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亲切的“红学家”

 青铜剑馆藏珍文 2014-01-02

最亲切的“红学家”

母亲是末代小脚老太太,如果活着,今年该是92岁。二十年前,与哮喘病顽强抗争了60年后,72岁的母亲,终于肺气肿卧床不起。弥留之际,母亲努力睁开眼睛,对我说:可惜…那本书…没…看完。这是母亲唯一的遗言。

那本书就是《红楼梦》。1975年二姐从天津买了一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版的《红楼梦》,我如获至宝,迫不及待地双手捧着,在昏黄的灯光下如饥似渴地阅读。母亲多次亲临阅读现场,询问好不好看,我眼睛舍不得离开林黛玉,回答说:非常好看。母亲回转身,留下一句震惊世界的话:快看,你看完我看!

母亲大字不识一个,居然要看《红楼梦》!母亲迈着艰难而又坚定的脚步离开房间,正在织毛衣的四姐和我同时抬起头,面面相觑。母亲虽然不识字,却是天下最聪明的母亲,我们姐弟几个都是在母亲嘴里的红楼水浒西游和三国故事熏陶下长大的。

从那以后,每天就寝前,母亲必“看”一个小时《红楼梦》,母亲所说的“看”就是听——四姐读,母亲听。就像当今宅女们追电视连续剧一样,母亲真正开了连续“看”的先河。

母亲不“看”那些“呜勒哇啦”的东西——书里的诗词歌赋,只红楼故事。母亲不但“看”,而且评。在我看来,母亲是最朴素最有真知灼见最亲切的“红学家”,因为母亲的评判往往一阵见血,开启心智。

宝玉挨打,母亲流下眼泪。我们姐弟几个一致痛斥贾政心狠手辣,母亲却说:当父亲的嘴上说狠狠打,其实只是打几下屁股,不读书就要教训一下,你们不也是这么过来的吗?真要想打死,照脑袋一下就完了。宝钗捕蝶,母亲笑宝钗是个小孩子,好玩;然后严肃地说:照看宝钗的丫鬟哪儿去了?工作不尽职。宝玉黛玉看禁书,原来是《西厢记》,母亲评说:那是很好听的故事,为什么成了禁书!

最精彩的莫过于母亲对贾赦和邢夫人的评价。黛玉刚进贾府,邢夫人领着黛玉拜见大舅贾赦。一进贾赦的院子,一群姬妾丫鬟花枝招展仪态万方地迎出来。这样的细节,我们没看出什么,母亲道:贾赦真不要脸,这么没有规矩,连丫鬟也不放过。细想之下,母亲说得很在理,丫鬟也花枝招展叽叽喳喳,与身份不合,岂不是邀宠卖乖嘛!细微之处看人本质,这是母亲的生活经验。贾赦明明在家却不见黛玉,母亲明察秋毫,斥责说:这哪是舅舅的样子,准又在干坏事了。又指出,邢夫人也是笨蛋,不打招呼,带了黛玉直奔正室,撞上贾赦做坏事怎么办?多亏那个老家伙在书房鬼混。邢夫人苦留黛玉吃饭,母亲鄙夷地批评邢夫人不懂礼节,黛玉刚到,第一餐饭一定在老太太那里吃,还是黛玉聪明伶俐,极力推辞了。后来母亲补充说,邢夫人这是在拉拢黛玉,手段太卑下了,不如王夫人高明。母亲的真知灼见教会我们读书,指导我们生活。 

可惜,母亲的《红楼梦》连续“看”被1976年唐山大地震打断了。大地震夺去24万人的生命,其中也包括我的四姐。我们从废墟里扒出四姐,抬到身上七处骨伤躺在地上的母亲身边,母亲摸着四姐冰凉的手哭了好久。又说,书就在四姐的枕头旁,我又把《红楼梦》从瓦砾中拽出来。母亲身受重伤,又想念四姐,十多年后才缓过劲来。

生活还要继续,读《红楼梦》的任务由我继承。我问母亲一个很普通的问题:娶儿媳妇黛玉好还是宝钗好?母亲毫不犹豫地说:都不好!你又不是贾宝玉!黛玉整天哭哭啼啼,你哄得好吗?宝钗家里财产如山,你养得了吗?找媳妇还是能过日子的好。我想起鲁迅说过:贾府里的焦大是不爱林妹妹的。母亲不懂爱情婚姻的阶级观念,只知道门当户对,男女相配,道理却和鲁迅说的一样。   

母亲只“看”到92回,就遗憾地驾鹤西去。为了完成老人家的遗愿,在母亲遗像前,我噙着眼泪把剩下的一回一回书慢慢读完,只是老人家没法开口了,不知母亲对贾府的衰亡如何评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