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东南人的精神

 茶香飘万里 2013-12-30
  一种文明往往能酿造出一种精神,这就好比酒糟与酒精的关系。那么,长治人的精神是个什么样子?

这是一个课题,非一言可以说清,我这里只能开个头。先从其性格说。长治人朴实、愚钝、耿直,又刚烈强悍。当地史书记载,上党人“性朴直”、“尚气节”、“人俗劲悍”。“境内人民主要特色之一是慷慨倔强,勤劳俭朴。”这种文明特征是淳朴的,刚猛的,封闭的。

其可爱的一面体现在英雄气,不好的一面是粗野、凶悍,破坏性强。这是一个事情的两方面。这种特征与山地文明有主要关系,也与其处在海河文明的末梢有关。由于大山阻隔,天隔一方,历史上缺乏中央政权的足够控制,山民们所受的文化礼仪很少,因此性格中天然的东西多一些,温良的地方少一些。

先说英雄气。自远古以来,太行山区就是史前传说的密集区,最著名的几个神话,如“女娲补天”、“愚分移山”等,都是太行山人英雄气的折射。这些神话体现了先民坚忍不拔的淳厚精神,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世世代代顽强地奋斗着,劳动着。愚公是第一个大英雄,是长治人英雄主义情结的寄托。关于他,毛泽东早在“老三篇”中就为它做过广告,使之名扬四海,直到今天,表扬谁吃苦耐劳,也称之为当代愚公。那么愚公精神是什么?我觉得,愚公精神,就是一种“不服老天安排,敢与自然较劲”的这么一股精神。这种精神有绝望的成分,又有悲壮、勇烈的色彩,最终还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他坚信人定胜天。你想,身处在四围封闭、穷山恶水的环境里,出不去,你玩什么南方人的灵巧?耍什么晋南人的智慧?在这里这些都没用,统统没用!除了实干加硬干,别无他路可选。这就是太行山人(包括部分晋冀豫人)的精神价值取向,山地决定了的,个人没有办法。你要想改变文化,先要改变地形、水土;而人与自然相比,实在是渺小,面对800里太行,只能兴叹。这就是现实,无法改变,尽管人类现在已经很了不起,但仍然是“力虽大,己不能提”,长治仍然受太行、王屋()二山辖制。太行山人最大的精神创新,就是这种愚公精神,当然长治作为其中之一,当然有份。据说有人曾打报告给长治市政府,要求把某县改成移山县。

晋东南人英雄气的极好体现是在1930年代至1950年代,这些老实巴脚的山民,零零落落的,像山药蛋,在中共的教育、引领和民族大义的感染下,在反抗侵华日军和生产自救上表现出许多感动中国的地方。这就是2005年屡见报端的“太行精神”。长治市委宣传部对这种精神做了研究,关于太行精神的内涵和实质,李长春在武乡视察时归纳为几点: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奋斗、无私奉献(《太行精神》,)。这些精神被看成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中共倡导的主流精神,有关方面对此评价极高。

但凡事有两个方面,它强项往往是它的弱项。虽然今天长治人以这种精神的传人自居,但那毕竟是先辈的事了,并不能代表你今日的气色。事实上,长治人没有把这种精神做大。你擅长政治斗争,未必在其它方面有特长。长治许多的人(尤其山里人)很懒散,占凭老区优势,沾染了不少“等靠要”的习气,长治的许多煤矿,都雇四川、安徽、湖北人来挖煤,自己却作壁上观,看不起。出去打工的农民更少,他们的一年的时间安排是,“三个月耕田,一个月过年,八个月坐闲”。据陈建祖说():老区武乡县政府拨款修铁路、打水井,当地老百姓什么也不做,在一旁看着,请河南人来做。这说明,老区农民在勤劳致富上并无新招,老区精神在发展经济上并无优势;它的价值更在政治上。在某种意义上,老区是落后的代名词。

比起“筋骨柔弱”的南方人,长治人的精神不见得有多厉害,比比浙江人搞经济,就能明白。浙江倒不是老区,但其精神却“端的了得”。他们也实践出一种精神,这就是盛行的“浙江精神”,有人总结为,“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致富千方百计”。浙江官方概括为: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看了两种精神的字眼,都了不起,但内涵有所不同,长治精神是静态的,被动的,保守的,注重政治、大义层面;而“浙江精神”,则是动态的,主动的,开放式的,重利务实,有全新的内涵,尤其表现在经济上。吃苦加巧干,加寻找机遇,智慧含量很高。最令人佩服的是,浙江人往往从最小的事(如当木工、制钮扣,)做起,不怕吃苦,搞的是小狗经济,无文化、地位、资金优势,若干年后就能做大,属于那种“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空间就发财;做大后仍然是打工仔,“既能当兵老板,又能不能睡地板”。我相信,他们身上遗传或熏陶有一种东西,这大概就是精神。

有人说浙江有区位优势,那他们来北方也照样能干。在山西,承包煤矿的大都是浙江老板。做小卖买的更多,仅在山西的温州人就至少有18万人,在长治也不少,我就知晓一些。

譬如,并州商界强者苏德生,开始仅是一个农民,十几岁与4兄弟离开温州,靠做木工起家,后选择在太行山中的黎城做服装生意,曾在县贸易中心租楼,又到长子干了4年,积累原始资金后,联合一同来到太原市朝阳街打拼,开始连固定摊位也没有,只是打游击,但最后他成功了。现在他是太原市最大的商企——华北服装城董事长。

在1970年代末,一位其貌不扬的农村青年,怀揣300元钱,从浙江台州来到长治、太原打工,钉过鞋,开过理发店,生存异常艰辛,长治人几乎无人注意过他。就是这样一个一文不名的补鞋匠,十几年后,竟会成为中国缝纫机行业的老大,飞跃缝纫机集团的董事长,这就是1962年出生的亿万富翁邱继宝。如今他领导的“飞跃”拥有总资产21亿元,年产各类缝纫机60多万台,号称世界上最大的缝制设备生产基地,囊括了“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两项桂冠。

除了浙江人,在长治打工的还有大量江苏、安徽、四川、福建人。就是这样一批外邦人,赤手空拳来打天下,文化地位也不高,最后大都腰包鼓鼓的成了事,后衣锦还乡,做大老板去了。于是,有人惊呼:长治人的钱都让南方人赚了。没有办法,人家赚钱赚得合理。有精神在里面做支撑,挡不住的。

对此有人认为,浙江历史上是越国,长治是晋国,从地域种族上无可比性。那我举一个同族个例子——林州(林县)人作比。林县与长治紧邻(与平顺、壶关,仅仅一山之隔),同属太行山区,太行精神应有它一份。1960年代,他们搞的红旗渠,被认为是“中国奇迹”。近20年,他们由“叫化子之乡”(25年前林县到长治讨饭人很多)变成河南的“经济十强县”之一。2005年秋,我在平顺水乡终于看到了红旗渠渠首,心里就想,你说人家渠水引得是你长治的漳水,走的是你的林滤山,可为什么林县人能做成的事,长治人就做不成?平顺不是出劳模的地方吗?!至今还不是贫困县?“劳模圣地”西沟至今也未富起来,你有什么话说?

比起这些浙江人、林县人,晋东南人只能“英雄气短”,无本之木话可说;而南方人则如日中天,心情舒畅。总结奥妙,他们除了吃苦耐劳,还有他们的财商、智慧。说白了,他们具备过人的吃苦精神和创新精神。

一句话,论开拓、致富精神,长治人不如林县人,更不如浙江人。林县人是师傅(吃苦精神也是从河南移植而来,长治的西沟、留村、林移等劳模村就是明证),浙江人是样板。不服气不行,事实胜于雄辩。


再回到山地文明


寻根问底的话,上述文明特征及其弊端产生,与山地文明有很大关系,所有的文化特征都能从中找见其影子。这是晋东南文明的一个命门。换句话说,都是山地文明惹的祸。考查晋东南、长治文化,必须首先从山地文明下手。解剖晋东南、长治文化,对于了解中西部地区有示范价值。

关于山地文明,我认为它正在走向末落。有本书,《国家的事》,对这种文明弊端看得很透,作者胡平先生写道:

山地生产更多的靠经验,传统的农业生产主要是经验性的。经验来自经验者自己,非眼见不为真实,不为有用。即使亲眼见到他人的好东西,也不一定会去兼收并蓄,……

……内陆农业生产除了寄希望于自然条件的照顾,还要求内部有一个稳定的结构,而金字塔式的结构无疑是最稳定的一种形式。金字塔与山的形状恰恰是惊人地相似,这一结构先天性地决定了山地文化不可能兼收并蓄。


结束语

晋东南人接受的环境就是山地。所有的方方面面都围绕这个展开。山地文化就是长治的密码。

由于先天不足,长治文明历史上没有做大过,与周边无法相比。在黄河文明的包围中,长治文明显得发育不良。但是,面对21世纪,她考虑的不仅仅是向周边看齐,而是顺着邻居眼光,投向一种新型的文明。

我们必须改良我们的文明系统,对传统文明进行杂交。只有这样,山地文明才会焕发出青春活力。

我期盼着晋东南人出息。
-----------------------------------
转贴于大型博客《一瓢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