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去世享年92岁,曾重新发掘张爱玲、钱锺书、沈从文等重要作家![]() 新浪文化讯 著名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于2013年12月29日(北美时间)在纽约去世,享年92岁。夏志清好友,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陈子善 已在微博确认,“已经从纽约、台北和其他渠道证实了,夏志清先生29日下午在纽约逝世。” 夏志清,原籍江苏吴县,1921年生于上海浦东。上海沪江大学英文系毕业。1948年考取北大文科留美奖学金赴美深造,1952年获耶鲁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1962年应聘为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文系副教授,1969年升任为教授,1991年荣休后为该校中国文学名誉教授。2006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夏志清的两部英文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史》和《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奠定了他在西方汉学界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地位。其《中国现代小说史》发掘并论证了张爱玲、张天翼、钱锺书、沈从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学史地位,成为西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经典。 以下内容来源《东方早报》石剑锋 夏志清1921年2月18日生于上海浦东,1942年沪江大学英文系毕业。1946年随长兄夏济安至北大担任助教,撰写了一篇研究英国诗人布雷克(William Blake)的论文,并脱颖而出。1947年赴美,1951年在耶鲁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先后执教美国密歇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匹兹堡大学等校。1961年,夏志清在美国用英文出版了使他一举成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史》。1961年任教哥伦比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1969年为该校中文教授,1991年荣休后为该校中文名誉教授。直到2006年,夏志清才当选台湾“中研院”院士,也是“中研院”成立以来当选时最年长的一位。 1961年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英语世界第一本严肃、全面论述中国现代文学的著作。这部著作与正统的文学史观有着较大差异,对以前被忽略和屏蔽的作家钱锺书、沈从文、张爱玲等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张爱玲的《金锁记》被称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钱锺书被推崇为吴敬梓之后最有力的讽刺小说家,张天翼是“这十年当中最富才华的短篇小说家”。有评论称,《中国现代小说史》是中国现代小说批评的拓荒巨著,不亚于一次文学革命。此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才进入西方高等院校。 夏志清当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推崇的张爱玲、沈从文等作家至今依然流行。对于自己的慧眼识珠,夏志清先生曾对早报记者说:“我真是聪明”,“我真是伟大!”这也是自信的夏志清的口头禅。 夏志清以“敢说”出名,在他的评价标准里,只有好人与坏人、好小说与坏小说等清晰判断。用他的话说,不想做老好人,得罪人没有什么。也正因此,大陆和台湾很长时间都不喜欢夏志清。他大体上对上世纪左翼文学评价不高,可是又非常推崇左翼文学旗手之一的张天翼,与张爱玲、钱锺书、沈从文等同视之。另外,他对鲁迅的偏见从始至终,无论是对其文学还是为人。而对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夏志清却推崇之至。夏志清说,他的判断标准一向是文学标准,没有意识形态、政治立场方面的原因。 《中国现代小说史》着重评论了四人:张爱玲、沈从文、钱锺书、张天翼。“前面三个人的书,大家现在都还在看,可是对张天翼大家都忽略了,这是大家的损失啊,怎么能不关注呢?鲁迅妒忌张天翼,因为张天翼的讽刺能力比鲁迅还厉害。鲁迅是一直在变的,有些方面懂的不多。可能是张天翼的左翼作家身份让大家现在对他不感兴趣了,他虽然是左翼作家,但他是同时代作家里短篇写得最好的,尤其是写人的阴暗心理以及喜剧。”夏志清当时曾如此告诉早报记者。 对于张爱玲,夏志清评价是:“我认为,中国从来没有像张爱玲这样的作家,我看了《金锁记》感动得一塌糊涂。我是为了写《中国现代小说史》才开始看张爱玲的,因为以前不读中文书,到了美国读书和工作,为了写书才看中文小说,之前只看一点点周作人、沈从文,一些鲁迅,其他不太看的。我说张爱玲好,果然是好,你看大家到现在都还在看。在我看来,《金锁记》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好的小说,但是人家不敢讲这样的话。中国人就是喜欢客气,什么都要讲之一,好就好,有什么之一!” 2009年,夏志清经历一场中风后卧床许久。直到2011年,夏志清身体才慢慢恢复,甚至到一些影展观看电影,因电影看得太多又小病一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