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维测度人口城镇化 ? 社会 ? 专家专栏 ? 文库 ?

 天涯此时共书屋 2014-01-03

201401030936218642

人口城镇化是一个地区城镇人口与其总人口的相对变动过程。在量的方面,它表现为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在质的方面,它体现了一个地区居民城市生活方式的趋同程度。在实施人口城镇化战略中,人口城镇化的测度非常重要。首先,测度人口城镇化,不仅可以了解人口城镇化的历史,还能据此展望人口城镇化的前景。其次,测度人口城镇化,不仅有利于宏观层面的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也有利于微观层面的城镇流动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应从多个维度测度人口城镇化。

粗城镇化率反映宏观经济状况

众所周知,城镇化水平由城镇化率度量。截至目前,国家统计局只公布了一个城镇化率指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2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540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7118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2.6%。也就是说,2012年末,全国范围内在城镇地区工作和生活半年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一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化率,用以反映某个时期在城镇生活工作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里的“在城镇生活和工作的人口”包括城市原有居民和离开原户籍地半年以上在这个城镇生活工作的流动人口。由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化率不能反映城镇人口生活状态的差异,可称之为“粗城镇化率”。粗城镇化率的意义在于,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经济增长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宏观经济繁荣与否;同时,肯定了农民工对城镇地区经济的支撑作用。

市镇流动人口比反映人口城镇化的层次性

我国的流动人口分为三部分,即农村流动人口、城镇流动人口和城市流动人口。农业转移人口就地非农化,形成农村流动人口。除了就地转移之外,农业转移人口还向城镇和城市两级单位转移,形成城镇流动人口和城市流动人口。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将人口直接转移到城市并不现实,而将农业转移人口主体部分转移到城镇,在城镇充分发育的前提下,使人口有序进入城市是可行之举。因此,在当下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有必要通过市镇流动人口比分析人口城镇化的层次性。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流动人口26094万人,其中,农村流动人口3497万人,城镇流动人口5550万人,城市流动人口17046万人,据此计算的市镇流动人口比为3∶1。这个指标值说明,如果有4个人从农村转移出来(忽略城—城流动),其中有3人转移到城市,有1人转移到城镇,因此,应根据对市镇流动人口比的时序测度,尽快安排市镇两级单位的公共资源配置,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

中心城市主城区人口比重反映城市对区域人口的极化效应

对于一个区域来说,考察中心城市对人口的集聚能力,对促进区域人口城镇化发展有重要作用。这里的中心城市指设区的城市。由于设区的城市都是地级以上城市,是地方经济中心,因此中心城市城区人口比重能够反映大中城市对人口极化效应的强度。这个指标的计算较复杂,中心城市人口包括市辖的户籍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中心城市城区人口包括城区流动人口和城区城镇居民户口人口。以济南市为例,济南市公安局户政处的数据表明,截至2012年末,济南市的户籍人口是606.6万人,登记在册的外来人口(流动人口)192万人。其中,主城区户籍总人口是349.2万人。据此计算的济南市城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77%。中心城市是人口城镇化的前锋,其对人口的极化效应对区域具有标志性意义。因此,这个指标对引领区域人口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分居留时段流动人口比重反映流动人口转化为城镇居民的潜力

流动人口中具有农村居民户口的人口由于长期生活在城镇,已习惯于城镇生活。这部分人口是流动人口中能够成为市民的稳定力量。因此,通过考察流动人口在城镇的居留时间,能够观察流动人口转化为城镇居民的潜力。分居留时段流动人口比重表述为,分居留时间长度的流动人口数量占总流动人口数量的比重。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半年至一年、一年至两年、两年至三年、三年至四年、四年至五年、五年至六年、六年以上流动人口占总流动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0.22%、21.24%、15.32%、9.81%、5.73%、4.06%、23.62%。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流动时间的延长,分时段流动人口比重呈逐渐递减的趋势,但是半年至三年流动人口比重和六年以上流动人口比重较大。如果六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基本具备在城镇生活的能力,那么如何把这部分人口彻底转为市民?对流动半年以上三年以内的人口,如何为其合理地安排公共服务,为其彻底转化为城镇居民创造条件?

 净城镇化率反映城市生活方式的同质性

流动人口不能完全转化为城镇居民。因为,连接在他们身上的户籍和土地两根脐带尚未彻底剪断,他们随时有返乡的可能。从长期来看,将流动人口计算在内的粗城镇化率指标具有不稳定性,在经济周期的萧条和繁荣阶段指标数值会发生较大变动。所以,应制定“净城镇化率”指标,来反映人口城镇化的实质内容。所谓净城镇化率,指城镇地区具有城镇居民户口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具有城镇居民户口的人口在城镇生活的稳定性强,他们中鲜有由城到乡的户口迁移。这个指标剔除了长期在城乡之间摆动的流动人口,能基本反映城市生活方式的趋同程度。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户口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9.14%,且东中西部地区差异悬殊。这个指标值相对于粗城镇化率较低。净城镇化率表明了农业人口的非农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深度城镇化的标准。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学研究所)

链接

新型城镇化:特色与产业并重

城市与繁荣并不能画等号。美国曾经的大城市底特律,由于汽车产业的繁荣而迅速发展。但随着汽车业的衰落,底特律也迅速衰落。如果一个城镇没有产业支撑,没有工作机会,大量的人集聚起来,可能产生很多问题。如何发展一个城镇的产业?以产业的支撑来带动城镇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各个地区应该根据本地的条件,发展既具有本地特色又有竞争力的产业,这样才能使小城镇有活力。目前“千镇一面”、“产业高度同构同质”是我国小城镇发展面临的大问题,如何进行产业定位而不盲目地发展,是城镇发展将来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大城市发展与欧美差距不算太大。巴黎只有北京的朝阳区那么大,纽约、伦敦与上海相比只能算小城市。我国城镇发展的短板是小城市与欧美城镇相比显得较弱,也缺乏特色。

发展中国特色的小城镇产业结构,意大利的专业镇经验值得借鉴。意大利有许多有特色的专业镇,这些镇将大量中、小型规模家庭企业汇集在一起,其生产过程被分割成一系列渐进的产业,彼此间形成紧密的联系网络,从而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全意大利专业集群镇数量众多,极富竞争力。近年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已形成了一大批专业镇,依靠灵活经营,撑起“中国制造”。“一镇一业”、“一城一品”优势很大,是未来小城镇产业的发展方向之一。

(摘自郑风田:《新型城镇化应从改革土地制度入手》,《农村工作通讯》2013年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