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执行力-吴承明 于 2012-2-27 22:20 编辑 陈氏太极拳基本技法规律,其中一动态招式“中定而动,轴轮互转”。那么作为初学者来说,“中定而动”这个词比较的陌生。今天与拳友们来着重来谈谈“中定而动”。陈氏太极拳以“中定”为土,依照“土”生万物之意。“中定”既是“十三势”之一势,又是其他十二势的基础,势势皆不能离“中定”。“中定”指是中和稳定的状态,而“中定而动”是指在“中定”的状态基础上进行运动。这样的解释就比较的明白其中的含义。 “中定而动”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第一、身体在运动中保持不歪不斜的“中正”状态,重心始终在支撑面内移动。此技法要求动步之初,先将身体重心移于支撑脚,形成单脚支撑的支撑面,然后移动脚才提离地面。在移动脚的移动过程中,要保持身体重心在支撑面中间,几乎不出现移动,待移动触地成两脚支撑,形成新的支撑面后,身体重心才能随之向新支撑面中间移动。这样,保持身体重心在支撑面内移动,并与中正的身态配合,具有较高的稳定度和轻灵度。 第二、身体在运动中保持不高不低的“中平”状态,重心平行移动。此技法要求身体移动时,始终保持顶平、两肩平、两胯平、两脚平,形成陈氏太极拳运动中重心平稳的特点。即便是仆步下势,也是在保持身体“中平”的状态下,先降低身体重心至一定高度,在平平移动重心,完成下势动作。独立类动作是先将重心平平移动至支撑面中间,再在保持身体“中平”的状态下伸膝向上立起。 第三、身体在运动过程中保持无过不及的“适中”状态。无过不及,即王宗岳《陈氏太极拳论》所谓“无过不及”。在推手过程中,“无过不及”是随对手动而动,”随屈就伸,“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在单练拳架时,表现为动作的规格、变转的速度、意气的配合、劲力的刚柔等,均循规蹈矩,做的拳恰到好处。这种在运动中求“中正”、“中平”“适中”的状态,综合表现为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也就是《十三势歌》所谓“静中触动动又静”的状态。 通过上述“中定而动”名词上的解释与三种形式的介绍,那么拳友们对于陈氏太极拳基本技法中,都在强调的规律在基本技法里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大家在练陈氏太极拳基本技法时,身体要保持处在各规律状态之中,身体各部位协调配合,使整套基本技法达到最佳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