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忻州墓葬壁画“刮起”猎猎朔风

 红豆居士 2013-12-27

神兽叼虎 少年骑马 雄鹰搏兔

忻州墓葬壁画“刮起”猎猎朔风

甬道顶部壁画
木结构庑殿顶建筑图

狩猎图(局部) 均为本报记者 李建斌摄

    本报太原12月26日电(记者邢兆远、李建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25日发布消息,经过4个多月的抢救性发掘,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忻州市兰村九原岗墓群的一座北朝晚期墓葬的墓道中,清理出200余平方米的墓葬壁画。其中,约70平方米的狩猎图是全国最大的北朝墓葬狩猎图。(报道见12月26日1版)

    26日,记者进一步了解了该墓葬壁画的内容、特点、被盗情况及墓主人等相关信息。

    据介绍,现存的200余平方米壁画主要集中在墓道的东、西、北三壁及墓室顶部。其中,墓道北壁绘的规模宏大的木结构庑殿顶建筑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双柱式结构古建筑图样。该木结构建筑面宽5间,中间的大门上固定有32颗圆形门钉,大门中央设有门环,门环底部装饰有狮形猛兽,瞪着双目,露齿衔环。在屋顶的正上方绘一火盆,左右两侧各绘一兽首鸟身的怪兽形象,屋檐下还有6个侍女侧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教授杨泓介绍说,这幅壁画是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斗拱结构古建筑资料,比建筑学家梁思成在五台山发现的唐代佛光寺东大殿斜拱构造建筑早了100多年。

    墓道东、西两壁壁画自上而下各分为4层。第一层主体绘畏兽、仙人、飞鸟、神兽等形象,四周以流云、忍冬补白,其中有两个神兽分别是《山海经》中记载的“驳”和“疆良”。“驳”是一种食虎豹的马,体形硕大,奋蹄疾驰,嘴里叼着一只老虎,虎皮条纹清晰。“疆良”是一种食蛇的怪兽。第二层壁画内容均为狩猎图,狩猎内容丰富。在西壁第二层壁画南部还出现两个中亚人的形象,人物眼眶深陷,鼻梁高挺,谢顶浓眉,胡须浓密。第三层为出行仪仗,所绘人物大部为站立的武士形象,所有武士均佩弓箭;西壁南端为一骑马的少年人物形象,其前方为一只猎狗和一只雄鹰正在捕杀兔子,少年右臂前伸似在指挥捕杀活动。东壁第四层因开挖盗洞已全部被毁;西壁第四层亦为站立的武士形象。国家博物馆田野考古部原主任信立祥说,作为我国首次发现的北朝时期长卷式狩猎图,其中透露的信息为研究北朝时期冶炼技术、民族融合、服饰外貌以及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我国绘画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例证。

    本次考古发掘的执行领队、山西省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渠传福研究员介绍说,此次发现的壁画有三特点:一是发现了升天图,壁画中有大量神怪形象,对研究古代人的精神世界有极大的信息量;二是长卷式的大型狩猎图,在我国考古史上是罕见的;三是壁画中的人物形象和绘画风格强调了一种精神气质,有草原民族的明显特征。

    九原岗墓群位于忻州市制高点南缘地带,今年初春发现墓葬被盗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立即展开抢救性发掘。该墓为长方形斜坡墓道砖砌单室墓,坐北朝南。由墓道、甬道、墓室3部分组成,南北总长约40米。甬道两壁及顶部均绘有壁画,壁画损毁严重。墓室四壁墙体原均有壁画,已被大面积盗揭,仅顶部星象图保存较好,东壁上方还残存有三足乌的形象。

    渠传福说,由于记载墓主人生平的墓志等均已被盗,墓主的身份、性别、年龄都不能断定,但从墓葬的形制看,规格仅次于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墓主人应该是北齐高氏集团的核心人物。

    渠传福说,在九原岗,像这样的墓葬封土堆现存的还有5座,规模不比这座小,是否已经被盗目前尚不清楚。下一步,他们准备对九原岗北朝晚期墓群进行全面勘探,搞清楚墓地的范围及墓葬数量,并绘制墓地地形图,在此基础上制定保护规划。渠传福还呼吁说,以往发现的盗墓者,只是盗取墓中的陪葬物件,而这座墓的盗墓者还揭走了墓室内近百平方米的壁画,这是当前盗墓的一个新动向,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加大对文物壁画交易的打击力度,保护文物安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