因改良得到想要的孩子这种行为是否正确。这种技术能否成功仍待观察,但现象让桑德尔不安,将之称为“新优生学”。优生学的臭名与希特勒密不可分,改良血统不仅可怕,而且由集权体制决定出生人口更是让此臭不可闻。较之旧的优生学,“新优生学”的选择权仍个人手中,是个体独立做出的决定。即便如此,桑德尔仍然反对。 书中讲了件真实且极端的案例,几年前美国有对失聪的女同性恋伴侣,她们都以耳聋为傲,想要个耳聋的孩子。两人找到一位五代失聪的精子捐献者,成功生下没有听觉的婴儿。这件事被报道后受到谴责,认为她们蓄意将残疾加在孩子身上。但这对伴侣认为耳聋是种天赋,并非残疾。这只是极端的状况,大多数寻找捐献精子和卵子的人都希望有健康的孩子,甚至不仅是健康。许多报纸上,有夫妇花数万美元希望找“5英寸以上,毕业于常春藤学校”的捐献者。总的来说,是希望孩子更优秀。 挑选捐献者并不能保证优秀,但科技或许可以。在近年遗传学研究结果中,新发现可能改变人类的自然状态——例如肌肉、记忆力,甚至可以控制未来孩子的性别、身高和其他遗传特质。这些新的技术已在动物身上成功过。这让桑德尔感到不安,他认为基因改良是错误的。在这本书中,他从美德、天赋等角度证明自己的观点,但每个观点看起来更像是焦虑地倾诉,而非论证。 他担忧出现这样的后果: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常春藤名校,身高180公分,拥有超强的记忆力。他对这些可能大波袭来的改良人怀着恐惧。这种恐惧不止对个人,也是对公众,如果身边都是改良人,而你只是普通人,你的权力是否受到了侵害? 在桑德尔看来,基因改良侵入性地改变了人类本有的状态,而且越过天赋的恩赐。基因改良像整形手术,想要到达的是非医疗性的目的。不同的是,它改变的不止是外表,而是基因。人类各有秉赋,有的天生擅长跑步、有的人天生擅长记忆,这是上天的礼物。基因改良则是对恩赐的背叛。父母通过科技来制定孩子,决定他们的天赋甚至人生。这些让人忧虑,但也仅是忧虑,其反驳找不到伦理上的支撑。 对桑德尔的批评早已出现,基于个人权力,基因改良是自主权的表达。桑德尔批评个人选择,则是侵害自由。有人甚至认为德尔所主张的人类原本的样子或他所希翼的世界,是出于人类共同的善,某种程度上可牺牲个人权力,强调普遍的善则存在极权的可能。 桑德尔回应过这种质疑,他的议题不在政治范畴内。他说自己只是抛出问题,毕竟新兴生物技术所带来的困境,在已有的哲学和伦理体系中找不到答案。科技与哲学都在寻找真理,科技已走在了前面,哲学不得不追赶并狼狈地做出回应。 在我看来,桑德尔对改良人的恐惧属于过虑。毕竟不是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身高1米8以上,能上常春藤名校”,那对耳聋伴侣则是例子。价值观多元不会让大面积相似的改良人出现。但他对基因改良技术的担忧却值得重视,他说:“认为自身拥有的才能和力量完全都是自己的功劳这一观念,造成我们对自己在造物地位上的误解,把我们自己的角色跟神的角色混淆在一起了。”——科技真能让人类代替上帝造物吗?如果答案是Yes,上帝不再重要,人类彻底重新洗牌,定制各类改良人种。那哲学与人类将共同等待,那个目瞪口呆的未来。 附图书出版信息: 《反对完美》 作者:(美)迈克尔·桑德尔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科技与人性的正义之战 原作名: The Case against Perfection 译者:黄慧慧 出版年:2013-5 页数:192 丛书:迈克尔·桑德尔作品 ISBN:9787508639956 (责任编辑:代金凤)
|
|
来自: 随园天一馆 > 《百科百态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