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墓建筑壁画浅析

 璇琮坑 2014-01-02

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墓建筑壁画浅析

(2013-12-31 23:37:23)

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墓建筑壁画浅析

   

    九原岗北朝壁画墓位于忻州市忻府区兰村乡下社村东北,2013年发掘,由于墓志等被盗,无法确定墓葬的具体时间,根据墓室结构和壁画内容等推断这是北朝晚期的墓葬。

 

    发掘中在墓道清理出壁画约200平米,其中墓道北壁、墓门上方有一座建筑壁画,结构表现得非常细致,而且建筑结构上有许多新的突破。感谢胡健先生提供的清晰大图,使我们可以一睹这座早期建筑的风采(题图)。

 

    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是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已是唐中期,在此之前的建筑形式只能通过石雕仿木的窟门、石室等了解,对于北朝建筑来说,山西中北部可参考的实例主要有大同云冈石窟和太原天龙山石窟等,以及大同附近出土的北朝墓葬石室,这些仿木建筑传达出来的信息是枓栱比较简单且不出跳,而九原岗北朝墓建筑壁画的发现有望颠覆这一传统认识。

 

    这座建筑分为中间的主殿和两侧的附殿(或廊),主殿面阔三间,采用単檐五脊顶,下面从屋顶瓦作、柱网、枓栱、建筑装饰和附属建筑几个方面分析一下这幅壁画建筑传达给我们的早期建筑信息:

 

    一、瓦作

 

    壁画中建筑的屋顶表现细致,筒瓦、瓪瓦描绘清楚,正脊、戗脊均素面无装饰,并绘以较细的线条,应该是用瓪瓦堆叠而成,最上层有向上的弧度,戗脊端部饰以兽头,正脊两端是两只硕大的鸱尾,向外的弯曲部分表现为鸟的羽毛状。从屋顶部分看这座壁画建筑的写实程度非常高。

 

    二、柱网

 

    这座壁画建筑柱网的特别之处在于当心间左右前檐柱采用双柱并立,且两根柱子之间有狭小的距离,柱头各置枓栱,双柱并立的结构形式很独特,在现存唐宋建筑中已无实物。各柱之间未用阑额,柱脚间用地栿。

 

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墓建筑壁画浅析
九原岗壁画建筑的枓栱

   

    三、枓栱

 

    枓栱同样表现细致,虽然透视效果上略有偏差,但画师不是建筑师,能把枓栱结构完整表达清楚已经很难得了。当心间双柱并立的前檐柱上均安置枓栱,可见栌枓直接座于柱头,左侧栌枓可看出明显的皿枓特征,无普拍枋,栌枓口内斜出两跳,一组并立双柱上的两组出跳枓栱向不同方向伸出,组成一组斜栱,正出方向无枓栱,斜出的两跳均为“批竹华栱”,即华栱前端并非后代常见的弧形,而是砍成批竹形,上下华栱之间不接触,有一定距离,两跳均偷心,第二跳头上通过短替木托橑檐方或橑风槫,没有令拱。转角铺作仅表现了向前的正出,与柱头铺作结构相同。

 

    图中可见两层柱头方,第一层柱头方通过栌枓口内通檐,未表现隐刻泥道栱,两层柱头方之间置人字栱,每间一朵。

 

    下层柱头方下面,作者又画了一道方材,下沿与栌枓底齐平,此方材是何作用未知,亦或是某种透视效果的表现。

 

    正殿柱头铺作斜栱的表现是很明确的,这一点可以从与钩阑的对比看出来,正殿六根柱子前各有一段钩阑,左侧三段偏向左方,右侧三段偏向右方,画师显然是把正中做为视角落点,如果并立双柱上的枓栱为正出,那么左侧的两组应该全部偏向左方,右侧的两组应该全部偏向右方才与钩阑的视角关系一致,而画师特意让每组枓栱都以八字形敞开,其表现得显然是斜栱。

 

    四、建筑装饰

 

    三间殿正面均置双扇板门,当心间门是关闭的,两次间门是打开的,只画出一扇,通过打开的门可看到各有两位仕女,每扇板门上施四路泡钉,当心间板门每路四枚,两次间每路三枚,可知当心间面阔要大于两次间,板门上饰以衔环兽首。殿门前方砖铺地,五根柱子前面各置一组钩阑,结构朴素。

 

    五、附属建筑

 

    在正殿的两侧,各画出一间小殿,屋脊低于正殿的出檐,右侧小殿枓栱部分仅表现出半个插栱和一组人字栱,左侧小殿除了当中的人字栱外两侧的插栱(或泥道栱)都完整表现,左侧小殿的枓栱结构造型与现存北朝时期壁画、石雕枓栱如出一辙。每座小殿内均绘有一位仕女形象。


    由于壁画只能看到建筑的前檐,无内部梁架结构特征,再加上早期建筑遗存甚少,中唐以前无实物存世,所有仅根据壁画表现出来的结构特征很难将其推断到一个较小的时间段内。根据人字栱的应用及无阑额等特征可以排除中唐及以后,左侧小殿表现出了较强的北朝风格,总体来说,其建筑时间段应在北朝至盛唐之间。

 

    综合前面的分析,这幅壁画所表现的建筑形式早于目前任何一座现存实物,而起双柱并立、斜栱应用、批竹华栱等结构特征传达出了非常珍贵的早期建筑结构信息。

 

双柱并立:

 

双柱并立这种结构现在已无实物存世,唐代的绘画、砖石仿木建筑中也没有发现,这有可能是北朝时期的一种建筑手法,实用价值不高且工艺繁琐,可能是后代弃用的原因。

 

柱头斜栱:

 

    这幅壁画大大提高了对斜栱出现时间的认知,过去斜栱最早出现在敦煌莫高窟五代146窟的壁画中,用在补间铺作上;现存最早的斜栱应用实物是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和山门,都是用在转角铺作上,这两座建筑建于辽统和二年(984年),已是中原地区的宋代;柱头斜栱无论实物还是壁画都是北宋时期才出现的,九原岗这幅壁画建筑无疑将斜栱的最早应用提前了数百年,唐甚至更早的北朝时期就已经存在成熟的斜栱应用。

 

    看到一篇报道,说这幅壁画的斜栱比佛光寺东大殿提早了百年以上,这是误读,佛光寺东大殿是唐代建筑,没有使用斜栱,佛光寺内另有一座金代建造的文殊殿使用了斜栱,金元时期斜栱已经广泛应用,与九原岗这幅壁画建筑已无任何可比性。

 

批竹华栱:

 

    人们印象中的华栱前段都是弧形的,像一只拱起的手臂,而这幅壁画中的华栱却是批竹形的,很像唐代广泛使用的批竹昂和批竹耍头,这是画师臆造出来的样式吗?不是,批竹形华栱是有实物存世的。

 

    甘肃敦煌老君堂慈氏塔,原在莫高窟十五公里外的山中,现已迁至莫高窟,这座建筑是现存唐宋木构中使用批竹华栱的唯一实例,枓栱外转两跳均为批竹形华栱,且上下两层栱之间并未贴合,而是留有一定间隙,两跳均偷心,结构与九原岗壁画建筑相似度极高。

 

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墓建筑壁画浅析

甘肃敦煌老君堂慈氏塔

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墓建筑壁画浅析
老君堂慈氏塔枓栱,与九原岗壁画建筑高度相似

 

    老君堂慈氏塔没有发现创建年号题记,根据结构形式推断为宋代建筑,虽然两跳批竹华栱与九原岗壁画建筑相似度很高,但其使用泥道栱而非通檐的柱头方、有阑额和普拍枋等又具有晚期特征,而且敦煌无论壁画还是唐宋窟檐均表现出很强的晚期传承早期做法的特征,大概是因为交通闭塞,技术更新慢的原因,所以慈氏塔有可能把北朝时期的部分做法一只保留到了宋代,同时也加入了一些当代的因素。

 

    我在这里为什么称其为“批竹华栱”,而不是后代称的“假昂”?这里面有个时间顺序问题,我们知道真昂的出现是在盛唐以后,而九原岗壁画建筑要早于这一时间段,用带“昂”字的名称来称呼尚未出现的构件显然不合适。另外金元以后常见的“假昂”其实和“昂”没有任何关系,从结构形式上说,“假昂”与“昂”完全不同,与华栱完全相同,所谓“假昂”其实是前端加工成特殊形状的华栱。

 

    九原岗壁画建筑屋顶高度写实,枓栱还有相同结构的实物存世,因此有理由相信这是一幅写实的作品,这幅画改变了我们对早期建筑的许多认识,过去一直认为北朝建筑基本不出跳,初唐只有简单出跳,通过九原岗壁画我们知道盛唐甚至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出跳且结构复杂的枓栱,斜栱也已经有了成熟的应用,并且还有双柱并立这种特殊的结构形式,对早期建筑的认知向前提高了一大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