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贫血健脾胃,失血养肝肾

 lxq1953 2013-12-31

贫血健脾胃,失血养肝肾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医师 倪 正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面色苍白、需要养血的人,奇怪的是,很多人吃了一大堆补血活血的药和保健品却仍不见好。问题出在哪里呢?

  表面上看治疗思路是对的,可实际上,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不同的“血虚”症结不同。正如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一篇中论述的那样:“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

  不少贫血患者光顾着补血,却没有找准“生血之源”。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有节,脾胃强健,则运化功能正常,血液生成源源不断。因此,对很多贫血的人来说,补血同时务必调理脾胃,这也是改善“血虚”的根本。生活中要注意营养均衡,不要挑食、偏食,多吃一些易于消化的食物;适当服用大枣、当归,养血健脾;或用黄芪,太子参配伍,益气健脾;加用茯苓、白术,则能健脾生血。但要注意这些药物大多比较滋腻,有外感发热、大便溏稀等症时不宜服用。

  而有失血症状时,多数人会忙着止血,却很少寻根溯源。其实,很多失血源在脏腑。比如肝胃积热、肝郁血瘀或怒气伤肝,可能影响“肝藏血”的功能,进而使胃络受损、血溢脉外,严重时出现呕血、吐血等症状。此时除了止血,还要调理肝脏,生活中注意远离烟酒,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等,必要时可适当服用当归、熟地黄、白芍、姜黄等药物补肝养血。另外,如果肾脏出现问题,可能“肾亏导致水亏,水亏则火盛,火盛则刑金,金病则肺燥,肺燥则络伤”,出现咯血等症状。这类患者要改善“重口味”饮食,适当补充一些补肝肾、益精血功效的食物,如干贝、鲈鱼、栗子、核桃、何首乌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