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酒苏州

 昵称10925638 2013-12-29

温酒苏州

冬至快到了。理所应当地,到了冬酿酒的日子了。

虽然已经这么若干的年纪,也尝过万般饮品;但还是很期待冬酿。古城自古有句俗话,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什么道理,现在还是不明白。不过隔桌的朋友早就端起杯子:吃酒。

  

  

冬酿酒想来总不大被认定是酒。甘甜,上面常常还漂了桂花的花瓣。况且现在的冬酿酒比过去还先进了许多,加了苏打,所以喝起来总像是喝可乐汽水。当然,这个只有苏州人才充分了解。外地常有些充百事通的先生提起这种神奇的酒,就喜欢说“清冽”,事实上,颜色虽然明黄澄清,味道却很浓郁,至于说冬酿酒“冽”,就有点过了。小孩子咕咚但大杯,脸上只是微红,也未见非要摇摆。

冬酿酒应该是农历十月时候,吴地乡农以草药糯米酿酒,就叫“冬酿酒”。而且名目繁多,有“桂花酒”、“秋露白”、“杜茅柴”、“靠壁清”(酿成,置壁间月余,碧清香甜者)、“三白酒”(以清泉水浸白糯米,以白面造麴酿成者)……

古城自古有句俗话,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问过好多人,最后都追到吴国始祖泰伯、仲雍,说是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尽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但到底“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是怎么回师,还是云山雾罩。

不过家里老太太已经在坚持着做上了。母亲是坚定认为自家做的要好过街上卖的,总说家酿最实惠,而且不让人帮手。先把糯米洗净煮熟,冷一冷,和上酒药,放进一个陶制的坛钵,用手夯实,然后用擀面杖在中间钻一个小孔,最后用纱布把钵严严实实地封住,周围放上几个热水袋,蒙上被子,好象在温柔地保暖一个婴儿。到第二天,再捧出一汪碧绿澄清的米酒,稳稳的。

酒酿熟了。谗嘴的人且慢捞吃,为了冬酿酒还是再忍忍,老太太用锅铲把那半钵米饭切成小块,再用凉开水冲兑,把那钵涨得满满。母亲擦擦手,有些满意和自得,现在只要静等,再静等。“冬至夜”饭席间,全家大小,上海也好,无锡也罢,统统回来,母亲按着冬至菜单上一道道菜,然后隆重包装的家酿冬酿酒就上桌了。

我说,妈妈,每次不要搞的这么复杂好不好?

母亲就板脸:冬至大如年。

是了,只有这一天,全世界只有我们家才能和上天下别无分号的姆妈的冬酿。

   

  

喝过冬酿酒,脸颊上刚刚好有点微红;喝喝黄酒,苏优或者沙洲,一瓶下肚,温热慢慢地在胸口涌起。但这怎能让人尽兴?苏州人一拍桌子,大声对店家道:先生!不好意思麻烦你再来一瓶好吗?

喝罢了,抓起包,核对帐单,一把掏出,分文不差。一连摆手:醉,醉了。这是谦虚。有人笑起来,醉酒先生立即反驳:都说山东武松景阳冈打虎,一连喝了十八碗,那时候哪有白酒?也是甜米酒!

看起来苏州的酒鬼真少。

不过要有了,就非得闹个响当当不可。有人说酒鬼的惨相:谗酒连烧菜用的料酒都喝掉了;不过苏州的酒鬼却硬要闹得风流倜傥。一闹之下,就升级成了“酒仙”。

“酒仙”是虽饮多而不失礼度,不迷本性,为潇洒倜傥的酒人。这下当然大家又想起了唐伯虎,不过这次唐伯虎只能坐在次席,老酒仙多了去呢。

晋代我们的老邻居张翰恐怕要排第一个。这人有意思。他曾在齐王手下任大司马东曹掾,这个角色可真不小,一般人还不趋之若骛?可这先生一天看秋风起,“黄花如散金”,就想起了家乡的下酒好菜莼菜羹和鲈鱼,谗得时不我待,来不及噶腿,直接把官印吊在门口,回家了。使者看来,就发现坦腹老头坐在院子里喝酒吃鱼。使者婉劝:“以先生名望才能,应该在仕途上作为,现在这样,虽然一时快意,却没了身后名声,太可惜了。”

这个规劝还是很有力的。孔孟圣经贤传,“显亲扬名”当是人生最大目的,光耀门楣是孝,名传千里是“礼”。但这张先生一句话把使者堵了个大筋斗:“使我身后名,不如跟前一杯酒。”

托了酒的洪福,后来那个眼高一切的李白感叹:“张翰黄金句,风流五百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最可宝贵的是要活得符合自己的心愿,不为名利羁绊。

结果张翰的酒葫芦,千完个酒仙站起来。醉眼朦胧的张旭走到我们面前:朋友,我看你头发乌黑油亮,一定可以写副好字。

杜甫《饮中八仙歌》: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有人解释:“脱帽”,是他在书写时的狂态。但是后来李肇著《国史补》,却解释:张每次饮酒后就写草书,写时,挥笔大叫,把头浸在墨汁里,用头发书写。字形变化无穷,若有神助,连他自己酒醒之后也大为惊奇,人号为“张颠”。

酒仙们相扶而去;我们缓过神来。苏州还有这般酒中高手?

查查书:黄酒与葡萄酒、啤酒,列为人类最古老的三大酿造酒,低度。唐朝时候,多为米酒,黄酒。哦。

   

  

 双塔定慧寺巷里有一家羊肉店。斜条石的巷子地面在冬天的彤云下显得长而深沉。风过,潮湿而且冷,本来句的有点压抑,然而做在一个羊肉明炉前,一切突然明亮了。食指轻扣桌面:“烫壶黄酒。”

说出斤毫微3不说喝酒,这是我们的口头禅。北方人说喝,苏州就变成了“吃”。喝水吃饭,“喝水”是辅,“吃饭”是主;当酒变成“吃”,就是大家全心全意品尝酒味道的时候了。

正想着,店家走赏钱,拎一个铝提壶,就是小型的可以烧水的那种。现在哪里还寻得到锡壶?朋友有点抱怨。其实冬天的黄酒是一个氛围。当年小酒馆,锡壶明炉,吃的第一就是小酒馆。忙乱一天,三教九流,安静地温酒,红彤的脸孔,呵呵地笑出白色的雾气,远看是夜色下点点灯火的杯酒人生。现在用锡,要到大酒店了,还有什么情调?

想着倒酒。酒里姜丝翻滚。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说:“诸酒醇不同,唯米(黄)酒入药用”,一杯下肚吨觉通筋活血,周身暖和。

看过一份资料,西方人说啤酒含有17种氨基酸而自称“液体面包”,日本人则说中国黄酒是含有21中氨基酸的“液体蛋糕”。

不觉摇摇头,说什么呢,喝酒原本就不是为了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