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究生的压力

 猴小妹小姐 2013-12-30

研究生的压力 精选

已有 4729 次阅读 2013-12-30 15:55 |个人分类:教学相长|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人天生就能应付压力。但普通人都不喜欢压力,因为压力往往与失落相关联,并且带给人们极不愉快的经历。

人对于压力的适应性犹如一张弓,绩效就是弯弓搭箭所能飞行的里程,而压力就是让箭与弓相得益彰的关键法宝。弓质量不够好,一拉就断,箭自然没有飞翔的机会,代表人的承压能力太低则一事无成;弓足够好,但拉力不足,箭只能飞行一小段距离,喻示压力太低就会荒废才华;弓虽好,但拉力过大导致折断,箭同样早早坠地,说明再强悍之人都有承压的上限;惟有弓与拉力实现绝佳适配,才能助推箭完成最完美的旅行。

研究生的压力既包括来自他人期许的外部要求,也涵盖源于自我期许的内在要求。其特点为:第一,同样的要求,不同人的适应能力各异,对某人是“合理要求式的训练“,却成为他者“不合理要求式的磨炼”。例如,同样是完成学术论文,有人易如反掌,有人生不如死。第二,在越过承压极限之前,任务的增加不仅不会带来压力,反而会激发直面挑战的雄心壮志,并由此引发成就感和幸福感。更重要的是,在这一阶段,每一次成功应对压力,都会增强适应压力的能力,提升承压上限值,从而拉高承压曲线。那些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攀上台阶的学生,其学术动力之所以恒久,既包括战胜自我的自豪,也不乏回馈导师的愉悦。第三,越过承压极限之后,要求的少许增加,都会降低工作表现,产生负重感和被强迫感,这会减弱逻辑推理能力进而抑制创造力的发挥。很多学术能力较弱的学生,面对导师不切实际的期望,既不敢拒绝又无法交代,其间的困苦,怎一个惨字了得。这种心境下,能有任何学术表现吗?最终的后果,必定是患上严重的拖延症,直至被导师斥责为“南郭先生”,留下“越学越蠢”的不良形象。

在学术团队中,最大压力的承受者,不是导师,而是学生。学生的压力通常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现实的困难,例如出现生理疾病、遭遇恶劣工作环境、无法解决高难度学术问题、生活窘迫等;二是心理负担,例如习得性悲观、夸大痛苦、在困境中极易自哀自怜等;三是缺少积极正向的社会支持力量,例如无人可倾诉、人际关系不佳等。学生在这三方面要么经验欠缺,要么资源匮乏,要么认识不深。相较于导师群体,学生群体的减压往往效果不佳。

压力过大会造就一大批压力偏好者。偏好压力者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他们一直生活在容许承压值之内,二是他们的适应力长期经受最大压力的考验。如果你是研究生群体的学术达人,通常会陷入这一境遇----“因为多干,所以能干;因为能干,所以多干。”导师也对你青睐有加,对你产生依赖感,凡事只有交给你才放心。这就使得你长期加班、总是接手最难的任务以及需要不断挑战自身的智力极限。但持久地将自己曝露于高压之下,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不利影响:工作效率降低、负担加重、消极心态出现、(工作带来的)快乐消逝、进一步提高要求只会导致情况恶化,严重时会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疾病。当学生达不到导师期待的目标时,男生萎靡不振(胸闷、心跳加速),女生内分泌系统失调(烦躁、上火),加上神经衰弱的征兆开始出现(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最后陷入忧郁症和神经官能症的深渊。

压力过小也未必是好事。当要求过低,低到远远配不上你的能力时,无聊感和厌烦感会成为主要情绪。长期处于能力得不到发挥的岗位,自我认同会降低,同时渐渐失去工作乐趣和生活情趣。例如,研究生被导师定位为只能完成简单例行事务,如排版文档、领取快递、制作ppt。这些工作对人也属有益锻炼,但若停留于此层面不再上升,则蕴藏危险:研究生自视甚高,认为导师派发的任务太过简单,心生不满的同时更加无法提交优质成果(尽管这些工作很容易,但再容易的工作也需要专业态度才能做好),这就让导师深信其任务安排是恰当的—--“这名学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会带来一种悖论:另一名能力稍差的学生,在完成这些例行事务时表现更佳,仅仅是因为相对于他的能力而言,这些要求更加匹配,由此激发了他的被认同感和责任感。更严重的是,导师会继续降低对你的要求,不再认可你的学术能力,而你对那些强加的简单重复劳动心生厌倦却无可奈何,直至产生被剥夺的感受。

压力随环境、工作重点以及个人生活而变。有时,同样的学生,在不同的导师们下,所感觉到的压力迥异。有些学生更看重自由发展的权利,当导师给予他更多的学术选择权时,尽管压力很大,但学生的承压水平却很高;反之,有些学生更擅长于照本宣科,只有导师的任务安排明确具体时,他才感到舒适。有时,个人生活境遇的改变,会极大影响压力曲线的形状。对压力信号敏感度不同的学生,面对同一变化,有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有的则是“轻舟已过万重山”。父母的期许、恋人的诉求、导师的高压、社会的不公,共同汇聚成压力源。对导师而言,长期承受高压的学生,对学术团队是一种损失。即使他们未给组织造成伤害,但“状态的低迷化”却是不争的事实。

导师易犯的一个错误是:常常将学生的抗压能力拔高到与导师同等的水平。在导师看来甘之如饴的工作状态和劳动强度,可能早已远远超过部分学生的承压上限,进入到厌倦甚至厌恶的状态。导师应当了解:“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你所拥有的那些优势”。知晓每个学生的压力适应曲线,辨析学生行为中的预警信号(长期联系不上学生)甚至危险信号(蓄意破坏、背后诋毁),是每位导师的必修课。但困难在于,真正的压力信号往往只有学生自己能够感知到它的存在。研究表明:平庸的雇员往往更早地表现出压力增大的征兆。就像煤矿的金丝雀之于矿工的生命安全,学术团队的科研压力往往是从那些无心向学者身上最先曝露出来的。而这一特点有助于导师根据学生群体的压力阈值合理调整工作安排。

压力存在于承受者的意识之中,即压力是思维的产物。压力的客观水平和主观感受是两回事。承压能力弱者感觉到的不堪重负,对于承压能力强者,可能形不成负压感。对个人能力的评价决定了承压能力的阈值,而对环境的评价决定了压力的强弱。囿于人生阅历,学生在压力认知上存在两类偏差:一是在有害有压力环境中歪曲认知,刻意隐瞒事实,不承认压力的存在。例如,学生通宵达旦赶写报告出现身体不适时,不但不停止工作增加休息,反而认为这是对自我极限的一次良好挑战;一是在无害无压力环境下杯弓蛇影,主观臆造出压力源。例如,学生对待科学研究的恐惧,即属此类。莎士比亚说:“事物没有好坏之分,但人们的思维让它如此。”与其反复探讨如何减压,不如反思看待压力的思维模式是否存在问题。

面对压力,切勿破罐子破摔。自甘堕落不会消除压力源,只会加速迈向深渊的步伐。避免压力更是不可能,即使试图避免也是不明智的。将压力置于责任心和控制力所及的范围,这是对待压力最重要的思维模式。减压之法包括:一是改变认知,即通常所说的“阿Q精神”。这一方法部分有效但需注意其潜在威胁:当你反复强调自己不惧怕某事物时,这一恐惧之源会时刻浮现在脑海中,甚至会演变成“房间里看不见的大象”。二是既要消除掉不必要的消极压力源,更要拓展积极压力源,即不断增强自身从挫折中振作起来的能力。三是积极寻求社会支持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社会支持对于减压的作用至关重要。从家庭和工作环境中获得帮助,和他人一起分享喜怒哀乐,在工作中建构内部合作气氛,都是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例如,父母帮助孩子支付购房首付款、学术达人帮助同门解决科研难题等。

压力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这样消极。适度的压力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那些完全感觉不到压力的人,生活境况更糟糕。当压力转化为动力,人们变得更加积极。妥善处置的压力,如同长途跋涉时的完美旅伴;反之,彻底摧毁人的压力,是不折不扣的致命武器。让人不断提高承压能力的,不是压力本身,而是压力与放松的多次循环。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古训所言,不可不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