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加快郑州市产业集聚区建设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决策咨询 2014-01-02
发布时间:2013-07-05 12:07 共浏览 18 次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民盟郑州市委员会

                      20137                       

产业集聚区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产业集聚区建设一直是省委、省政府致力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是快速提升我省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必然选择;是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的客观需要;是贯彻落实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相关政策措施和实现跨越、促进崛起的关键举措。为进一步摸清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深入研究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根据市政协常委会工作安排,近日,盟市委对全市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郑州市产业集聚区建设现状

目前,郑州市重点产业集聚区38个,其中省级重点产业集聚区15个,3个国家级产业园区。围绕省定的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文化旅游和物流等四大主导产业,根据各自不同的产业基础条件,本着突出主业、错位发展原则,合理布局,已初步形成了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铝精深加工等千百亿产业集群,有三个产业集聚区先后四次获得全省“十强”产业集聚区称号。

2012年,郑州市又专门下发《郑州市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通过提要求、下任务、保措施,2012年,全市15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实现产业集聚区总收入3513.8亿元,其中,超千亿元的1个,超500亿元的3个,100亿元以上的8个;38个重点产业集聚区实现固定资产投资额1248.1亿元,同比增长24.2%,高于全市增速2.1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34%,已成为郑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郑州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园区规模逐步扩大、主导产业日渐突出,基础设施日趋完备、产业集聚初见雏形,均呈现出健康、有序的良好发展态势,同时我们也客观清醒的看到,产业集聚区的建设面临着很多困难和不足。

二、郑州市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不够平衡。我市产业集聚区除航空港、经开区、高新区3个国家级产业园区,因产业基础较好,前期主导明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完善外,其他县域产业集聚区与省内先进产业集聚区相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发展速度上,都相对滞后,个别县域产业集聚区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集聚、规模效应,一些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不突出,关联产业不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不足,这些都制约着产业集聚区的进一步发展。

(二)集群效应不明显。我市产业集聚区数量虽多,但规模普遍较小,集聚区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发挥集聚区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提高产业集聚区的整体竞争力与集聚区中每个企业的竞争力,许多县域产业集聚区因规模过小,使产业集聚区带动力小、经济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从历年来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市产业集聚区对我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普遍不高,2012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省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额的十分之一,在总量上和均量上都没有取得优势地位,作为省会城市的地位,龙头带动效应不明显

(三)项目用地不足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普遍紧张。特别是一些重点产业集聚区用地指标缺口大,对引进大个头企业造成极大困难。有的因项目用地的土地手续程序繁、周期长,影响了项目入驻时间。

(四)融资较为困难。资金问题成为制约集聚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一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政府财力有限,而多元投资体制、市场化运作机制尚未形成,使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集聚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集聚区内企业融资困难,一些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潜力的项目无法及时实施,错过了发展的良机。

(五)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城市基础设施向产业集聚区区延伸上进展较缓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重大项目的落地,严重影响我市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如巩义市、中牟汽车等产业集聚区与县城道路尚在规划中;部分产业集聚区内生活性服务设施与发展需要还不相适应,在进行功能分区时,重产业功能,轻居住和服务功能,生产环节考虑的比较充分,社会服务配套体系和公共服务管理体系考虑的较少,特别是科技、人才、信息、市场等方面体系建设仍然滞后,没有真正与城市发展有效衔接。

(六)专业技术人才匮乏。高素质、高技术人才较少,对外依赖性强,产业集聚内企业研发机构更是凤毛麟角,自主研发能力较弱,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引领。产业集聚区不同于工业园区,它是构建现代产业、现代城镇和自主创新“三大体系”的载体。其目标是形成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现代产业集聚、循环经济全面发展的主体区域,成为产城融合、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宜业宜居新城区。

针对产业集聚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建议:市政府要加强引导,科学规划,制定政策,鼓励产业集聚区建设要摈弃园区自身基础原因,努力在科学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充分发挥各产业集聚区区位优势条件、基础资源、人文环境和建设的特色有利条件,科学确定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定位和方向,明确功能,优化布局,为集聚区的开发建设与管理奠定良好基础;努力提高发展定位和规划层次,规范细致、特色鲜明,打造自身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实现科学快速发展。

(二)招商引资,培育主导产业。建议:市政府要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总抓手、培育产业的总平台、产业转型升级的总动力,集中精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努力实现培育引进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雁阵效应,增强产业集聚区发展活力和动力;加大主导产业招商引资力度,依托我市现有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开展集群招商、以商招商,例如:围绕食品加工产业,重点引进了中储粮、达利食品,青岛啤酒、伊利集团、光明乳业、康师傅、顶新国际、金丝猴以及年产100万吨华润啤酒项目等。围绕纺织服装主导产业,重点引进了中国曲梁国际锦荣服装创意工业园项目、波司登集团中原国际服装商贸城项目等,突出龙头带动、配套推动、链接互动,形成产业集群带动作用。

(三)土地集约,解决土地发展瓶颈。建议:1、调整优化布局。通过调整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规划范围等,解决项目用地。荥阳市、新密市和巩义豫联产业集聚区经省政府批准实现了扩区,提升了发展空间,解决了产业集聚区部分项目用地。2、提高投资强度,节约集约用地。要坚持“向存量要增量、向空间要车间”,建议全市各产业集聚区要依据自身情况,核准投资规模在多少万以下的项目,原则上入驻标准厂房,不安排单独选址建厂;建议同时出台政策鼓励用地企业树立立体用地观,建设标准化厂房。按照“政府推动、多方融资、主业开发、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进行多层标准化厂房的开发建设,容积率最低要与国土资源部规定的容积率持平。3、完善标准厂房配套。通过集中提供标准厂房职工宿舍、餐饮等配套设施,不仅完善园区功能,并从源头上杜绝了集聚区内企业重复建设职工宿舍、职工食堂等造成的土地浪费现象。据调研估算,仅通过建设标准厂房和完善厂房配套,集聚区就大致节约土地40%以上,达到了促进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双赢效果。

(四)财政支持,健全融资机构,为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撑。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积极推进创业投资发展,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发挥政府资金的放大效应,引导社会资金投资。

建议:1、要加快产业集聚区层面投融资机制建设力度。在具体措施上,可将产业集聚区内实物资产划入产业集聚区投融资机构统一管理增强产业集聚区投融资机构的融资实力,如暂时难以建立投融资机构,可鼓励产业集聚区外投融资机构为产业集聚区开展投融资服务政府可采用补贴或奖励的办法,支持产业集聚区投融资机构建设。2、要加快产业集聚区外面投融资机构建设。如通过投资补贴、贴息和建立融资担保风险补偿制度等办法,支持企业成立风险投融机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以满足产业集聚区企业的融资需求。3、政府可对经营效益好、获得金融贷款多、外资吸引力强、财政投入放大效应突出的企业,在安排资金上采取以奖代补的方法,给予重点倾斜,以鼓励产业集聚区加大投融资业发展。 

(五)健全服务,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完善集聚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区域性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集聚区企业联合采购、集中管理、统一配送。建立健全资产评估、物业管理、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满足集聚区在科技、劳动、培训、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对医疗、就业、养老保险等所有服务性事项全部实行社会化服

务。加快招商引资步伐,积极转变招商引资的理念和方式,更加注重产业招商、园区招商、项目招商,特别要通过完善产业链条来留住企业。

(六)强化人力资源保障。以培养高素质产业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为重点,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劳动力定向培训,结合产业集聚区用工需要情况,定期公布急需、紧缺职工(工种)人才需要情况。定期组织针对产业集聚区的专场人才招聘会,方便企业招工和劳动力求职。将产业集聚区各类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划,对在职高技能人才培育进行补贴。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围绕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制定优惠政策,加快培养引进一批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积极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市场化和职业化,提高集聚区管理水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