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质量之困

 zjycy 2013-12-30

“过去是'药对方,一碗汤,中病即止’,现在是'病对、方准,药不灵了’。”中药饮片的质量已是山河日下。

 

浙江的道地药材很多,其中以“浙八味”最为有名。“浙八味”是指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延胡索、玄参、笕麦冬、温郁金八味中药材,在浙江已有悠久的栽种历史。“浙八味”因其质量上乘、应用范围广及疗效佳而为历代医家推崇,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有58处运用了“浙八味”,而其他产地出产的则叫“非道地药材”。古今医家都喜欢使用道地药材。今感觉“流传使用了几千年的中医名方名药现在不好使了”,有些中医专家也觉得“方灵药不灵”。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这与药材种植不讲“道地”,改变了药理、降低了疗效直接相关。种植的药材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成分含量与道地药材、野生品种有着十几倍甚至更高的差异。这样的药材达不到药典的标准,中医开了方,最后治不好病,就会使人们对中医的信任度下降。

 

“南药北种”、“西药东栽”的盲目种植,使临床医生担忧。“药材好,药才好”。道地药材是我国传统的优质中药材的代名词,素有“非道地药材不处方,非道地药材不经营”的说法。“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采收当柴烧”,这句古谚形象说明了中药材适时收获的重要性,也道出了科学生产之于中药材质量的基础作用。临床上,一些老中医在处方时,喜欢在药名前标“川”、“云”、“广”等产地,显示出对道地药材的信任。古代对药用植物资源疗效的认知和评价。道地药材的药名前多冠以地名,以示其道地产区。如“浙八味”,河南“四大怀药”,“四大亳药”,浙江磐安的白术、元胡、玄参,吉林集安、抚松的人参,云南文山的三七等,都是久负盛名的道地药材。如产于安徽省南谯区的滁菊,主要成分黄酮的含量比其他地方的菊花高32%61%;安康产淫羊藿中所含淫羊藿甙为3%,而旬阳产的却只有0.14%。在判断道地药材品质上,许多传统经验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某些药材性状如人参的体、丁、皮、纹、须、点等特征,可能正是和药效基因连锁的遗传标记或与特殊环境相关联的标识。

 

都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中医发展缓慢,与中药自身的局限性有关,但与中药的传承者自甘堕落亦脱不了关系。伪品、替代品增多,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掺杂使假、不同品种混用等,将假冒、伪劣药材销售到患者手中。未按GAP要求进行种植,达不到用药质量要求。如一些药农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或是未按规定的时间和方法采收等,形成劣品。炮制不当。比如黄芩对于炮制的温度和时间都有着很高的要求,有效成分随着时间增加而增加,但随温度的增加而递减,很多药材加工者经常忽略这一点。“有些不法分子为降低成本,会添加诸多化学成分,有的也会加入一些已被证明具有疗效的西药,以此获得中药购买者的信赖,其实质是假性售卖。”对中药药材进行违法处理,用化工原料染色药物以增加重量就是堕落的一种表现。中药产业早已身处“险境”。

 

质量良莠不齐,劣质饮片大行其道已成顽疾。

 

劣质中药饮片大肆横行一般来说中药掺假,掺假:真假中药混着卖。10公斤的中药里面掺两公斤假药。或者把一些提取过精华后的药给回购进来,这些药往往丧失了有效成分。不法分子会把这些劣质药加在真的中药中,让人无法辨别其真假。比如,用白芍的根茎部分染色加工成川乌、草乌;用红薯染色加工成首乌;用淀粉压模制成冬虫夏草;用山药的珠芽(零余子)染色加工成延胡索及川乌。2011年,就有一家制药厂被爆出以苹果皮为原料生产板蓝根的丑闻。“目前中药饮片中染色掺伪,掺盐或糖增重的现象比较普遍。”加重:同样一公斤的穿山甲,体积相差一半,,加重是中药市场上一些不法分子最常用的手段。比如对比过穿山甲,看起来两份穿山甲都是一公斤,可是体积上却相差一半。显然其中一份穿山甲在炮制的过程中“加重”了,而穿山甲要卖到2000多元一公斤。拿胎盘(紫河车)来说,正常的一个30~40克,市场上很多胎盘都是70~80克一个,这显然是加重了。,体质疏松药材,通常会被掺入硫酸盐、氯化钠、糖等增加饮片重量。如黄连、猪苓、白术、草豆寇、百部、黄芩、白鲜皮、升麻、木香、威灵仙、射干、丹参、苍术、小通草、紫河车、砂仁等用硫酸盐浸泡后干燥以达到加重目的,砂仁用食盐水浸泡后加重,小通草、通草等用硫酸盐或糖等浸泡增重等。染色掺伪主要是将一些外形相似,但色泽不同的植物切片染色假冒正品饮片,除了加重和掺假外,用工业色素给中药饮片“染色美容”的现象也很严重。一些中药材生产商将质量差的饮片经过染色美化后,冒充质优饮片,或将其掺入质量好的饮片中,以高价出售。如用白芍的根茎部分染色加工成川乌、草乌,用红薯染色加工成制首乌等;而对于黄连、白术、黄芩、白鲜皮、丹参、苍术、紫河车等体质疏松药材则通过掺入硫酸盐、氯化钠、糖等增加饮片重量。根茎类的中药都有可能被染色,红花、黄芩、蒲黄、乌梅、五味子等几种中药饮片染色情况比较严重,如市场上的红花,产地不一样,价钱每公斤相差可达5元,造假者就将三等的红花染色后冒充一等红花来卖;像北五味子每公斤卖180元,而山五味子每公斤才30多元,造假者瞄准这个差价就将棕色的山五味子染成红色,掺入北五味子中,谋取高价。如砂仁用食盐水浸泡后加重,小通草、通草等用硫酸盐或糖等浸泡增重等。据不完全统计,在不法加工户饮片以商业回扣、低廉价格、掺杂掺假方式销售的冲击下,国内通过GMP认证的中药饮片企业,50%以上已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75%以上处于亏损状态,深受重创。75%以上的药品经营、使用单位存在从非法渠道采购饮片行为,催生出不良的竞争格局;违法染色增重,还可能违背了药材炮制工艺的原理,让中药饮品变成不对症的“毒药”。做“良心药”也好,生产“放心食品”也罢,不止是道德与良知的匮乏,更是经济调控与行业监管两重层面上的命题。

 

一位资深从事中药材贸易的朋友给笔者讲了一个故事,一位国内某中医学院的院长得到朋友从香港带来的一剂十全大补汤,拿给儿媳妇吃过之后,效果颇为不错。这位院长一时兴起,按照中药的处方,到附属医院照单开了一剂。奇怪的是,服用这剂药后,儿媳妇不但没见效果,反而还有点副反应,这令中医学出身的院长百思不得其解:相同的处方为何效果相去甚远。几经了解,才知道所开的药材多数以次充好。

 

  这样的现象并非个案,中药材质量问题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只是这样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而已。对于复杂的中药材行业来说,仅仅靠整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这不仅仅是个别生产者偷工减料和以次充好带来的混乱,而是整个行业标准的缺失。如中成药中的知名产品乌鸡白凤丸,对于像乌鸡这样重要的中成药原料至今还没有一项统一的标准。违法使用化工原料金胺O给中药饮片染色,用铝盐和镁盐加重等。专家表示,长期过量食用金胺O将对肝肾造成损害甚至致癌,而过量食用铝盐、镁盐,会损伤神经系统,易患上老年痴呆症。金胺O别名盐酸氨基四甲基二氨基苯甲烷,金胺O对皮肤黏膜有轻度刺激,可引起结膜炎、皮炎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长期过量食用,将对人体肾脏、肝脏造成损害甚至致癌,卫生部已于2008年将其列为非食用物质。过量食用铝盐、镁盐,将会导致人体代谢功能紊乱,肌肉疲乏无力,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类似金胺O这样的化工原料主要是增加颜色,比如丹参,品相不好的颜色会浅,有些商家就会通过增色把它染成深紫色,卖相好一些,价钱甚至会高出原来的200%或者更多。”相比起传统食盐、糖水浸泡增重等手段,这样的化学品加重更加危险---“中药每一味药都是按克数计量的,彼此配伍也讲究平衡,无端加入这些东西,完全影响了疗效,某种程度上甚至会变成'毒药’,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由于标准的缺失,很多假冒伪劣和偷工减料的行为并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而这样的标准缺失,造成了很多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安全存在着问题,甚至有企业借着标准的缺失,进行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行为,借此压低产品的成本,从而获得价格竞争上的优势。这些质量问题犹如一枚“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违背了一个企业本来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也给日渐衰落的中药增添了一道伤疤。

 

  尽管中药能够治标又治本,但是与西药的疗效快相比,中药明显缺乏市场。加之在中药中,中成药的疗效要弱于汤药,而大部分人难以接受汤药的苦涩,从而进一步降低了中药在人群中的受众。因此,自西医在中国普及以来,中药开始逐渐衰落,特别是近些年来更是萎靡不振。

 

  目前,中国人就医,绝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西医。遍布在各地的医院,也是以西医为主,中药科只是医院的一个辅助部门。难得的几个专科中医院只有那么几个老中医轮流坐诊。各大医学院亦是以西医为主,肯学习中医的学生凤毛麟角。若此种情况不加以改善,老祖宗留下的中医恐怕要断送在我们的手里。

 

  已然如此薄弱的中医,又怎堪染色药物的败坏。染色药物的横空出世,一方面说明我国的企业家缺少道德的血液,另一方面则表明我们的中药在大多数人们的心中除了是赚钱的道具外,并不是传承的至宝。长此以往,中药终有一日要成为往事。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导致其灭亡的侩子手,那些给中药药物染色的人更加罪不可恕。

 

  中药能否再现昔日的辉煌,要看今人能否战胜自己慵懒、贪婪的私心。毕竟,今人的智慧不弱于古人,否则哪会有当今如此昌明的医学科技。用化工染料染色药物的中药生产企业应将研究歪门邪道的智慧用在弘扬中医、改进中药配方上。做好人,干真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