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理分科弊端大 使学生成为“半边人”

 文山书院 2013-12-30

近日,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向媒体透露,教育部已经完成制定考试招生总体方案,即将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减少高考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设置考试科目”将成为这次改革的一大亮点。高中阶段“文理分科”政策从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就开始实行,至今已持续了30多年。它最早的出发点是什么?又对我国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为此,光明网记者采访到了中南大学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教授、所长陈赫,请他就相关问题做了解答。以下为文字实录:

 

  实行文理分科是效仿前苏联 并非为了减负

 

  近来传出高中阶段文理分科即将被取消的消息,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热议。作为一名从教半个多世纪的老教师,我从文理分科制度一开始施行,就持反对态度。

  我国实行文理分科最早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而是建国初期急需专门人才,从而采取的一种比较急功近利的做法。这种做法是从前苏联照搬过来的。当时前苏联在二战中损失了大批知识分子和专门人才,于是大学采用文理分科来培养实用型的专门人才。新中国刚成立的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同样急需专门人才,于是学习前苏联的那一套做法,搞院系调整。这时,虽然产生了导致一些高中生偏科的负面影响,但当时的高中并未全面实施文理分科。

  文革结束中,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高中文理分科趋势加剧,其推动力则是过分追求升学率。虽然打着减轻高中生负担的旗帜,但在升学率的主导下,实行文理分科的结果反而导致中学生负担越来越重。一言以蔽之,学生负担的轻重不与学科的分和合直接相关,而是受到升学率的控制。因为高考录取线和升学率已经成为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最直接的、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硬邦邦的所谓“政绩”。

  各地高中组织高考落榜生进行复读,也从另一面反证了文理分科不是为了减负。复读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经济上,都成为家长和学生沉重的负担。而作为复读的组织方——学校,却可以从中“创收”。

 

  文理分科的弊端——造成“先天性知识跛足”

 

  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1948年在清华大学作过一次演讲,题目是《半个人的时代》,讲的是文、理分家导致人的片面化问题。他认为,科技与人文分离的结果,就两个极端而言,出现了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侈谈人文的“边缘人”。如今,我们的中学到了高二就分什么“文科班”、“理科班”,也对造成这种“先天性的知识跛足——瘸腿”人才起了负面的“促进作用”。

  当然,要考大学必须先读高中(或获得同等学历和学力),但是,读高中并非只是唯一的为了考大学,更重要的是打好做一个社会人的基础。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的名言:“人之所以为人,全靠教育”。在这里,头一个“人”字是指“自然人”,后一个“人”字是指在继承了动物的某些本能的自然人的基础上,升华而成的“社会人”。他还说:人人都应该祈求自己具有存在于一个健康的身体里面的一个健康的心灵。所以,教育,甚至专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最根本的任务不仅仅是为了做事,更本质的是为了做人。

  因此,为了培养一个人格上完整的社会人,从学龄前教育、幼儿教育、小学、初中一直到高中教育,文理教育都不可偏废;为了培养一个全面发展、不仅有技能而且会创新的人,也不可文理偏废!

  提倡和热衷于高中文理分科的人,从哲学的理念看,实质上是用残缺的逻辑取代完整的逻辑而自欺欺人。他们用减轻学生负担为诱饵和借口,以培养知识跛足的“半边人”代替文科或理科的专门人才。

  提倡和热衷于高中文理分科,同样也是懒汉思想导致的懒汉行为。以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割裂了一个“完整的人”的培养过程,用反科学的方式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而并非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

  所以,提倡和热衷于高中文理分科实质上是违背教育宗旨、教育规律、教育科学的形而上学的理念、方法和程序。许多优秀的中学校长和明智的家长都被这种带有法规性质的规定所绑架了 。

 

  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文理兼修的复合型人才

 

  李政道博士曾倡议每年的5月、10月在北京都要召开两次很特殊的、别开生面的会,叫做“科学与艺术研讨展示会”,请许多画家来画他们对高科技的想象。李政道博士讲:“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而这个硬币就是文化。”与会者都认为,科学和艺术都是为了追求普遍的真理,都是为了开发人类的创造力。人类的创造力包括形象的创造力和逻辑的创造力。

  法国文学家福楼拜也说过:“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而科学也要艺术化。科学和艺术在山麓分手,又在顶峰会合。”这种会合,不仅体现在学术领域,而且,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有人提出“艺术科学化、科学艺术化”主张。他们认为:科学中有很多美丽的东西,我们不妨称之为“科学中的美”。有不少科学成果,就是在追求科学中的美的过程中取得的。有的艺术家还提出:艺术要向科学靠拢,科学能帮助我们的头脑有序化、思维有序化。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有利于调动每个人的创造潜能,调动每个人的创造力。

  科学家和艺术家有一个共同的良好的愿望,那就是:我们不仅要建设一个富裕的社会,还要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显然,前者主要靠科学家与工程技术人员;后者主要靠社会工作者和艺术家们;综合地看问题,更需要文理兼通的复合型人才。其实,这里讲的正好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问题。

  还有一个事实支持这个论点,那就是古今中外的大科学家中,人文素质高者占了很大的比例,这决不是一种偶合。未来的大师只能出现在文理兼通的人才之中!举我们熟悉的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在“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次科学大会上,郭沫若先生作了他有生之年最后一个报告《科学的春天》。在报告中他提出:“科学既需要异想天开,又需要脚踏实地。”这里,他只不过是用艺术的语言讲出了一个科学家成功的道理之一,即:搞自然科学既需要有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又需要有实干家执着的追求。文艺也好,科学也好,最终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解放全人类,使人得到彻底的解放和自由。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工程控制论和中国系统工程创始人钱学森先生。他有着很浓的艺术情趣和很高的艺术修养。当他对一个科学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往往先放一放,在朦朦胧胧之中,有一种灵感、一种顿悟和直觉——这当然通常是一种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中得到启发,打破过去束缚思想的框框,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文理兼修,不断加强人文修养,对于理工科的学生和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总结起来有四大好处:第一个好处,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第二个好处,有利于保证我们撰写的试验报告、学术著作准确性、条理性、逻辑性和科学性。第三个好处,文学艺术的形象思维,有利于科学技术的逻辑思维。第四个好处,一个人美好精神风貌的形成、高尚道德的建树、伟大人格的升华,无不得益于人文素质的培养。而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塑造一个有价值的人生,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些都是有着亲身经历和体验的。我的夫人罗声求教授曾接到一个环保部门通过湖南省科委下达的纵向工业课题——《重金属废水治理综合分析的初步研究》,我帮她做系统分析,主要是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环境评价和预测。然而,我们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我们所能获得的权威性原始资料只有1984至1985年度全国环境普查时一个时点的数据,即在同一历史横断面下分布在不同空间的数据,不能形成有效的时间序列,预测就十分困难。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我们把课题暂时放一放,而是到哲学、进化论、社会学等人文学科中去神游。直觉和类比把我们带到了一种顿悟的境界,从而找到了新的研究思路,最终形成了一篇论文《历史横断面数据的时间序列化》,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

  1996年,我在中南大学倡导成立了一个学生社团“升华读书社”。在社里,不论是社员还是骨干,如果是理工科的,就叫他们多读一些文科的读物,文科的学生则叫让他们读一些理工科的科普读物。这些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较大的提高。这里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人物,我们第二或者是第三任的社长,是学材料科学的,一直读到博士。他在博士论文里用一定的篇幅写了他从人文修养和系统分析、系统工程获得灵感对他本学科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他的一位专业老师要求他把这一段删除,或者转移到“鸣谢”当中去。他很诚恳地讲:“这些知识对我来讲已经不是额外的了,不是人们所说的那种‘狗拿耗子’的了。而确实对我自己的学科有很大的帮助。”后来,他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再后来,我校成立航空航天学院,为了配合制造大飞机生产轻金属材料,又把他引进回来。现在干得很不错!

  所以说,文学艺术的形象思维是有助于科学技术的逻辑思维的,而自然科学家的思维习惯和常用的工具一旦介入文学艺术、社会人文领域,也会对它们有丰厚的回报。文理兼修既是需要,也有可能。

 

  结论和希望:取消文理分科,不做“半边人”

 

  华中科技大学前几任的老校长、中科院院士、我们的恩师杨叔子老师曾好多次跟我讲:“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文科和理科都优秀的学生愿意去学文科,为什么现在,哦,数理化不行,学文科,数理化不行,哦,学管理。好像在贬低文科和管理学科,对文科和管理造成一种歧视;对那成绩很好本来又选学文科的也是一种歧视。我们再也不能在文理分科的基础上瞧不起文科!”他的这一席话值得深思——

  文理兼修有这么多的好处,文理分科有这么多的弊端,那为什么文理分科还能流行这么多年长盛不衰?为什么从事过较长时间的教育工作者,学校的校长、老教师,教育部门的各级主管官员却能眼看着这种局面在侵蚀着我们的教育对象,不断地向高等院校输送先天跛足的、知识上的缺陷造成的“知识跛足”和“学识瘸腿”,而熟视无睹呢?大学毕业生为了谋职、应聘,可以埋怨爹妈没有给自己生一幅好容颜而去整容。那么,为什么不去埋怨高中文理分科造成的天生跛足呢?

  有人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来为自己失职、失察辩解。当然,里边确实有糊涂人,但是更多的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他们的身份、经历是应该明白在高中就文理分科的弊端的,但是由于对个人和小集团利益的坚守,装糊涂罢了!甚至还有人不惜歪曲主张高中文理不要分科的人,他们说:要做到文理兼通是不可能的。

  其实,我们主张文理不要分科是有时间限制和几级台阶的:首先是限制到高中为止,大学专科、本科乃至于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专一定是要分科的;其次是有层次的,它们依次是:文理兼容——文理兼修——文理兼通——文理兼精。将来到大学阶段力求从事理工或人文的学生,起码首先不要相互排斥对方,而是要相互宽容;其次,在学好主科的同时要兼修对方的学科;再次,最好能选修几门对方的课程。

  专攻人文的学生要掌握一些起码的理工科知识,不做“边缘人”,专攻理工科的学生要涉猎一些起码的人文知识,不做“空心人”。至于文理兼精,古今中外、古往今来也没有几人能达到。0.5加0.5 不一定等于1,两个割裂开来的“半边人”简单地迭加起来不能等于一个完整的人,顶多只能当1/4个人用而已。人文和理工只有有机地融合在一个人身上,才能使得0.5加0.5 大于1。

  学校只能够在提倡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鼓励单科冒尖,而绝对不应该一开始就培养天生的知识跛足和学识瘸腿的“半边人”。我们在中南大学开了《现代青年与中华古典诗词》的全校选修课,为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补上人文课程,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文理不分科,有利于我们不做“半边人”,而做相对完整的人——也不是要求你做完人。不做“半边人”除了上面讲到的许多优越性之外,还能使你的生活丰富多彩,提高你的生活质量、生存质量和生命的价值。也就会使得社会更加和谐。何乐而不为呢?

  还有,社会是前进的,经济是发展的,科技是进步的。只有不做“半边人”,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

  最后,我想给大家一个忠告:即便您是受过非常专业的高等教育或者是职业技术教育,从事的也是非常对口的专业工作,也千万不能把自己培养成“半边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