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铃铃~上课咯,排排坐好,小微老师今天开讲上海话。
今朝课程:学说带“子”的上海俗语,学不会小心切麻栗子,有本事一口气拿个10只"子"读出来发音频拔我伐?伐接翎子是ba子哦!
【接翎子】
上海话里有“翎子”的讲法,有“甩翎子”(“甩”要用上海话念,发音同“豁”)的人,又有“接翎子”的人,其中道行足见功力。所谓的“甩翎子”,其实就是暗示,使一个眼色,或是露一点口风,都是“甩翎子”;而且又不能做得太明,而是要让别人自己体会和揣摩其中的深意。比如有人要过生日了,自然是希望人人都能记挂在心,最好是有礼物奉上,于是就旁敲侧击,一有机会就提起“侬晓得今朝是啥日脚口伐?”之类的话题。
而且,“甩翎子”的人希望大家都能够“接翎子”,不然这个“彩色翎子”甩出去,若是没人接住,就消失在了空气中,或是落在了地上粉粉碎。但“接翎子”可是高难度的事,并不是人人都会接的,要学会察言观色,更要知道听话要听音。就好像做解码的工作,随时破译对方的“翎子密码”,理解对方真实的意思和意图。
【连档模子】
“模子”一词也是上海人常常用的,而且用途颇为广泛。有时指的是身材,有“模子大”、“模子小”的讲法。比如像姚明那种又高又壮的就绝对算得上是“模子大”、“大模子”。
而“模子”又可以作褒义解,比如说到一个人厉害、“结棍”,就会说他“是只模子”。从这层意义上讲,姚明不但是“大模子”,而且在篮球界里还“是只模子”。此外,“是只模子”也有指某人做事情“上路”、讲哥们儿义气的意思。
但在上海话中“模子”也有贬义的用法,比如像“连裆模子”、“撬边模子”之类的。连裆模子是指为了某种利害关系而结成统一阵线联盟、干些坑蒙拐骗勾当的人。而撬边模子则指做买卖时暗中的帮手,混在顾客里帮着吹嘘捧场的,而且要做到外人看不出来才可以。
【头子活络】
上海人还会说“头子”,此头子非彼头子,千万别联想到什么犯罪集团的“强盗头子”之类的。上海话里的“头子”,往往被用作“头子活络”,是用来形容一个人聪明机灵,头脑灵活,做事不呆板,懂得随机应变。而且多半指的是有点小聪明,门槛精,而不是大智若愚的那种聪明,所以“头子活络”颇符合精明的上海人的形象。比如上海美眉看中了高级商厦里的高级套装,并不会急吼吼地就掏钱买下,而是会问好朋友借一张可以打折的VIP卡,或是等到商家搞促销的时候再买,这便是“头子活络”的表现。
【寻搭子】
“搭子”一词也是上海人再熟悉不过的了。打扑克牌有牌搭子,搓麻将有麻将搭子,跳舞有舞搭子……“搭子”其实就是搭档、伙伴的意思。因为有些活动是集体活动,不是一个人就能开展得了的,所以必须有足够的搭子才行,于是寻搭子就成了重要的事。
有段时候,上海流行空闲时间搓搓麻将,而麻将是要四个人才能搓得起来的,所以常常会看到有人满世界里找搭子,特别是好不容易凑了三个人,却独独少了一个,形成了“三缺一”的尴尬场面,这时他们往往会在弄堂里一家一家地寻过去,非要找到搭子不可。还有些胃口好的人,在“一缺三”的情况下也会出来寻搭子。
【通路子】
“路子”的用法在上海话里也是很多的。“路子”往往指的就是处事的办法,或是门路,有时也可以称作“路道”。用“路子”组成词组可以有很多。
比如行事不够正宗,或采取歪门邪道的非正当手段,就可以说是“野路子”、“歪路子”;如果是做事采取了某种方式方法,但引起的效果并不理想,那就是“臭路子”,比如打牌时牌技不好的人往往要被人骂是“臭路子”。
还有走后门、通关系被称作是“通路子”,因为道路畅通了,事就好办了。若是路子不够正,那就需要校一校,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校路子”(这里的“校”是“校对”的意思,上海话中发音同“搞”),指的是以某种方法(通常是暴力手段)让对方知道其原先方法的错误,从而重新调整其行事方式。所以听到要被“校路子”了,心里总归要抖一抖的。
【钻空子】
还有一个“子”,叫做“空子”,应该也不算陌生的,上海人说的是“钻空子”。所谓“空子”,实际上就是可乘之机,或者说是漏洞。“钻空子”的意思,当然就是指抓住了这样的机会,乘隙钻营投机。所以“钻空子”是一个贬义词,专为那种投机小人度身定做,但若真要定他的罪,倒还不容易。因为他钻了空子,却不留下把柄,让人无法追究,有点“小贼蹭外快”的意思。比如有些人专门钻法律的空子,想办法少交点税啊,多赚点钱啊什么的。虽然“钻空子”到底还不是伤天害理、十恶不赦的大坏事,但毕竟是不良行为,所以切勿模仿。
【兜圈子】
“圈子”的意思很多,各种各样的“圈子”也有不少,但我们这里说的是上海话里的“兜圈子”。我们知道如果遇上了斩生客的出租车司机,那钱包就要遭殃了。因为他会带着你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逛上半天,在原路上绕上几圈,这才不紧不慢地向目的地开去,那就是直观意义上的兜圈子。
碰到行车兜圈子的司机还可以拒付,但如果碰到讲话或做事“兜圈子”的人,那就头疼了。他们往往拐弯抹角,不直奔主题,故意绕来绕去的,把你弄晕乎了,就可以避重就轻。比如去讨债,那些欠了钱的就会跟你“兜圈子”,问你“饭吃过了吗”、“最近工作顺利吗”,最后连老婆她二姨妈的近况都问了,但决计不提借钱的事。
【爬格子】
“格子”一词,大家肯定都知道,但上海人还有“爬格子”一说。“爬格子”就是写东西,大概因为以前投稿都要求用满是格子的文稿纸,所以写文章也就必须是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地填,故由此得名。于是那些文人也就成了“爬格子”的人,辛辛苦苦地拿“格子”换“票子”。虽然清贫,但那时依然有很多人,特别是文学爱好者,执著向往着爬格子的生活。现在就不一样了,虽然仍然是用文字讨生活,但撰稿写作早已告别了爬格子的时代,科技发达,人也发展,写东西往往是电脑上噼里啪啦一阵敲,一篇文章就完成了。“爬格子”俨然变成了“敲键盘”,还有人戏称是“弹钢琴”。
【麻栗子】
外面卖的“糖炒栗子”当真是好吃得很,糯而甜,但说到“麻栗子”,肯定没人说好吃了。上海人讲的“麻栗子”就是用手指敲头,常常是勾起中指敲在脑门上,这时就会有“笃”的一记脆响。挨上这样一下,还要美其名曰“吃麻栗子”,真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至于“栗子”的味道,除了疼只有麻,所以又是“麻”栗子,而且还敲得人头脑发晕,眼冒金星。而“吃麻栗子”的通常是小孩或是晚辈,做了什么错事,或是功课不及格,大人照例是要惩罚的,于是给你几个麻栗子尝尝鲜。
【巴子】
上海话里还有一个词,叫“巴子”。最早的意思大概就和“下里巴人”差不多,指的是世俗的、乡村的。以前有人会讲“乡巴子”、“憨巴子”,是有点刻薄和看不起的味道,但现在早已不说了。还有,有一阵子说的最多的是“台巴子”,因为那时候有很多欺负人的台湾商人,又抠门又苛刻,说他们是“台巴子”也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上海人也叫自己是“巴子”,有点自嘲的意思,往往指的是“拎不清”,或是落伍,不领“市面”。上海变化大,几天就一个模样,若是不多走动,不多见识,很快就要变成巴子了。
(摘自《上海采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