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铸民国开国纪念币背壹枚铜币

 收藏天下967 2014-01-04
《山西铸民国开国纪念币背壹枚铜币》 

民国伊始,各省又纷纷铸币,原来设厂者继续鼓铸,原来没有能力设厂者,也竟相购置机器设备。孙中山先生深感铸币事关重大,遂于民国元年(1912年)3月9日“临时大总统令”中指出,“查币制改良,新民耳目,自属要图,……其余通用新币中间应绘五谷模型,取丰岁足民之意,垂劝农务本之规。”【注1】 所以民国初期,各省所铸开国纪念铜币,其基本图案多为嘉禾图和“双旗图”,这已成为当时铸币之定式。最初的“双旗”,为“十八星军旗”和五色国旗,其后改为国民党党旗和国民党政府旗。嘉禾图虽多有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


    据史料记载,民国初期铸造开国纪念铜币的省份主要有:湖北(武昌造币厂)、江苏(南京造币厂)、安徽(安庆造币厂)、湖南(长沙造币厂)、河南(开封造币厂)及山西(太原造币厂)等。既然说山西曾铸开国纪念铜币,那么究竟何为山西所铸开国纪念铜币,却不大清楚。


    在各地市场以及网络上,偶尔也能发现几种以往钱谱均无载录的“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背“壹枚”铜币。这类“壹枚”开国纪念铜币,直径多在28.0毫米左右、厚约1.5毫米,重6.5克左右;铜质略黄,铸工不精,所见品相均较差;其正面中央为双旗图,分别为“十八星军旗”和民国时的五色国旗,上缘铸“中华民国”,下缘铸“开国纪念币”,左右两侧各列“卷草花”(五圆点梅花星或五角星);其背面中央铸竖读“壹枚”二字(记值文字),左右两边铸有麦穗图(嘉禾环绕),取丰岁足民之意。此类铜币有多种版别,各种数据基本一致。


    笔者认为,此类铜币应为山西所铸之开国纪念铜币,是山西机铸铜币的初铸品,铸造时间应在民国七年(1918)以后。其理由有三:民国初期各地所铸开国纪念铜币,目前仅面值十文的版式已发现近三十种,其直径多在 28.2-28.8毫米之间,厚度多在 1.3-1.5毫米之间,重量多在 6.5-7.5克之间;文字书体及图案设计各地铸品不近相同,但基本图案还是较统一的,唯此类开国纪念铜币型制较小,重量较轻,与民初各省开国纪念铜币格格不入,很难并入某一省份,这是其一。第二,就其铜质和币型的几个数据分析,唯与山西所铸壹枚铜币极为接近。山西所铸背纪地“山西”之壹枚铜币(通称“横山西”,如附图 1),直径27.8毫米,厚 1.5毫米,重 6.5克,与此类币完全一致;


山西所铸无纪地文字之“壹枚”铜币(如附图 2、3、4),直径多在27.8-28.2毫米之间,厚度多在1.3-1.5毫米之间,重量多在6.2-7.1克之间,与此币相差无几。



铜质除背铸纪地文字(呈样币)较纯外,其余铜质均略黄(附图3、4为黄铜币),这是因为山西最初铸币时,正值一战爆发,世界铜价暴涨,因此,铜之来源主要靠收集制钱及民间杂铜,虽经提炼,难免杂质较多,铜质不精;民间和泉界一直有“闫锡山曾用炮弹壳铸铜币”之说(据说“阎锡山铸币初期,因铜材料不足,曾用炮弹壳铸币”),这种“壹枚”开国纪念币很可能就是它的产物。第三,从铸工、文图及记值方式分析,此枚铜币与国内同类铜币比较,恐怕唯有与山西铜币类同。中国十文铜币纪值多采用“十文”或“当十”,另外还有称“一仙”、“一分”的,称“壹枚”者仅见山西一地;此枚开国纪念铜币之正面文字及嘉禾图,几乎与山西“壹枚”铜币同一版式,天下能有如此巧合吗?另外各地十文开国纪念铜币,外廓均铸有窄缘,有的还以点饰和纹饰,而此枚铜币既无廓线又无点饰,竟与山西“壹枚”铜币如出一辙。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此类币确系山西所铸开国纪念铜币,属初期小批量试铸品,铸量应当不大,而且发行不久就被回收熔化制作后面的流通版,所以存世量相对较少(数量不会比横山西多),也可能没有正式发行,因此史料记载不详,大多数钱币书籍甚至没有提及,自然也没有引起多少人的重视。
    清末民初山西省一直没有铸造铜元,主要流通方孔铜钱。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天下大乱,各地形成了军阀割据、独立自治的局面,他们大多各自为政,自行造币。南方诸省首先发行铜元,获利颇丰。以阎锡山为首的山西军政府,看到各省大发铸币之财自然不甘寂寞,也想染指分羹。据《山西文史资料》第六十三期等资料记载,民国七年(1918年)阎锡山从省外购回16部制作铜元的机器,并从南方招来熟练技工,在省城太原小北门外柏树院千佛寺内的陆军修械所内设立铜元厂,采用机器铸造铜元,该厂从社会上大量收购铜钱,熔化后改制成铜元。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撤销铜元厂改为太原兵工厂【注2】,铜元停造为止,前后历时8年,最高日产铜元120万枚;当十铜元(即一枚铜元相当制钱十文)共造 421138994枚(另一说为 451608172枚),当二十铜元共造23257023枚;获利约 360余万元。这种“中华铜币”随着闫锡山势力扩张,主要流通于山西、河北、山东、绥远等地。山西铜元数额之巨,获利之厚,在民国时期各省中名列前茅。(摘自《中国机制铜币》第48页)
    阎锡山的铸币,泉界有人称之为“军阀铸币”,其实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阎锡山确实是军阀,但他还任山西军政府都督、山西省省长等职,其铸造钱币应该是政府行为。目前泉界公认的一种观点是,山西机铸铜币的最初铸品,为背铸纪地“山西”之壹枚铜币(“横山西”),是送长官部审定的“呈样钱”,后因以阎锡山为首的山西军政府,在制造铜元时隐藏了一个阴谋,把样品钱上的“山西”二字勾掉,成为既无地名又无政府名的“无主”钱。至于阎锡山在铸币上所耍的花招,根据其人所作所为,事实是可信的,但就纪地“山西”铜币的图文设计及铸工来讲,说它是最初机铸铜币,似乎有些不太合乎逻辑。在设备简陋,技术条件差,从未铸过铜币的情况下,首次铸品竟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程度,实在叫人猜疑。
    就现已发现的实物资料分析,山西于民国七年(1918)设厂后,最初铸品应为“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背“壹枚”铜币。因为山西以前没有铸过钱币,最初铸币时,经验和技术都不成熟,特别是因技术条件差,在雕版及铸工方面都存在不尽人意之处,致使此币文字及图案均较为拙劣,文字突起部分不明显,较易磨损,因此品相不佳,后来在条件成熟、技术力量具备的情况下,改版后大量铸造了具有山西特点的“壹枚”和二十文“中华铜币”。
   山西开国纪念壹枚铜币,大都是从流通币中拣出。此类山西开国纪念壹枚铜币虽然整体铸工不精,但不是说所有的都铸得不好,其中也有铸造得非常精美、如同“样币”的。此类山西造开国纪念背壹枚铜币有两大版式:第一种版式见台湾郑仁杰先生编的《中国铜元鉴赏》,两侧为卷草花五角星(见附图5、6、7);


第二种版式在台湾艺术图书公司出版、孙仲汇先生主编《中国古钱》内有收录,正面五色旗旗幅布局合理,有飘动感,两侧卷草花五圆点(梅花星);五圆点梅花星如果再稍加细分的话,又可分为五圆点间有连接环(见附图8、9、10、11、12、13)



其中有“连接环”铜币附图中8、9、10之币面左右旗杆没有交叉而缨带连接成葫芦形,比较少见;无“连接环”铜币根据币面左右旗杆交叉位置的差异也大致可细分为两类。另外,山西铸“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背“壹枚”叠压(复打)币也很少见,见附图26。


笔者有一枚铸工粗糙的开门机制“民国开国纪念币”隶书双旗背“壹枚”铜币(见附图27),数据为:直径27.8毫米、厚度1.5毫米、重量6.5克(《中国机制铜币》一书“山西地方铜币”图谱部分第一枚)。


个人认为该币是阎锡山的军械修理所最早的产品(初铸品),虽然铸工不精,是山西开国纪念币的另一种重要版式,存世极少(毕竟在没有铸币经验的“军械修理所”最初是不可能铸出精品的),后来则改为相对常见的楷书“民国开国纪念币”圈内双旗背“壹枚”铜币版式。
    另外,笔者在网上还见过一枚十分开门的机制“湖南民国双旗当十铜元”背“壹枚”铜币,可能与“民国开国纪念币”隶书双旗背“壹枚”铜币具有同样性质,也是山西阎锡山军械修理所的早期铸币。


笔者认为这种“嘉禾环绕壹枚”币面的设计、币制的称谓,是民国时期阎锡山的独创,也是阎的“专利”,阎锡山铸币初期就设计了这种币面,至于币的背面或仿湖南、或仿开国、或自撰,各种可能都会有。这一类币在山西铸币未定型之前,时间很短,存世数量稀少。山西铸币初期因铜材料缺乏,曾使用炮弹壳铸币,试想在这种阶段又使用这等材料,加上“军械修理所”的水平,能铸出何等质量的铜币?那这一阶段铸的是什么样的币呢?绝对不是带有“山西”的呈样币,也不会是后来定型的“八年版”或“十年版”。笔者认为现存世所谓“私铸品”的“嘉禾壹枚”背,配开国纪念、湖南双旗及其类似面版,应该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从阎锡山下令试铸铜元到正式铸铜元不到一年时间,且是“试铸”,数量自然稀少,与阎锡山后来正式的铜元厂“最高日产铜元 120万枚”的天文数字相比,那些所谓的“私铸品”恐怕不是万里挑一,甚至比例更低。
    有些山西泉友对笔者这种看法持怀疑态度,理由是身在山西,过手山西“中华铜币”甚多却很少遇到这类钱币。笔者分析具体原因,恐怕有二:一是缘分没到,笔者身为山西人,多年在外很少回晋,但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回晋时,在运城市邮政局门前的市场,买到一枚“山西开国纪念壹枚铜币”;二是有一些稀缺的东西,特别是钱币在本地少见或不见,反而在外地能见到,也是正常的现象,例如吉林辛丑三种面值铜元,吉林近代多少收藏家,没有一个在吉林本地发现,都在外地,面值五十个共存世三枚,还都在海外,内陆一枚都见不着;况且阎锡山的铸币并不是只在山西流通,它是随着阎锡山的势力范围扩张,流通于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绥远等地。
    山西开国纪念背壹枚铜币,华光普著《中国近代铜币图录》1997年版中也曾提到:“系山西建厂初期铸品,或系私版或地方军阀所为,暂无定论。待考!”    多年前台湾《新光邮钞泉币》杂志中曾有李永海先生撰文“闲话开国纪念币”,也谈及此币“……初获时疑系赝品,经详鉴之,故确认该品时下应为难获之品,颇为珍视”。
    由于山西铸“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背“壹枚”铜币的身世之谜逐渐被解开,其自身价值也逐渐被人发现、认识和认可,市场上也出现了某些赝品,值得大家注意

山西壹枚开国纪念铜币真品具有典型的军阀版风格(类似于私铸品或熔铸版),而此品正面是由湖北武昌造币厂正规官版面模压制而成,背面是山西星条旗所配的大麦穗,明显与真品风格迥异,而且该币正面边齿清晰、文字流利,而背面边齿与边道处含糊不清,正反两面打压的模具、压力、文字以及磨损程度均不甚协调,很可能是使用“镶嵌法”作假的“合成品”,大家需要提高警惕。

    本文采用了铜缘、wutiecheng、冷墨、cyb、南蛮等多位网友的精美图片,笔者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谢谢各位泉友的支持和理解!
【注1】 1912年3月财政总长陈锦涛呈文,申请设计发行新式革命货币,孙中山先生批复该文,正式提出了铸造新式硬币的标准和意义,原文如下:“据该部呈称,拟另刊新模鼓铸纪念币,就中一千万元上刊第一期大总统肖像,流通遐迩,传为美声,其余通用新币花纹式样亦应一率更改,请将花纹酌定,颁发各省造币厂鼓铸以资遵守等情前来。查币制改良,新民耳目,自属要图。所请以一千万元上刊第一期大总统像以为纪念一节,应予照准。其余通用新币中间应绘五谷模型,取丰岁足民之义,垂劝农务本之规。为此训令该部即便遵照,速将新模印就,分发各省造币厂照式鼓铸可也。此令财政部长陈锦涛照 孙文中华民国元年三月九日”(据“孙中山学术研究资讯网”公布的手令原件照片释读)这是有据可查的中华民国时期第一件关于铸造新硬币、改革旧货币的法令。法令颁布不久,中华民国的第一次参议院会议召开,会议决议以国旗五色旗与九星军旗(内外各九星,一共组成十八星)分列左右,一同作为铸币图案,铸造“开国纪念币”。紧接着全国各地立即开始了“开国纪念币”或“中华民国”字样新式铜元的铸造。
【注2】
民国十二年(1923年)间,陕西都督刘镇华曾向德国订购一批造币机器,拟在西安设造币厂铸币,机器设备已运抵汉口,后因地方军事关系,所购设备遂由阎锡山派人运至太原,归山西所用。这批设备极大的提升了山西的铸币能力,民国十五年(1926年)该厂改为兵工厂。

民国山西“壹枚开国纪念”币 
“壹枚开国纪念”铜币,该币直径2.8厘米、厚0.15厘米,铜质略黄,虽品相不精,但图文均清晰可见。其正面中央为双旗图,分别为“十八星军旗”和民国时的五色国旗,上缘铸“中华民国”,下缘铸“开国纪念币”,左右两侧各有卷草花五圆点,似梅花;背面两边铸有麦穗图,取丰岁足民之意,中间竖读“壹枚”字样。我查了许多资料,大多钱币书籍均无记载,以为这枚铜币是赝品,后经请教专家,确定此币是山西铸造,为难得的铜元珍品之一。   
  清末民初山西省一直没有铸造铜元,主要流通方孔铜钱。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天下大乱,各地形成了军阀割据独立自治的局面,他们大多各自为政,自行造币。南方诸省首先发行铜元,获利颇丰。山西军政府也不甘寂寞,据《山西文史资料》第六十三期等资料记载,1918年阎锡山从省外购回16部制作铜元的机器,并从南方招来熟练技工,在省城太原小北门外柏树院千佛寺内的陆军修械所内设立铜元厂,该厂从社会上大量收购铜钱,熔化后改制成铜元。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撤销铜元厂改为太原兵工厂,铜元停造为止,前后历时8年,最高日产铜元120万枚,当十铜元 即一枚铜元相当制钱十文 共造451608172枚(另一说为421138994枚),当二十铜元共造23257023枚。获利约360余万元。山西铜元数额之巨,获利之厚,在民国时期各省中应名列前茅。   
  山西壹枚开国纪念币,即为山西铸币之初(1918年)所造,此钱大都是从流通币中拣出,此种山西造纪念币有二种版式,一是台湾艺术图书公司出版,孙仲汇先生主编《中国古钱》内有收录,正面五色旗旗幅布局合理,有飘动感,两侧卷草花五圆点,此币和我的壹枚相合;另一是郑仁杰先生编的《中国铜元鉴赏》,两侧为卷草花五角星,大陆钱币书籍收录的多为第二种版式。因为山西以前没有铸过钱币,最初铸品为山西开国纪念铜币,经验和技术都不成熟,特别是在雕版及铸工方面都存在不尽人意之处,致使此币文字及图案均较为拙劣,文字突起部分不明显,较易磨损,因此品相不佳,后来改版大量铸造了具有山西特点的“壹枚”和二十文“中华铜币”。
 清末民初山西省一直没有铸造铜元,主要流通方孔铜钱。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天下大乱,各地形成了军阀割据独立自治的局面,他们大多各自为政,自行造币。南方诸省首先发行铜元,获利颇丰。山西阎锡山军政府也不甘寂寞,于是在民国七年(1918年),在省城太原小北门外柏树院千佛寺内的陆军修械所内设立铜元厂,采用机器铸造铜元。      就目前一般认为,山西机铸铜币的最初铸品,为背铸纪地“山西”之壹枚铜币,是送长官部审定的“呈样”钱,后因以阎锡山为首的山西军政府,在制造铜元时隐藏了一个阴谋,把样品钱上的“山西”二字勾掉,成为没有地名、没有政府名的“无主”钱。至于阎锡山在铸币上所耍的花招,根据其人所作所为,事实是可信的,但就纪地“山西”铜币的图文设计及铸工来讲,说它是最初机铸铜币,似乎有些不太合乎逻辑。在设备简陋,技术条件差,从未铸过铜币的情况下,首次铸品竟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程度,实叫人猜疑。  
    就现已发现的实物资料分析,山西于民国七年(1918年)设厂后,最初铸品应为“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背“壹枚”铜币,因技术条件差,在雕版及铸工方面都存在不尽人意之处,致使此币文字及图案均较为拙劣,文字突起部分不明显,较易磨损,因此品相不佳,后来在条件成熟,技术力量具备的情况下,改版大量铸造了具有山西特点的“壹枚”和二十文“中华铜币”。  
    华光普著《中国近代铜币图录》1997年版中也曾提到此品:“系山西建厂初期铸品,或系私版或地方军阀所为,暂无定论。待考!”  
台湾《新光邮钞泉币》杂志中曾有李永海先生撰文“闲话开国纪念币”,也谈及此币“??初获时疑系赝品,经详鉴之,故确认该品时下应为难获之品,颇为珍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