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物入侵,有两种途径

 九龙山书院 2013-12-31

生物入侵有两种途径

生物入侵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一是自然入侵,即入侵物种随着气候变化,跟着风、水流、动物迁徙等侵入;二是人为活动,如贸易、旅游等出入境活动带入。

  起因  无意携带和全球变暖造成

  在第二届国际生物入侵大会上,有专家指出,外来物种入侵到一个地区之后,往往有一个过程,这个物种会慢慢生存下来,等到有一天会突然暴发出来。很多生物入侵的例子,都是人为因素带过来的,比如柑橘蛆,这种虫子其实学名叫柑橘大实蝇,是一种仅危害柑橘的害虫。柑橘大实蝇把卵产在柑橘内,卵孵化出幼虫,幼虫会不断破坏果肉,等长得老熟,再变蛹,钻出水果,掉到土缝里结茧,然后羽化成蝇,这样一代代循环。很多人在旅游途中,买了很多水果,在吃的过程中发现这个虫子之后,就随手丢掉了,如果再多一点这种情况,这个虫子就很容易在这个地方生存下来,然后大规模暴发。如果减少水果异地交叉,这种情况相对会好一些。

  另外,随着国人旅游目的地越来越广泛,直接携带生物入境的国际会议如各种博览会等也明显增多,人员入境时有意无意传播入侵物种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给生物入侵的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时候,人们应积极配合海关等检疫部门的工作,到国外旅游时尽量避免去疫区,尽量不要带水果、花卉等易于造成生物入侵的物品。

  数据显示,中国大部分入侵物种是人为引入或带入的,它们或作为牧草、饲料、工业材料、药用植物、蔬菜、草坪、养殖、观赏、生物防治等目的而被有意引进,或是随引进的原木、苗木、花钵、土壤而被无意传入。比如松树的天敌“松材线虫”就是中国贸易商在进口设备时随着木材制的包装箱带进来的。国内约有50%的外来植物和25%的外来动物是有意引入的。

  为什么生物入侵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在万方浩看来,全球化背景下的气候变化、大气变化以及土地利用变化都是重要因素。

  比如一些昆虫,因为气候变暖让它们第一次飞行时间提前,飞行能力提高,从而增加传入为害的可能性;有一些植物如红雀麦,因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升,它单粒种子的重量在下降,但数量增长了三倍。重量下降有利于它向更远距离传播,而数量增长则增加了它的种子库。一些入侵物种的高适应性改变,导致其抢占了本地生物的生存空间和资源,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此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变化,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入侵抗性。

  措施  科普和全球联防共同作用

  万方浩表示,我国急需加强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全球联防联控是有效阻止外来物种入侵,保障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根本途径。

  生物和环境方面的专家通过调查发现,治理外来物种入侵的最基本方法就是利用入侵生物天敌的方法来制约它们,因为入侵物种变得霸道和唯我独尊的基本原因,就是在新的居住地失去了天敌的制衡。美国治理欧洲艾菊的故事对我们有相当大的启示。

  艾菊的故乡在欧洲,开起花来金黄色的一片,煞是好看,于是世界各地的人都爱上了它,美国、南美洲和澳大利亚都有它的身影。艾菊在美国风光了一段时间,却成为美国人的心头大患:在美国西部,艾菊不仅侵吞了大量土地,而且由于艾菊含有吡咯烷生物碱,还毒杀了当地不少的牲畜。美国人意识到,如果不控制艾菊,当地的其他植物就会没命了。专家提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要求,既要留下艾菊,又要控制它对环境的破坏。于是,专家把艾菊的天敌红蛾(来自法国)和叶甲壳甲虫(来自意大利)一同引进到美国西部艾菊生长的地方。红蛾和叶甲壳甲虫都以艾菊的花和叶子为生,它们与艾菊是天生的或与生俱来的相互制约矛盾体。有了红蛾和甲壳虫的抑制,到1988年,艾菊在美国西部地区的覆盖就减少了60%至90%,而且许多适应当地所需要的植物,如饲料草,也恢复生长了起来。

  另外,据介绍,我国的生物入侵研究有了蓬勃发展,除基础理论研究外,还启动了一系列专注于外来入侵防控技术创新的专项研究,并在数据库建设、检测监测、预警体系构建、扩散阻断、区域联防联控和持续治理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和建设。目前,以生物防治为核心的外来有害生物持续治理技术体系已在生产中发挥了很好的控制作用。

  有专家指出,首先应加强科普,让公众知道哪些是外来生物入侵,这样公众一旦发现疫情,可以迅速上报,并配合防控工作。在上文提到的巴西龟入侵钱塘江现象时,陈苍松就建议一方面应该对红耳彩龟进行野外系统调查,搞清分布现状,并对红耳彩龟养殖和市场贸易情况进行专项调查,以便从源头根治该物种的扩散,另一方面应加大宣传外来生物入侵的科普知识,让民众有意识地避免这个物种继续扩散。

  链接  其他知名入侵物种

  三叶草斑潜蝇

  来自北美,上世纪70年代因滥用杀虫剂致其天敌大量死亡,三叶草斑潜蝇开始成为主要害虫,美国菊花、土耳其石竹、印度番茄、韩国樱桃均深受其害。 2005年,三叶草斑潜蝇入侵我国东南沿海省份。

  西花蓟马

  “祖籍”北美,曾导致美国夏威夷的番茄减产50%至90%。从上世纪80年代起,西花蓟马突然“发威”,杀向全球。目前,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等五大洲的蔬菜、花卉上,都出现了其“娇小纤细”的黄色身影。2003年,北京郊区的温室内首次发现中国境内的西花蓟马,现在云南、浙江、山东等省均已被西花蓟马侵入。

  水葫芦

  学名凤眼莲,多年生宿根浮水草本植物。因它浮于水面生长,又叫水浮莲。因其在根与叶之间有一像葫芦状的大气泡又称水葫芦。

  水葫芦原产于南美,在原产地巴西由于受生物天敌的控制,仅以一种观赏性种群零散分布于水体。凤眼莲本身有很强的净化污水能力,1901年作为花卉引入中国,30年代作为畜禽饲料引入中国内陆各省,并作为观赏和净化水质的植物推广种植,后逃逸为野生。由于繁殖迅速,又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和天敌(虽然有多种野生、家养动物以其茎叶为食,但取食量较小,与其庞大的生长量相比毫无影响),在我国南方江河湖泊中发展迅速,成为我国淡水水体中主要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紫茎泽兰

  紫茎泽兰又名破坏草、解放草,原产美洲的墨西哥,因其茎和叶柄呈紫色,故名紫茎泽兰。1935年我国在云南南部首次发现,随河谷、公路、铁路自南向北传播。侵占农田、林地,与农作物和林木争水、肥、阳光和空间,能分泌化感物,排挤邻近多种植物;堵塞水渠,阻碍交通;全株有毒,更糟糕的是,紫茎泽兰的种子上面有很多细毛,牛吃了消化不了,会得严重的胃病,变得越来越不健康,危害畜牧业等。

  薇甘菊

  有着“植物杀手”之称的薇甘菊原产于中美洲,在原产地有多达160多种天敌,包括昆虫和菌类等。2008年来已广泛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严重破坏地区的生态环境。薇甘菊往往用自己的身体织成一张大网罩住其它植物。它们见草粘草,见树缠树,生长速度快,且种子易随风飘散,落地后可迅速向周边区域蔓延覆盖。受其覆盖的植物或者被绞杀、重压致死,或者因缺少阳光、水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枯萎。

  福寿螺

  又名大瓶螺,原产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20世纪70至80年代引入台湾、广东等地,最初价值很高,颇受欢迎,但其肉质松软,缺乏本地田螺的香脆,致使销路大减,人们被迫弃养,福寿螺因此成为河道、水沟、池塘的野生生物。由于福寿螺食性杂、繁殖力强、发育速度快,很快便成为福建、广东、广西、浙江、上海等地的有害动物,福寿螺经常啃食水生植物叶片和茎秆,严重影响植物生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