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才是“互联网化”的关键问题

 朱雀集结号 2014-01-04

文/张鹏(商业价值)

在中国,传统行业的“互联网焦虑”,今年已经到相当极端的状态。“到底什么是互联网思维?”“我们该如何互联网化?”是最被关心的话题。很多“盲人摸象”式的局部现象放大化,误导了不少企业对互联网化的理解:开个网店、弄个公众号就觉得安心了的“形式主义的互联网转型”更是普遍存在,这实在是让人感到无奈。

我悲观地认为,绝大多数的“传统企业”完成互联网化转型的成功率低的令人绝望。毕竟在人类商业历史上,能跨越“大时代”的基业长青企业原本就少的可怜,这个规律是残酷而现实的。

而且,有时候“希望”比绝望还可怕,因为人们会因为希望而忽视一些更合理的选择——比如看清不可逆转的趋势,进而敢于从根本上否定自己的业务,通过资本、资源的存量优势、选择全新的方向去彻底转换业务和商业模式。企业需要这个时候做出战略性的选择。而这个选择的背后是,看透互联网本质与自身业务之间的关系。

互联网的本质其实就是两个字——“连接”。其过去30年天翻地覆的影响力就是因为互联网更高的连接效率和连接了更多的人、财、物,进而让整个世界的商业规则都发生了转变。

而传统企业要看清自己是不是走在真正“互联网化”的路上,首先需要问自己3个与“连接”相关的关键问题:

第一,你能否有机会拥有足够多的用户量来形成垄断性连接资源?

“足够多”的定义至少是在专业领域垄断性的数量;而用户与消费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会反复与企业发生关联并可以持续地为企业创造收益。实际上,互联网上的百度、阿里、腾讯等就是典型的通过自己的产品拥有足够大用户量的企业,通过这些用户,他们不仅仅自己可以连接用户获得价值,还可以把用户连接到其他人的服务上去分享价值。有道是“一力降十慧”——用户量是未来世界的最核心资源,是最有意义但也最难以获得的优势,为了这个资产,即便采用牺牲直接利润甚至采用免费的模式来获得用户都是值得的。在这一点上,很多传统企业都忽视了小米的核心价值不是手机出货量而是其强大的用户黏性和后向收益潜力。

第二,你是否能够拥有足够低成本高效率的手段来连接用户?

如果你不具备第一条的能力,那么就需要看你自己是否有在不拥有垄断级别的用户量优势的形势下,是不是可以通过更有效率的手段来连接自己的用户,进而降低对掌握第一条的巨头们的依赖。比如美团这样的企业,如果不通过手机客户端和电影票等手段建立属于自己的用户连接能力,最终绝不会产生太大的独立价值。而实际上,我们很快会看到很多传统企业的电子商务转型,如果没有品牌和用户连接能力的支撑,仅仅是靠购买流量来卖东西,这根本不是“互联网化”而是渠道形式的进阶。那些现在看起来低的成本和所谓模式先进性,最终也会因为流量成本上升而烟消云散。

第三,你是否可以把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变成完全数字化的?让自己在“连接”用户的时候就能直接完成销售和服务,而不依赖其他的物理通道和现实资源?

在这一点上,大部分的传统企业都是绝对的劣势,但是有些企业如果足够坚决并与技术发展和谐共振,是可以完成转型的。比如服务业领域通过大数据和更智慧的计算来“帮助用户选择最合适的服务”——这个本身就是数字化的服务,可能与现实服务同样有价值;而金融、教育、医疗服务等等行业,则必然会不断强化数字化的趋势,数字化将让他们在拥有客户和高效连接能力的时候,完成一个彻底的蜕变,这其中蕴含的能量将是非常巨大的。

要说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以上3个问题中,至少正在解决其中一个才不算形式主义。而如果以上3条都无力解决怎么办?也许选一个在这个“连接三定律”中有发挥空间的新领域,悄悄开始二次创业和投资布局也是不错的办法。甚至,我觉得这其实是比“立誓一定要整体转型成功”更靠谱的进化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