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哈佛大学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具有特别虚弱基因,是导致疾病关键,研究学者相信,基因医学开发标靶药物,能治愈这棘手疾病,改善患者终生苦痛,相同结果同时证明,血癌患者具有相同基因,也许能成为检测预防方法,但进入临床治疗阶段,仍需要时间持续探究。 研究团队判读三万名患者病史,同时比对正常人基因,发现一种特殊的基因缺陷,会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但目前的治疗药物,都没有针对基因治疗,绝大多数都是抑制自体免疫能力,未来可能只需要单一药物,就可以避免疾病持续恶化,或使用基因检测技术,分析病发机率,避免不必要苦痛。 研究学者罗伯特教授表示,这项研究开启新契机,目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病发后只能够依靠药物,降低自体免疫系统反应,避免骨骼受到免疫细胞异常攻击,但仍有机率导致不良于行,新药物可以大幅增加药物效果,甚至还可以治愈疾病,还可以开发出基因检测,分析罹患疾病机率。 基因检测不仅使用于此,更能用于癌症治疗与筛检,罗伯特补充,研究中已经找到特殊药物,可以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治疗效果,不但如此,标靶药物同时给予糖尿病、阿兹海默症、心血管疾病新方向,未来能够透过药物,能够彻底治愈慢性病,不过还需要研究时间。 冬季天气寒冷,很多人会因为关节红肿而前往民俗疗法或中医诊所推拿,往往治疗好几次仍无明显的见效,甚至认为吃止痛消炎药就可以让症状缓解,反而延误就医,前往医院检查后才发现竟罹患类风湿性关节炎。 因常被误会为运动伤害或关节退化,前往接受民俗疗法或中医诊所推拿,而延误治疗的黄金时间,使关节产生不可逆的损伤。民间常认为酸痛可求助民俗疗法或针灸,但对类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来说,这些迷思更可能提高病情恶化机率。北医风湿免疫过敏科主任张棋祯表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以为只要不痛,就代表疾病获得控制,于是中断治疗甚至减药,反让疾病恶化。因为对疾病不了解以为吃止痛消炎药就可以让症状缓解,延误就医时间。 类风湿性关节炎目前盛行率约为0.4%-1%,约有十万人患病;尤其好发于40岁以上中年女性,约为男性的3倍。类风湿性关节炎主因为自体免疫发生障碍,让体内长期处于慢性发炎状态,病况通常为局部关节僵硬疼痛之症状,初期常被误会为运动伤害或关节退化,若延误就医可能导致关节变形与残障,严重影响生活作息。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若没有受到良好控制,不仅会造成关节发炎肿痛,还可能导致关节变形、影响行动,因此治疗目标以缓解疼痛、维持关节机能为主。且因疾病成因复杂,每位患者病况稳定状况不一,患者不应自行中断治疗或减药,避免提高发炎风险而得不偿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